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低端製造業產業轉移方向是向中西部地區還是東南亞地區?
眾所周知,低端製造業的人工成本是很大考慮因素。其他的如基礎設施、工人素質、生產環境也是考慮選項。如果這些都是成立的話,低端製造業的轉移方向是內地還是東南亞?我是歷史愛好者,美國當年的產業轉移不選擇墨西哥而去了東亞,日韓港台當年的產業轉移選擇了中國大陸,看中的均是首要的人力成本。如果這是趨勢,中西部地區強調的承接產業轉移政策會有希望嗎?
五年前的時候,曾經有一個轟動的新聞,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2010年以前,中國是耐克的最大生產基地,但是此後越南上位,取代了中國的位置。2001年,中國生產了耐克40%的鞋子,而越南只生產了13%;到了2005年,中國份額降至36%,越南升至26%;2009年,兩國並列以36%的份額旗鼓相當;2010年,越南漲至37%,最終超過了中國的34%。這似乎描畫了一條中國製造業隕落的清晰軌跡。
要明白這條軌跡的內在邏輯,我們就必須撥開迷霧,將這家幕後的代工巨頭挖出來。這家企業叫寶成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製鞋代工廠,去年造了3.17億雙鞋子,世界上每5雙運動鞋就有一雙是寶成工廠里運出來的。扣除寨品,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耐克、阿迪達斯、匡威、新百倫,都是源自這裡。現在的寶成,有員工41萬人,分布在中國、越南、印尼三大廠區。就產量份額來說,2015年中國的比例已經是三大廠區中最小的一塊了,只剩下越南的一半左右。
寶成曾經是很不願意離開中國的。
1969年,這家企業誕生在台灣的鹿港小鎮,最開始的時候只是生產雨鞋和拖鞋的小作坊。在他成長的幾十年中,一直面臨著同行的殘酷競爭和韓國製鞋業者的衝擊,發展是相當坎坷的。最後能夠脫穎而出,和寶成老闆蔡其瑞的一個決定有著密切關係。1980年代中期,新台幣和韓元同時開始升值,逼使製鞋業者紛紛出走。那時候,由於韓國沒有與中國建交,於是韓企只能遠赴印尼發展,而蔡其瑞則選擇了西進大陸,在珠海和東莞先後建起了萬人規模的現代化工廠。這一個決策,使得寶成的勞動力成本大幅下降,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就此打下霸業根基。而他的主要競爭對手,由於不適應印尼的文化和管理方式,最終被折騰死了。大陸對於寶成來說,就是家族崛起的風水寶地,不到迫不得已,是絕不願意離開的。但寶成,還是離開了,帶著他每年數百億元的訂單,奔赴東南亞。
促使寶成最終下定決心離開的,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交通成本,中國內陸不靠海,走陸路運輸的話,成本要貴很多,而鞋子的單位貨值是很低的,一雙的出廠價就幾十塊錢,如果物流成本佔比高,生意就沒法做下去了。
第二是人工成本。製鞋業對薪酬支出是非常敏感的,我們看看中國和東南亞的經濟對比。到2015年,中國沿海的人均GDP已經高達1萬美元,即使是中西部地區也普遍跟著水漲船高到了5千至6千美元,而東南亞的越南,同期只有2千美元,大約是中國內陸的三分之一左右。這種人均GDP的巨幅差距,對工資成本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再加上交通成本的高昂,寶成沒有辦法抵禦,只能跟著大趨勢隨波逐流。他們的第四個生產基地,已經建到緬甸去了,那裡的人均GDP只有1千美元,比越南還要低一半。和寶成同一年來大陸的台商中,有一個叫郭台銘的人,他常常跑到老鄉的工廠里去參觀學習。
寶成的垂直產業鏈整合技術是非常優秀的,他的鞋材上游供貨商有一百多家企業,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原料的庫存堆積。但是他較早引入的電腦自動化管理系統,使得各個配件供應商之間的響應非常及時,庫存預備時間大大壓縮,提升了資金的周轉效率。另一方面,寶成從單純的代工OEM模式,發展為「代工+設計」的ODM模式,讓郭台銘大開眼界,他將這些經驗複製到自己的電子廠去,很快就崛起為IT製造領域的巨無霸。2002年,郭台銘旗下的富士康躍升為中國出口製造業的第一名,並在此後霸榜十幾年。
