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 GDP 能多大程度反映生活水平?

據了解一些人均GDP和中國差不多甚至更高的的國家人民生活水平並不怎麼高。 我們總是在提醒自己,人均GDP還很落後,但是這真的能反映國人的生活質量嗎?

有人提到中國地域不均,中國農村窮。這裡舉兩個人均GDP比中國高,大約在1萬美金的國家的例子:

羅馬尼亞, :55%的農村家庭沒有自來水

Survey: Rural Romanians surf the Internet but few have running water and modern toilets.found. Some 60% of Romanians living in rural areas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similar to the 2007-2008 level in the urban areas. However, only 28% of rural Romanians have toilets inside their homes, according to a recent Romanian Audit Bureau (BRAT) study. When it comes to access to utilities, 99% of rural Romanians have access to electricity, 62% have Internet connection and 45% have running water supply.

馬來西亞:全國GDP的貢獻大部分靠三個州,其他十個州都基本都在扯後腿。

各個區域的生活水平差距更加大。

房價,消費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


一定程度上能反應,但這個數據更能反應一個國家的產出創造水平,而不是生活水平。用人均GDP來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存在很大誤差。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人只是其中一種生產要素,並不是所有的產出(GDP)都能夠作為收入分配給勞動者。

我們從收入法(國家統計局科目下)來看GDP,它是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構成,其中,勞動者報酬為人力投入所帶來的回報,生產稅凈額為政府部門收入,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可視作資本投入的回報。

在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數資本的擁有者為私人,公有制經濟佔比較小,因此,勞動者報酬(勞動者收入)和固定資產折舊+企業盈餘(企業家收入)可視作居民部門回報,稅收為政府部門回報。美國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萬美元/年,人均GDP為5.4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為74%。

在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公有制經濟佔比在一半左右,公有制企業形成的盈餘反映在企業部門,這部分不反映在居民部門。我國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萬元/年,人均GDP為5.2萬元/年,佔比為42%。但是,我們國家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抽樣調查數據,與GDP不是同一口徑,這個數據與國民收入分配(收入法GDP)中住戶部門分配項存在一個穩定的裂口,有興趣的可以看分割線裡面的詳細解釋,我認為比較中肯的數據是,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約60%

這個比重仍然與資本主義國家有一定差距。我國GDP增長較快,然而實際上居民生活水平卻跟不上節奏。因為企業部門與居民部門是割裂的,大部分居民不持有企業股權,近年來我國整體呈現出「國富民弱」的態勢。但是這種制度下,我們的基建水平比同等水平國家要發展得快很多。

------------------------------------

分割線:講講GDP如何在各部門間分配

下面這張圖給出了我國產出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可以看到,在高增長時期(2007年前後),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僅41%;而企業盈餘很高。2012勞動者報酬佔比年提升到49%,2015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按照這個數字,大約僅有50%的產出能夠轉化為勞動者報酬。

收入的初次分配

按照上表,直接將產出形成的增值部分分配,這個結果叫做初次分配。第一列用於分配的總收入,有興趣的筒子可以跟GDP進行比對,只有細微的差距,我們認為這是統計誤差。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看到2012年,企業部門、政府部門、住戶部門收入分配比分別為24.1%,15.5%,60.7%,與GDP收入法統計的資本報酬(折舊+盈利)、生產稅、勞動者報酬的37.1%,13.7%和49.2%似乎對不上。

政府部門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於除了生產稅,還有消費稅以及各項行政費用,所以政府部門收入分配比GDP收入法核算中略高了接近2%。

那麼住戶部門和企業部門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來看看關於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解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則和通過一定的機制把國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經濟主體收入的過程。 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創造它的物質生產領域進行的分配。經過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稱原始收入。裡面關於私營經濟的初次分配:

私營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三部分:(1)以稅金形式上繳國家;(2)以工資形式分配給企業職工;(3)以企業主收入形式歸企業主支配。

也就是說,私營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稅金進入政府部門,以工資形式支付勞動者報酬;但是,GDP中收入法中構成項目——固定資產折舊+企業盈餘,歸私營企業所有者享有,這部分在收入分配中,計入住戶部門。

因此,以2012年數據來看,勞動者報酬占收入法GDP中49.2%,而住戶部門收入分配佔總收入比重為59.8%,這其中形成了的大約10%的裂口,是私營企業主的收入。

收入的再分配

收入的再分配,我認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有企業將利潤留存部分上繳政府;

