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朝鮮相比軍事實力誰高誰低?

目前按照2016年這段時間算吧~粗略的排名?各軍種的比較?


發現知乎眾太輕視朝鮮了,就算是單論軍事裝備國軍都未必能占的了便宜。

先說陸軍,在嘲笑朝鮮使用七十年代蘇式裝備的時候不要忘記國軍用的還是二戰時期的剩餘物資—朝鮮表示周邊用著三代坦克的鄙視我也就算了,一個用m48改的還是滾邊歇歇吧。

再說海軍,也許是因為朝鮮海軍缺乏大型戰艦的原因許多人想當然的認為朝鮮會被國軍大長粗的基德級「航母」給震住,但實際上國軍大型兵輪如果真的出現在朝鮮快艇的活動範圍之內的話很有可能被朝鮮vsv艇糊一臉。要知道台灣許多大型巡防艦上的放空導彈還是直接把發射箱以不同的角度分三組焊在艦體上,也就是說那是防空導彈發射架無法旋轉的奇葩存在,反觀朝鮮,再怎麼鱉十人家也是能自造潛艇放空導彈反艦導彈的國家而且還是許多窮國海軍裝備的主要供應國。

空軍方面這倆貨都是裝備有三代機的軍事力量,但這倆貨空軍的實際作戰能力估計都夠嗆,朝鮮就不用說了,缺燃料缺的訓練都沒辦法保證。而台灣則是缺少零部件導致作戰飛機嚴重老化,和朝鮮一樣也是保障不了日常的訓練——台灣空軍在上次菲律賓射殺台灣漁民時關鍵時刻連掉兩回鏈子看的我都揪心。

朝鮮對台灣最大的優勢是彈道導彈部隊,朝鮮實際上是國際黑市上火箭兵器的主要供應國,也許kn系列在中美俄眼裡就是個屁,但在許多小國眼裡那就是威懾神器。

不知道是刻意為之還是無心所致,國內許多主要有關朝鮮的信息都把這軍隊塑造成二三十年前的樣子,搞得包括我在內的軍迷軍迷跟著一起輕視朝鮮,就在一年前我還固執的認為朝鮮海軍的主戰反艦導彈還是冥河水平。但實際上人家已經換裝海王星了。

7月8日的補充,評論區什麼情況啊?朝鮮缺燃料空軍戰鬥力不靠譜我在原文里已經說了呀!而且這也改變不了台灣空軍同樣不靠譜的事實。

在這裡我懶得跟某人吵了,我只能說「台灣同胞們,你們一個月真的造不出核武器」


謝邀。

怎麼打?如果是遠程登陸,就是誰也打不動誰。朝鮮沒有大型補給艦,雖然登陸艇很多但都是給南面準備的。想開到台灣登陸不現實。台灣軍艦一般,開過來會被潛艇和岸防打出翔。

如果是挨在一起打陸戰的話,台灣軍隊還真不是朝鮮的對手…


可惜他們不接壤。

兩個海軍渣渣根本打不起來。

但是,如果真能在陸上打起來,而且沒有外援,自主的朝鮮陸軍能把買辦的王師再趕下海。

別跟我提什麼王師的一流美械,美械不假,「勇虎」一流,王師自己都不信。

也別說什麼王師的「三代機」碾壓的空中優勢。朝鮮不是伊拉克,王師也不是美軍。王師的空中支援程度能有美軍三分之一就不錯了,更何況王師的「買辦工業」撐不了兩周。


就這種二代坦克,台灣省軍

台灣給朝鮮提鞋都不配

朝鮮彈道導彈的發展與擴散

2012-04-19 13:40 中國網

彈道導彈是一個國家遠程打擊力量的中堅和重要的核彈載體,各大國在彈道導彈研發上都是關起門來干自己的活,很少有實質性的交流合作。而朝鮮這種後發國家,則選擇了一條與核大國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與眾多有相同需求的國家聯合研製。這也使彈道導彈技術向更多的國家擴散。

1969年,朝鮮從埃及獲得了兩套「飛毛腿」B型戰術導彈系統和蛙-7這樣的重型火箭彈,如獲至寶的朝鮮人立即著手仿製。

朝鮮利用飛毛腿導彈仿製出自己的彈道導彈

冷戰時期,朝鮮作為蘇聯的盟國獲得了大量蘇式裝備。60年代以後,由於朝鮮在中蘇衝突中時左時右以從中漁利,蘇聯對其戒心很強。

雖然在60年代中期朝蘇關係有所改善,並簽訂了《1966~1970年經濟與技術合作協定》,但蘇聯始終沒有向朝鮮提供「飛毛腿」戰術地地導彈。1969年,朝鮮從埃及獲得了兩套「飛毛腿」B型戰術導彈系統和蛙-7這樣的重型火箭彈,如獲至寶的朝鮮人立即著手仿製。蛙-7這種無制導系統的遠程火箭彈就成了這段時期朝鮮最重要的遠程打擊武器。

