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是怎樣的?
可以從咖啡豆,沖泡手法,味道(醇厚,氣味,回甘,酸味等)等等方面講講嗎?
個人喜好佔了很多因素有人愛酸、有人愛苦、有人愛酵感、有人愛的只是沖咖啡的人咳咳好喝的咖啡應該是:喝完之後我很愉悅,我接著想喝第二口,喝完一杯之後我捧起杯子,忍不住聞了聞杯底,杯底依然有香味,口腔中又有回味。
咖啡生豆品種、烘焙手法、沖煮方式都有無限可能性,每個人對於好喝的定義不一樣,不用過多的參考什麼scaa、scae、coe什麼的評判標準,人家有人家的用途,你喝咖啡就是日常的消費,自己喜歡就好,你喜歡淺烘的,總有人喜歡深烘的,那你們誰對誰錯呢
好喝的手沖是什麼樣子?這最簡單的描述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現出所選用豆子本身的風味,就是好的手沖。但這並不是通過製作來實現的,一杯咖啡一定是合適的豆子進行合適的烘焙,合適的製作才可以發揮出最好的風味。所以單從製作角度來說,這個問題並不成立
好喝的咖啡就要好喝,沒有別的。但是要做出好喝的咖啡,豆子一定不能差。但也不必特別好的豆子,商業豆中等級不太低就好。烘焙適度,不太過深也不太淺就行。製作講究的是研磨粗細合適,其他都不那麼重要。只要製作沒有太嚴重的失誤,做出來的咖啡就會很不錯。
你問的東西全部都很主觀,豆子品質,手法,味道根本無法回答你,現在知乎很多噴子,不想再回答了,免得給人噴,點我主頁看吧,以前回復人家那裡有如何做手沖的,其他無法回答了。
瀉藥
應題主的要求,我來個大混合,保證繞暈你。
Perfection coffee =60%豆子特性+30%烘焙+10%沖泡。這是常規的公式,也是圈內人習慣的說法。
風味60%
風味60%來自咖啡豆自己本身,如果你的咖啡豆不好,估計你的手法在高明,也泡不出來好喝的咖啡。所以了解一些咖啡豆子的特性和一些鑒別咖啡好壞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先說咖啡豆特性
非洲;美洲豆子特性
· 喀麥隆:1/3的藍山;2/3的羅布斯塔
· 剛果金:色澤明亮,瑕疵很少,尤其是基任湖省的豆子,顆粒飽滿,這裡有世界上最軟的豆子
· 蒲隆地:出產高品質的阿拉比卡,有飽滿的酸和顆粒
· 衣索比亞:世界頂級的少量咖啡因豆子,西達摩,卡啡,耶加之類的。大部分的咖啡都有一股檸檬香,精緻,純正,狂野,酒香。我最喜歡的咖啡豆之一,強烈推薦,也是咖啡豆的基底代表,一般沒有自己咖啡體系的人,我首次會給他們發的兩種豆子之一,比如像耶加雪菲
阿瑞查 咖啡花和茉莉花主打,喝的時候很清新,喝完之後回甘很好,如果是新鮮烘焙的豆子,長時間持續的咖啡回甘和花香會讓你在那一刻深深的愛上咖啡這種鬼。同時會有些酸,這個時候你可以要求烘焙師給你做一些降酸處理。因為這種豆子很容易記住,同時豆子的特性也容易讓人建立自己的咖啡體系。· 肯亞:水果味聞名,有檸檬,柑橘,酸高。AA級豆子,顆粒在17-18目,飽滿,藍綠色。[評論區有爭論說肯亞AA的豆子不小,肯亞的分類是AA級在17-18目,PB級在15目以上。]
· 盧安達:產出一種有油膩味道的豆子