2、個人和企業繳納所得稅;

3、政府向住戶部門的低收入者轉移支付。

最終形成以下的收入分配:

這可以認為是我們居民部門的最終收入,然而,這個收入明顯與人均可支配收入調查得來的數據不符。2015.11:當前我國宏觀收入分配格局研究(「當前宏觀收入分配格局研究」課題組)統計局研究所提到,2012年由住戶調查資料推算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2萬億元,而根據收入分配推算出來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2萬億元,根據鏈接中研究,這個比例穩定在70%左右。我認為這個差距,可能是兩個原因造成:一、前者是向住戶部門調查所得數據,而住戶或許傾向於低報收入;二、抽樣偏差。抽樣的群體主要為中等或偏低收入者。

綜合來看,我認為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為21966元)比較貼近中低層居民的收入水平,而總體平均收入水平大約比這個數據高1/70%-1=42%左右,主要是富裕階層收入過高。

結論是,可以認為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約60%,但是如果只考慮工薪階層(推測),這一比重大約僅佔42%。

此外,歷年來收入分配來看,我國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佔比從1997年以來一直下降,直到2008年這一局勢才有所扭轉。也就是說,在我國高速增長的那幾年(2000-2007年)呈現出國富民弱的格局,居民部門並不是最大的受益者。

分割完畢

--------------------------------------------------

第二,收入不等於財富,收入是流量概念,財富是存量概念。財富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更合理。

舉個簡單例子,假如A家庭三口人年收入10萬元,9萬元維持生活開支,每年存款1萬元;B家庭年收入高50%,年收入15萬元,10萬元維持生活開支,每年存款5萬元。那麼在任何時點,B家庭財富是A家庭的五倍。我國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中低收入階層佔比過高,這些家庭雖然有收入,也有收入增長,但幾乎沒有財富積累。

第二個例子,假如中國家庭年收入增速為10%,到2016年年收入為10萬元;而B國家庭,2006年年收入就達到10萬元,十年來沒有任何增長,2016年還是10萬元。假設生活成本相同,在這十年間,兩國家庭累積起來的財富是不一樣的。

這兩個例子合起來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我國為什麼經濟增長非常快,但看起來居民部門的生活水平跟不上經濟增長。

第三,貧富差距。

這個不多講,想要吐槽的人應該很多,誰都不想被平均吧。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為0.462,這是基尼係數自2009年來連續7年下降,但仍然高於貧富差距警戒線。財富基尼係數估計會更高。

------------------------------------------

1.28更 看到這個題目下面有在反應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差距很大的問題,這個除了我下面講到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點:統計口徑的差異。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抽樣調查數據,如果收入在人群中分布不規則,或者分層抽樣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這種統計上的差異。我猜想,貧富差距大的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低,貧富差距小的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低。


人均gdp這個東西包含東西太多,即使購買力平價以後也會與實際情況差很多。

另外人均還有個貧富差距的問題。富人可以高好多倍拉平均數。

我認為用人均消費的數據看生活水平更可靠一些。

人均糧食消費,人均肉類消費,人均海鮮消費(韓國這種把海帶算海鮮的不比較),人均水果消費。

交通看汽車普及率家庭平均汽車保有量,衣服看人均紡織品消費量,再就是什麼空調冰箱電視之類的普及率。

教育比文盲率,比高等教育普及率

住房比人均住房面積。(這個有點問題,存在富人平均窮人的問題)。

醫療,比新生兒死亡率,比平均壽命

中國,蘇聯包括朝鮮以前用gdp去衡量生活水平是低估的,但是他們之間又可以用gdp來比。但是他們和其他制度的國家不能橫向用gdp比。

中國雖然差異很大,窮的地方很窮,但總體上水平還可以,這些年進步很快。

城市水平是挺高的,不僅僅是一線,二三線甚至縣城,你用消費來比,都可以與發達國家比比,雖然人均gdp差很遠。

小城市,住100多平的房子,開個十萬的國產車,吃喝無憂,一家其樂融融,淘寶買全國,出門也有超市,kfc,商業中心電影院。

要比比家產,這樣的家庭不如一線有個廁所,但是生活品質一點都不差。


人均gdp低,生活水平一定低,人均gdp高,生活水平卻不一定高。

為什麼這麼說呢?通俗的來講,gdp是木桶的短板,太短了,裡邊的水一定不會有多少,但是短板很長,裡邊的水也不一定很多。

衡量生活水平的數據一般還是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ppp(購買力平價)較為合理,人均可支配收入通俗的講就是收入,且通常來看在gdp的50%上下,目前我國是45%,美帝是70%+,我國人均gdp為80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50000出頭,但是人均收入只有25000左右,即一個月收入為2000出頭,所以對於gdp數據我一直沒有什麼懷疑,因為比較符合大家的認知。但是和美帝比起來,我們的人均gdp大約是他們的6分之一,但是人均收入卻為10倍左右。

