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其實供給卻嚴重不足?

中國看似產能嚴重過剩,但可能恰恰又嚴重不足。例如,都說房地產嚴重過剩,但其實天量的進城民工在城裡卻根本沒有住房,即便很多有房市民的住房條件其實也很一般,改善性住房的需求也很大。即便是最嚴重過剩的鋼鐵等行業,其實潛在的國內需求還大得很


結構性失衡。投資品產業和低端製造業過剩,高端消費品產能不足。

過去,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凈出口,消費。其中,投資和出口是過去經濟主要的拉動引擎。

投資中,主要由基建、房地產拉動,對應的上遊行業是鋼鐵、水泥、有色、煤炭等;

出口主要是低端製造業,主要是輕工包括服裝鞋帽、洋娃娃之類,對應石化、化工、化纖、紡織產業鏈;重工包括鋼鐵等。

後面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由於國內外槓桿都較高,外需不行了,國內投資也拉不動了,所以出現產能過剩。

以及不管你們承不承認,居民的收入和財富是在增長的,增長到一定程度,便會有消費升級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隨隨便便一個大爛片票房還不錯的原因。我國中高端製造業、娛樂產業等滿足居民更高層次需求的行業發展程度不夠,所以從這方面來說,供給不足。

以及你們很多答案提到的貧富差距過大,與中高端製造業產能不足影響的是兩個方向。貧富差距過大,以及社會保障程度不夠,中長期來看削弱社會總需求;但中國總體財富都在不斷積累過程中,消費升級是必要的。這兩股力量是相反的,但是目前貧富差距並不是我國經濟主要拖累因素(因為居民總體財富還是在增長的,只是孰快孰慢的問題),但這種貧富差距會長期會阻礙經濟增長。中高端製造業產能不足是供給端的邏輯。

供給側改革改的就是這種結構性失衡。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思考過一段時間,從另一個現象上我可以簡單的說一說。

切入點就是春運。

中國鐵路客運力不足么?不是的,可以說是太充足了,平時上座率都不是非常高,導致很多線路都需要國家補貼,賣冠名廣告,賣空置的客運車廂給快遞送貨,甚至是控制員工工資支出來維持運行,但是到了春運時期,又出現了大量運力不足。原因是中國鐵路運力不行么?

不是的!

是因為中國人口通過鐵路運輸進行大規模短時間返鄉和新年上班遷徙,改變的關鍵點並不是不考慮後果的對鐵路運力進行無限量提升,而是改變嚴重的地區發展不均衡導致發達地區對於其他不發達地區人口產生的不可逆轉的吸引力。

房產也是一樣,一方面大城市很多新建的衛星城和新的區域空置率很高,一方面大量的普通人員又只能蝸居一隅。「春運」的問題又再一次在房地產上面顯示了出來。春運顯示的是地區發展不均衡,而房地產顯示了同一地區不同階層之間發展的不均衡。

至於解決方式?有很多,不少方式還相當的讓人無法察覺的充滿了惡毒......需要我細細展開么?

---------------------------------------------------------------------------------------

看來要求我展開的呼聲還是有的嘛。那就容我組織一下,再略講一些我的想法。

----------------------------------------------------------------------------------------

好了,手頭事情幹完,我繼續展開 一下我關於房價的想法。

第一條,首先有個概念,叫做 農夫綁在 毛驢頭前的胡蘿蔔

毛驢每天幹活都是有飼料吃的,還吃得飽,但是幹活時候不夠賣力怎麼辦,偷懶怎麼辦?往毛驢頭前面綁一個胡蘿蔔,毛驢就會一直往前走,拉著磨盤。(這只是一個比喻請不要較真,因為事實上現實社會中沒有真的這麼乾的農夫)。勞工社會也可以類似的看成一頭毛驢,眼前需要有一點追求,被追求鞭策著持續推動社會發展,產生剩餘價值和巨大的社會財富。比如沒車的要想要一輛車,有車的想好更好的。沒房子的想買個房子,有房子的想要更好的房子。

但是,毛驢前面的蘿蔔是用一尺長的棍子挑著,還是用500米長的棍子挑著,差別很大。比如一套住宅吧,售價50萬的時候,就是毛驢頭前用一尺長的棍子挑著胡蘿蔔,售價500萬的時候就是500米長的棍子挑著胡蘿蔔,都是一根吸引人的蘿蔔,哪個更能鞭策普通人? 500米的棍子對勞工驢子的鞭策效果等同於沒有,傷害且抑制了社會生產力,怎麼辦?

