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不是佛所著,乃佛所述,為何佛最後會說念誦此經功德無量?

念經的一個小疑問。佛說自己一生沒有說法,我死以後以戒為師。但是弟子們聚集,把佛上課說法的語言記錄了下來是為佛經。照理說,佛不著述,他說法又怎會說「後世有人,念誦此經,功德無量」這樣的話呢?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業報。由無明而來的業報。

所以有了這個身體,所謂的業報身。

由無明的業報而來的身體,自然就受到無明業力的牽引。

由此有了六根、六識、六塵。

而這十八界中,無一不在無明,也就是分別、妄想、執著里。

人類對於時間的分別執著是很頑固的,太陽一升一落就是一天,四季寒暑就是一年。

而當我們徹底修證到放下一切無明的時候,放下了對時間的分別執著之後,

不再受線性的時間的業力果報,這時候的時間,可以說是一個點,也可以說是一個無所不在的體……

所以,結集佛經,誦讀佛經,流通佛經,這些事兒,佛早已知曉。

佛有一個名號——正遍知,即是如此而來……

不要說幾百幾千年,就是幾百幾千大劫之後的事情,對於佛來說,又有什麼是將來的呢?


蟹邀

首先,佛說自己一生沒有說法是說真法不可講,講的一切都是方便導向究竟。就像標月指一樣,通過這個指頭指向月亮。這個指呢,就是我們的經,所有的經文都是我們的渡船或者橋樑,也可以說都是虛妄的,但我們要借假修真,借渡船到彼岸。所以佛不是說一個法、兩個法,而是八萬四千法門,真法沒法用語言表達,不可說因為所有的文字都有漏。

佛說的這些法是由弟子聚集起來的,但不是普通的集結。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就有神通可以看過去了,包括四果羅漢能看八萬四千劫時空,也就是說他們隨時可以去法華會上聽佛講法,因為他們可以突破過去現在未來。集結的時候要同時500大阿羅漢都沒有異議,這一句才能通過,有一個對一個字提出異議就無法通過的。而且阿難在場,阿難是過耳成文的,也是表這個法。所以這個可以說是世上最嚴謹的集結了。所以都是佛口生的,活人寫下了,都是佛法。

關於「後世有人,念誦此經,功德無量」

佛法中的功德無量和世間人的功德無量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誦楞嚴咒不會被水淹,不會被火燒。那在我誦楞嚴咒的時候你來燒我,我不跑那還燒不死我嗎。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通過第二義諦看第一義諦,要了解實質。佛法中說的火啊水啊刀兵劫說的是貪嗔痴慢疑這些,這是功德,不是世間人說的錢錢錢錢錢。

當然,念經世間的功德也是會有的。這就是不信比邪信強,迷信比不信強,正信比迷信強。


謝邀。

金剛經云:「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受;指接受、承受。

持;「持」者「護」也,代表維護的意思,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

佛法所指「六情」,又叫「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種感知功能,外禁六情,是指「正常運用六根功用,而不被束縛而沉醉滯留」,並非「禁止、否認」其功能,身體健康而不是植物人,一定有身心反應去面對際遇。

這就是《金剛經》教人如何「運用六情去轉化面對際遇而不被牽制「的技巧,叫「不住於相apratistha laksna」。

問 1):佛經不是佛所著,乃佛所述,為何佛最後會說念誦此經功德無量?

答:經文清楚說出是(受持讀誦),並不是「念誦」,即是要明白該經文義理,然後落實生活去面對人生,才算是「承受、持續維護-(受持)」, 才會生起無量「福德、功德。

讀;指看著經文用聲音「讀出」。

誦;指憑記憶將經文「背出」。

此處所指的「受持讀誦」,就是指對經文義理,持續落實生活去面對人生,然後再借著「讀出、背出」該法理的文字,去加強「憶念」這個法理~「覺」,整個過程其實就是真正的「念佛」,這是一個修行過程。

佛者,覺也。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是憶念覺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後學習效法。

佛陀教人借著口念梵音佛號,目的使人憶念起佛陀的言教,以達到離相、放下,才能契入浄土,但後世人未明此理,又未能了解梵文本來的意義,誤解中文字的解釋,貪求方便,於是謗佛謗經,將「憶念覺」曲解成「口唸佛」,實屬可悲。

但如果牽涉「功法」的「誦」,例如「真言密咒、陀羅尼」,就牽涉了記憶及技巧運用,並非單純背出來如此簡單,例如音韻、舌頭擺放、呼吸等等大量的技巧,才叫「誦」。

簡單說,「受持讀誦」四個字,就是指「心行合一」,並非空口講白話,口是心非。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說了45年的一段段言教講座,被後世人化成文字記錄,叫「經sutra」,據文獻記載《佛經》是來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記錄「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誤、聽錯、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記載的文字記錄都可能會出錯,現在再把《佛經》被翻譯成地球不同國家的文字。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譯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譯出「翻譯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為唐朝民間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現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充滿盲點,容易構成曲解。

問 2):佛說自己一生沒有說法,我死以後以戒為師?