所以gdp上去了,目前我國仍然還需要去努力提高人均收入比重,之所以說浙江有錢,不是因為浙江的人均gdp高(僅僅全國第六),而是因為浙江的人均收入高(全國第三,農村戶口收入高於北京)

中國gdp最高的應該是克拉瑪依,大概在4萬刀左右,但是因為它是石油城,故而人均收入遠不如其人均gdp,所以世界上其他和我們人均gdp差不多但生活水平差很多的國家,例如部分礦產資源大國,應該查詢下所在國家的人均收入或者ppp,這樣能更直觀一些。

相關鏈接: http://www.stats.gov.cn/tjzs/tjsj/tjcb/dysj/201211/t20121106_38098.html


只看人均GDP並不能反應民眾的生活水平。

2014年浙江省統計局數據:人均GDP為7296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1878美元)

2014年江蘇省統計局數據: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088.3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34.3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31057.5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30396.5億元,增長9.3%。全省人均生產總值81874元。

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抽樣調查,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3元,比上年增長9.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1348元,比上年增長10.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3312元,增長11.8%。

2014年香港統計處的數據:人均GDP:39963美元,人均收入:40788美元。 因為香港是百分之一百的城市化率,所以沒有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之分,人均收入即指全體收入。

更新了一下數據的細微錯誤,看到有知友指出香港的數據,補充了香港政府統計處地址: 香港統計資料

可以看出,三地的人均GDP質量差距依然很大,

浙江人均收入和GDP的比值是44.75%;

江蘇的人均收入和GDP的比值是33.19%;

而香港的則是102.06%。

也就是說在創造出同樣的100塊錢的GDP的情況下,浙江人能拿到44.75塊收入;江蘇人能拿到33.19塊收入;香港人則能拿到102.06塊收入。

這就反應了三地的GDP質量的差距問題。

所以,結論是:因為GDP的質量差距問題,人均GDP連人均收入都不一定能反應出來,更何況民眾生活水平?

如果說有一個數據能反應一定程度的民眾生活水平,那無疑是人均收入了。但是需要真正準確且完全地反應出民眾生活水平的話,那就得看很多方面了,至少包含:人均收入、人均收入中位數、房價、物價、社會福利、基礎建設、財富積累。

而題主你說的那些人均GDP和我國相當,生活水平卻相差很大的地方,無疑是因為以下一種或幾種情況:

1、GDP質量低,導致人均收入非常低,這種地方往往是依靠資源撐起來的GDP;

2、人均收入中位數與人均收入相差巨大,這個數據往往可以反應貧富差距是否嚴重;

3、社會福利,我國的社會福利的確不怎麼樣。只不過依然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好多了;

4、基礎建設,我國的基礎建設綜合水平在全球是屬於靠前的了。

5、物價,物價的不同,導致同樣的收入購買力卻不一樣。

6、房價,就算兩個地方的其它各項數據都一樣,單單房價不一樣,那生活水平也能有一些差距了。

7、GDP是增加值,指的是該地區某段時間內的生產價值,而不是指該地區的所有財產就只值那麼多啊!

有些國家和地區雖然最近的GDP低了,使得人均收入也一定程度低了,但人家有過去累積下來的龐大財富。

就好像你是窮二代月入兩萬,人家繼承家產的富二代就算月入五千也不是你能比的啊!