朝鮮第一批國產化的「飛毛腿」導彈於1975年仿製成功並被命名為「華城(Hwasong)」-1。

「Hwasong」是朝鮮咸鏡北道的一個郡,由於朝鮮長期對外封閉,西方國家根本不知道朝鮮導彈導彈的具體型號和稱謂,只得按照某型號導彈第一次出現的地區名稱來命名該型導彈,這也成為西方世界命名一些國家武器型號的規則。

「Hwasong」在我國通常被轉譯為「黃松」或「火星」等多種稱呼,但這些稱謂都脫離的地名的實質。我們在此沿用較為嚴謹的「華城」來稱呼該系列導彈。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朝鮮對其導彈性能的嚴格保密,我們難以知曉早期的「華城」-1/2型導彈的性能,但通過對其仿製原型「飛毛腿」B導彈的了解,我們可以對「華城」導彈有個較為客觀的認識。「飛毛腿」B型導彈全長11.37m,彈徑0.88m,發射質量5.9t,最大射程300km,使用TM185煤油/紅煙硝酸推進劑。可搭載一噸重的常規彈頭,內含860kg高爆炸藥,對軟目標殺傷半徑150m。該型導彈採用了簡易慣導元件,CEP超過了1000m。

「飛毛腿」B導彈的TEL車由MAZ-543高機動越野車改裝而來,具有較強的道路適應性,可以很好的配合野戰重裝部隊推進,充當戰場支援力量。但由於「飛毛腿」系列導彈採用了不可儲液體推進劑,平時由推進劑罐車攜帶,發射前才加註到導彈儲箱。

也就是說這一代戰術導彈的機動能力只是體現在了發射部隊的戰場機動上,一旦停下來準備發射則跟傳統液體彈道導彈無異。這種特性無疑增加了導彈的發射準備時間、降低了反應速度、增加了被敵人發現並打擊的概率。

朝鮮第一批國產化的「飛毛腿」導彈於1975年仿製成功並被命名為華城1導彈。

朝鮮華城導彈精度比飛毛腿提高很多

多種渠道的消息顯示, 「華城」導彈雖然是朝鮮立足國內條件的仿製品,某些性能會低於原型,但該系列導彈採用了朝鮮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慣導器件,精度要比原型好一些。

80年代爆發的兩伊戰爭為朝鮮彈道導彈發展贏得了機遇,急需戰術導彈的伊朗人跟朝鮮人達成協議,要求進口「飛毛腿」B戰術導彈,交換條件是自主朝鮮進一步改進這種導彈。朝鮮國防工業系統的科研人員又陸續開發出了「華城」-3/4這樣的改進型號,將射程提高到320km,並進一步提升了導彈的打擊精度,據信其CEP達到了500m~800m。較之於「飛毛腿」導彈動輒幾千米的偏差算是很大的進步了。

此後,朝鮮利用外來資金又開發了「華城」-5/6,西方稱之為「飛毛腿」C(這個叫法只是西方根據習慣而發明的,蘇聯本身並無C型)。這個型號最大的特點是加長了彈體,增加了推進劑質量,同時將彈頭質量由1000kg降低為700kg,射程則提高到了500km。

伊拉克人搞的「海珊」導彈也是這種思路,但方式則要簡單得多,他們直接將一枚「飛毛腿」B的氧化劑儲箱和燃料儲箱都一分為二,再分別焊接到另外兩枚導彈上便得到了所謂的「海珊」導彈。

朝鮮開始批量生產和裝備彈道導彈

「華城」-5一共進行過兩次試射,第一次是在1990年,當時朝軍在清江地區向東發射了一枚「華城」-5,導彈最終落入了日本海;第二次則是1991年江原的人民軍部隊向東北方向發射一枚「華城」-5導彈,同樣落入了日本海。同年,朝鮮開始部署這種新型導彈,並將原有的導彈團擴編為導彈旅,首批裝備了36套「華城」-5導彈系統。

根據簡氏防務等西方組織評估,朝鮮大約部署了600~800枚「華城」系列戰術導彈並向伊朗出口過數量不明的華城-5導彈,這個規模在世界範圍內也算是很可觀了,對臨近國家具有一定的威懾能力。