寶成走了,但是富士康選擇了留下來。他的工廠一路向西,從深圳遷出,輾轉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太原、菏澤,幾乎每一個中西部省份都能找到富士康的工廠。2015年,富士康在中國擁有120萬員工,出口額1200億美元,佔了中國出口總額的二十分之一。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為什麼寶成都走了,富士康卻沒有走呢?IT製造業雖然也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但是幾個關鍵的特點,使得他們和製鞋業最終分道揚鑣。第一點,IT業的貨值金額相對更高,一雙鞋子的出廠價通常只是數十元,但是一部手機,最少也要數百元。這就使得他們能夠承受陸路的交通成本壓力,如果是Iphone這樣的奢侈品的話,用飛機來運輸也是承擔的起的,這就是為什麼Iphone的生產被安排在鄭州的原因,那裡是內陸重要的交通中心。第二點,工業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使得IT製造業成為了受益者,薪酬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開始減少。機器人技術在過去的精度不夠,因此只能應用在汽車等重工業行業,但是在最近幾年,隨著感測器技術和軟體技術的提升,電子裝配線上的許多工種都可以讓機器人來完成了。比如富士康的崑山工廠,在過去的五年里,就減少了一半的工人數量。
第三點,鞋子的技術革新是緩慢的,發展空間有限,但是IT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你總有機會搶到風口。富士康在內陸最新落戶的一站,是貴州,那裡將被建設為一個大型數據中心,同時還將建起一座6代LTPS(低溫多晶硅)面板廠,投資金額250億元,合作夥伴是華為。這些業務都是富士康之前沒有嘗試過的,利潤率更高,對於新興業務來說,市場規模比壓縮成本重要的多。雖然一直被傳言要離開中國,但富士康並沒有真的走出這一步。
截至到目前為止,富士康超過80%的工廠都位於中國的內陸地區,雖然這裡的工資成本已經日益高漲,但是技術的進步,和行業的不斷升級,使得富士康擁有了留下來的底氣。今年春天,富士康收購了百年老店夏普,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屏幕製造技術,夏普是蘋果iphone的屏幕供應商之一。收購完成後,夏普的日本工廠將會被裁員,屏幕製造技術將會被引入中國,交由鄭州,或者貴州的工廠來生產,這一切都在規劃之內。中國製造業向東南亞的轉移,目前只是最低端的紡織製鞋業,而技術含量更高,利潤率前景更好的行業,正在有條不紊的繼續西進。比如高世代的面板產業,包括AMOLED屏和LTPS屏,2015年中國有6條生產線在建,2016年的產能將再擴充210%,像京東方的成都廠,華星光電的武漢廠,深天馬的武漢和廈門廠,富士康的鄭州和貴州廠,都將在接下來的一兩年陸續投產。這股投資浪潮,是中國製造業升級的標誌之一,他們投資的是技術和未來,畢竟這裡擁有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社會穩定,人才密集,遠不是東南亞可以比擬的。分高端低端兩方面看吧。
低端估計去更不發達國家的會比較多,一方面低端製造業對高素質人員的需求比較少,而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比較高,這些東南亞和南亞的很多國家是能夠滿足的,現在其實斯里蘭卡、越南等國家就分流了大量服裝、製鞋等低端產業,想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人工更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其實早就開始了。
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真正的西部地區,比如甘肅、青海、寧夏包括內蒙,其實人力資源是不足的,而且也很難吸引到足夠的外來務工人員。所以,本質上這些地區就先天不適合低端製造業。
其次,低端製造業對運輸成本要求嚴格,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可以通過海運解決,而中西部地區則難以滿足。
再次,低端製造業對品控的要求相對較低,不發達國家也能滿足。話說回來,自從變形金剛在越南生產,玩友沒有不罵街的,不過反正是玩具,質量有瑕疵也死不了人,考慮到成本因素外,估計也就忍了。
