山體滑坡/垮塌可以預防嗎?
目前一百餘人失聯,確認十五人遇難。我的老家就在山腰上,擔心暴雨會不會有隱患?
目前已有答主給出很多建議,十分感謝。現場照片(侵刪),人力之所不及,唉。詳情https://zixun.html5.qq.com/coolread/article?ch=001837tabId=0tagId=0docId=2312851758showAttach=0url=http%3A%2F%2Fkuaibao%2Eqq%2Ecom%2Fs%2FNEW2017062500018700dataSrc=76showDate=1sc_id=MMKKKdC
謝邀。先說能不能吧。首先,「地質災害防治」是可以做到的。我現在就讀的學校就有教授參與過汶川地震後的次生地質災害防治。但是啊,那是地震以後。什麼意思呢?這個「防治」的意思,就是根據震後對現場勘察,對建築、山體的結構穩定性進行判斷。一旦不夠穩定怎麼辦?放棄。
全村遷移。
汶川地震以後就是那樣的。武警水電部隊和解放軍的工兵帶著地質專家們看現場。只要這些地質專家說不行,那馬上就動員群眾撤離。那個教授感觸很深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連著跑震區,中間有一次正在路上休息,和一個路邊販賣飲水和食物老鄉談話。突然不遠處就發生了滑坡。那個正在和他聊天的老鄉成了那個村唯一的現場倖存者。說到底,其實可以說這種中國人所崇尚的依山傍水的定居方式就不科學(以在山坡上居住最危險,山腳下河灘平原次之,當然這是就現在有水利系統而言。古代正好相反,死於洪水比死於滑坡普遍)。如果純粹從地質的理性思維考慮,應該是在一切地質災害發生以前就把所有可能在滑坡中被掩埋的村莊遷出去,全部在大平原定居。但是一方面經濟耗費巨大,而且移民和土著矛盾等問題難以解決。另一方面在災害發生前人們大都故土難離,不願遷出,具體的可以參考當年修葛洲壩和三峽的群眾動員工作。真的難。所以,往往這種事只有在地震這種大災之後才好做。一方面,災害已經發生,重建反正是必要的,不如一勞永逸。另一方面,當地人的家也毀了,無所謂故土難離了。更何況,在平時,由於目前的技術限制,一旦判斷失誤,居民遷出後沒有發生災害,經濟責任誰來承擔?不做地震預報也是這個道理。如果題主是已經有遷出意向和能力了,那麼可以考慮遷出。山邊總是比平原危險一些,因為山脈就是造山運動產物,在四川,尤其是茂縣這種在龍門山斷裂帶上的山區,是小型活動板塊交界帶,屬於地震多發地帶。也就是說,雖然我不能肯定你家那裡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形式的地質災害,但是我可以肯定會比平原上發生災害的概率大,而且一旦發生災害也會比平原受災強(起碼平原上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的危險)。而如果不是考慮遷出,只是實在擔心暴雨引發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可以考慮暫時去相對安全的地方借宿一段時間。不過,不比杞人憂天。畢竟再嚴重,這種地質災害也是局部小概率事件。另外,可以多多關注當地政府的通知。如果真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的危險,一般來說都會通知當地居民。一旦發布了地質災害預警,那就一定很嚴重了,是有人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了。那個時候就不能有僥倖心理了,一定要和家人及時避難。祝題主平安。理論上說山體穩定程度是可以監測的,但山體滑坡和地震一樣,不爆發則很平靜,一旦爆發在人員密集地區就是大災難。監測可以避險,但居民願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比如某片山體不穩定,相關部門監測了,也發現有可能會發生滑坡,於是政府部門就挨家挨戶做工作讓居民搬遷。你想,世代住在這裡的居民,看背後那片山依舊很安靜,不像要垮的樣子,大家住得好好的,非要讓搬到安全地方去,舟車勞頓,吃不好住不好,肯定有怨言。多數人懷著怨言搬,少數人甚至堅決不搬此時怎麼辦?而且監測的結果不是一定的,有隱患不代表一定會發生,如果滑坡沒有發生怎麼辦,繼續讓居民在隱患山體下住著?不讓他們繼續住,進行高山生態移民,也會遇到很多困難。