你不就說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嗎?中國一樣有。

有6000萬人年收入低於2300元【這個是不是跟你舉的兩個例子效果差不多。】

我覺得人均GDP只在一萬五,甚至兩萬以上才能說明水平,在一萬那裡是最模糊的。

但如果你要比較你自己的生活水平的話【你得用你所在省份的或城市的人均GDP】

有的省已經一萬多,有的城市兩萬了。

●●●另外城鄉二元下,農村人的人均GDP只有城市人的三分之一●●●這個最好也能從數據表現出來才有說服力。

有一個原因恐怕跟中國統計不詳細有關。我到現在都沒有查到中國各城市的只算城市人的人口排名比較權威的榜單


人均GDP可以說是目前能夠客觀真實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生活水平的一個指標,儘管人均GDP這個指標也存在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

中國目前GD排第二,是世界第二經濟體,是GDP總量達到10萬億美元的兩個國家之一,與number 1 的美國還有很大差距。直接上圖,圖片直觀。這裡列了幾個國家從1960年到2015年的GDP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美國、德國、日本三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四個新興金磚國家。

圖 GDP總量,最後為印度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信息,美國無愧為老大,有種獨孤求敗的感覺,中國緊隨其後,就看中國後續能不能超越了,其他國家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而且美國經濟發展可謂順風順水,唯一的一個較大的折點也只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面馬上就恢復活力了。日本GDP波動較大,主要與日元兌美元匯率有關。從2012年到2015年,日元兌美元大貶值,2015年國人去日本瘋狂搶購馬桶也是日元貶值效應的一種體現,不過現在日元兌美元又升值了。

看完GDP總量,我們再來看人均,也是1960年到2015年的人均GDP,美國、德國、日本三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加入了韓國這個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國家層面來說,韓國確實是一個勵志哥的典型,給全世界的國家樹立了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只要努力肯定能夠將國家建設的富裕強大,當然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也需要機遇。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的人均GDP遠遠將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摔在了後面。韓劇的流行,韓國文化的強勢正是韓國經濟實力的外在表現,人均GDP就可見一斑。

看看德國、日本、韓國人均GDP的一波三折,再看看美國的一帆風順。可見美元的霸主地位的強悍,美元的霸主地位是以山姆大叔的強悍為堅強後盾的。當年美國打伊拉克都說是美國為了伊拉克石油,確切的說是伊拉克當時想不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引起的,最終引火燒身。

圖 人均GDP, 最後為印度

看看山姆大叔的航母戰鬥群浩浩蕩蕩開過蘇伊士運河(美軍航母戰鬥群鑽橋洞 浩浩蕩蕩開過蘇伊士運河)。想當年中國以旅遊設施名義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今天遼寧艦的前身)都不讓通過蘇伊士運河,中國不得不從地中海出直布羅陀海峽,繞非洲好望角,幾經周折繞了大半圈才拉回國!可以說當時寶寶心裡苦啊!

中國經濟要發展,人均GDP要提高,勢必要挑戰美國老大的地位,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必須要有堅強的後盾,可喜可賀的是中國是有這個實力的。遼寧艦已經服役,真正的國產航母正在緊張建造(首艘國產航母最新進展曝光:艦島即將完工(圖)-搜狐軍事頻道),大型運輸機運20已經服役,四代機J20也即將服役,25噸級長征5號火箭發射成功等等等等,。正可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看完人均GDP,我們不得不看一下人口,儘管中國GDP第二,但是架不住人多!不過人多也是優勢,想想如果中國的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那就了不得了。

要是以人口論的化,中國和印度才是當今世界的兩霸!而且看這趨勢,阿三哥估計過不了幾年就超越中國成為宇宙第一人口大國了。其他國家與中國和印度比真實不忍直視。

圖 人口總數

看完人口,我們再看看預期壽命,自古帝王將相都想長生不老,普通百姓追求長命百歲。一個地區的預期壽命跟人均GDP密切相關,人均GDP高的美國、德國、日本預期壽命也高。印度人均GDP低,預期壽命也低。中國古代稱為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七十歲,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成了預期壽命了。雖然預期壽命在提高,不過一想到要延遲退休,還是有些不爽。

日本這個國家確實厲害,人口老齡化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預期壽命高,不過日本老人的生活質量還是不錯的。日本冒險家三浦雄一郎(80歲)於日本時間2013年5月23日中午12點15分(當地時間上午9點)成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之巔。所以各位有時間還是多鍛煉一下身體。

就是這個老頭

這裡加入了辛巴威這個國家,沒辦法,因為看到這條拋物線畫的的太完美了。辛巴威預期壽命1980年度之後就是拋物線,應該與兩個重要事件有關,一個是辛巴威共和國1980年4月18日獨立建國。辛巴威在1980年之前原本稱為羅得西亞,這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爾·羅茲。另一個是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在拋物線頂點處時辛巴威是是世界人均壽命最短的國家,1000多萬人口的國家,艾滋病感染率達到20%多,後來採取預防措施後感染率逐漸降低。目前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10個國家全為非洲國家