朝鮮在1991年造出了「勞動」-1的首批樣彈,1990年5月,美國偵察衛星在朝鮮東北沿海的舞水端里試驗場首次發現了機動發射架上的「勞動」-1導彈。

朝鮮發展勞動導彈遭到經濟和技術阻力

隨著朝鮮國防工業的不斷發展,他們開始嘗試研發更遠射程的導彈。朝鮮於80年代後期開始的新型中近程彈道導彈研發計劃便是這一努力的體現。西方在一個叫RO-DONG的地方首次發現了這種新型導彈,並將其稱為RO-DONG-1導彈,我們則習慣性的音譯為「勞動」-1。

朝鮮在1991年造出了「勞動」-1的首批樣彈,1990年5月,美國偵察衛星在朝鮮東北沿海的舞水端里試驗場首次發現了機動發射架上的「勞動」-1導彈,但隨後的偵察照片顯示發射場有燃燒過的痕迹,西方猜測該導彈可能在發射台上發生了爆炸。這說明「勞動」導彈存在重大技術問題,而且由於試驗失敗,加之朝鮮此時遭遇經濟危機,使 「勞動」導彈的進一步發展受到資金困擾。

此外,朝鮮國土面積狹小,不具備中程導彈發射試驗的條件,而且朝鮮導彈試驗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美國和韓日的嚴密監視,隨時可能招來制裁。這些因素都使「勞動」導彈的進一步發展舉步維艱。

勞動1型導彈射程更遠可覆蓋日本全境

「勞動」-1中近程彈道導彈全長約15m,彈徑1.35m,發射質量約16噸,依舊使用TM185煤油/AK27I硝酸液體推進劑。可搭載500kg的彈頭,最大射程達到1300km,這個射程已經可以覆蓋日本全境了。「勞動」-1導彈的研發也是朝鮮首次研製大直徑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嘗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朝鮮大型金屬構件加工成型能力的進步。但西方世界仍然用「飛毛腿」D來稱呼這個新型號,可見西方人只是把「勞動」-1當做了一個放大版的「飛毛腿」導彈。

「勞動」-1使用了來源不明的5軸蘇系高機動越野車作為TEL車,2010年的朝鮮閱兵式是這對組合的首次公開亮相。

朝鮮出技術伊朗出錢合作完善勞動導彈

90年代初蘇聯解體,朝鮮失去了以前在蘇東經濟體享有的一些市場優惠和傾斜政策,加之西方長期的封鎖,國內經濟持續惡化。而國內此時的朝鮮急需找到一個合作者以延續「勞動」系列導彈的研發。1993年5月30日在東北海岸的舞水端里發射陣地首次成功試射了「勞動」-1導彈。朝鮮政府邀請伊朗官員觀摩了這次試射。

由於缺乏合適的落區,這次試射是一次典型的減射程試射,只打了500公里。這次試射後朝鮮和伊朗正式展開了合作,由朝鮮提供導彈、伊朗提供資金繼續進行「勞動」-1導彈的後續研製。

伊朗對朝鮮「勞動」-1導彈進行了仿製,並於1998年7月進行了採用朝鮮產火箭發動機的「流星」-3導彈試射。

1996年夏,朝鮮龍岳山貿易公司的子公司——熔星公司所屬3700噸級運輸船「大成山」號和「熔星」-1號陸續抵達伊朗阿巴斯港,船上至少有12枚「勞動」-1導彈散件及設計圖紙。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隨後把相關款項經國營賽帕銀行打入朝鮮龍岳山貿易公司設在澳門匯業銀行的賬戶上。

當年底,伊朗國防部正式啟動了「流星」-3中近程彈道導彈項目,該項目由SHIG主持,力求以伊朗的國防工業力量打造一款伊朗版的「勞動」-1,項目負責人就是現任伊朗國防部長艾哈邁德· 瓦希德。由於伊朗的工業化水平要好於伊朗,且可以通過很多渠道採購西歐的精密機械和一些彈用設備。

伊朗很快完成了對「勞動」-1的仿製,並於1998年7月進行了採用朝鮮產火箭發動機的「流星」-3導彈試射,隨後的2000年即進行了國產化部件總裝的「流星」-3試射。由於伊朗無法得到比MAZ-543更大型的多軸高機動越野車,伊朗人用改進後的民用拖挂車作為「流星」-3導彈的機動發射車。

伊朗利用朝鮮技術完成流星3導彈

2003年7月20日,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出席了「流星」-3導彈的成軍儀式,這也標誌著「流星」-3研製計劃獲得了圓滿成功。