但是高端產業,對品質的要求本身就是苛刻的,這一點目前看來大多數不發達暫時還不能滿足。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低端製造業搬遷了,但是考慮到不發達國家的整體工業實力,估計很多配套的產業還是會留在中國的。還以玩具產業舉例,塑料是玩具的重要原材料,而越南本國生產的塑料,即使不考慮質量,數量也僅能滿足本國需求的百分之二十五,那麼剩下百分之七十五我們就沒有分一杯羹嗎?從這個角度我們其實並未沒有損失太大。
但是到了高端製造業,情況一下就不一樣了。上面說的中西部地區的劣勢馬上就不明顯了,而優勢則被放大了。
第一,國內有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即使中西部地區也不例外(真的不是黑,初中或高中畢業的工人很多時候是夠用的)。
其次,既然是高端製造業,對運輸成本的敏感度就下降了很多,中西部地區地處內陸的劣勢馬上就不明顯了。
再次,中國工人,只要管理跟得上,還是很守紀律和很認真負責的,這點對品控要求嚴格的高端製造業格外重要,而東南亞和南亞的工人,不說也罷。
最後,高端製造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和低端製造業是完全不同的,僅僅一個不停電,就是很多國家做不到的,更別提無塵車間的建設、高精度設備的安裝這些方面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是被迫的,也是順勢而為的,是生產力達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沒有必要因此悲觀,當然盲目樂觀也沒必要。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現在我預測的話,還是正的一面比較對。
謹為個人相法,主觀沒幹貨,歡迎賜教,不喜勿噴。沒有低端與高端之分 只有要素密集特徵之分 以及對地理區位條件,對資源需求內容之分,以及市場分布之分,,,,產業鏈內部有前端和後端的位置區分,有附加值高低的不同環節,產業間無所謂低端高端,比如種水稻,低端不?刀耕火種低端?基因工程、人工照明,無土栽培低端不?
首選越南,其次印度越南靠海,作為美國對抗中國的前線受惠頗多,又有TPP扶持,一黨執政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印度部分沿海地區本身就比較發達,但各方面成本都比中國低,很適合用來承接產業轉移
其他東南亞太落後了,美國也沒扶持的必要四川面積48.6萬平方千米,人口8140.2萬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面積33萬平方千米,人口9158.3萬人上圖是越南和四川以美元計價的gdp對比圖,你猜那個是四川哪個是越南?事實上,題主問的根本不能算作一個問題,因為中國往中西部轉移低端製造業是正在進行時,這幾年gdp高速增長的地區是哪?是貴州,是重慶,都是中西部地區。而且這兩年各種電子廠商西部建廠的新聞聽的很多吧?騰訊科技:三星再次投資5億美元在西安建廠,明年1月開工建設
富士康生產重心西移 將投100億美元在成都建廠--四川新聞下面有一位評論的 @天生驕傲不合群跟我說應該按製造業的貢獻,但是比工業的話,我想說,中國真不是針對誰:
上面四川的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並按照當年匯率推算的美元數值,越南的數據來源於imf,其中工業增加值的數據並沒有數值,是以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推算的(Topics | Data)。這個還真不好說! 具體的情況根據每個行業企業而定吧!
製造業之所遷往到東南亞主要是:當地的勞工成本低!
但是,有以下幾個因素,不利於製造業遷往東南亞!
1,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在中國生產,可以節約運輸成本!
2,中國的製造業體量較大,從事製造業的人口較多;東南亞暫時未必有那麼多人口,承接這麼大的體量!
3,在中國,容易形成規模經濟!,例如,在中國不同的零組件在不同的城市生產即可,最後組裝!,但是在東南亞,不同的零組件可能就是在不同的國家生產!,
4,東南亞交通基礎設施較差,運輸成本未必低!