前面都是宏觀數據,那看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中人們常常說買車買房、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可見車子和房子是生活富裕的表現,從中國結婚時四大件三轉一響(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到今天的車子、房子正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

在此不表買房,本人表示看不懂我大天朝的房地產(在去庫存的大背景下房價能飆漲確實匪夷所思)。只談買車。

看看中國的歷年人均GDP

我們結合中國曆年人均gdp,再看看中國的汽車銷量,真的是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增加的。從2000年的200多萬量漲到2013年2000多萬輛。2015年中國的汽車銷量是2400多萬量,大於美國和日本銷量總和,但是汽車保有量也只有1億多輛,只是美國汽車保有量的一半(PS:美國真的是一個開掛的國家,平均每個人快有一輛汽車了,大家的理由是在美國離了汽車什麼也幹不了,再說個題外話,美國駕駛員的讓行確實很好,支路讓幹路,車讓行人!中國的路怒族那麼多的情況下,真不知道以後路上是個什麼情況,估計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或許更長才能在中國形成良好的駕駛氛圍!)。隨著中國汽車銷量的飆漲,道路的擁堵,於是有的城市出現了汽車限號限行!話說美國怎麼就不限購限行呢?

聽說現在北京汽車搖號中籤率是600多分之一,快接近福利彩票3d直選的中獎率了。想搖號的不妨先買3d彩票練練手!

關於人均GDP,現在大家都關心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事,那未來的5年對中國來說就是關鍵的5年,如果能夠順利保持平穩增長,那麼大約10年後,中國能夠順利跨過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跨過中等收入國家門檻,到時候大家最直觀的感受將是汽車的普及!10年後,中國的汽車年銷量將接近4000萬輛,汽車保有量約4億量,基本平均每個家庭有一輛汽車!

國產車能否乘此東風,乘風破浪就看國產車企能否討好消費者了!希望多出一些像五菱宏光一樣的中國神車。

這是2015年車型銷量排行榜,排第一的是五菱宏光,賣了60多萬量,堪稱神車!這個就是國產車,雖然生產廠家是上汽通用五菱名字里有通用,但是上汽是絕對控股的。

銷量前十裡面有三款國產車,五菱宏光,長城哈弗H6,寶駿730。

神車 五菱宏光長這樣,MPV空間大,不僅能代步,重要的是,真的是空間大拉的多

最最最重要的是不要九萬九千八,也不要 八萬八千八,只要四萬一千八,買了你不後悔,買了你不上當!

這就是大家說的性價比

再看看哈弗H6

外觀可謂高端大氣上檔次,關鍵是還不貴!

很是抓住了中國消費者以大為美的汽車審美觀!

在此希望國產車不負全國人民的期望,像國產家電、國產手機一樣逆襲,帶給老百姓實惠!

前面提到中等收入陷阱,直接引某度某科中的資料。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14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7400美元。[1] 而2015年7月1日世界銀行的歸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在4126-12735美元之間,很顯然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中國只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在今後的十年內進入高收入國家,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存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像墨西哥、巴西、菲律賓、馬來西亞、南非以及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現在,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00至12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並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要跨過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唯有靠科技支撐,韓國就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中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貿易互通有無。韓國跨過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與韓國科技發展支撐經濟轉型升級密不可分,三星手機、現代汽車暢銷全球就是表現。

可喜的是正中國朝著好的方面發展,當年中國靠著賣襯衣賺錢買飛機(據說賣8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飛機),今天中國自己造的國產大飛機C919總裝下線就是好的表現。中國紡織服裝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東南亞越南等國也不怕了,以後以可以用飛機去換襯衣嘛,不行就用高鐵換。

我們還是來看一下宏觀數據,中國是第一商品出口大國,能賣東西出去才能有錢買東西回來嘛!沒辦中國人民太勤勞了!

商品出口(現價美元)

商品第一出口大國靠的是第一工業大國做後盾的,要知道全宇宙鋼鐵產量可是中國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這並非浪得虛名,故都的霾也不是白吸的!

工業增加值(2010年不變價美元)

這裡有人可能要說了,咱們出口的都是科技含量低的產品,那我們看看具體的統計數據。我去,揉揉眼睛,沒有看花眼吧!中國高科技出口比例居然排在美國、日本、德國之前。

高科技出口(占製成品出口的百分比)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印度,雖然現在印度糧食產量少,很多印度人還吃不飽飯,但是印度卻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飢餓的印度為何成為糧食出口大國

是不是很矛盾!糧食少,不夠吃,卻還大量出口大米!