2004年 11月9日,伊朗國防部長阿里·沙姆哈尼稱,SHIG用於生產「流星」-3導彈的設施已經得到完善。「我們已能大批量生產『流星』-3導彈,就像生產 Paykan牌小汽車一樣(paykan是伊朗非常普遍的國產轎車)。」

據美國導彈防禦局(MDA)估算,截止2008年9月伊朗至少已部署了10個「流星」-3導彈連,總數為80枚左右。

1993年,巴基斯坦政府宣布由KRL(可汗實驗室)實施哈塔夫-IV(又稱為高里-1)項目,開始全面仿製「勞動」-1導彈。

承受印度壓力的巴基斯坦和朝鮮走到一起

伊朗引進「勞動」-1導彈意在威懾以色列,而巴基斯坦則有著更現實和緊迫的需求。90年代中期,印度已經結束了「烈火」-TD的驗證試驗,轉而開始研製2000km射程的「烈火」-II固體中程彈道導彈。此時的巴基斯坦手中射程最遠的彈道導彈是依然處於研製階段的哈塔夫-IV導彈,射程也只有700km。

如何儘快獲得射程更遠的導彈成了巴政府和軍方的心病。雖然朝鮮「勞動」-1導彈的射程也只有1000km左右,但在幾個有中程彈道導彈的國家裡也只有朝鮮能夠不受各種條約限制(當然也面臨著西方的經濟制裁威脅)提供給他們射程更遠的彈道導彈。

就在伊朗同朝鮮人積極合作開發「勞動」-1導彈的時候,巴基斯坦也向朝鮮發出了友好的信號。

1993年5月15日巴總理貝·布托召開內閣防務委員會議,對戰略導彈研製與核裂變材料生產項目進行統籌安排,決定在彈道導彈研製上採取「多方競賽、同時裝備」的模式,讓KRL(可汗實驗室)和NDC(巴基斯坦國家發展中心)展開競爭,以此來提升巴基斯坦整體的科研實力。

同年12月貝·布托訪問朝鮮時,隨行人員中就包括KRL首席科學家卡迪爾汗。朝方向巴方展示了自己的「勞動」-1液體中近程彈道導彈,隨後雙方就液體彈道導彈技術合作展開了協商,朝方同意向巴方輸出「勞動」-1型導彈。

朝鮮向巴基斯坦出口勞動導彈和技術

1994年起,朝鮮以海運方式方式向巴基斯坦輸出了10~15枚勞動1型導彈的散件,並提供了必要的設備和技術支持。根據西方媒體報道,作為交換條件,巴方答應對朝鮮鈾濃縮活動提供技術援助。

1993年,巴政府宣布由KRL(可汗實驗室)實施哈塔夫-IV(又稱為高里-1)項目,開始全面仿製「勞動」-1導彈。

高里-1導彈的外形尺寸與「勞動」-1大致一樣,這裡就不再贅述。據西方媒體報道,朝鮮曾通過各種渠道進口過民用的GPS組件,並用在了勞動系列導彈上,將CEP降低到數百米;而巴方則使用了自己的慣導設備,將CEP降到了百米級(有數據稱150m左右)。基於同伊朗類似的困境,高里-1導彈同樣採用了民用拖挂車改裝而來的機動發射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彈的機動能力。

經過吸收來自各方面的技術和經驗,朝鮮勞動2型導彈的技術性能已經比之前大為成熟了。

1998年4月6日,巴軍方迎來了Ghauri I的首次試射,目的是為了測試導彈打擊1100km處目標的能力,但發射場Malute位於伊斯蘭堡南部約76英里處,彈著區在Quetta的西南部,直線距離只有700km。因此,這次試射也是一次減射程試射,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測試目的。此後的數年中,巴軍方又進行了多次試射,並於2003年裝備了Ghauri I。

朝巴合作也使朝鮮勞動導彈性能得到提高

朝鮮於90年代末開始大規模部署「勞動」-1導彈,通過與伊朗與巴基斯坦的通力合作,朝鮮成功的「借雞下蛋」改進了「勞動」-1導彈的各項性能指標,此時的「勞動」-1導彈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打擊精度低下,製造工藝落後的「飛毛腿衍生品」了。

2003年7月,韓國國防部發表《參與政府的國防政策》報告書稱,韓美雙方共確認朝鮮增加部署了一個營的「勞動」導彈,其裝備總量達到了100枚左右。以朝鮮採用的蘇聯戰略火箭兵導彈旅編製計算,每個旅應裝備18枚導彈,那這些導彈足以編製6個中程導彈旅。