四川重慶這些山區里,通常在很不方便的山上還住著幾戶居民,修路上去耗費很大,而讓居民搬下來他們又不願意。說個真實的笑話。一個山上住著2戶人家(原來有個小村子,現在多數都搬走了,只剩2戶人),沒有公路通行,當地政府動員他們搬遷到山下的公路旁,他們死活不願意,最後沒辦法,由公路部門修一條路上去,花了200萬。年底了做民調,問那2戶村民對公路滿不滿意,回答竟然還是不滿意。村民說,何必花200萬修路,給我們每戶100萬多好。。。
第一,如果滑坡有前兆。前期有小型崩塌滑移等徵兆,政府必然鼓勵居民搬遷,這個你放心,當地政府一直很關注。但是,這些山村往往居住了好幾代人,有幾個人願意搬走了?第二,如果滑坡沒有前兆,很顯然這個滑坡是突發性滑坡,防不勝防。我們在那邊4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圈定了不下100個可能的地質災害發生點,不可能每個點都投入巨大資金去防治。
目前這種情況採取的辦法是對高危區域的居民生態移民,讓他們搬到安全的地方來。自從2007年開始陝西、湖北、四川的一些地區就開始進行了。2007年是因為陝西安康出現了山體滑坡,當場死亡20多人,中央親自過問,於是三個省的秦巴山區都開始了相應的生態移民,項目持續至今。目前來看效果不錯,尤其是去年開始和精準扶貧結合到一起。這個茂縣位於阿壩,不算是秦巴山區,出了這麼大的事,恐怕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生態移民項目會擴大。
從08年5.12地震開始!
不斷有地質人告誡:大震之後,山體肯定是鬆散碎裂的,大震後的山區不適宜重建!汶川震後重建完畢,後來又因泥石流災害上新聞你記得嗎?首先,茂縣地處龍門山斷裂帶,由於該地區是印度板塊俯衝亞歐板塊時產生能量的釋放地區,地質活動活躍,構造破碎,如果遇到強降雨的天氣,極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一般來說,變形跡象較為明顯的滑坡隱患已經被政府部門重視,這樣的隱患點一般會埋設斜坡變形監測裝置,如果有變形較大的情況,相關部門可以做到及時的預報和預警,減少人員傷亡。但是由於不能每個災害點政府都能有效的監測和排查,因此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就需要提前了解一些相關知識,在滑坡發生前能夠迅速識別和判斷,挽救我們自己的生命。其實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上有很多關於地質災害的是別的危險和危險自救的內容,只不過很少有人去關注(悲哀。。。大量的科研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工作成果不能傳達給普通人)。現在從該網站上引用一下,貼過來,供大家了解。
一、地質災害發生前兆
1.滑坡發生前兆:
1.1處在滑坡體上的池塘由於出現裂縫導致池塘水位明顯下降,是滑坡即將啟動的明顯徵兆;
1.2滑坡崩塌發生前,地表會發生輕微顫動,甚至地下還存在剪裂岩石的地聲,動物的感覺比人敏感,所以動物獲得這種地殼變動的信息後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如老鼠和蛇亂跑不進洞等。若在滑坡危險區內,發現多種動物多種異常表現,就能預示滑坡崩塌即將來臨,應儘快撤離危險區;
1.3滑坡可能會發生長時間非常緩慢的變形,有的幾年,甚至十多年。停止滑動後,滑坡體上的樹木呈現上部向上直長,下部彎曲的形狀,稱為馬刀樹。馬刀樹是老滑坡的識別標誌,「馬刀樹」林所在的斜坡,說明此斜坡數年、數十年以前發生過滑動,滑動速度比較慢;
2.崩塌發生前兆:
2.1崩塌處的裂縫逐漸擴大,危岩體的前緣掉塊、墜落,小崩小塌不斷發生,出現小塊落石,可能是崩塌前兆,一定要注意,加強警惕。
