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哪些頗具特色的建築立面設計?


謝邀@周鑫

具有特色的立面,自然是「不關注立面」的立面、是「跨界的」立面。

1. 立面即 「光」:

- 世界阿拉伯研究院,巴黎,Jean Nouvel

遠看:隱約之間似乎有機關(扎嬸強勢搶鏡)

近看:這分明是照相機光圈嘛!每一個單元都能根據光線調整開口大小。

室內效果。那麼現代性,又那麼阿拉伯。

2. 立面即 「自然」

- 垂直森林大廈,米蘭,Boeri Studio

滿眼看去全是樹,哪裡還需要立面。

身在其中,綠植並沒有看上去這麼密,陽台還挺愜意。

3. 立面即 「結構」

- 中央電視台,北京,OMA

CCTV總部大樓立面上那些看上去任性的線條,其實就是荷載計算圖。

4. 立面即 「媒介」

- Galleria百貨,首爾,UNStudio

白天是隨光線角度而變幻顏色的迷離反射,晚上整棟建築則化身成為多媒體屏幕。這種用建築手法做出的媒體牆,比LED屏幕性感多了。

最後吐個槽,知乎越來越不提供思考性答案的氛圍了,全是撕逼和故事會。也就順手一答這種圖片題。


推薦幾個在互動性方面很有意思的例子吧:

1. Ned Kahn的一系列作品,比如Kinetic Wall:

Kinetic Wall at Brisbane Airport by Ned Kahn and Urban Art Projects

視頻鏈接:Gallery of UAP + Ned Kahn to create kinetic artwork for Brisbane Airport - 2

2. Mark Goulthorpe的HypoSurface系列作品。和Ned Kahn的作品強調和自然的互動不一樣,Mark的作品更強調和使用者的互動,在機械上也更為複雜:

視頻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XQRJ2zksI

3. Chybik + Kristof設計的「椅子立面」。 客戶是MY DVA Group,一個傢具公司,要求Chybik+Kristof為他們的老房子設計一個和展覽內容更貼切的裡面。於是設計師就用Robin Day設計的POLYPROP chair為原型設計出了這個作品。

4. SOMA設計的One Ocean, Thematic Pavilion EXPO 2012 ,世界上最大的adaptive structure之一。

視頻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2gHW65lIiA

One Ocean, Thematic Pavilion EXPO 2012 by SOMA

5. 張雷在南京四方當代藝術湖區設計的房子,「碉堡」。裡面是根據結合風景和室內移動,營造出一種類似捲軸畫般移步換景的體驗。在一片樹林裡面看到這種極簡風格的立面真的很有意思,「乾淨利索」。

CIPEA No.4 House by AZL Architects

6. Kieran Timberlake設計的美國駐英國大使館立面有很多亮點(也有很多槽點)。亮點就是節能環保通透,利用太陽能裝置+薄膜設計,體現了Kieran Timberlake在可持續化設計方面做出的研究。槽點就是造價昂貴,奢侈地「體現了美國精神」,並且一舉打敗了Morphosis和邁耶。

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 by Kieran Timberlake

7. SO-IL做的這個在韓國的美術館,用不鏽鋼絲網圍繞著的裡面真的是...太曖昧了,得了SANAA真傳。(對比一下SANAA在布魯克林做的那個美術館...SO-IL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Kukje Gallery by SO-IL

8. Diller Scofidio + Renfro的Broad Museum運用基本的形式元素創造出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立面。這個建築的亮點太多,除了可持續環保...之外可能就是成為LA的新網紅牆。Diller最近風頭正勁,連續出了很多佳作,而且馬上Shed就要完工了,很期待。

The Broad by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9. Steven Holl的Nelson Atkins Museum Expansion算是把Channel Glass運用的最好的作品。這種內外曖昧的體驗很容易讓人想起日本建築中的紙窗(shoji),非常平靜,對室內而言也提供了很友好的光照。Steven Holl在很多別的項目中也運用了這種語言,但不斷重複自己也讓人有些審美疲勞。個人認為Holl這種藝術(玄學)建築師還是設計一些小體量的藝術場所比較合適,但把這種過於強調藝術的手法運用在一些大體量的綜合體和超高層就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住過成都來福士或者北京MOMA萬國城的人會懂的)。中國建築師裡面,董功運用了很多類似於早期Steven Holl的手法(可能和他給Holl工作過有關係),感興趣的人可以對比著看看他倆的作品。

