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義大利北部的主要城市並不位於波河下游沿岸?

如米蘭、威尼斯這樣的義大利「一線城市」,雖然也算處在波河平原,但是並不在波河幹流上。為什麼義大利第一大河沿岸的大城市,只有位於上游、接近通航極限的都靈呢?這是主要受波河的水文狀況影響,還是亞平寧半島深入地中海,利於海運的影響呢?抑或有其他歷史性因素?

而中國的大河下游沿岸,都有很多中心城市,如武漢、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


因為瘧疾。

當然考慮到知乎的行文風格,我們還是先看看問題是否成立。下面兩張圖是北義大利地形圖和人口分布圖。

(綠色越深,密度越大)

從圖中可以看出兩個問題

  • 1 波河下游地勢低平,河道沒有明顯高差,分岔很多,流速不會很快,河水很難順暢排入大海。
  • 2 居民點(深綠色和黑點)分布明顯避開了波河下游,尤其避開了入海口附近的三角洲。

為何會有這種情況呢?因為波河含沙量較大,下游容易淤塞,所以中下游多沼澤,多死水。直到現在,波河三角洲還是一個幾百平方公里的沼澤國家公園。這在當代當然不算什麼問題,但在20世紀之前,這意味著瘧疾橫行,無法形成任何大型居民點。古人既無法對付瘧疾,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得瘧疾,只是意識到沼澤和瘟疫之間的相關性,所以本能地離開了河口這個死地。

發現青蒿素前,古人如何對治瘧疾?

古羅馬人則認為,沼澤濕地中會產生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通過口鼻呼吸進入人體,引發瘧疾。義大利語中的「污濁空氣」(mal』aria),就成了瘧疾的學名Malaria。

……1717年,義大利醫生喬瓦尼·馮里亞·蘭錫西最先指出,瘧疾總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濕沼澤地區,而在排水之後就會一度絕跡,這一現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許就是蚊子傳播的。1888年,法國軍醫拉佛朗在非洲瘧疾患者血液的紅細胞中發現瘧原蟲。1897年,英國生物學家羅斯(Ronald ross)在印度發現按蚊體內瘧原蟲的合子,並闡明了人體內與蚊體內瘧原蟲的發育史以及瘧疾的傳播方式,羅斯因此獲得190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至於當年波河的瘧疾有多厲害,從古人抗瘧的「慘烈「方式就可見一斑。

有一種常見病叫「地中海貧血」,我估計大家應該聽說過,這種病嚴格說是一種基因缺陷,一旦患者從父母雙方繼承了隱形的貧血基因,就會臉色蒼白,脾臟腫大,如果不經常輸血就有夭折的危險,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不像常人。從大西洋到太平洋都有這種隱形基因分布,其中也包括地中海周圍,尤其包括義大利。

如此削弱勞動能力的基因,為什麼沒有被淘汰呢?因為這種地中海貧血基因固然會嚴重摧殘身體,但也能大大增加人體對瘧疾的抵抗力:

地中海貧血

氨基酸序列分析證明,患者的血紅蛋白的一個β亞基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突變為異常的纈氨酸,導致血紅蛋白的載氧能力下降。後來的研究發現它能抵抗一種流行於非洲的瘧疾(malaria ),接著的研究發現地中海貧血患者對瘧疾的抵抗能力也較正常人強,患上瘧疾的地中海貧血症患者,平均存活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因此在一些瘧疾比較嚴重的地區,如赤道以南非洲,地中海貧血症患者的平均預期壽命反而高於正常人群。

這意味著瘧疾的殺傷力遠遠大於地中海貧血症。所以,在波河下游等沼澤地區,攜帶地中海貧血症基因的人反而可以開墾其他人無法居住的土地,從而擁有額外的生存空間。只是這樣的生存條件只能支撐一些開發程度較低的農場,更不可能提供良好的貿易條件(外地人未必有類似的基因),所以無法形成大城市。由於勞動力普遍貧血病弱,越是瘧疾厲害的地區,挖運河排干沼澤的能力越差,結果就是上千年死鎖在低效率的濕地農業中。(歐洲的白色精靈傳說,一部分源頭就是蒼白臉色的濕地叢林居民)

所以波河下游變成了一個相對的人口稀疏區,只有勉強養活的農業,在近代出現之前沒有什麼工商業。下圖是瘧疾傳入義大利的歷史,地圖中上方的波河流域附近很明顯地是瘧疾災區。在瘧疾衝擊波過後,紮根于波河下游沼澤的瘧原蟲就決定了這裡的人口密度。

(這張圖說明,義大利瘧疾主要疫區在南部,這也是今天義大利南北差異的根源之一)

此外,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人口之間的互動。波河下游沼澤多,新增農業人口傾向於在中上游開墾,導致水土流失,進一步促進了下遊河流淤塞和沼澤發育。上游越是發達,河口附近就越衰落,只能容納貧血人口生存,自然也就不會有大城市出現了。其實中國古代也一樣,南方許多濕熱地帶常有瘧疾,只在充分開墾、水流順暢的部分地區能形成城市,其他地區都相當貧困,難以形成發達的工商業城市。總的規律是越往南越嚴重:

盧光琇:地中海貧血患者要生育健康孩子必做地貧篩查

湖南地中海貧血致病基因攜帶者約為5%,廣東廣西地區較高,大約為17%-25%。

(基因攜帶不等於必然發病)

從相貌看,廣東人梁啟超就有明顯的地中海貧血基因。

那麼在廣東,哪個地方最嚴重呢?