· 坦尚尼亞:質量比不上肯亞,酸度不強烈
中美洲
· 哥斯大黎加:高品質高海拔平原豆,尤其是塔拉珠。有明顯的酸度,加奶會降低一些,哥斯大黎加是屬於無論怎麼喝,味道都不錯的那種,永遠的芳香四溢,味道乾淨,純粹,泡出來很稀,但是味道好,都可以忽略。
· 薩爾瓦多:海拔不同,質量不同,醇厚感特別好,顆粒飽滿,味道很棒,滿足題主說的醇厚感濃厚。
· 瓜地馬拉:高海拔豆,瓜地馬拉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整體風味中上,酸度適宜,帶有巧克力味,象豆特別著名,尤其是韋韋特南戈的豆子味道獨特
· 牙買加:藍山咖啡的主產地,有平衡的酸鹼度,色澤明亮,帶有甜味,有酒的余香。
· 墨西哥:口味飄忽不定,香味特殊又神秘感,巧克力味
· 尼加拉瓜:微酸,中高濃度,比一般的阿拉比卡大,可為世界之最。
· 巴拿馬:著名瑰夏的產區,深藍色,質量輕,色澤明亮,酸度不高,味道甘甜
· 巴西:巴西的產量影響國際咖啡市場的價格,巴西豆質量不一,從世界頂級咖啡中除名,但是有一種豆子特別稀有,很難買到,波本咖啡是最好的,順滑,香醇
,酸度適中。哥倫比亞:這個地區的豆子是咖啡豆品質優良,香味豐富而獨特,酸中帶甘,適中的苦味,良好的醇厚感。跟耶加是兩個不同,無論是單飲或混合都非常適宜。也常用於調合咖啡中,用來增加咖啡的甘味,調合其它咖啡的苦味。我很喜歡這個產區的豆子,也是我作為咖啡基礎的另一款豆子,這個產區的具體咖啡豆特性,以後會詳細介紹。
這是大部分的豆子特性,應該是可以滿足買到一包好的咖啡豆條件的。
30%烘焙
這是跟烘焙師有直接關係的,把豆子該有的特性和風味表現出來,豆子本身具有什麼風味,你能表現的很好,同時在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在了解咖啡的基礎上,對一些咖啡風味進行放大,幫助一些小白了解咖啡,讓他們體會到咖啡的最大特色,從而對咖啡有更深層次的喜歡。或者幫助一些已經有咖啡基礎的咖啡控,讓他們更深層次的去探索一些細緻的咖啡風味。
10%的沖泡
這個沖泡的方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只要是正常的手法,適合的溫度和萃取比例。
然後在分享一個增酸贈苦的方法。增酸:
2 減少咖啡的萃取量
2 粉磨粗,加速萃取
2 萃取初階段增加水溫,之後降低水溫
增苦:
2 增加咖啡萃取量
2 將粉磨細,降低萃取速度
2 萃取之初降低水溫,而後提高水溫
一句話來解釋就是:
你喜歡的。我比較不支持用簡短的幾個詞語來形容一個大產區的豆子,但是不否認產區風味是公認的。
不過每一隻豆子都有自己一些獨特的風味,過度關注於產區風味只會丟失某些獨特的豆子本身的魅力。不過太過於主觀並不能完全評價什麼是一杯好的咖啡。
從scaa scae (現在合併為sca)的角度來看 一杯好的咖啡應該符合金杯萃取。至少金杯萃取的咖啡是每個人喝起來都不太可能討厭的。不過我平時沖煮的數據很多時候都不在金杯線裡面,也很好喝……畢竟金杯萃取也只是一個參考。豆子是新鮮烘焙新鮮期內現磨的
水流是穩定的
味道是具有地域風味特性的
就這樣首先,好咖啡不一定是你喜歡的咖啡哦!