1:縮短棍子,500米的棍子縮短成1米,說不定有點效果(抑制房價的過快增長)

2:餓驢子(不大力推行廉租房政策,而是遮遮掩掩的推行名存實亡的廉租房政策,讓驢子還是吃不到容易吃到的「廉租房胡蘿蔔」只能幹看著棍子上的這一支,而且有理由相信,TG並不想真的大力推行廉租房政策,這只是虛晃一槍罷了,是用來縮短棍子的一種宣傳手段)

3:1+2一起

-------------------------------------------------------------------------------------

空了繼續,我再接著扯幾句 (2016.2.15中午更新)

第二條 計劃生育政策的區別化實行 和 對實權階層的抑制,以及計劃生育的放開,對實權階層的解放以及未來階層固化會以什麼形態體現。

計劃生育在農村以及一些非大城市的執行情況會寬鬆的多,就算在大城市,也有針對性的寬鬆和緊繃的狀態。控制人口是一方面,但是單純的是控制人口么?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人口的數量實際上是很難通過這種政策性的命令來控制的,可以說,就算沒有計劃生育,中國人口到現在,其實也差不多是這個數量。

中國人口的爆發性增長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個

1:戰爭和大規模暴力性動蕩的結束

2:工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的支持(水利,化肥,農藥,機械,育種----沒錯,育種其實是一種工業)

這兩點是中國自解放後人口迅速增長的真正原因。

計劃生育真正控制的是一個「人群」的絕對數量,就是食利階層。

什麼是 食利階層?

官僚,管理者,軍隊官員,政府官員,軍政企業的權力者和權利的執行人,小官員小官僚,國有企業中層以上人員,技術人員,國企正式編製人員等。簡單說來,就是「體制內」的人員。

普通小販一個,超生兩個三個,一般來說也不會把他怎麼樣,大不了沒收一些財產之類。一個黨員超生,輕則處分,重則開除黨籍。一個小官僚超生,基本上也是輕則沒有升職的希望,重則斷送政治前途甚至被開除公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在食利階層絕大部分都只有一個子女的情況下,基本上能讓50%以上的食利階層培養不出來未來的「接班人」(因為50%是女孩子,女人比較難培養成為權力和利益的接班人和代言人),為社會人士打開了一道進入這個階層的門,因為這個階層的人數每一代都會減少50%的50%(父母之後,只有一個孩子,則減少50%,這一個孩子有一半的可能性是女孩子,則又可能減少50%以上),暨,每逝去 兩代人 ,體制內人的數量都會自動減少 75%以上,讓政治權力和政治利益無法代代相傳,形成血統化的利益集團的可能性被非常大的降低。(經濟權利的代代相傳其實不足為害,為害的是政治權利的代代相傳)

下午要忙了,空了再繼續談

---------------------------------------------------------------------------------------

2.16 下午5點半 繼續

現在人口老齡化開始顯現,二胎政策放開,這一食利階層每兩代就要被清理一遍的情況就要被打破了,在2050年我們可能會真正的看到政治貴族的崛起,階層的政治權益的固化會在這之前10年左右開始顯現,至於體現形式,則有可能是日本政治家族和財閥家族混合的狀態。

第三條 春運背後體現的「社會篩作用」的正面和負面效應 並且和第一條連起來看

大城市的快節奏高度競爭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篩子,毫不留情的把外來人員一遍又一遍的犁。成功者立地紮根,失敗者失意回歸,更多的則是不上不下蝸居一隅。正面效應就是通過殘酷的社會生活和叢林效應讓強者集中,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負面效應就是讓弱者更加失去競爭的資源和手段。而教育則加速了後代分化的可能性。

---------------------------------------------------下次空了繼續-----------------------------------------

第四條 負面作用是否可以避免,以及負面效應給中國埋下的長遠的惡種是否可以被抑制不發芽,以及是否最終會無法抑制地結出惡果。

第五條 是否應該積極的去應對這種嚴重的不均衡狀態,惡果是否一定會產生,惡果一定是苦的嗎?也能嘗出人血的甘甜?