2.2崩塌處的裂縫逐漸擴大,危岩體的前緣掉塊、墜落,小崩小塌不斷發生,出現小塊落石,可能是崩塌前兆,一定要注意,加強警惕。
3.泥石流發生前兆
3.1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有較多柴草、樹枝是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溝槽內斷流和溝水變渾,可能是上游有滑坡活動進入溝床,或泥石流已發生並堵斷溝槽,這是泥石流即將發生最明顯的前兆。在這些現象發生時,一定要根據預先制定防災預案,及時撤離到安全地帶;
3.2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有較多柴草、樹枝是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溝槽內斷流和溝水變渾,可能是上游有滑坡活動進入溝床,或泥石流已發生並堵斷溝槽,這是泥石流即將發生最明顯的前兆。在這些現象發生時,一定要根據預先制定防災預案,及時撤離到安全地帶。
二、災害預防措施
1.不可隨意開挖和堆棄土石
盡量避免在古滑坡或高陡邊坡坡腳下挖土,容易使斜坡上部失去支撐下滑(特別是在土質鬆軟的情況下),增大發生滑坡的概率。使用修路用的大型機械開挖坡角,因為開挖速度快,更容易引發滑坡災害的發生。
2.建房選址盡量避開溝口
正對山溝溝谷的村莊或房屋最容易受到泥石流的襲擊,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建房要遠離高陡斜坡和滑坡體
建房選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看清周圍地形地勢,一定不要在滑坡體上,或易發生滑動的坡體上建房,必要時可請專業人員進行勘察評。
4.山區居民雨天提高警惕
居住在山區或山前的居民,遇暴雨天氣時一定要有預防地質災害發生的意識,提高警惕,當心滑坡泥石流。
(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先為茂縣受災的人民群眾默哀。
香港多山多雨又有颱風,多年來都是地質災害頻發,其中尤以1972年6月18日連環發生兩宗大型災害最為嚴重,稱為「618雨災」,造成156死丶117傷,是香港史上傷亡人數最高的水災丶山洪暴發及山泥傾瀉意外。
港島半山區寶珊道山泥傾瀉 (1972年6月18日)
九龍秀茂坪山泥傾瀉 (1972年6月18日)
再加上1976年又再發生兩宗大型災害,港英政府在1977年成立土力工程處,專責規管山邊及斜坡設計與維修;2004年7月1日,與拓展署合併成為土木工程拓展署。成立至今已動用了約215億港元在防治山泥傾瀉研究和工程。至2016年底,已鞏固了約5,580個政府人造斜坡和為約5,800個私人人造斜坡完成了安全篩選研究。根據安全篩選研究的結果,已向超過2,980個有潛在危險的私人人造斜坡的私人業主發出危險斜坡修葺令要求跟進。
人造斜坡的山泥傾瀉風險已減至1977年風險的25%以下。2010年開始有系統地為有潛在危險而又影響現有建築物和重要交通走廊的天然山坡進行研究和施行所需的風險緩減工程。
要預防地質災害,需要進行長期的工作及投入大量的資源,除了政府在公眾地方進行監察及維修,更要求物業業主對物業範圍內的斜坡負責,這些業主往往要花數以百萬計的金錢去維護斜坡,至於具體的工作,有興趣的朋友請看:http://hkss.cedd.gov.hk/hkss/sc/index.aspx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地理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地理】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你見過哪些好玩、有趣的地圖?
脫苦海:在世界範圍內有南水北調這樣的工程案例成功的嗎?
脫苦海:為什麼廣州從古至今都是中國重要通商港口,而泉州卻衰落了?
脫苦海:黃河為什麼沒有跟長江一樣有航道?
脫苦海:為什麼孟加拉灣多風暴潮?