其實不矛盾,因為印度經濟不發達!農民收入低!農民唯一能賣錢的就是糧食!但是農民花錢的地方也多,比如買化肥、就醫、買衣服、小孩上學,這些都要錢!好比國內貧困地區的貧困家庭節衣縮食都要供子女上學是一樣!誰不想吃好穿好啊!但是有時候為了另一方面的需求不得不抑制某方面需求!

印度農民沒錢,印度國家也沒錢!

農民賣糧食,國家就拿糧食出口!換錢,然後進口其他需要的東西!

經濟就是這麼殘酷!

中國也是經過近30多年的不斷發展,發展工業,發展經濟才走的今天的水平的!

要知道中國從大豆出口國,變成了現在的大豆進口國,每年進口大豆8000多萬噸,80%的大豆都需要進口,話說這些大豆都是拿工業品換來的,可不是拿錢買來的。(2015年我國進口大豆8169萬噸 國產大豆「找不著北」了嗎)

印度要解決糧食問題,還是必須得協調發展工業,發展經濟。

先寫到這裡,人均GDP雖然有不足,但是目前仍然是一個能夠客觀全面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指標。

還是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未來的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靠的是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嘻嘻,隨便答一發,記得大一上微觀經濟時教授說過,GDP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CPI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好吧,原話記不住了)嘻嘻


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如果GDP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未必都好,但是很低,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絕對是不怎麼好的。基於數據的東西反映的是一個群體的情況,無法反映個體的情況。再富的國家或者地區都有窮人,再窮的地方都有富人,只不過富的地方富人多窮人少,窮的地方窮人多富人少。畢竟錢是獨佔的,誰會拿出來無條件共享?

這又讓我想起當年初中政治書上的先富帶動後富,就現在這個社會,先富的人也就只會帶著他的親戚後富,不過人家帶著自己親戚富也無可厚非,只不過覺得書上講的實在太過理想吐槽一下。

不過想富,主要還得靠自己,自己好吃懶做別人再怎麼帶也沒用。


有必要再說明一下了,台灣債務已經逆天,14年台灣的債務高達30兆新台幣(台灣債務/GDP比為300%,大陸只有16%),人均負債四萬美元。而台灣人均GDP兩萬多美元(實際上只有一萬三左右)。這麼高的債務是屬於政府的,但台灣能指望誰來還,還不是要算到民眾頭上。的確,不管怎麼算,台灣的人均GDP高於大陸,但台灣物價平均是大陸的兩倍,這麼看大陸台灣生活水準的差距還真不大。(以上數據來自互聯網)

——————————————————————————

現在人均gdp越來越不可信了,不說遠了,就中國大陸和台灣做比較,台灣人均gdp能甩大陸幾條街,但事實呢,台灣人真那麼富?去過台灣的人都知道,大陸的遊客反而常常讓台灣人羨慕嫉妒恨。台灣人不說窮,但也就和大陸人差不多,甚至遠遠比不上中國發達板塊(北上廣之類)。這其實是因為人均gdp計算的不同造成的。台灣的人均gdp是虛的,它將台企在國外的資產也算入了,就連台灣的一些學者也稱台灣的人均gdp為水份人均gdp。

另外,中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中好像是在80多名(有點不記得了),但你們看看比中國高的國家都有哪些,不乏一些非洲窮國。那些國家的財富掌握在貴族大官手中,他們守著財富不搞建設,雖然人均gdp還可以,但人民生活得苦,如何和現在的中國比。

其實現在國際上流行著另外幾種演算法,比如家庭凈資產,比如貨幣購買力,再比如人均壽命,把這些數據綜合起來看會比較科學一些。


來簡潔地回答一下~人均GDP只能一定程度上體現生活水平,相關但不是全部。

為定義,人均GDP代表了國家人均產出,生活水品則包括了居民幸福指數、購買力等因素。

國家人均產出高代表國家人均收入高,並且人均收入和幸福指數有正相關的關係。但是人均GDP不能代表一些場外因素,如安全感,環境,交通情況,醫療等,它們一樣會影響幸福指數。

來看一篇2008年New York Times的文章『Maybe Money Does Not Buy Happiness"報導的兩個學者Betsey Stevenson和Justin Wolfers整理的不同國家人均收入和幸福指數的圖表:

我們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總體而言生活滿意程度也會高,但是仍有一些國家高收入、低滿意度。比如在8000$的前面的等收入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滿意度是~4.5,而委內瑞拉則有~7的滿意度,巴西有~6.6的滿意度,相差了至少50%。 這其中就包括了前面提到的場外因素。

同時,人均GDP不能反映購買力的改變。比如假設在1990~2000年間,平均工資從每月200元漲到了每月2000元,而1990年要花200元買的自行車到了2000年只要400元就能買到。也就是說平均每個月本來只能掙到1輛自行車,十年後每個月能掙到5輛自行車。如此般生活水平就提高了五倍,而人均收入則提高了十倍。

另外,越來越多產生的新產品(舉栗,電腦手機,汽車)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而且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提升了生活質量。而這個變化人均GDP是不能體現的。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2000年美聯儲Kansas City的會議中就提到過新技術對於生活水品的影響,所以一定程度上說人均收入增長低估了生活水平的增長。收入分配情況(如基尼指數)也是人均GDP中沒有包括但卻和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品息息相關的。

綜上,人均GDP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大致描繪了平均居民收入水準,但是也只是片面地提供了一些信息。一個國家有著很高的人均GDP並不代表人們生活水平高,反而言之一個有著相對不高的人均GDP的國家不一定有著相對生活水平不好的人民。但是總體趨勢上人均GDP越高,生活水平容易較好。


人均GDP只適合在國情類似的國家之間做對比(或者自己和自己比),當兩國的人口,發展階段,政治經濟體制都有巨大差別的時候,人均GDP對比將會有巨大出入,無法客觀體現兩國人的生活水平差距。


既然問的是「多大程度」,我就簡單的量化下吧。

反映生活水平的量化指標有:

客觀指標體系:主要採用客觀數據通過統計計算的評價法,反映居民的生活條件狀況。

比較著名的有聯合國開發署的人類發展指數。該指數根據出生時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收入計算得出。下圖數據來源於2015人類發展報告undp.org,裡面包含188個國家的數據。

簡單地對數據做了logarithmic回歸。紅點為中國。

主觀指標體系:主要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形式,測度被訪問者的生活滿意度(收入、就業、健康、休閑等),以及對社會、生態環境、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主觀評價。

比較著名的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美好生活指數OECD Better Life Index。該指數根據對被訪問者對住房、收入、就業、社區、教育、環境、公民參與、健康、生活滿意度、安全和工作-生活平衡的主觀評價得出。下圖數據包含36個成員國的民調,對各項評分予以相同的權重。

如果剔除最右邊盧森堡這個outlier,R-Square有0.84。

所以你問我多大程度,我能說很大嗎(*/ω\*)

既然有盧森堡這樣人均GDP很高,但幸福指數相對較低的國家,那有沒有完全相反的例子呢?

那肯定有啊!

不嚴謹,求輕噴。


GDP就是個數字,完全無法反映出當地的生活水平。

以馬來西亞為例子,全國GDP的貢獻就那三個州,其他十個州都基本都在扯後腿。

各個區域的生活水平差距更加大。

房價,消費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

就數據上的GDP值,在首都生活的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水平一下。


不清楚...我只知道新加坡人均gdp很高,但是大學生收入很寒磣,遠遠比不上歐洲很多國家,另外老無所養...=.=


最高贊的那個太不準確了,經濟類被民科佔領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中國用的比較多,簡化點就是gnp-稅,那麼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應該是70%多,但是為什麼只有50%,因為數據是入戶調查所得,有些人不會說實話,所以其實我不太清楚這個數據到底能說明什麼。

ppp是種很好的演算法,ppp高代表收入水平高,ppp低代表收入水平低。以美國購買力做標準,大概中國人均是1w5左右,其實還算蠻高的。算個中等收入國家。

為什麼和中國差不多的拉美國家看起來很窮,一個是購買力指數的問題,那些國家購買力指數不高。第二個是貧富懸殊問題,總的gdp很高,但一個比爾蓋茨其實可以帶領一個100w人的零收入城市奔小康。(順便說一下,中國的板面基尼係數真的是0.48,google上搜也是這樣,在那麼大的地區性差異背景下,真的不算太高)另外,人們對那些國家不太了解,墨西哥也有龐大的中產階級,但是墨西哥偷渡犯的新聞讓我們覺得這國家很窮,ccav的國際新聞多少年來也作用不小。