雖然很多信息稱「勞動」-1可以搭載核彈頭,但目前為止朝鮮的核武器還只是個當量低下、質量偏大的原子彈,進一步小型化、實用化尚需時日,筆者認為「勞動」-1目前只能攜帶重型常規高爆彈頭。

但裝備常規彈頭的「勞動」-1大規模部署後也會對駐韓美軍和日本產生一定的威懾力,該型導彈可以作為一種「反介入」武器攝止美日韓的軍事冒險行為。對於遠程打擊力量匱乏且多山的朝鮮,這種自主作戰能力強、便於機動和隱藏且對後勤基地依賴程度低的機動發射彈道導彈武器系統是朝鮮人為數不多的王牌。

朝鮮在中東地區獲得了更多接觸蘇式裝備的機會。

在與中東國家的廣泛交流中朝鮮獲得了SS-21「聖甲蟲」戰術導彈系統以及相關的技術,並在90年代中後期展開仿製。

朝鮮從中東獲得SS-21固體彈道導彈

朝鮮在努力發展液體彈道導彈的同時,並未放棄獲取固體彈道導彈技術的機會。蘇聯解體後,朝鮮在中東地區獲得了更多接觸蘇式裝備的機會。在與中東國家的廣泛交流中朝鮮獲得了SS-21「聖甲蟲」戰術導彈系統以及相關的技術,並在90年代中後期展開仿製。

由於朝鮮的軍工系統對外高度保密,西方情報界也只是公開稱朝鮮在2005年5月和2006年3月間分別試射了SS-21的仿製型號,並按照「老規矩」以首次發現導彈的地點將這種仿製品命名為KN-02,朝鮮的反艦導彈KN-01顯然也在同一地域試射過,但這個「KN」究竟是哪裡,還不得而知。

2007年的閱兵式中朝鮮首次公開展示了KN-02。

朝鮮無法仿製高性能重型導彈發射車

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朝鮮是否具有自主製造KN-02導彈全系統的能力,但很顯然朝鮮人對該型號做了很多本土化的改造。KN-02的導彈直接仿製了SS-21,其性能也大抵相當,這裡就不多說了。朝鮮人對該系統最大的改動是將TEL車換成了民用的3軸10輪重卡,全車從前到後分為駕駛室、設備方艙和發射艙。

目前還無法確認KN-02是否具有類似於中國B611戰術導彈系統的駕駛室射控系統,後者的操作人員可以在駕駛室內就完成對導彈的發射前測試以及發射操作;導彈的檢測、發射控制設備大都集中在了中部的設備方艙里;發射艙內沿中線布置一個發射臂,載一枚導彈,艙蓋採用左右對開式。

朝鮮仿造的蘇聯SS-21固體彈道導彈,被稱為KN-02型。

從導彈與車輛的比例上看這種民卡的長度和體積也不亞於原版的9P129高機動越野車,而道路適應性更是不如後者。朝鮮選擇民卡的主要原因在於:蘇聯解體後SS-21導彈系統已經退役,與之配套的3軸越野車也沒有逃脫停產的命運。

朝鮮縱使買到全球所有的存貨也無法解決長期維護使用帶來的零部件短缺和車輛更新問題。更要命的是朝鮮根本不具備設計生產這類多軸高機動越野車的能力,即便是放棄外購而選擇仿製,由於拿不出像樣的產品,同樣無法解決前述問題。

一枚失去了機動發射車的短程彈道導彈如同一個固定火力點,將無法跟隨野戰部隊機動,已經無法滿足戰場支援的基本要求了。

而購買民用重型卡車則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首先民卡沒有什麼協議限制可以輕易進口;其次,較低的技術含量也易於日後仿製;最後,民卡同級別的替代產品很多,就算一個型號停產了或是仿製失敗也方便找到性能接近的車型替代。

朝鮮發展短程固體彈道導彈是做炮兵的延伸

朝鮮部署射程達120km的KN-02主要目的倒不是伴隨部隊作戰,而是立足於擴大軍事分界線駐防炮兵的作戰範圍,替代精度不佳的蛙-7重型火箭炮,進一步威懾韓國靠近朝鮮一側的軍事設施。

面對韓國軍隊及駐韓美軍的空中優勢,KN-02很有可能像朝鮮部署在軍事分界線上的其他遠程火炮那樣隱蔽在堅固的掩體中,作戰時再機動到預設陣地上實施發射,然後再機動到下一個掩體隱蔽待機。