廣東地中海貧血高發區 河源每5人中就有一人患該病

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河源地區貧基因攜帶率為19.7%。該市地貧基因攜帶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即5個人中就有1個人為地貧基因攜帶者。

可見河源地區是瘧疾——地中海貧血症的高發區。河源地區在廣東省的位置如下:

即廣東——深圳軸心東北方向100多公里外就是河源市。我們再看廣東省的人均GDP分布(按縣區計算):

圖中棕色是進入人均gdp在全國幾千個縣區中排入前600的行政單位。從圖片看,河源地區僅有市區進入了高收入層級,其他地塊都是缺乏工商業城鎮的相對貧困區,並因此形成了廣東省最大的一片貧困區(河源是廣東最落後的地市)。這和波河下游缺乏大城市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性。

最後引一篇從其他角度論述這個問題的資料:不同疾病間存在好的制衡嗎?

裡面的地圖很有意思:

相關話題:

史書上「南方瘴氣」是什麼?現在還有嗎? - 馬前卒的回答

所謂「江南小鎮」是什麼樣子的? - 馬前卒的回答


幫督公再補充點。

波河水量小,每秒徑流量只有600立方米左右,而且含沙量大,河道淺,難於通航。

米蘭、都靈和威尼斯繁榮的原因是地處德意志和地中海的南北通商和基督教徒去羅馬、耶路撒冷朝聖要衝,但是很明顯,交通路線都不藉助于波河,而是繞開了波河平原。

河邊的城市能夠繁榮是因為可以藉助河流的交通。通航方便的河流,大城市往往在河流的邊上,尤其是下游,比如長江、珠江、漢江、密西西比河、尼羅河、伏爾加河……

而不方便通航的河流,大城市往往不在幹流邊上,在支流邊上,或者是上游,比如 波河、黃河、遼河……

另外,波河泥沙含量高,而且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到了春季,阿爾卑斯山的積雪融化,容易發生洪災,所以下游幹流附近農業不發達,沼澤地多。所以城市集中在上游或者是支流附近。

波河下游平原其實是條件非常好的農業區,但是需要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先排干沼澤,整修河道,而義大利長期分裂,統一後,中央政權也常常軟弱無力。到了現代,大型工程機械普及後,才得到有效開發。

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珠江三角洲也曾經是洪水泛濫、沼澤遍地、瘧疾流行的地區。但是由於北方戰亂,大批移民南下,勞動力充沛,而中央專制集權的政府又方便進行河道、耕地改良的工程,所以人口眾多。


不毛之地就是這類意思。血吸蟲讓沼澤無法居住也這類緣故,北極據說無法製作綠色蔬菜,北極的愛斯基摩人能自動合成維生素,現在又看到北極海豹發酵海雀2年這種食物禁止加熱不會破壞維生素,是不是道理相同,而臭鯊魚有沒有相同道理阿,南方周末有鼠疫抵抗基因是一個男子變異出來的,他的後代成為最大生存贏家


醫學統計學認為,沒有流行病學調查支持的結論都是偽科學。

根據距離衰減理論和杜能農業論,一個經濟體(一農業社會為主的波河平原)內部最適合修建城市的地方就是中游地區。古代人又不傻,他們會選擇運輸距離和運輸成本最低的地方修建城市。

在現代文明以前,河道是海權的延伸,船隻是可以直接進入內陸地區的。比如說:米蘭、張家港、南京。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這些地區只能吃老本,逐步淪為次要地位,最終成為龐貝古城一樣的遺迹。


偷懶,玩點興趣。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頭兩位說的波河自身條件和「義大利地區」的外貿向經濟。

先給土豆補張商路圖:

然後補充一點其它因素:城邦

雖然波河條件差些,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定居點也還是發展起來了。比如中游的皮亞琴察、克雷莫納等,還有兩座不在幹流邊但是很近的帕維亞(中)、費拉拉(下)

即便是北義大利待在神羅時的最穩固時期,城邦割據也很明顯,後來也是威尼斯米蘭熱那亞這類城市共和國,這時,雖然波河渡口橋樑啥的也算交通要道,但也起了天險(手動斜眼)的作用。米蘭雖然較長時間擁有過波河南岸,但並不穩固。沒其他優渥條件的話,邊境城市的發展自然很難比上統治中心。

這是義大利統一前的地圖,和今天大區分界線很多一樣。

假設波河流域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政區,那麼帕維亞和費拉拉有可能興起成為中游和下游的中心的城市,不過也只是有可能性,並沒有什麼特別優勢,就像咸陽也代不了西安,長沙南昌地位安然一般


有本《羅馬人的故事》,說得很透徹,YSL海盜頻繁襲擾海岸,最近的一次他們接近了梵蒂岡,呵呵。不說北部沿海,你看看南部海邊聳立的瞭望塔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的首都是北京?
為什麼山東省會濟南的存在感不如陝甘寧黑吉遼川等省會存在感高?
中國有哪些用人名來命名的地名?
如何看待經濟地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這個專業?
為什麼亞洲文明沒有在歐洲文明之前開發澳大利亞?

TAG:地理 | 義大利 | 歐洲 | 河流 | 地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