我慢慢來,手頭時間不多,很多東西需要我都列出來,再結合起來講我對「一方面過剩,一方面有不足」這種情況的看法的,所以看官們先別急.....


想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先從一個小遊戲談起。

啤酒遊戲

簡介與規則

這是一個類似於「大富翁」的銷售啤酒的遊戲。由MIT的Sloan管理學院在60年代早期設計出來,並成為「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必修項目。該遊戲所揭示的市場營銷中的「牛鞭效應」至今仍是市場營銷學所研究的重點。

在遊戲中共有五種角色可讓你扮演,即製造商、分銷商、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在遊戲中,後一名角色向前一名角色下訂單,而前一名角色向後一名角色供貨,也就是說,在各個角色之間,信息只能由訂單/送貨來溝通。如下圖所示:

整個遊戲以「周」為時間單位,各中間環節(分銷商、批發商、零售商)在每「周」可以完成以下動作:

1. 接受上游供給的M箱啤酒,並全部存入庫存;

2. 根據現有庫存量P和累計欠單量Q向下游發貨,發貨量為min(P,Q);

3. 決策環節:向上游發送需要M箱啤酒的訂單

在遊戲的最上游,製造商每周將以固定的產出水平生產啤酒(即「每周生產X箱」)置入庫存,並盡最大可能滿足分銷商的訂單需求(因為每賣出一箱啤酒就有錢可賺)。在第5,10,15,20周,製造商將有權利決定調整自己的產出水平,選擇增加或減少一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生產水平為4箱,生產線數目不能低於一條)。而在遊戲的最下游,顧客的需求將由遊戲自動生成(實際遊戲中,將由一名獨立的遊戲者來決定),是整個啤酒遊戲的外生變數。

遊戲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設定,即貨物的運輸存在延遲(而訂單的傳遞沒有延遲);也就是說,上游發出的啤酒將在兩周之後才能抵達下一級供貨商(而在零售商和顧客之間沒有延遲)。

本遊戲的起始條件為每名經銷商(包括製造商、分銷商、批發商、零售商)都有12箱啤酒的庫存。在遊戲的進程中,每名經銷商(包括製造商、分銷商、批發商、零售商)的目的,都在於銷售出更多的啤酒以及儘可能保證低的庫存。因此,在這個遊戲中,評價各個參與者的表現主要看兩個指標:庫存與欠單。也就是說,在每周都會對每名經銷商的庫存數(即倉庫中有多少箱待售的啤酒)欠單數(即還有多少箱啤酒的訂單沒有滿足,過去的欠單將進行累加)進行統計,兩個數值相加作為本周的得分。在遊戲結束後,將二十周的分數相加,累計最低的遊戲者勝出,並將各個環節的分數相累加作為本次遊戲中發生的總損耗。

可能的結局——牛鞭效應

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親身組織並實踐一下這個遊戲,參與人數在5到30人左右,參與人數較少的話可以去掉批發商的環節。實際上,這個遊戲在全世界的管理類課程上已經被進行了很多次。在這裡我們展示一種可能的結局。在這一次模擬遊戲中,每名參與者根據以下原則來確定訂貨量:

1. 盡最大可能滿足收到的訂單,即發貨量為min(庫存量,累計欠單量);

2. 將本周收到的訂貨量和收到的貨物作為下一周的情形的預測值,也就是說認為下一周會從上游收到與本周相同箱數的啤酒,從下游收到相同數額的訂單;

3. 在1,2的條件下,以「穩定庫存數為12箱」作為經營原則來安排訂單;

4. 對於廠商來說,在第5,10,15,20周,若欠單,則增加一條生產線,若累積庫存,則減少一條生產線(不能為0)。

在客戶需求側,我們設定穩定的需求值為每周4箱,但是在第2周,需求值有一個小的上漲,上漲為每周8箱,並在第4周恢復到正常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各經銷環節的表現將如何呢?下圖將展示這一模擬遊戲中,各經銷環節的庫存數和欠單數的變化:

可以從上圖中看到的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

市場需求的短期小幅變化,將引起整條供應鏈上各級經銷商庫存值的長期大幅度波動;而且,越是接近生產側,波動的幅度越大。而波動的形式,呈現出具有周期性且幅度逐漸衰減的特點,像一條揮舞的鞭子一樣,因而,這種現象也被稱為「牛鞭效應」