2010年朝鮮展示最新式舞水端導彈

2010年的朝鮮大閱兵朝鮮以開放的姿態首次允許各國記者拍攝閱兵式全程,朝鮮的彈道導彈方陣自然成為了各國記者重點關注的對象,除了首次公開露面的「勞動」-1中近程導彈外,方陣里的陌生型號更是引發了外界強烈關注。

這個新型號採用了長度更大的6軸MAZ-547高機動越野車作為TEL車(也就是SS-20的發射車),一枚比「勞動」-1更長更大的彈道導彈赫然出現在人們眼前,該型導彈的彈頭一改朝鮮以往導彈彈頭的圓錐體外形,轉而採用了有效容積更大的小錐角鈍圓錐外形。經過多方確認,這個型號就是美國情報部門在2003年就已發現的「舞水端」彈道導彈。

2003年,美日情報部門首次通過偵察衛星在朝鮮成鏡北道花台郡的舞水端里 (Musudan—ri)基地發現一枚全新的導彈矗立在發射架上。通過衛星照片判讀,美日情報官員推測該導彈重達19t,長達10m,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推進劑,可攜帶500~700kg重的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射程2500km左右。

此後,美國國防情報局(DIA)將導彈命名為「BM-25」,意為「射程在2 500千米的彈道導彈」。日本防衛部門則依舊以發現地「舞水端」來命名該型導彈,該名稱也得到了西方世界廣泛認可。

80年代朝鮮從蘇聯引進大批專家和導彈技術

關於「舞水端」導彈的更多信息多半來源於歐美情報官員和軍控研究人士的一些公開著述。德國專家羅伯特·H·施姆克和馬庫斯·席勒更是在自己的學術報告中提到了一些蘇聯援助朝鮮「舞水端」導彈研製計劃的細節。

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金剛石設計局的眾多專家應邀前往朝鮮以協助其多個型號地地、地空導彈的研製。由於美國在當時頻繁派遣性能先進的SR-71偵察機對朝鮮實施偵察,朝鮮一直無法擊落。時任朝鮮人民武力部部長的吳振宇計劃在1982年4月15日前擊落一架美軍偵察機,以此作為金日成主席70周歲生日禮物。

1981年初,吳振宇重金邀請金剛石設計局的10位專家來到平壤,與朝鮮機械工業部(今為軍需工業部)的專家一道研討擊落 SR-71的方案。

經過研討,兩國專家決定在咸鏡北道花台郡舞水端里基地和平安北道信川郡銀晶里基地實施「連動作戰」,用經過蘇聯專家技術升級後的S- 200「織女星」遠程地空導彈伏擊SR-71。雖然後來的伏擊計劃沒有成功,帶傷的SR-71逃回了基地,但這一舉動還是有效震懾了美國,大規模偵察活動也告一段落。

蘇聯研製的R-27潛射彈道導彈,北約稱為SS-N-6,其改型R-27K是世界上第一種反艦彈道導彈。

朝鮮引進蘇聯遠程潛射導彈技術

蘇朝雙方受此激勵,開展了更大規模的合作。該報告援引旅美韓裔學者韓浩錫的調查材料稱,到20世紀80年代末,在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和國防部長亞佐夫的默許下,馬卡耶夫設計局總設計師伊格爾·維列奇科向朝鮮機械工業部部長朴松峰(已去世)推薦R-27潛射導彈,並願意對朝轉移技術,這被認為是後來「舞水端」導彈工程的源頭。

雖然這種液體彈道導彈技術較為陳舊,但2000km的射程依舊吸引了朝鮮人的目光,雙方遂簽署了仿製R-27導彈的協議。

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已有160多名蘇聯專家長駐平壤「1月25日機械工廠」(對外名稱「平壤養豬廠」或「125號工廠」)和平安南道德川勝利汽車工廠,手把手地傳授R-27導彈及其輔助系統的製造工藝。蘇聯甚至將明斯克汽車廠生產的6輛MAZ-547導彈運輸,儲存發射三用車賣給朝鮮,供其仿製。

蘇聯解體後朝鮮繼續招聘俄羅斯導彈專家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動蕩的國內局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計劃的進行,親西方的葉利欽多次責令安全部門停止與朝鮮的合作。

但國內設計局數千人的飯碗還是迫使俄政府作出了繼續支持朝鮮導彈研製的選擇,只是將這種活動更多的轉向了地下以逃避歐美國家的指責。馬克耶夫設計局的科研人員仍不時出現在朝鮮各個國防工業部門。

據美國國會調查局(CRS)研究員拉斐爾·普爾介紹,至遲從2009年初開始,直屬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部的炮兵指導局(AGB,相當於朝鮮的二炮)便在平安南道陽德郡和成鏡北道虛川郡的上南里等兩處基地,部署了10多枚具備實戰能力的「舞水端」導彈。