我正在區統計局的年報會議上偷偷用手機刷知乎。

台上的領導正在教我們按何種數據進行報表以支持額定的GDP增速。


a個島上一共十個人,每個人明年都通過賣魚產生十元GDP。那麼,A島的總共產生GDP為一百元,人均十元GDP。

B島上也有十個人,但是其中九個人賣蝦,每年產生九GDP。而第十個人則通過收購其他九個人的蝦,加工蝦罐頭,一年產生九十一元GDP。那麼B島每年也是產生一百元GDP,人均十元GDP。

C島上有二十個人,前十五個人都通過撿D島上人吃剩的蝦罐頭來賣廢品和賣魚。每個人年生產五GDP。而剩下五個人通過搞物流倒賣蝦罐頭和魚。每年二十五GDP。C島每年產生二百GDP,人均十二點五元GDP。

D島上有三十個人,島主是惡霸,賣石油一年產生二百GDP。而剩下的二十九個人給他打工,一年才產生一百GDP。那麼D島年GDP為三百元,人均有十元GDP。

E島上有十人,大家都通過賣蛤蟆。每年產生四十GDP,人均四元GDP。

最後,A島B島和D島上的人一樣,C島人均卻最高。可是實際上呢?D B島人最慘,E島次之,A島人總體最富裕。

所以,GDP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而已。


這個問題我也不懂,很好奇東歐以羅馬尼亞為首的那一票國家GDP明明比中國高一大截的國家為什麼生活水平還不如中國。


鄂爾多斯、克拉瑪依的人均gdp再高也掩蓋不了是資源城市、潛力有限的事實,任何單一指標都不可能完整評估全貌,頂多反映某一方面的事實。

gdp高的城市規模龐大,一般也財政收入高,擁有體量優勢,可以發展更多產業、建設更多基礎設施。

人均gdp高的城市似乎反映人們平均生活水平會更高,但事情並不絕對,初中數學告訴我除了平均數還要參考中位數,貧富差距也是需要考量的。指標是基尼係數。
最後是產業結構。以我為例,我是學軟體工程的,我不可能去人均gdp高的鄂爾多斯而不去相對低的北京,若是出國,也一定是美國而不是人均gdp高的瑞士。

美國是gdp最高的國家,世界由它來制定遊戲規則,高科技產業由它產出,它聚集世界上頂尖的精英和人才。而人均gdp高於美國的盧森堡、瑞士和阿聯酋,是做不到以上三項的。這是gdp的意義

而普通人生活好的指標,人均gdp也顯得過於片面,目前比較好的應該是人類發展指數HDI。在該指標中,中國前三名的城市是廣州、北京、南京,較為符合我們的認知,不會出現克拉瑪依居民生活水平高於廣州居民的尷尬結論。


人均GDP並不能如實反映一個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

一個地區財富分配越平均,人均GDP越能體現真實的普遍的人民生活水平。一個地區普遍的生活水平感受,來源於此地區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

舉個簡單的例子。

A地區和B地區,人口都為1000,去年一年收入都為10000。

A地區的財富結構為,10%的富人掌握80%的社會財富,5%的窮人掌握0.2%的財富,85%的普通人掌握19.8%的財富。

B地區的財富結構為,5%的富人掌握70%的社會財富,5%的窮人掌握0.1%的財富,90%的普通人掌握29.9%的財富。

這樣的話,A地區的生活水平感受實際上是85%的人的感受,即1980/850≈2.33,B地區的生活水平感受實際上是90%的普通人的感受,即2990/90≈3.32。

而只看GDP的話,A、B地區的人均GDP是一樣的。

由3.32/2.33≈1.42,我們可以把A地區的年收入變成14000,結果依然是A地區普通生活水平不如B。

所以B地區的普通人會認為自己生活水平比A地區的人高啊,可是數據上,人均GDP不如A。

不僅是人均GDP造成這種錯覺,還有通過有錢人的生活B不如A,B地區的貧困人群更貧困都會讓部分人產生B不如A有錢,可是這些和普通人生活關係不大。真正反應一個地區普通人生活的水準是普通大眾的生活水平。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抵制韓國?
人人想要財富,你能說清財富是如何產生的嗎?
新常態下,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調整?
經濟學專業對數學的要求有多高?

TAG:經濟 | 國際 | 區域發展 | 國際經濟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