Nelson Atkins Museum Expansion by Steven Holl Architects


去年在pin上看到的,莫名的非常喜歡,小時候我奶奶有同款床單。

所以有的時候建築師真的不應過分嚴肅的拘謹於「建築學」,設計本就應給人帶來快樂。


由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收到不同的藝術運動的影響,建築立面的表現均有所不同,康石石按照從古埃及時期一直到現代時期的時間順序,分享一些個人比較喜歡的且具有不同時代特色的建築立面

1. 古埃及時期,石頭是建造的主要方式。人們利用石塊最簡單的重複堆積以及立體切面作為設計手法,表現對於宏大的古埃及法老墓穴的敬畏之心。

圖片來源:http://www.gettyimages.es/Search/Search.aspx?contractUrl=2language=esfamily=creativeassetType=imageexcludenudity=falsep=egypt

2. 在古典主義時期,古希臘人發明了樑柱的結構,並利用人體美學為意向的柱式作為建築的立面來表達對自然的模仿。由於那時祭祀的場所在室外,因此展現出的建築立面成分更加豐富,以表達對眾神的敬畏。

圖片來源:http://www.nipic.com/show/15304115.html

3. 古羅馬人繼承了古希臘人的建造方式,並且發明了十字拱,穹頂結構和筒型拱。利用火山灰作為天然混凝土材料,替代了原有的石塊材質,並且大面積的開始在建築中使用。在斗獸場中,古羅馬人採用券柱和疊柱式的元素重複作為建築的立面,不僅表達羅馬國王的權威,同時也體現了羅馬文化的輝煌。

圖片來源: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es/articulo/historia/grandes_reportajes/8275/coliseo_roma.html#gallery-2

4. 隨著古羅馬被分為東西兩個羅馬後,基督教被分為西羅馬的天主教,其建築主要形式為巴西利卡十字式,而東羅馬則為東正教,採用拜占庭式。對於西羅馬的巴西利卡十字式建築形式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為屋頂的公共空間,比薩大教堂是典型的案例。

圖片來源:http://www.mafengwo.cn/i/5674748.html

5. 東正教發展為拜占庭式的建築,立面上以帆拱作為最大的特點,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就是很好的例子。

圖片來源:http://www.partner.viator.com/en/787/tours/Istanbul/Istanbul-in-One-Day-Sightseeing-Tour-Topkapi-Palace-Hagia-Sophia-Blue-Mosque-Grand-Bazaar/d585-3795IST01

6. 隨著文藝復興的開始,出現了哥特式建築,由於結構上的創新,出現了兩圓心尖券、肋拱、飛扶壁等建造方法,使得建築結構很高聳。立面上呈現兩圓心尖券、尖塔、三段式布局、玫瑰窗等藝術手法。法國哥特式以巴黎聖母院教堂為代表。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ath%C3%A9drale_Notre-Dame_de_Paris_2011.jpg

7. 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巴洛克式建築成為歐洲的主流,在立面上常常利用混亂的幾何形體,構圖動態,對比鮮明,雕刻細瑣。

圖片來源:http://juliasalbum.com/2016/07/palace-of-versailles-outside/

8. 十九世紀末,歐洲開啟了追求自然優美線條的同時還追求機械純粹線條的時代,出現了Art Deco式的設計,大量運用了鯊魚紋、斑馬紋、曲折鋸齒圖形、階梯圖形、粗體與彎曲的曲線、放射狀圖樣等等來裝飾立面。

圖片來源:http://www.essential-architecture.com/STYLE/STY-M02.htm

9. 二十世紀初,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用理性與科學的理念代替藝術的自我表現與浪漫主義,包豪斯式的建築形式逐漸成為主流,將大量的工業化的鋼筋、玻璃和混凝土材料運用於建築立面中來表達,強調材料的性能和經濟適用性。