2010年3月,朝鮮炮兵指導局高調宣布成立首支中程導彈師,統一管理所有射程超過1 500km的彈道導彈,而朝鮮導彈序列里唯一具備這一條件的就是「舞水端」導彈了。

2012年4月15日在朝鮮首都平壤舉行的大閱兵中,全世界都驚喜的看到了搭載在重型高機動越野車上的朝鮮新型彈道導彈。

朝鮮閱兵展示新型彈道導彈能否實戰值得懷疑

2012年4月15日在朝鮮首都平壤舉行的大閱兵中,全世界都驚喜的看到了搭載在重型高機動越野車上的朝鮮新型彈道導彈。一時間各種猜測和分析紛紛出現,圍繞全新的導彈和多軸越野車的討論成為了眾多軍迷的一場狂歡節。

通過各個媒體公布的視頻和圖片,我們可以發現該新型導彈是一種三級彈道導彈。已知越野車輪徑1.4m,我們可以通過測量計算得出新型導彈的第一級、第二級直徑大於2m,第三級直徑約為1m。由於目前朝鮮直徑最大的固體彈道導彈KN-02也只有0.65m的直徑,筆者認為這三級火箭發動機都是使用液體推進劑的。

既然是液體彈道導彈,平時應該是個空殼,有為何需要如此巨大的越野車來運載呢?這就引出了這種導彈的身份問題,筆者認為朝鮮的新型導彈有兩種可能的身份:1.該導彈確實是朝鮮的新型武器,但配屬的發射車並非閱兵式上展現的這種車型,有可能是一種載重能力小很多的車輛。

2.該導彈也可能是一種「政治導彈」,本身並不存在這樣的設計,只是為了宣示朝鮮不放棄遠程彈道導彈的研發。8軸重型越野車的參展就是為了證明他們已經具備了一些研發遠程彈道導彈武器系統的物質基礎。

朝鮮新型導彈所用重型發射車是從中國進口

作為與導彈一同亮相的8軸重型越野車,該車的來歷首先引起了人們的猜測。有人認為是MAZ-79921,但從軸距以及轉向軸數量可以明顯看出兩者的差別。

MAZ-79921的2-3軸距和4-5軸距都較大,且8軸全為轉向軸,屬於典型的16*16全驅動越野車;而朝鮮這款越野車的2-3軸距和5-6軸距較大,其餘各軸距均勻分布,第四軸和第七軸為單純的承重軸,該車屬於16*12越野車。由此可以排除純蘇系車的可能。

通過與中國國內的大型特種車輛比較,三江瓦力特公司的WS2600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該車的駕駛室外觀與朝鮮新型導彈發射車的駕駛室別無二致。

熱心網友按時間點搜索國內信息後進一步可以發現三江瓦力特公司的上級單位中國航天科工九院自2008年起就與「某國用戶」就超重型越野車項目展開了積極溝通,其後便展開了項目論證及工程研製,並於2010年10月份簽署了WS51200大型非公路運輸車出口協議。2011年5月12日,第一台WS51200底盤順利下線,航天科工的報道中明確提到這是一款8軸底盤。

朝鮮曾經從中國三江瓦力特公司進口了採用部分俄制零件的WS51200型全驅重型越野車。

由於這是一款出口產品,三江瓦力特利用自身是合資公司的優勢提供了一些來自於俄羅斯的部件。但由於俄方部件供貨周期長並更改了設計,一度影響到了研製進度,中方科研人員幾經努力才保證了產品的如期下線,我們從中也可看出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工業水平墮落到了何種程度。

航天科工的官方報道顯示當年5月底WS51200已順利交付用戶使用,這種新型8軸車輛的優異性能令用戶十分滿意,並表達了進一步合作的意願。這一時期的報道中還簡要提到了該型車輛整車全長21米、最大總質量122噸,採用了前三後三分組轉向並借用了原WS2600駕駛室,是WS系列超重型車輛中外形尺寸及載重量最大的越野運輸車。

朝鮮新型導彈距離真正服役還需要很多年

至此,我們可以比較有把握的得出朝鮮新型彈道導彈的TEL車就是三江瓦力特的WS51200。此外,機動發射導彈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導彈和發射車的設計是要協同考慮的。按照官方報道,朝方是在2008年時開始跟我國溝通多軸重型越野車的相關事宜,也就是說朝鮮的新型導彈在2008年左右也開始了方案論證。