5,有些產業要求勞工有一定知識水準!,東南亞未必有那麼多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工!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
中國產業轉移呈現新特徵:大遷移、、、、、、、、、、、、、、、、、、、、、、、、、、、、、、、、、、、、、、、、、、、1.中國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密集型的工廠,為節約成本,保持競爭力,必須遷移到成本低的地區。東南亞目前滿足條件,並且會如同中國改革開放一般發展起來。2.大型企業才有遷移的需求與能力。因為大型所以遷移到東南亞能節省大量成本,因為有雄厚資金實力,所以能到一個新的地方重新開始。3.中小微型工廠,沒有足夠實力到國外重新開始,基本會往內陸2-3線城市遷移。選擇交通運輸方便,土地租金成本低,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求生存。4.人民幣匯率居高不下,美元對人民幣市場沒有優勢。一旦調整外匯政策,提升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後,對中國製造業有利。5.動態看到趨勢,東南亞趨勢是向上發展,目前沒有阻礙趨勢的本質毛病。中國趨勢L型走低,市場流失。6.理性說話。取代不取代,是程度問題。下行,下行到什麼程度,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用趨勢和數量說話,不要一味強調不是白就是黑的結果。7.中國應該提高國民收入,完善社保。國民無憂地生活,積極地消費,自然能形成健康經濟體。與出口相比,內需更加重要,更加有旺盛的生命力。8.你們說國民能不能高收入,有低保,無憂生活?
主要是東南亞地區。原因在於:
1、中西部地區人力成本高速增長,而東南亞工資水平更低。柬埔寨制衣廠員工每月工資100-125美元,越南97-130美元,緬甸32-62美元。相比中國沿海3000元以上月薪,真的很低。耐克大部分生產基地已由中國轉向越南。
2、東南亞港口城市本身就是國際物流路線中的節點,相比中西部地區交通更為便利。
不可否認,中西部地區也接收了部分產業轉移,如鄭州、重慶、成都的富士康。不過,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逐步飽和、庫克訪問印度,富士康重心轉移至印尼、印度也是可以預料的事。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別說製造業了 前陣子和老闆聊工資 他苦惱的說上海找個中層管理 工資不比悉尼低了 電商方面的人才要高很多 還要年年加 低了就跑 老外工資不升職不太會動
當然我還是告訴他 一分錢一分貨 工資還是要加的 也得還房貸不是內陸地區人工成本較東南亞高,交通成本也是問題。這種情況下低端產業轉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些產品價值低的對工人素質要求不高的會率先轉移。但那些高產值的產業一時半會兒還會再觀察。看那些東南亞國家的野心嘍。喝了肉湯之後是練壯實了搶肉吃,還是老實地喝肉湯。
西部的人在這表示別來,也別弄壞我們的環境影響旅遊業發展
中西部本來就不低了人力成本,物流成本也很高
很難說能轉移過去實際上內陸省份已經承接了一部分製造業。內地雖然人工比沿海要低,但卻有一些不利因素:
1、用工並非十分輕鬆,招人仍然是比較大的問題;2、OP的敬業精神不高;3、OP的效率不高;4、人工低不了很多。5、配套不成熟。所以內地承接製造有限,往東南亞轉移的趨勢比較明顯。先說結論,轉移方向大多為東南亞。 一、現階段向東南亞轉移的產業多為勞動密集型,而在勞動力數量和薪酬標準上,中國中西部相較東南亞地區實際並不佔有優勢。 1.人口密度 先上圖,大家可以對圖回憶一下中國黑河騰衝線以西,和東南亞諸國。 人口密度一是影響僱工效率。人越多,僱工選擇越多,招工難度越低;二是影響企業對工人薪金的議價能力,這個不多說;三是人口密度同時也是支撐消費市場的根基。 2.薪酬標準 慣例先上圖,2016年中國各省市最低工資標準和東南亞部分國家平均薪金標準對比。(1)隨著中國政府對於勞動法和最低薪酬的貫徹程度逐年微小但固執的進步,東南亞在這方面優勢是碾壓級別。(2)同時考慮中國東部和中西部巨大的薪酬鴻溝帶來的虹吸效應,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程度以及交通便捷帶來勞動力流動的便利性及成本的下降。