預防?理論上可行,實際上我覺得要看運氣。朋友,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大致上我想起來的,這兩種辦法吧。
一:比較傳統的防治,由搞地災的、學工程地質的、學岩土的(學地質的也許大概也行)通過野外實測或者遙感或者還要物探、鑽探之類的,先判斷這一帶有哪些山體、危岩或是溝槽有可能有危險,然後專業人士就判斷,這個村或者這幾戶是搬遷或者是不搬遷。同時還需要決定,有一些地質災害需要治理。
治理就要細分了,山區常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方法不一樣,可能山區還可能出現洪水。具體我不詳細講了,大概就是上擋土牆、抗滑樁、噴錨之類的,反正就是很多土木(岩土)工程的手段,混凝土+鋼筋+特殊土工材料etc——所以咱們岩土狗不僅僅是地質狗,實際上更是土木狗。
有一些大的地質災害是現有手段沒辦法處理的,比如有一些大型滑坡(比如雲南有一些)根本沒辦法治理,於是主要是監測,簡測降雨量等,再監測大滑坡的變形、位移,可能再算算應力之類的,但是臨到頭了判斷完全可能不準確——也許你覺得,位移增大變形好大它要滑啦大家快撤離,結果它沒滑。但是一般認為,監測了總比不監測要強。
這種方法倒是比較成熟了,但是運氣不好也沒辦法。
比如你們那個地方沒有找專業人士來評估,自己也不太會評估,那肯定不能預防是吧。這個其實是很可能的,因為中國山區太大,村落太多,很多地方好像並沒有進行相關的評價,現在好像在推進,但是我覺得要完成也得很久了。更何況很多地方周邊本來是較安全的,突然修條路挖個礦、或者地震一下或是下個大暴雨,很多岩體鬆動了,安全變成不安全,這個也有可能。另外泥石流和洪水本來就跟降雨關係比較大,預測也只能根據降雨歷史來預測。
比如專業人員野外實測的時候沒看出來這個山體有危險,那肯定也預防不了。這個不好評判可能性。
比如專業人員根據已有理論認為這個地方很安全,但是實際上理論有問題,那也預防不了。這個可能性比較小,我覺得現有判斷方法還是很比較成熟的。
比如專業人員是搞滑坡比較多,不懂泥石流(比如我就不懂泥石流那一套),他判斷這個東西也可能會出錯。
再比如突然來個較大的地震或是大暴雨,以前的判斷可能就失去意義了,畢竟事物也在不斷變化中。
再比如完成治理的那些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擋土牆etc)其實也不一定安全,因為一是設計可能有問題(方法沒用對,該上抗滑樁結果只錨固了一下;或者是混凝土、配筋沒給夠,抗彎抗剪能力不行),二是搞施工的那幫人可能會搞出問題,有些(或是很多)施工單位的施工水平不夠,不能達到設計要求(隨便舉個例,要求把擋土牆做成肋板型,他們施工工藝達不到),更多的施工單位存在偷工減料(尤其是鋼筋)。以前接觸過一個小邊坡治理工程,做設計的千叮嚀萬囑咐:「這個邊坡治理的填土一定要XXX地方的XX土,這樣抗剪參數才能達到要求」,結果施工的為了省事(錢),就近挖了點土就填了,結果一周(大概)滑坡後緣就裂了好幾道口,最後是改了設計,上的土工格柵才把問題處理掉。同一個工程,擋牆的配筋上施工方也嚴重有問題,有些地方的配筋連一半都沒配到,還好國家規範偏保守,最後那個擋牆只有一些小裂縫,沒出大問題。
二:他們有一些搞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這個東西比較前沿,還在研究中),用遙感、現場統計和數理統計、概率學為基礎,評價一個位置發生災害的危險程度/概率/風險。大概是這樣,具體我沒做過我也不了解,但這個也是一個概率性質的東西。
總而言之,我覺得山地的地質災害運氣成分還是挺大,我覺得政府派/請專業人員來評估了你可以放85%的心。剩下的心——10%的心花在專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上,5%花在大暴雨、大地震等無法預計的因素上。如果請的專業人員專業素質比較高、做事也認真(有些人水平高但是給你評估不認真,你也沒辦法),所在地區一般沒有大暴雨、沒有大的斷層,那你可以放99%的心了。