圖片來源:http://bbs.zhulong.com/102050_group_100221/detail9031375

10. 與此同時,由於受到荷蘭風格派影響,立面上運用簡單的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立體構成為建築的立面,如施羅德住宅。

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822f670100jkn6.html

11. 在二十世紀中期,勒·柯布西耶運用新技術與新形式定義了現代主義的建築,將教堂的形體進行扭曲、變形,在立面上可以感受到混凝土的造型能力的豐富性,變形後的幾何形體當做牆體,屋頂、陽台等元素相互交錯、穿插,對後來的設計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www.archiposition.com/travel/architecture/item/779-2.html

12. 在美國城市化進程中,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式的建築成為摩天大廈的主流,也是人們對於未來大都市的美好幻想,同時成為現代建築的典範。紐約西格拉姆大廈為代表的建築立面幕牆,整齊劃一的鋼筋玻璃,強調簡潔細緻,突出材質和工藝的精美。

圖片來源:https://www.vcg.com/creative/1009081953

13. 以路易斯·沙利文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對建築的立面採用三段式,底層通常為商業功能採用磚石材料或鋼筋花紋,上一層為辦公的功能,芝加哥窗為主的網路式立面反映了結構功能,頂層為設備層。

圖片來源:http://www.archcy.com/focus/daily_focus/zjg/9cd61bff5591520a

14. 隨著建造技術的提高,新型材料的運用和計算機輔助,建築立面逐漸發展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如曲線式、凹凸式、流線式等。

1)曲線式

悉尼歌劇院立面使用混凝土鋼筋材料。

圖片來源:http://www.google.fr/imgres?um=1hl=frsa=Ntbo=dbiw=1024bih=470tbm=ischtbnid=McGrZhXnK-ylrM:imgrefurl=http://www.wallfizz.com/ville/monument/fond-3058.phpdocid=ve7k0NG8CRmAmMimgurl=http://www.wallfizz.com/ville/monument/3058-sydney-opera-house-WallFizz.jpgw=1600h=1200ei=xYPoUMGREaSP0AWdi4DAAgzoom=1iact=hcvpx=724vpy=163dur=252hovh=194hovw=259tx=171ty=155sig=113814948691371482770page=2tbnh=142tbnw=185start=10ndsp=15ved=1t:429,r:19,s:0,i:211

華特迪士尼音樂廳立面使用鋼架,鋁板。

圖片來源:http://www.hellola.cn/members/walt-disney-concert-hall

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立面使用懸索,鋼架。

圖片來源:http://bbs.zhulong.com/101010_group_3000036/detail19110523

密爾沃基美術館新館立面使用鋼索,鋼筋玻璃。

圖片來源:http://www.chla.com.cn/html/c187/2008-08/17600p2.html

2)凹凸式

wozoco公寓

圖片來源:https://www.mvrdv.nl/projects/wozoco

VM Housing

圖片來源:http://sh.qq.com/a/20130913/009723_4.htm?pc

3)流線式

銀河soho

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1a00a0101iqy3.html

哈爾濱大劇院

圖片來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18/14/56277_584095161.shtml

4)表面花紋式:水立方

圖片來源: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0324/t20150324_518110822.shtml

以上望有幫助,歡迎交流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奧斯陸歌劇院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Esplanade Theatre


這個,我不懂好在哪,我太俗真的get不到


大膽猜測設計者是武田粉_(:з)∠)_


2010世博會,西班牙館,英國館


像素化的建築立面整體記憶度都比較高,個人感覺


特色立面還蠻多的,不知道怎麼回答,比較偏愛平立面匹配度高的建築


推薦閱讀:

建築師去甲方那幹什麼活?
跨專業考建築學的研究生,需要做哪些準備?
如何評價讓 · 努維爾以及他設計的建築?
建築師真忙起來能忙成什麼樣?
安藤忠雄怎麼可以實現從拳擊手變成建築師這樣顛覆式的跨界?

TAG:建築師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