例如我個人喜歡成熟熱帶水果酸甜、蜂蜜和果汁感和茶感,一點點苦都不想要。但很多顧客喜歡曼特寧,覺得苦的才是咖啡,我明明把甜度拉得很高,他們還是說很酸……
另一方面來說,Q-Grader會有近乎於統一的標準,但也只是近乎於,因為口味真的很主觀,所以杯測中評分的終極標準是:我喜歡。也許你喜歡酸,所以會給甜度打出7,但我喜歡甜,就會給同一杯咖啡的甜度打出8.75,這都很正常,所以SCAA或者COE也都送來不是單憑一個人打分的。
最後,回歸到題主的問題:怎樣才是一杯好的手沖咖啡,我的其中一位老師說過,90分的豆子你發揮得好可能會把它衝到93分,發揮不好可能最多就是80分,如果犯了什麼致命的錯誤可能就會變成60分。所以我每次手沖練習或者出品都會盡量打分來評價。我不太同意某些人說的,我覺得好喝的咖啡就是你自己喜歡的咖啡。咖啡的味道千變萬化,尤其是這種主觀因素太多的評價。別人說好,不一定你就會覺得好。而味道更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別人因為從一杯咖啡中喝出了花香,而覺得不錯。而你沒有喝出來,你自然就會覺得不好。有些優質的咖啡,味道非常豐富,大部分的人只是感受到其中一部分的風味,而一些受過訓練的人才會去做咖啡豆獵人。總的來說,做咖啡時,把不好的,大眾不喜歡的味道去掉,或者盡量弱化;把喜歡的,令人歡快的味道加強,這樣做出來的咖啡就算是好咖啡。
重點是做一杯手沖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一個儀式過程。
儀式這個東西很奇怪的,你沒有形成儀式感之前是很難對「儀式」這個東西有所感覺的。生活確實也是特別奇怪的過程,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還在炮製我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那時候我的論題是「儀式感」,只是沒想到生活本就是個循環,現在我才漸漸感受到儀式的不可或缺。
當初寫論文的時候就生出一個疑問:儀式的定義其實是廣義的,細心你就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儀式,於是讀了好幾本布爾迪厄之後,我就開始覺得「儀式感」這個詞就是生造出來做學究的。
直到我畢業一年,論文除了主題也都忘得一乾二淨。只剩的個「儀式」還可以供我細細回味一下的。每天會在固定的時刻做同一件事,會給同一個人發同一條信息,也會知道這個人也會在同時刻回復你同一個內容。
我以前偏愛飲茶,而不是咖啡。因為咖啡勁兒對我來說有點大了,而茶似乎更溫和。後來工作壓力上來,就顧不得茶葉了,那都只是調味品。咖啡、酒喝巧克力就成了生活的必需品。一開始只是要那個苦苦的味道,通俗點來講,只要是咖啡味道就行。其他一概不去琢磨和講究。然後正巧碰上掛耳咖啡打折,沖泡方便,於是又染上了癮,喝了好幾個月的掛耳。當然進階版來自於我漲了工資,可以並捨得在這個小趣味上投資了。
於是我買了手沖咖啡所需的器具,買了好一點的咖啡豆,準備每天早上都給自己來一杯。剛開始當然是很窘迫的,因為它並不是那麼方便的事兒,你得等到合適的水溫,不太粗也不太細的研磨,恰好的沖泡時間……熟悉每種豆子在哪種條件下最能夠發揮出它的天賦。這其實是多耗時的一件事,而放棄快餐式的咖啡喝法到接納用舌頭的轉動欣賞每一滴液體,這是個儀式過程。
沒錯啊,人生中總是需要那麼幾個儀式的。接生、滿月、成年、畢業、入職、相親、結婚、甚至離婚……我們的人生好多儀式。它是一個開始,也會是一個結束。所以人類在古老歲月里,的確是靠著儀式來完成對生命節點的認知的。就好比,你和一個人的開始,需要去正式一點的場合吃飯,去看電影,在漆黑的影院里牽手,交換眼神,送誰回家,在樓下駐足……這些儀式開啟了一段關係,同樣在這段關係結束的時候,也是需要一個儀式的。並且結束的儀式通常和開始的儀式十分相似:去正式一點的場合吃飯,看場電影,在漆黑的影院里各自落淚,不再交換眼神,送誰回各自的家,轉身離去不再有任何留戀。儀式總是排他性的,你只有完成了它,這個儀式才告一段落,你才能夠開始另一個儀式。
寫到這裡才發現,這文章跟咖啡沒有半毛關係。
有什麼關係,萬事萬物皆相通,沒有什麼跟什麼完全沒有關係。
說不上來。2年下來幾乎每天做壺手沖。哪怕沒喝過的豆子,沖得好壞也會有感覺。如果沒感覺,喝一口也大概知道有哪些不足,下回做再改進。
一般通過豆子的烘焙程度、悶蒸時的膨脹率、水流的快慢,咖啡的酸和苦,平淡還是厚重,層次感是否分明等幾點來調整萃取。流程不細說,應該都懂個人認為手沖的美味關鍵取決於對於你豆子新鮮程度的駕馭和水流注入。豆子如果不夠新鮮,就不要給足夠的預浸泡,讓豆子里出現更多的雜味,水流應該就是一刀切,反之亦然。做一杯美味的咖啡沒有規定的步驟,要對於你的豆子,機器,器材,水溫,甚至是水質和室內空氣濕潤度的不同做出微調。
謝謝你喜歡咖啡,更喜歡思考怎麼做出一杯好咖啡~
苦不刺激,酸不尖銳,大概就是平衡吧,另外感覺身邊大部分朋友都不喜酸,喜歡黃曼的遠多過喜歡耶加的。
沒有「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
只有「這杯手沖我覺得好喝」如果只是想要好喝就可以的話。。聰明杯 磨粗點 多泡會。。可以了,起碼杯測喝到的味道都有 算是好喝了吧
認識一推廣咖啡文化的朋友,已拿美國SCAA 咖啡師證~ 我個人覺得最猛的是 她親自殺去各咖啡產區,杯測出她自己覺得滿意的豆子,直接跟對方合作該款豆~這是背景,啊西八~
她手沖真的好喝,那天去她工作室,她的細口壺遺留在別的地方,於是她說,將就下吧!於是就用下面這種自動燒水壺,來手沖!!