另一個現象就是:

由於市場需求的短期上漲(即第2,3周客戶的啤酒需求量的增加),在短期的「資源緊缺」之後,整條供應鏈上都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從第13周起,各級經銷商的庫存都發生了滯銷的現象)。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遊戲,只具備一條簡單的供應鏈和幾級經銷商。而實際的市場錯綜複雜,成百上千條供應鏈相互交錯。比如房地產所涉及的上游產業可能包括水泥、煤炭、鋼鐵等多個行業,而這些產業又互相供需各種產品等。不同企業和行業的生產周期又彼此不同,市場需求的變化又變幻莫測。因此,「牛鞭效應」在各個領域反覆傳遞、放大,最終出現了題主所說的「資源緊缺」和「產能過剩」在一個領域交替出現,又在不同的領域同時出現的現象。

至於破解之道嘛。經過多次的啤酒遊戲,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各級經銷商間的信息傳遞(通過發貨和訂單進行)的延遲越長,「牛鞭效應」便越明顯,產生的「資源緊缺」和「產能過剩」現象也越嚴重。因此,市場變化的信息能否及時地被整條供應鏈的決策者所探知以進行合理地規劃,成為穩定市場的關鍵因素,用經濟學的話來說,就是「不完全信息」的現象能否被有效地剋制和消除而政府則要在市場信息的傳遞中扮演關鍵角色。

當然,僅僅傳遞信息也是不夠的。在剛才的啤酒遊戲中,其實製造商僅僅在第5-10周增設了一條生產線,在第11周便恢復了原有的生產水平,但最終還是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所以,及時地關閉產能也許才是「產能過剩」的破解之道。然而,在實際的市場中,這意味著一大批人要失業、要下崗。這也就是,我們在之前的遊戲設定中,設定了「生產線數目不能低於一條」這一條件的原因之所在。因而,政府要做的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真實世界中,信息傳遞正以通過政府報告、企業年報甚至產品價格等各種途徑進行著),更需要政府完成的則是對市場進行結構性調整,儘可能消除由於市場波動所造成的經濟蕭條、失業率上升等外部性影響。

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以下文獻:

1. Lee, Hau L., Venkata Padmanabhan, and Seungjin Whang.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8.3 (1997): 93.

2. Helbing, Dirk, and Stefan L?mmer. "Supply and production networks: from the bullwhip effect to business cycles." Networks
of Interacting Machines: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in Complex Industrial
Systems and Biological Cells,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5): 33-66.

3. Alajoutsij?rvi, Kimmo, et al. "Dynamic effects of business cycles o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Decision 50.2 (2012): 291-304.

4. Altomonte, Carlo, et al. "Global value chains during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a bullwhip effect?." (2012).

倉促成稿,恐有紕漏,歡迎指正討論。

除知乎相關平台外,禁止轉載。


國企改和供給側改革,我要多說一句,鋼企是核心,看新聞多的朋友應該看到了,現在改革又是從國企員工下崗分流開始,這是無可厚非的,惟願可以妥善安置,但是下崗分流員工,減輕財務負擔不是根本.整合鋼企才是根本,就算是債務小的拖債務大的,只要能分流,能集中資源,趕上經濟回暖,地產回暖的風,吃到肉,就能堅持到完成轉型. 以下攤點淺薄的觀點,一,支持效率低、高污染的鋼鐵工廠關閉。扶持有效率的企業及工廠. 二,長材,型材,中厚板,鋼軌,高附加價值的合金材,由政府和國企重新戰略規劃. 三,利用機會,對外支持國企收購外國(包括英國)帶有專利技術組合的戰略特殊合金鋼廠。 四,提高內需。增加軍工裝備現代化包括航空用鋼,潛艦用鋼,戰艦用鋼等等。 回顧過去中國鋼鐵製品外銷美國,美國海港集裝箱碼頭吊車幾乎被中國壟斷。北加州灣區新建完成的灣區大橋東段主體及橋段也全是中國鋼鐵產品,惟獨主塔頂端鋼纜絞鏈座是日本生產的特殊合金產品,這類特殊鋼鐵產品及技術正是中國鋼鐵業應該努力的目標.但願祖國工業從此破而後立,轉型成功,繁榮昌盛.