100%當然是無法保證的,出門還可能被車撞呢,不出門也有可能會生病,生與死其實是個概率問題。
單純就茂縣這個事情而言,我只能說很難。
地質災害本身的成因,自有珠玉在前,不與贅述。下面我就從隱患點確認的局限性、預警體系的局限性以及政策處理的局限性三方面闡述下。
一、隱患點確認的局限性。
隱患點,全稱地質災害隱患點。顧名思義,就是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主要分布於山區,少部分城市也有地面沉降,這個與本答無關。鑒於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地質調查往往只能圈定大的構造帶、危險區。這方面的調查更多的只能對地方政府起到理論層面的指導意義,實際工作中用處並沒那麼大。在具體工作中,隱患點往往是房屋邊坡上的山土,山間老廟側邊的山石,道路側面風化嚴重的山體。也就是,威脅到生命安全的,才會被認定為地質災害隱患點。這導致,實際工作中,隱患點的確認,往往是經過如下步驟:群眾反映——專家踏勘鑒定——國土部門確認。這直接導致了從源頭開始,隱患點的發現就以中小型為主,真大到了整個山體這種特大級隱患點,除非區域調查時專家正好來到此處,並用相關儀器做了專業分析,不然很難發現。二、預警體系的局限性。
地質災害隱患點,規模局限於一小塊區域,往往土方在幾方到幾百方之間。如果在每個點配上專業檢測設備,且不說這設備可靠性如何,相關人員培訓設備採集就成了相當大的負擔。故而考慮到實際情況,現如今的預警體系,採用了聯合預警、專人監測的模式。根據以往經驗,地質災害的發生和降水量呈明顯正相關。充沛的降水使得山區坡體土壤含水量接近飽和,地質災害風險增大,故而汛期是地質災害工作的工作重心所在。所以聯合預警的本質就是地質災害預警聯合氣象預警發布。氣象台根據降水量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國土根據氣象預警採用相應應急響應。措施包括簡訊通知隱患點區域內所有居民、專人24小時值班,應急小分隊現場救援撤離等等。至於專人監測,也就是讓村長書記之類,於汛期一天去隱患點多走兩趟,看看有沒有什麼變化,有情況即及時處理。三、政策處理的局限性。
面對地質災害,處理的方式要不搬要不治,對應的,處理起來難點其實就兩個方面,決心和錢。山區地質調查,要錢。地質災害風險性評估,要錢。隱患點確認了治理,要錢。安置小區的選址、建造,小區配套設施的完善,相應政策的處理,更是錢。搬遷,那除了錢,還需要政府治理的決心。可以說,山區,少有沒地災危險的地方。真要一勞永逸,只能搬去地勢平坦的地方。可是,哪有那麼多平地啊。山多的地方本來就地少,強制徵用建安置小區,所獲讚美幾何?所受是非幾多?更別提安土重遷的老百姓願不願意搬,要怎樣才肯搬。種種工作,可謂吃力不討好。實際點,回到錢的問題。山區財政本來就不寬裕,而地災治理鋪開了堪比無底洞,財政能不能負擔起,我給大家舉個例子:財政寬裕如浙江省,也不過是在2017年,才下定決心著手地災治理。列入了十大民生實事,爭取在三年內,消除全省100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對威脅人數30人以上的重大隱患點,政策才是「應搬盡搬」。而靠國家支付轉移建設的中西部,要開啟這樣的政策,更是難上加難。回到茂縣,整山崩塌,隱患點確認難。21日至23日,附近氣象監測點數據:累計降水量9.4毫米。而一般啟動氣象預警,都是20毫米以上。故而預警系統在這事件中可謂失靈。政策處理角度,中西部山區現實決定了很難做到整村搬遷。