按照一個導彈武器型號研製的客觀規律,一個新型號從方案論證到進入詳細設計階段再到產品試射並服役,通常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工業基礎薄弱的朝鮮顯然無法在4年時間裡走完一款新型導彈的設計全過程,這就進一步佐證了閱兵式上的導彈只是個模型而已,甚至是一個技術狀態並未確定的模型,新型導彈的外形可能會在之後的數年裡發生變化。

在更多信息公布之前,這一切還都只是猜測。

朝鮮的彈道導彈系列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裝備體系。雖然目前得到的信息都極其有限和不確定,朝鮮極端封閉保守的國內環境更是給這些國家戰略打擊的基石蒙上了一層濃霧。

朝鮮在獨立發展彈道導彈的同時也在向伊朗,巴基斯坦,敘利亞和葉門等眾多國家擴散彈道導彈技術。朝鮮也最終與蘇聯一起成為全球彈道導彈技術擴散的源頭之一。


國軍哪次靠裝備優勢彌補戰力差距了?


朝鮮贏是肯定的

朝鮮把2300w人民集體偷渡投誠台灣。然後立法院的議員為了接納還是趕走打三天三夜嘴仗,期間棒子在全島打砸搶燒,台灣亡國


肯定是朝鮮啊,雖然這兩個現實中打不起來


就這種亂射導彈,殺條狗比導彈砸死三個人還嚴重,氣溫三十度以上不出操,用愛.....的地方軍隊。

這絕對是朝鮮人民軍在知乎上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國軍現在以防禦為主,朝鮮以進攻為主,從武器和兵源來看,朝軍勝。他們都沒有能力進攻對方,也不會進攻對方。跑個題,朝鮮進攻台灣的可能性比進攻大陸的可能性要低得多,你信么?


哎,我反攻大陸的國軍已經淪落到和朝鮮比高下的程度了嗎


持久力肯定是 台灣牛,只要堅持一年 基本勝利。


天頂星人開啟外星黑科技把台灣和韓國在地球上調換個位置,英勇正義戰無不勝的朝鮮人民軍能把國軍打得他親媽都不認識


論戰鬥意志,北韓勝過台灣


台灣,因為現代戰爭首先是空戰。其次台灣的戰備狀態還可以。


一個貧窮的獵人和一個富豪家的哈巴狗,誰厲害?獵人看到哈巴狗不打併不是打不贏,而是打死了沒錢賠!


氣溫高於32℃彎彎直接投降。32℃以下北韓各種吊打然後彎彎投降。


這是朝鮮被黑得最慘的一次。好歹人家也有核武器好不好?


以下是台灣在物質方面的軍事實力:

Nominal生產值第26,PPP生產值第20:國家經濟排名

總國防預算世界第24,單兵軍費世界第57:國防預算排名

衛星數量世界第13:衛星實力排名

綜合軍事力量世界第13:總軍事力量排名

路面軍事力量世界第27:路面軍事力量排名

航空軍事力量世界第11:航空軍事力量排名

海上軍事力量世界第9:海上軍事力量排名

軍事運輸力量世界第24:軍事運輸力量排名

全面戰爭潛力世界第21:全面戰爭潛力排名

海軍總噸位世界第8:海軍實力排名

核彈頭數量世界第(無):核彈頭排名

以下是北朝鮮在物質方面的軍事實力:

Nominal生產值第98,PPP生產值第95:國家經濟排名

總國防預算世界第47,單兵軍費世界第107:國防預算排名

衛星數量世界第(無):衛星實力排名

綜合軍事力量世界第14:總軍事力量排名

路面軍事力量世界第6:路面軍事力量排名

航空軍事力量世界第19:航空軍事力量排名

海上軍事力量世界第13:海上軍事力量排名

軍事運輸力量世界第25:軍事運輸力量排名

全面戰爭潛力世界第96:全面戰爭潛力排名

海軍總噸位世界第11:海軍實力排名

核彈頭數量世界第9:核彈頭排名


我只是在想,台灣省要是真和北朝鮮幹起來了,大陸會幫誰?


陸軍朝鮮碾壓台灣,空軍台灣碾壓朝鮮,海軍誰先下手誰贏。

至於彈道導彈,不是有愛國者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台退役軍官:「台灣導彈誤射」達到了震懾大陸的目的?
在現如今的科技和軍事力量下還有能憑地理位置,地勢成為軍事重地的城市嗎?
我軍坦克裝備霰彈和榴霰彈嗎?
二戰日軍高層為什麼這麼沒骨氣?東條連切腹的也不敢?
軍校學員分配去那些地方比較好?以及軍人和軍屬的生活未來狀態?

TAG:台灣 | 軍事 | 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