導致逐漸成長起來、安土重遷思想淡薄的90後勞動力主體更傾向於遷往大城市,而不是留在逐漸空掉和死去的中西部小城。 二、對於勞動力密集產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並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雖然我國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28年,但是考慮北京12上海10.6江蘇10浙江9.3等東部地區八省三市四成總人口(考慮異地就學,影響更大)強大拉平均能力,中西部地區平均6-7年的數據才是真實情況(2013年)。而東南亞諸國中主要資本承接國柬埔寨5.9越南5.9印尼5.7。 我認為,相比於受教育年限,勞動密集產業優勢比較,識字率更重要,而印尼菲律賓緬甸越南幾個國家,識字率分別91.5%、92.2%、92.6%和94%(2010年)。 三、中國整體上對於遷往東南亞諸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吸引力在下降。說了那麼多比人差的,中國相較於東南亞的優勢在於成熟且完整的產業鏈、廣闊的消費市場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三個優勢在2010年後的中國,對於遷走的那些製造企業來說,已經不是主要吸引的方面了。此題就不詳表。四、其他 綜上,優勢不夠,劣勢突出,你衣服鞋子標籤上越來越多made in Philippines 說明了題前所述的結果了。但是我認為,相較於紛紛聚焦走掉的產業和企業,我們也需要注意留下來的那些。當然,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我國的紡織品、服裝、鋼鐵出口金額佔世界出口市場的份額基本上成逐年提高趨勢,特別是紡織品和服裝,並沒有因為一些勞動力密集型外資企業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南亞而大幅降低市場份額,反而有所上升。很多人都是在拍腦門回答問題啊。
中國的低端製造業產業轉移方向是向中西部地區還是東南亞地區?
答:東南亞。
1、遷走的原因是人民幣升值,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2、遷走的原因是煤炭價格壟斷且價格數倍於國際市場,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3、遷走的原因是汽油價格壟斷且價格數倍於國際市場,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4、遷走的原因是重油價格壟斷且價格數倍於國際市場,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5、遷走的原因是天然氣價格壟斷且價格數倍於國際市場,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6、遷走的原因是電力價格壟斷且高於國際市場,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7、遷走的原因是頁岩氣開採不出來,價高還沒有,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8、遷走的原因是其他國家貨幣變相貶值,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9、遷走的原因是股市融不到資,說簡單一點就是證監會官員的家屬炒股,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10、遷走的原因是發改委油費稅改,說簡單一點就是提升52%的稅率,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11、遷走的原因是發改委大幅上調鐵路運費,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12、遷走的原因是淘寶開銀行被禁止,遷移到三四線城市也解決不了問題。
13、壟斷。製造業一共九大類別,鋼鐵、機械、化工、石油、紡織、信息、工礦、建築、食品。中國的化工、石油、信息、工礦、建築、鋼鐵和機械一直處於壟斷和半壟斷的狀態,一般的民營企業根本進不去,只有紡織和食品兩個過度飽和的行業容許民營企業參與其中。就是在這個過度飽和的行業中,民企都不能倖免。王老吉事件就是一個著名的案例,官辦企業在掠奪民營企業機器、設備、商標這些有形、無形財產以後,再還給你,再掠奪你一次,這就是強盜邏輯。