經濟繁榮時期(高增長、低通脹),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較好的出口環境+新的技術投資浪潮,經濟逐漸往潛在供給水平運動(閑置的資本、原材料和人力資本等要素啟用)。高利潤的誘惑自然會引發跟隨,要求啟用更多要素,繼續擴大產能,要素供給超過潛在水平(透支),要素上漲,經濟過熱(高增長,高通脹)。成本上漲,技術成熟和市場的飽和,使得要素投入邊際收益下滑,企業利潤增速趨緩直至為零,企業開始去要素(歸還外部資本叫去槓桿並大規模裁員),經濟陷入衰退。

這個時候,政府和央行的選擇可以是:

1,淡定讓經濟降溫,市場去槓桿,低效產能出清。則需要忍受一段時間的通縮以及經濟回歸低位均衡,然後等待市場自然孕育新的主導產業,進入產業更迭,增速換檔的時期。

2,不淡定的大幅干預。央行擴表印鈔+銀行高息跟隨+影子銀行暗度陳倉+政府赤字擴大,名義GDP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推高。(29%的貨幣供應增速,GDP不高才怪)。本來要出清的產能和要素得以延續,在政府的一手救助下迴光返照,泛濫地流動性會引發惡劣的投機和金融品價格泡沫,而投機標的首先是覆蓋原先過剩的產能和要素(畢竟還有名義利潤),然後是毫無節操地,如蝗蟲過市一般,看到什麼炒什麼。遲暮老嫗,吃了一大缸興奮劑,打了幾十針肉毒桿菌,立刻重返二八年華,引無數英雄(資本,勞動力,原材料)競折腰,希望這個老婦給自己生一大堆娃。然而,事實是:1,低效產能之所以低效因為真實收入覆蓋不了真實成本(利息,工資和原材料價格)。2,為什麼這個老嫗能夠崩達這麼久,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樣,不是不知道,而是諱莫如深,資本在裡面,原材料在裡面,勞動力等等要素全部在裡面,這註定會是一場全社會參與的旁氏遊戲,不參與即意味著財富落後。所以從來不是不願醒而是不敢醒。過剩產業得到印度神油續命,引發全社會的哄搶。要素就那麼多,都給你了,其他行業和產品就不用提了。至於主動創新和科研,只能說目前這個產權保護環境給了跟隨著極其廉價的看漲期權,只需要不停地山寨、複製、中國特色改良以及價格戰,勝者為王就行了,資本很少會主動捨近求遠。要素就那麼多,劉易斯拐點已過,土地被抵押得差不多了,環境被透支得差不多了,而槓桿還是在那裡,自娛自樂,甚至因為不斷借新還舊的旁氏遊戲而逐步提高。

產品過剩在資本主義社會幾乎是必然,因為利潤=收入-成本,沒有一個企業可以通過把產品賣給自己內部員工而不斷擴大利潤,因為員工的購買力實際上就是企業的成本,左腳踩右腳沒見誰可以飛起來,所以必然是產品過剩,爭奪外部購買力,然後獲得資本利潤。但資本主義社會的信條是無利不早起,沒利不開工。虧到資不抵債就破產清算,釋放要素重新再來,所以他們的市場有生態環境,有生老病死和循環,zombie企業佔比較少。過剩和不足是資本主義的常態,因為資本追逐利益最大化,一旦行業出現無風險套利機會,資本和其他要素就會流動,有時甚至形成泡沫,但擠破泡沫也是比較堅決的。(當然最近都和我們一樣慫)。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在泡沫本該奄奄一息的時候火上澆油(08年的4萬億,14-15年的降息),不僅沒有拯救經濟,還給經濟添加更沉重的枷鎖以及依然不得不處理的泡沫問題。

實踐已經證明,在利潤沒有真實改善之前,降息降准印鈔只會引致投機和泡沫,金融到實體傳導脫媒,人人自危。即便是負存款利率這種極端幾乎反人性(短期偏好)的貨幣政策,也不見得能推動投資和消費,而只會讓資本如羊群一般龜縮在貴金屬和高評級債上。

供給結構的改善根本還是釋放要素,讓要素流入到供給不足的領域,獲得收益(供給不足說明有需求缺口,新的產能可以在不破壞產品價格體系下滿足需求獲得利潤),形成正反饋,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只打雷,不下雨。