答:萬法如幻,諸法無生,何來說法、不說法?這句說話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使閣下明白,必須理解「般若波羅蜜多prajna paramita 」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多,在此不贅。

以戒為師,是指依照「屍羅波羅蜜多sila paramita」去作為「自心戒」,依照這種原理去作為跟隨,用來觀照覺察自心。這個「師」跟人扯不上任何關係,因為這個是「離相心」,亦即是「別解脫戒」的真實義。

問 3):弟子們聚集,把佛上課說法的語言記錄了下來是為佛經。照理說,佛不著述,他說法又怎會說「後世有人,念誦此經,功德無量」這樣的話呢?

答:佛陀破除時空執著,不存在三世觀念,自然會知道未來情況,叫「宿命通」。

佛陀不但洞悉未來世人將言教化為文字,更會把經文曲解,於是叮囑弟子今後在經文翻譯的時候,須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目的就是提醒後世人明白「如是這樣的訊息,只是翻譯者個人所聽、所理解,不代表百份百是佛陀本意」。

總結:題主所問並非一個網上論壇答案可以令閣下明白,如真的對佛法有興趣,建議必先皈依三寶,接通三寶法流,產生感應,更必須現實中尋找善知識去引導,再親身深入經藏,否則盲修瞎煉,在論壇上你一言,我一語,易會對法理構成曲解,甚至造下口業,共勉之。


謝邀:學佛聞思修要結合,聞法不思啊。。。當真以為佛來此間示現,就是為了講幾十年法?當真以為佛涅槃後,眾弟子集結經典是臨時起意?一時興起?真以為佛不清楚弟子集結佛經?

  • 諸多法會上諸多佛子都發願,佛也時時囑託弟子廣宣流布」佛經。你以為靠什麼「流布」?
  • 《楞伽經》: 善哉世尊。哀愍世間願為我說食肉之過不食功德。我及一切諸菩薩等聞已得依如實修行廣宣流布。令諸現在未來眾生一切識知。
  • 地藏經》: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眾生,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
  •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爾時佛告普勇菩薩言。我有正法名大集會。於閻浮提廣大流布。若有眾生暫得聞者。是人設有五逆重罪皆得銷滅。不復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法華經》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雖說佛「 述而不著 」,但是你仔細看經典就知道,佛常囑託弟子廣弘佛法,諸菩薩也常發願流布經典,佛涅槃後,弟子結集經典,可說也是佛的本意。否則,如何能廣度眾生?

  • 一佛出世,千佛護持 」當真天真的以為常伴佛左右,「多聞第一」(號稱人肉錄音機),主持結集經典的阿難,是隨隨便便而來的一個「凡夫」?你以為他是因什麼願力,什麼因緣而來?

再則經中佛也常做「預言

無量壽經》: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佛說法滅盡經》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

更別說《法華經》中佛與弟子授記於後多少劫當作佛,壽命幾何,名號是什麼,國土什麼樣子,正法幾何、像法幾何。

你說佛知道不知道弟子將於他涅槃後,集結佛經?


因為很多經都是後人編造的,佛說的真經不會有這種東西,佛一直是強調自力的。

分辨偽經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和歷史相不相符。一個很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橋陳如尊者,第一位比丘,他因為入滅得早,而且也沒有什麼出名事迹所以很多晚期經典會把他地位降低。但是根據佛律,如果尊者在場,經首列數弟子的時候他必須是第一位!

以下為引用悲智的文章《楞嚴偽經——阿含經VS偽大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中略,下同)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楞嚴經》)(註:後的文字為偽經或邪說,下同。)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楞嚴經》)

  依律,僧眾在行、住、坐、集、食乃至喚名等任何情況下,皆應依座次行尊重法。與會之阿若憍陳如是整個僧團中最為上首的第一上座比丘,若未依座次上首而坐即為違律。任何經中若有憍陳如與會或在場,而喚名時卻未先舉,必是於戒律無知者所篡造之偽經。

  

經中喚名時,憍陳如必列第一

  經律中但凡並列提及憍陳如與其他尊者,喚名時必應先舉,否則,必是不明律制者所妄造,不僅《楞嚴經》屬於此列,如附文之《大寶積經》等諸多偽大乘經也常有此墮。

  例一: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諸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所謂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目犍連……如此及余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雜阿含經》)