最後,補個專家意見。 針對此次山體垮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田廷山分析,在512地震以後,整個四川的山體都有一些鬆動,山體穩定性下降,再加上最近的有一些降雨,誘發了產生崩塌。不過,專家表示,崩塌這種地質災害並不局限於雨季發生,只要山體出現不穩定狀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並且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 願生者得救,逝者安息。災害預防能不能做到,能很有限的做到。可以說極其有限。有無滑坡危險,地質勘探是能看出來的。但是可以說,汶川那一片,我去實習的時候,一看。很多山村都是處於滑坡威脅下的,只能造一些阻擋疏導的建築減輕萬一發生了的危害。唯一完全杜絕這個危險的,只有全部搬走去平原。因為真的保證不了,只能說,這一段可能大,那一段可能小。
6/29
有新報道顯示,有村民表示,山崩的地方在發生災害前就有幾十米長裂痕,並有蓄水,阻塞山體排水路線。而村民之前曾向當地政府上報隱患但是沒有動靜,所以造成此次的特大災害。更有人指出汶川地震第二年山體就有裂痕。
如屬實,本次災害賊更可以很大程度上預防,可以說是一半人禍了。
============原內容
一定程度上可以
我在島國大學院專業是砂防,現在在某公所的砂防部門上班,對比災害先進國jp的做法簡單說一下(水平有限)。
(日語中山地災害(特指泥石流滑坡崩塌)叫土砂災害,這方面的治理叫砂防(sabo) 以下說的地災都僅用來指土砂災害 不含地震等)。
*圖之後貼上
至16年的數據,日本一年發生地災平均千餘件 中國則是一萬以上。集中在6-10月也就是雨季 地災的最大直接原因就是連續暴雨。
島國山地為主,夏季多雨,地震頻繁,地災隱患點比全國的紅綠燈都多。
首先日本在地災預防的方面主要分為硬性和軟性。
硬性就是在有隱患的山地施工,設置人為阻擋裝置。
日本最普遍的就是設置砂防dam,在隱患山谷及河流的上、中、下游,根據情況可能設置一個或多個。砂防dam主要有不透型和透過型。前者就是普遍的像水泥大牆的水壩型,後者是鋼管型,由於鋼管有間距平時的流水或少量泥沙可以流過,一股腦來的那種也就是泥石流啥的可以97%以上阻擋 同時具有阻擋漂流木的能力。
中國在南方地災多發地(四川雲南等)也有水泥型的防欄壩,但好像不是很多(國內具體情況不太了解),也有些別的型的。但是所有隱患點所有山地都施工加裝不現實,島國都沒有全覆蓋,同時還要定期檢查過去設置的 。
軟性就是信息的傳播。比如學校的防災教育(南方多地災的地方不僅要教地震),政府關於隱患點的公開,防災信息以及知識的普及,各地避難所的明確以及避難指南。
日本的做法是
①教育方面:其實也是311以後才顯著的。不僅地震,海嘯山地災害現在是小學五年級社會中必有章節,中學也有約2頁的內容。學校與企業都有避難訓練(大概至少一年一次)。
②信息方面:國土交通省(國內國土資源部差不多)的網頁有全國隱患點,各地方官網一般也有避難圖(包括哪些區去哪避難、避難路線、平時要準備的以防萬一的避難背包)。 一般去市政府就可索要該市的避難指南小冊子,山地附近的有的地方會每家給發(人看不看就不一定了)。氣象廳等天氣網站在暴雨等時會標註哪些地區有風險,嚴重時會直接往手機發警報。
③防災知識:除了學校 隱患大的地區的社區啥的可能會有相關的講座,不過一般參加的都是不上班的老年人了。
④法律:砂防法啥的很早就有,也在實時修改。有一點就是住房選址的規定,比紅綠燈都多的隱患點全空出來不現實,而隱患點有黃色紅色等級,紅色等級是不許建房的。已有的房屋也建議搬走,但是哪那麼容易說走就走(而且日本地買來就是個人的了)。只有給房屋山坡面加牆 政府給錢遷走啥的,當然也不能做到100%。
國內的話
①據我所知四川中小學有專門的安全教育教材(叫啥忘了之後找)。中小學基本有一章講自然災害不過側重在地震。高中地理選修中有一冊是防災(但是選不選得看學校),這本防災選修教材內容的豐富與專業具體是日本也不及的,如果能夠(哪怕只在南方多災省市)善加利用對學生的防災意識方面絕對有益。只是教材好像修訂比較慢,16年找到的版本和08年基本一樣(人教版)。