因為農民工不需要有住房,資本剝削農民工,剝削的是其廉價勞動力,資本剝削中產階級(少部分知乎用戶的父母屬於這個級別)及其預備隊(大部分知乎用戶本身屬於這個級別),剝削的是其存量(各種存款和抵押物)和現金流(從歲晏有餘糧到被房貸折磨成大負翁),一個合格的成熟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可能讓中產階級在長期持有大量貨幣的。所以呢,我喜歡樓部長的政策,農民工朋友也喜歡樓部長的政策,就苦了大部分知乎用戶啦,你們矯情不了幾年了,舉個例子來說吧,深圳的腦力無產階級知友們,你們前幾個月的日子過得如何呀。


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的產品不是一個產品只是一方面。

朋友,你知道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大蕭條嗎?

大蕭條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危機到什麼程度?間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大蕭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現象——資本家們把牛奶倒進河裡。

牛奶真的產能過剩了嗎?非也。窮人們還喝不起牛奶!

那麼為什麼要把牛奶倒進河裡?為了維持牛奶的價格。

為什麼要維持牛奶的價格?再低牧場主們就要賠本了。

那麼為什麼當牛奶的價格已經低至極限,甚至不得不把牛奶倒掉,可是窮人們還是喝不起牛奶?

這叫產能過剩嗎?

答案是貧富差距太大了。工人們買不起自己生產的商品。

這正是今天的中國的問題。不考慮具體產品門類的話,產能一點都不過剩,只是人們買不起罷了。

你說許多農民工在城裡沒有住房,城市居民需要改善住房條件,對,非常正確。

可是他們買得起房嗎?他們有錢買房子嗎?沒有。

這一切都是中國在政策,土地,官商勾結下無限制剝削群眾所製造出來的惡果。

說到底,一句話,貧富差距過大罷了,國內有效需求不足。

而現在看不到國家有任何縮小貧富差距的意思,倒是在想辦法縮減產能。

順便一提,大蕭條時期美國人都忙著往蘇聯跑,和現在中國人忙著跑到國外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什麼,你說怎麼解決?

一句話,縮小貧富差距——趙老爺們肯嗎?


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


某些人買不起商品就算供給不足?????你沒學過倒牛奶么……

低端鋼鐵產量過剩,生產技術管理技術落後算產能過剩??? 你用過國產螺絲刀上進口螺絲么……

--------------------------------------------------------------------------------------------------------------------------

少看cctv多看文字新聞,看完新聞看看下面的評論……

說到底這應該是收入分配不均,民眾普遍消費力過弱……出口換廢紙導致現在國內物價居高不下……


1、產能過剩行業:鋼鐵、煤炭、水泥等。主要是第二產業。

2、題目說的房地產,也存在產能過剩。這就是新聞里說的三四線城市庫存高企,需要去庫存。對北上廣深和部分二線城市來說,人多地少,房地產供給嚴重不足。

3、有一些高科技產品,供給不足只能進口(因為做不出來)。如汽車發動機、蘋果手機、工業機器人、日本的智能馬桶等。

4、所以產能過剩和供給不足,兩者並不矛盾。因為產能過剩的產品和供給不足的產品不是同一個產品。


題目里說的「產能過剩」和「供給不足」不但不矛盾,還恰恰是因果關係。

產能過剩是「對外產能過剩」。

產品賣不到外國去。

(btw和刺激本國消費不矛盾。本國消費也是消耗產品的重要部分。理想的需求狀況是,本國消費都由本國產出來供給,然後再努力出口,努力賺外匯來致富。中國強調消費是因為本國的工業基礎比歐美列強是後發,本身很多市場被人先佔了。自己要慢慢往回找補。但是致富最後還是要出口。光靠內部消費沒辦法發展經濟。人民不能靠互相洗腳來奔小康。)

供給不足是「對內低價產品供給不足」。

其實這個不足是人為的,必須要保持稀缺才能維持價格。讓大家覺得貴。而覺得貴的本質其實是就業崗位不足,居民收入低。而導致就業崗位不足,居民收入低的原因,恰恰是產品賣不到外國去,是「產能過剩」。