  例二:

  「我見梵天亦復如是持傘蓋覆燈。隨拘鄰比丘後行。釋提桓因亦復持傘蓋覆燈。隨摩訶迦葉後行。袟栗帝羅色吒羅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舍利弗後行。毗樓勒迦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大目犍連後行。」(《雜阿含經》)

  例三:

  「尊者阿若俱鄰.摩訶迦葉.舍利弗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沒。還舍衛國。唯尊者大目犍連仍於彼住。」(《雜阿含經》)

  例四:

  「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余。

  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時。尊者大目犍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雜阿含經》)

  乃至律中亦復如是。

  例五:

  「此是上座阿若憍陳如所住之房……次至尊者大迦葉波所住之房……次至尊者舍利子所住之房……次至尊者大目犍連所住之房……」(《律》)

  另外,「如此會中摩訶迦葉。」(《楞嚴經》)

  依上述數例經律可知,與會之摩訶迦葉未列上首,亦為偽作楞嚴者之無知疏漏,恕不贅述。


可以由此判斷此經可能是假的……根本不是佛陀親口玉言,是後世彙編著作的,而且還要掩飾自己的心虛與雞賊,加上功德無量……


佛陀幾乎不可能說念經就功德無量。如果說念經功德無量,修成阿羅漢又叫什麼呢?功德比無量還無量?

這句話是一個大空頭支票。當你誦讀了經典,發現沒什麼變化,你一定會被告知是心不誠,或者時候未到;倘若有了什麼變化,一定是這無量功德化現了。所以這事無聊透頂。


功德是功德,福報是福報。概念不要混淆。

功德是指戒定慧。

讀書增長智慧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

平時說的那些錢財,出生,天賦,地位等等是福報。

概念不清導致的的問題。


法華經中已經說了,釋迦摩尼佛在五濁惡世重複示現了五千次還是八千次成佛我不記得了。

在多寶塔一品中召喚出來這五千次成佛中各大弟子,很多都是十地大菩薩,鋪天蓋地從地面湧出,把這一世的一千五百五常隨眾嚇得不輕。

對於佛陀而言,自己講經說法,事後結集成文,已經是家常便飯,所以講經說法中,順口說念誦此經功德無量,很正常的嘛。


那是後世弟子為了名聞利養胡編亂造的,佛經哪有什麼功德?改變命運要從培植福報開始,要身體力行去做,而不是念經持咒動動嘴皮子就可以的。


大家先搞好梵文再說吧 都知道要讀原著 讀原著


防止文盲不會寫字斷送了傳教大業。


佛陀要世人複製自己。過河是目的,經書是過河的船。


這很好理解吧。。。以佛的智慧,無量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事情也說的明白。自己又怎會不知道自己身後的事呢。這些事都明明白白的在佛的眼前。怎可不為後人指出讀誦此經的功德呢


"述而不著"是聖人的一種活法,不代表他們不許賢弟子結集經典。

所有人都知道要尊重經典,聖人對此也應當是鼓勵或默許的。

老實說"述而不著"是個中性的行為,不足以作為一種格調來討論。


祖師大德說,終日吃飯,不著一粒米。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吃飯了呢?還是沒有吃飯呢?

是不是祖師大德吃的不是米飯?那麼祖師大德要專門吃什麼樣的飯呢?

米飯不能吃么?


恭喜題主發現了這個問題並提出這樣的疑問!這是好事,至少說明你不盲從,不人云亦云!但總感覺你是在故意提出問題讓別人思考,可惜很多人沒有那種思維和判斷能力!

題主要是真想知道答案,就跳出大乘佛法的圈子,了解一下南傳佛法,也就是常說的小乘,再了解一下佛法流傳的歷史和過程,就能找到答案了。


念經?不要用人類的音節語言摸黑世尊的智慧。法不可說,無法可說。不明白這點,就很少會從念經中獲得利益。而明白這點,就不會知道自己明白這點(意思是說,這個人不會說:我明白了!)。


那是和拿七寶,身體布施所產生的「功德」作對比用的。

那就是自身的覺悟最重要。


沒有好處誰會去念,多簡單的事


推薦閱讀:

學佛的動力是來自於身邊的環境還是自己啊?
和尚出家人對捐器官有什麼看法,另外如果B快不行了,A捐器官救B但是B後來殺人了這怎麼說,有背負因果嗎?
極樂凈土可以有人做個描述么?
放生真的有那麼高大上嗎?
一個人可以只嚮往成阿羅漢,只為自己成就有什麼過失嗎?為什麼現在都說菩提心的重要性,說它是修法的基礎呢?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經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