②政府信息公開:在國土資源部網站等實際可以找到全國地災的數據,每季度每年都有統計。不過不是專門研究的估計沒人會找,而且網站設計也難發現,還有很多信息找不到的。
③防災知識普及:差。不成系統。市面上很多地災自救小冊子幾塊錢就能買到,不過除了學校好像基本沒有重視的。避難所現在基本挺明確,實際效果不明顯,沒有相關訓練。
④法律:正如本次茂縣受災村建在險山之間,不懂的人都能看出危險,不過轉移又不是那麼簡單,政府和你說你家可能會受災你就會搬家么? 條件允許的話雨季暫時離開是比較可行的措施。
圖:GoogleMap3d上看的新磨村地點
圖:測繪局發布的災害情況圖疊到地圖上
像圖中的山間河流處的地方全國還有無數散落的村落居住,各個都是隱患。此次的茂縣離汶川100km,離成都也就200km,要說有08年地震的影響應該有。而現場照片中顯示塌的基本都是礫石,這與一般泥石流差別較大,災害源如上圖就是東側山體的高位裸石山崩,水土流失土面裸露是地災的一個原因,很多情況是人為影響。此處的裸石是自然還是人為還沒有公開資料,個人猜應該是自然原狀就那樣。同時這次的2km河道堵塞,堰塞湖決堤也是地災後一大需要預防的二次災害,08年地震的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3.2億立方的阻水),距此地也不到100km。
成都山地所為首,一些部門與高校對於地災一直有專門研究。山地所出版的災害圖集有各地包括地質、隱患點的具體數據。據我所知山地所經常出入各現場查看情況採集數據(但是通常雨季不會去,太危險)。多數研究員內容側重計算建模等方面的評估等,也有少數是在做社區防災知識傳播這種不起眼但是腳踏實地關鍵時期可以自救的軟性防災。
地災的最直接的預防手段就是監測降雨,雖然地形複雜,隱患點極多。但是比起一個個修建防攔壩,加強軟防災方面可以更快更經濟效率達到減災效果,雖然這更需要雙方面的配合。
山地災害和地震不同,大多數時候有明確誘因,加強監測與防災力度,儲備相關知識,一定程度是可以預防的。
必須不能啊。
今晚央視新聞聯播第一條新聞第二條都是長達十幾分鐘,大段複述領導講話,提前錄好的。第三條才是茂縣的新聞。8點的東方時空一樣的。很失望……還期望他們承認這是可以預防的?希望被埋失聯者平安,祈禱奇蹟發生吧。看到了很多人才 屁都不懂能說的像回事一樣hhh知乎也是個神奇的地方
個人接觸過地質災害點的監測預防。本身可能表達不專業,但是從現場第一手參與地質災害點的發育角度,在災害點預判危害程度、治理方案設計,施工以及建成後防護方面絕對需要比較專業的參與。
舉個例子。我所在的某縣某村需要建立新村,在新村選址的時候我們巡查就警告說這個地方山體坡度過大,不宜削坡建房。對方不聽勸阻,執意建設,並說會做好護坡工程。在山底腳削坡,建成三級台階式擋土牆。然後某幾天接連大雨,過後,頂級兩側還有中部擋土牆直接崩裂。後經現場查看,一是當地土質鬆散,擋土牆本身重量大造成山體撕裂縫;二是山體面積本身大,雖然地表植被多,鑒於坡度大,地表水量還是挺多;三是選址頂級位置原有一條引流渠,因年久失修,已經破裂不堪,向山體裂縫滲水也是造成本次擋土牆崩塌的主要原因;四是擋土牆設計根本不是按照防治山體滑坡的標準來做的。只是簡單的用水泥石塊加鋼筋堆砌,排水口根本沒有用沙石做過濾,導致幾十個出水口完全被淤泥堵塞,一點鬼用都沒。後期處理:停止施工、定期巡查(因為受影響人群不足100人所以沒有辦法申請省資金打樁監測),山體裂縫口遮蓋防水布,防止地表水流入造成裂縫擴大(下雨雨水進入,會讓裂縫加深,山體滑動性更大,然而天晴後,土質一硬,裂縫實際會變的更寬,感覺沒救一樣的)。。然後,沒然後了。基層單位跑死。下雨天冒雨監測,天晴監測,下雨挨家挨戶敲門讓遷移。。我第一時間想到了,你的名字。可惜這是現實。
首先山體滑坡、崩塌都是不可準確預計的,跟地震一個原理,但是由於範圍比地震小的多,又有很多可以防治的措施,最好的搬遷避讓。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方都是道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的地方,經濟也相對落後。唯一的難點就是錢!我見過很多村民故意住在地質災害點的地方,等著政府的錢。哎,國情國情
