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怎麼消解康德的「自在之物」?

黑格爾認為人類精神的認識活動歸根結底乃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為什麼說這樣就消解了物自體?


在康德哲學裡,現象和本質是分割的,康德對現象和本質的劃分以主體為參照物,事物對主體而言是現象,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具有客觀性,現象背後的本質無法認識,這就是「物自體」。康德的範疇立足於主體,強調一種先天直觀,作為理念論者,康德試圖以理性把握無限者即絕對。然而,康德的二元論隔離了經驗、知性的知識與無限者,「絕對」在它這裡成了一種抽象理性。所以,康德的思維被黑格爾認為是空洞的。

在黑格爾哲學裡,「絕對」即實體是概念的自我規定,概念本身具有一種同一性,但這種同一是有差異的同一性,概念通過一種向外運動,完成一種現實化,這是一種整體的實現過程(知性思維-感性思維-辯證思維)。「實體在運動中是一種主體」,概念與實在的統一是概念與歷史進程的統一,存在與思維在這種總體性中達到一種同一。

張盾博士的《黑格爾與馬克思政治哲學六論》里是這樣提到的:「黑格爾認為,導致矛盾的根源正是康德關於認識與絕對、現象與物自體是二分法,因此這種二分法必須廢除。由於康德堅持主觀性原則,思想與存在、先驗統覺中的自我與事物自身從一開始就被置於一種對抗性的關係中。因為,按照主觀性的反思原則,客體是由主體來揭示的,內容是由形式來揭示的,但在被揭示者缺席的情況下,揭示活動本身缺乏意義,於是這個缺席者被設定為物自體,它被假定在一切揭示活動之前就已經存在,是一種先驗的東西,存在於所有的經驗之外。黑格爾發現,康德最深刻的悖謬在於:自我與物自體雖然是反思性批判的兩個被給予物,但卻是在前反思狀態中被設立的,好像它們是一對互相獨立的自在舞,存在於所有經驗之外;而批判本身按主觀性原則必須在反思程序中進行,結果二分法一進入反思性批判立刻瓦解:一方面,如康德自己承認的,自我作為先驗統覺只是一種從其內容中抽象出來的空洞統一性,一種純粹的形式,它遠離事物,把一切內容都視為他者,視為異化了的存在物,而讓自身作為純形式留在主體里;另一方面,所謂物自體,按照黑格爾揭露的,不過是不包含任何關於存在的具體規定、但仍被堅持著的這一切具體規定的空洞基礎而已,它是康德批判留下的一個幽靈,一個永遠的彼岸世界,純系子虛烏有,必須完全摧毀:「很容易看出,這裡所剩的只是一個極端抽象,完全空虛的東西,只可以認作否定了的表象、感覺、特定思維等等的彼岸世界。而且同樣簡單地可以看到,這剩餘的渣滓或殭屍,仍不過只是思維的產物,只是空虛的自我或不斷取向純粹抽象思維的產物。這個空虛的自我把它本身的空虛的同一性當作對象,因而形成物自體的概念」。」(張盾,《黑格爾與馬克思政治哲學六論》,學習出版社2014年版第26-27頁)

黑格爾在邏輯學裡認為邏輯理性本身必須具有客觀實在性,要有內容的維度,需要在經驗雜多和知性之間建立聯繫。理性必須和現實和解:所以,在理念論的基礎上,事物與思維是主客體統一的,是同一的。

所以,阿爾都塞認為,黑格爾在對康德思考基礎上,呈現了一種「真理的內容」。


一、為何要消解物自體?

在康德看來,物自體是人的理性無法抵達的彼岸自在世界,而我們觀察到並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則是此岸的現象界。

現象界雖然是人的思維對彼岸自在世界的臨摹,但這種臨摹並不是簡單的鏡像,而是帶上了人的思維的烙印,是經過了人的思維模具(範疇)加工整理、經過人的認識結構變形、轉換後的世界。

所以,現象界≠自在世界。

現象背後的物自體不可知,即我們看不到也理解不了現象背後的本質,我們唯一能真正了解的是主體自身的狀態,是我們自己。

現象與物自體之間,隔著一道理性無法跨越的巨大鴻溝。

用康德的術語說,認識世界,實際上就是用先天綜合判斷織成的網從自在之物那裡打撈知識。

換成數學語言來描述就是:

y:現象界

x:自在世界

f:先天綜合判斷 (認識結構)


y=f(x)

(科學的研究對象表面上是客觀的x,而實際上只是在研究主體的性質f。牛頓三大定律就是典型的先天綜合判斷。)

康德將世界劃分成現象界與的物自體,其中現象界是主觀唯心的世界,而物自體則是不可知的自在世界。這就導致了此岸的現象界與彼岸的物自體之間尖銳的對立,同時也是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對立。

這種對立不僅是近代以來哲學上最大的矛盾,也是對整個人類常識世界觀的挑戰(納尼?我們看到的都是幻覺?世界的本質永遠無法認識?),用康德自己的話說就是要給世人來一次思維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而黑格爾之所以要消解物自體,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消解由物自體引出的主客二元對立。

試圖克服思維與存在的二元對立,同時也是近代哲學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最基本的脈絡。

二,黑格爾如何消解主客對立?

黑格爾認為,從對立的任何一方出發都無法徹底消解割裂。因為:

從主體出發,試圖通過主體來解釋客體,使主客統一於主體、統一於精神,就會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甚至唯我論,

從客觀出發,試圖用物質來解釋精神,主客統一於客體、統一於物質,則是機械唯物主義。

所以黑格爾認為,要消解對立,只剩下最後的唯一一條路:必須從高於對立面二者的存在本身,即絕對理念出發,才能辯證的統一這種對立。

存在本身最初只是一個純粹的理念,是一個無任何規定的理念,是純存在。(任何實際的存在物都有各種規定,比如蘋果這種存在物的規定就是紅、甜、脆這些概念,而存在本身則尚未有任何規定。)

而正是因為存在本身還沒有任何規定,所以這個存在還是一個無,即存在一個無、有一個無。

有一個無,這是矛盾的最初呈現。這種矛盾是絕對理念以後的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絕對理念的運動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認識自身。

在矛盾——這個用黑格爾話說」偉大動力」的推動力下,絕對理念不斷的異化自己,從最初的純存在,一步步從矛盾到統一再到矛盾,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的發展出豐滿大千的主客體世界,並通過主體作為中介去認識客體,即認識自己。

換言之,絕對理念在矛盾的推動下最終發展出了主體,即人的意識,並通過人的意識為中介來達到自我意識、自我認知,在人的意識中最終達到自我意識,達到他的原則。

並且,絕對理念自我認識的活動是在哲學家的意識中尤其是黑格爾的意識和哲學中達到了頂點,即絕對精神——一個已經達到自我認識的絕對理念。

至此,哲學已經終結,主體就是客體,客體就是主體,主客體都是理念為了認識自身而異化出的中介與過程,最後在絕對精神中達到同一,再也沒有矛盾。

天人合一,整個世界都清凈了,完美!

可是你信嗎。


推薦閱讀:

身為哲學愛好者的我,如何向專業人士證明自己的理論不是民哲?
如何理解叔本華的「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不同的語言有沒有不同的認識論(Epistemology)立場?
為什麼說叔本華是悲觀的?
如何理解「自然主義」中的「自然」?

TAG:黑格爾Hegel | 康德ImmanuelKant | 西方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