驚得我立馬拍小視屏發朋友圈!但結果她竟然照樣能把豆子的風味給很好的萃取出來,沖了三款豆子,印象最喜歡的就是 散著濃郁檸檬紅茶味的…忘了是坦桑還是薩爾瓦多~(因為連著三款不間斷呀)
好喝的手沖大概就是一入口,是明亮的酸,清晰的各種風味,含嘴裡翻動舌頭是順滑的口感,咂吧嘴咀嚼能嘗到漂亮的尾韻~
好喝的手沖就是會把該豆子的優勢很好的萃取出來,但這個要看咖啡師想要呈現什麼風味給你哦~因為咖啡師可以根據本身自己練習所積累的經驗,來通過一些熟練的技巧,把豆子的某些特性給避開掉~
(*/ω\*)好的沖泡只是為了不要把好的豆子給糟蹋了。如果渣渣豆子遇到好的沖泡,短板效應,還是難喝,
之前有看到過一篇文章,裡面涵蓋了手沖咖啡的歷史,手沖咖啡的過程,以及咖啡豆的知識等等,發出來跟大家分享。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QxOTMzMA==mid=400869899idx=1sn=e72d045ab0ebbf1e17a93a2241272ddescene=4uin=MjkwMjY2NQ%3D%3Dkey=8dcebf9e179c9f3a1305c473a50529f2fc16c1327cd035139acad3b73ed124a1f14656c37d4edb33d1d0cca584eabc74devicetype=iPhone+OS9.3.3version=16031610lang=zh_CNnettype=WIFIfontScale=100pass_ticket=mqvxpcARfbRVzN8vwMyBerkClnB%2FbmYhVVTJt57LSsQ%3D
一杯好喝的咖啡,無論是專業的咖啡人還是普通的飲用者,都能有味覺的體驗,基礎的酸甜苦香,大家都能分辨,風味延伸,對於普通引用客人來說其實意義不大,所以,好喝的手沖,酸甜苦香是硬性的,還有就是整體口感的表現,尖銳的酸和柔和的酸,肯定會有很大的差別,整體的口感表現也很重要,至於咖啡里的風味,專業的咖啡人尚且需要大量專業的練習,才能辨別,如果真的能夠然後普通客人喝出突出風味,那就別說了,絕對好豆子,好烘焙,如果能把基礎的味道和口感做好,那就真的是一杯好喝的手沖了。從製作上來說,選豆,儲存,烘焙,器具,每一項都很重要,當然裡面的道道,單獨來說都是一門學問,最後才能說到製作人的技術,每一隻豆子在每一個出色的咖啡人手裡都有一個沖煮思路,但是不管是專業還是愛好,還是業餘,評價咖啡的標準都只有一個,就是好喝,所以啊,別聽別人給你瞎吹,你的味蕾就會告訴你,它到底好不好。
看心情
主要是咖啡豆要好
自己喝的話,做了50杯基本上知道要多少豆子磨要多少水,我是說,不用非要去秤去量,會有感覺的。豆子,多試幾種,反正還是你自己喝不是么,看介紹,會有你喜歡的。還有就是看心情,一口一口抿跟咕咚咕咚喝,開心就好。兩種我都喜歡的。你想做給別人?我也試過,多數是這真jb苦,為啥跟咖啡店不是一個味啊。幹嘛呢,請他們喝咖啡店不就行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