多數山體建築,比如大壩或者大橋、隧道、鐵路、公路都對山體進行加固,做法就是打錨;
原理就是和超長的膨脹螺栓類似。
《宋書》吳孫權赤烏十三年八月,丹楊、句容及故鄣、寧國諸山崩,鴻水溢。案劉向說,「山,陽,君也。水,陰,百姓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壞,百姓將失其所與」!春秋梁山崩,漢齊、楚眾山發水,同事也。夫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禍福,不是過也。吳雖稱帝,其實列國,災發丹楊,其天意矣。劉歆以為:「國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後二年而權薨,又二十六年而吳國亡。 魏元帝咸熙二年二月,太行山崩,此魏亡之徵也。其冬,晉有天下。 其三,武帝泰始三年三月戊午,大石山崩。四年七月,泰山崩墜三里。京房《易傳》曰:「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聖王受命人君虜。」及帝晏駕,而祿去王室,惠皇懦弱,懷愍二帝俱辱虜庭,淪胥於北,元帝中興於南,此其應也。 其四,惠帝元康四年,蜀郡山崩,殺人。五月壬子,壽春山崩,洪水出,城壞,地陷方三十丈,殺人。六月,壽春大雷,山崩地坼,人家陷死,上庸亦如之。八月,居庸地裂,廣三十六丈,長八十四丈,水出,大飢。上庸四處山崩,地墜廣三十丈,長百三十丈,水出殺人。皆賈后亂朝之應也。 其五,太安元年四月,西墉崩。 元帝太興元年二月,廬陵、豫章、武昌、西陽地震山崩。二年五月,祁山地震,山崩,殺人。三年,南平郡山崩,出雄黃數千斤。時王敦陵傲,帝優容之,示含養禍萌也。四年八月,常山崩,水出,滹沲盈溢,大木傾拔。 其七,成帝咸和四年十月,柴桑廬山西北崖崩。十二月,劉胤為郭默所殺。 其八,穆帝永和七年九月,峻平、崇陽二陵崩。十二年十一月,遣散騎常侍車灌修峻平陵,開埏道,崩壓,殺數十人。 其九,哀帝隆和元年四月丁丑,浩亹山崩,張天錫亡征也。 其十,安帝義熙八年三月壬寅,山陰地陷,方四丈,有聲如雷。十年五月戊寅,西明門地穿,涌水出,毀門扇及限,此水沴土也。十一年五月,霍山崩,出銅鐘六枚。十三年七月,漢中成固縣水涯有聲若雷,既而岸崩,出銅鐘十有二枚。
我老家位於四川高原地區,挨著大渡河,四周都是山,相當於是被山包在中間的村子,村後面的山在五六年前垮過一次,不嚴重。隔著大渡河的那座山zf做了加固,現在還是經常會落石。聽家裡人說,這幾天大雨,河邊的幾戶人家都被淹了。我現在非常擔心家裡,但是沒有出什麼預警之類的,之前也沒聽說有什麼地質標誌。
只能讓家裡人多警覺一點了。羅田的山和茂縣的山是不一樣的哦
可以事先進行摸底排查,並開展一些管理和預防手段(加固,搬遷等)。成都理工大有個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地大有幾個組,以及地質局下的中心,都開發出過一些利用地下水、土壤監測變化來預警的信息系統。但是說實話,突發的這種挺難辦的。
看過一部挪威的電影 講的是峽灣山體滑坡導致海嘯的 專門有個機構負責監測山體的數據 可能他們不會人命如cao"Jian吧
推薦閱讀:
※中國鐵路事故頻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無人駕駛汽車事故責任該怎麼劃分?
※造成余旭跳傘失敗的僚機信息為什麼沒有披露?愛國主義教育不應該成為麻木人心 放棄追責的工具吧?
※如何評價政府在「東方之星」號沉沒事故中的表現?
※2014 年上海外灘跨年踩踏事件該如何判定事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