而這種局面恰恰證明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弊端,勞動者無法消費自身生產的產品,比如賣東西給外國人然後那外國人的錢來消費本國的產品。


這個話題太大了,要說清楚需要長篇大論。

給個終極答案吧:

中國不存在產能過剩,現在這種問題誕生的根源是分配造成的,其根本又是經濟結構缺陷造成的。馬克思說,只要所謂生產過剩出現的同時還有大量貧困人口存在,就絕對不是生產過剩。他說:「這是國家為了發財生產的東西過多導致的,是壓榨窮人的結果」。阿馬蒂亞·森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這個觀點的延伸,認為貧困是由於分配而不是為生產匱乏導致的而獲得。

上面這一段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

天朝問題的複雜性超過產能過剩本身這個概念。天朝經濟問題極其複雜罕見,任何單一概念和現象都不足以解釋天朝經濟問題,包括你說的房地產和鋼鐵只是其中一個分支和現象而已。這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的形態就是如此啊。題主你沒看過歷史課本嗎?30年代初大蕭條的時候有個著名的煤礦工人悖論:煤產量太多價格下跌,下跌以後煤礦虧損煤礦工人失業,沒錢買煤。結果就是煤產量越大,煤礦工人反而沒錢買煤燒。


非市場比市場更容易產生資源錯配。

買方需要的房子產能不足, 買家不需要的, 配套公共資源少, 地段差, 質量差的房子, 非市場的生產者如政府拚命生產。


借用一句話:我們不缺勞動力,我們缺的是廉價勞動力……並且我們相信,在某個時候,會有別的東西可以取代廉價勞動力……

我們不缺房子,缺的是廉價的房子……

下面是我的抱怨:我特么也想像國外人一樣住小別墅啊!想把我家換到環境好的地方去啊!國內不賣地沒法自己蓋房房價還那麼貴!這幾十平方米換到國外蓋個兩層小樓有木有!


產能過剩是真的,購買力不足也是真的。關鍵還是產業升級,提高素質;讓廣大老百姓不是只會造玩具,衣服這種血汗工作,要能和歐美搶飯碗,工資才上得起,而不是和猴子三哥去搶飯碗。老百姓工資上去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提升工資的方式絕不是指望國家發錢,單位發錢,只能提高工人素質增加企業競爭力。以前造不了的能不能鼓搗造出來,造的了的能不能鼓搗提高質量降低價格


你所說的現象,其實就是經濟危機的典型特徵;購買力不足。

不管政府承不承認,中國已經進入經濟危機,只是缺少一個標杆事件來確認。而經濟危機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最終造成窮人買不起,富人賣不掉,所謂的有效需求是指同時俱備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小市民和農民工有很強的購買意願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可惜兜里沒錢,政府調低首付,增加優惠,甚至強拆來增加有效需求,可惜見效甚微。


來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革開放後,都已經被市場這個紐帶連接起來了。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部分分析和結論,放在當代中國是能夠適用的。

  • 產能過剩其實就是供求關係失衡,馬克思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會存在兩種矛盾:一是為追求利潤的生產的無限擴大趨勢和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二是生產單位內部的有計劃性與整個市場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

但是,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社會主義」絕不只是說說而已的,不用引什麼數據,我們人人都能感受到國有企業的龐大影響-尤其是房地產、煤炭、鋼鐵、化工等等出現顯著產能過剩的領域內。而上述說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兩個矛盾,在這些產業內會起著作用,但也會由於社會主義的性質而發生一些改變。

  • 如果拿房地產行業來說,兩種矛盾都存在。一方面,樓盤不斷在建造,卻不是像資本家那樣為追求利潤,而是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通過賣地蓋房來拼政績比GDP(畢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盲目擴大生產卻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地產投機風靡,樓市泡沫越吹越大,這樣自然推高了房價,導致具有實際需要的人買不起房第一個矛盾就表現出來了;另一方面,每個樓盤的建造和出售都是有其本身的計劃,但對於真實的總體需求情況,卻缺乏了解,形成了樓市實際上的盲目狀態,不能獲取足夠的市場信息,第二個矛盾也表現出來了。在這兩種矛盾的作用下,房地產市場怎能不產能過剩?而現在泡沫已經到了破裂關頭,這是上述矛盾運動帶來的必然結果。
  • 而至於鋼鐵、煤炭傳統產業,情況就不太一樣了。其中,鋼鐵產業則是非常典型的。以鋼鐵產業為例,如今中國的開放程度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鋼鐵行業當然也受到世界市場的明顯影響。眾所周知,現在鋼鐵生產技術已今非昔比,世界範圍內鋼鐵的產量已經非常高,這必然造成鋼價的世界性下跌,這已經是一個常識性的結論,所以鋼的產能已經足夠大,到了拼質量的時候了。而中國的加工精鍊技術有待提高,這就在市場競爭中不佔優勢,中國許多大型鍊鋼企業都實際上處於虧損狀態,這種情況下,第一個矛盾是不起作用的-因為這些領域根本沒什麼錢可賺!而第二個矛盾則是依然存在的,其原因和房地產的情況類似。