14、原材料價格決定競爭力。糧食、石油、鋼鐵、機械、化工產品連續十幾個月國際價格超跌,但在中國貌似有很大的緩衝區間,基本沒怎麼跌。全世界都在迎接頁岩氣帶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在中國充斥著頁岩氣革命是騙局的論調,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當超低價的煤炭、天然氣、糧食、化工產品在中國港口靠岸,中國只是用一個進口配額的制度就把他們統統擋在門外。與此同時,中國特有的官僚機構發改委聞風而動,在國際超跌的同時,國內是能源價格逆市連續十幾個月的漲價。在金融危機面前中國大媽的瘋狂舉動叫世界為之恐懼,中國人均收入只有歐美的1/8,但是房價卻是他們的幾倍、幾十倍,中國人幽默的把這種經濟現象叫不理性的繁榮。
15、服務業。中國的服務業在鐵路市場化以後,還有中國郵政、鹽政、煙草等等政企合一的企業。在中國只有郵政是合法的快遞公司,因為中國郵政只給中國郵政發放牌照,他還想從其他快遞黑戶那裡收取份子錢,一份快遞一塊錢,你不得不佩服郵政的智慧和無恥。美國的服務業創造了80%的就業機會,中國服務業創造35%的就業,之所以服務業對不起中國人,就是體制不容許中國的大學生就業。
16、房地產破產。錢是經濟最好的說明書,這個時候錢全部湧向房地產。大家混淆了一個概念,房價之所以上漲是因為有預期,京上廣的預期就是發展,京上廣之所以發展是因為大量的外來人口帶來的人口紅利,當人買不起房子的時候,這種動力就會消失,最後反作用於房地產市場,所以說能讓房地產崩潰的只有房地產本身,這場過家家式的擊鼓傳花很是熱鬧。東南亞。
首先從物流層面來看,製造業的主要消費者是歐洲和美國,而東南亞正好位於歐美航道中間(向東水路可到美國,向西可到歐洲),節約物流成本,運費低於陸路,不用穿越中亞中東等不穩定地區。其次,從電力,油費,鐵路運費,水費,人工成本來看,東南亞目前比國內更便宜,人工成本東南亞目前也比內地低。
最後,從人口數目來看,由於中西部地區環境不如沿海,實際人口規模和東南亞相比不佔優勢。
然而這些都是在國家的意料之中,為什麼中國政府頻頻插手南海?就是破壞東南亞的營商環境,切斷美國東南亞之間的航道,迫使製造業不能完全遷移到東南亞。這些事情國家早已深謀遠慮到了。就我了解到的服裝一行,是不太可能完全的轉移到東南亞的。第一點,東南亞,概括來講,在這一塊開始為白人老爺代工,實際上是比中國還早的。第二點,查一查中國每年的出口額,再查一查越南等國家的出口額,用簡單的小學數學加一加。第三點,中國資本對東南亞的影響力其實是遠大於普遍認知的。在衣服這一行,「中國製造」有逐漸變為「中國資本」的跡象。第四點,基於上一點,根據簡單的供需關係曲線可知,人工成本的提升是很快的。
《國富論》說啊,內陸肯定是干不贏沿海的,第一是運輸成本高,第二是市場規模小,工廠在沿海,可以認為全世界都是市場,而如果在內陸,則只可能覆蓋一個地區,和你們政府統治多大地盤並沒關係。況且中國陸上運輸成本還出奇的高。就算把人工成本壓得再低,也不可能抵消物流的損失。再用《必然》反對一下某高票答案,機器人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以後人家不是更可能在接近市場的地方生產么?物流成本終是死穴。
不同產業的轉移方向是不同的。以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為例:一、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向東南亞。原因:出口型產業,加入TPP的泰國、孟加拉、越南等國家對美出口免稅。成本敏感型產業。漂染程序污染非常大,無法在周邊落地。廣東目前漂染基地在粵東地區,外地企業不去。二、輕工業周邊沿線拓展。原因:需要產業鏈、設計、物流支撐。三、金屬加工業。湖南等周邊省份,省裡面搞了幾個表面處理基地,對於高端產業吸引力較大。比如清新區搞的表處園吸引廣州、佛山企業。揭陽金屬生態城吸引粵東地區表面處理工序入園。四、電子信息產業。呈梯度依次由深圳向東莞、惠州、河源、梅州發展。梅州那邊有電路板處理基地,都是大惠陽地區。
推薦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為什麼老百姓這麼窮?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邏輯是怎麼樣的?
※從全球經濟戰略角度如何理解TPP,為什麼中國網民這麼討厭TPP?
※為什麼這麼多人用人口紅利反對計劃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