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我國的這些虧損的鋼企,早就走向破產了。但是-這些鋼企卻沒有破產,依然要生產,要經營下去。究其原因,則是這些企業大部分是公有制企業,一個大型鋼企(例如首鋼、鞍鋼)的職工數量足夠建立一座小型城市,若它們破產,就必然造成失業大軍,這肯定和「穩定壓倒一切」不符啊!另外,鋼鐵、煤炭產業,還與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作為一個欲與美國試比高的大國,絕不會作出去工業化這種「自廢武功」的事,更不會讓外國人來為我們提供各種軍事等關乎國家利益的材料。

  • 既然原因分析清楚了,那麼就該簡單談談解決方法了。

首先來講講如何解決「生產單位內部的有計劃性與整個市場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根據上面的分析,這個矛盾是這些產能過剩行業都存在的。這個方法就是讓整個產業變得有計划起來。什麼意思?就是進行大整合,化多為一。有些競爭的信徒就該叫喊「無競爭無活力」了,但他們沒看到,現在這些產業-例如鋼鐵、船舶等,主要的競爭是來自國際!組建大型企業既增加了力量,還能夠促進技術革新與研發,更能快速地應用新技術而避免掣肘。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競爭-才能重新激活這些產業。

不過,一些產能也確實需要削減,企業關閉也在所難免,那廣大工人怎麼辦?這就必須建立社會福利制度了。計劃經濟時代的許許多多福利措施,在某時代統統被「甩包袱」了,這些需要恢復起來,從出生到墳墓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有,社會主義國家更該有!

最後說說房地產這個揪心的領域吧。「經濟建設為中心」儘管造成了不少問題,但卻是當前正確的大政方針。這一塊的解決方法,我認為主要在於明確並恢復房地產作為民眾生存必需品的公共性質。這個性質的確立,就意味著不要想辦法在房地產上面撈錢啦,房地產是公益性、福利性為主的,福利分房政策,是可以有條件重建起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高端樓盤也要是公益的,這個領域完全可以繼續採取市場化方法,但這個市場化,就要充分發揮市場競爭。

  • 概括地說一下,筆者的建議實際上可以稱為在這些產業部分地恢復計劃經濟,但這種計劃經濟絕不是過去那種死板的行政命令模式,而是要建立在科學的計算、分析和測定基礎上。具體的操作則是另外的問題了,在此不展開。
  • 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採取上述措施,必然要求政府做的更多,把過去拋掉了的一些「包袱」重新背起來。那政府會不會願意承擔?擔起來以後會不會真正達到效果?或許對一個真正的、全心全意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的民主政府的需求,就提高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了。

http://weixin.qq.com/r/i0UsNDXEd2gIrXFX9xC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別鬧,供需是用來求平衡用的,沒有能力的需求有一毛錢意義?我還對林志玲有需求呢,這算不算供小於需?


為什麼中國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其實供給卻嚴重不足?

答:產能過剩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失速,導致消費不暢。供給不足是因為鹽政把300元的食鹽賣30000元還嚴重虧損,而你沒有資格生產。

http://www.cb.com.cn/companies/2014_0423/1055887.html


推薦閱讀:

高級微觀怎麼學?
如何通俗地解釋「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um)?
hicks分解的替代效應和分解效應與slutsky方程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是一回事么?
高級微觀經濟學相對於中級微觀經濟學,是不是能說more math, no more insight?
如何理解相關均衡?

TAG:經濟 | 中國 | 微觀經濟學 | 產能過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