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物,化學等實驗學科的實驗自動化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發展狀況?
化學磚工如果沒有一顆嚮往偷懶的心,那和鹹魚還有什麼區別?但是殘酷的現實往往是令人遺憾,真正完成了自動化的實驗還只是一些LC和NMR之類的大型儀器,最多算上自動過柱機...說起來讓大量經歷層層選拔接受高等教育選出來的人每天做的事情都包含著低效而重複的部分實在是一件令人感到惋惜的事情(其實我就是懶)
那麼我的問題就是,現在在國內外,化學等實驗學科的實驗自動化處於什麼樣的一個發展狀況?發展的主要阻力是什麼?以及最重要的,請預測什麼時候(有生之年?)才能實現實驗科學的,起碼部分的,自動化?
劍橋Steven V. Ley開創的Flow Chemistry是實驗室自動化的先鋒之一。Flow Chemistry的標誌是個纏繞的非常緊的線圈,溶液流過去的過程中就反應了。線圈之後再接不同的分離、純化、分析裝置。看起來像是一個迷你的工廠流水線。實驗室的流水線比工廠的流水線需要更靈活,能夠適應更多條件和變數的探索。這個流水線經過多年的開發已經變得相當強大,可以實現不同的反應條件:高溫、低溫、高壓、光照、生物酶、多相反應、氣液反應、濁液反應、有機金屬試劑、通電,統統都可以。後續分離也很強大:過濾、連續萃取(攝像頭觀察液面,超聲波幫助分層)、溶劑蒸發,柱層析(現在還只能取第一個或最後一個點),都可以被整合在流水線上。Ley組正在開發把化學合成和生物測試整合在一個流水線的平台,希望原料進去之後,直接可以獲得生物活性數據。
下圖是一個Flow chemistry的示意圖。天然產物Oxomaritidine的合成,原料進,產物出。不需要分離中間體,不需要任何蒸餾,重結晶,柱層析。
能做這等事的當然是財大氣粗到嚇死人才行了。老爺子是一大堆科學院的院士。當過RSC主席。研究組是世界上人最多的組之一。
個人以為有機狗都應該關注這方面的新聞吧。搞不好哪天有機這行只剩下一幫院士在玩儀器,留個小蜜接電話,組裡所有的磚工都失業了。
研究組網站:Professor Steven V. Ley CBE FRS2015年兩篇關於開發實驗室自動化儀器的綜述: Organic synthesis: march of the machines,Machine-assisted organic synthesis他們開發的這些儀器很多已經商業化,公司網址:http://www.cambridgereactordesign.com/== 2017/01/31增加
今天發現自己有關顯微鏡成像的軟體和 protocol 那篇文章出來了,加個鏈接吧:Strain Library Imaging Protocol for high-throughput, automated single-cell microscopy of large bacterial collections arrayed on multiwell plates
== 以下原文
生物搬磚狗謝邀。
簡單來說,有不少,但是都不便宜。所以很多老闆可能覺得還不如讓學生自己多動手呢。晒晒我們實驗室有的一些東西吧:(嗯我承認,關鍵還是曬我老闆對學生有多好)
1. 去年新買的,liquid handling robot,基本你能想到的用移液槍完成的操作都可以用它。上鏈接:OpenTrons . 網頁開頭那個視頻就足以說明問題了。重複的 96w 和 384w 的各種操作用它都是很理想的。
2. 各種過柱子的 DNA prep: QIAcube - QIAGEN 小提啊膠回收啊什麼的把樣品放進去然後就可以看 paper 打盹啦。一小時之後收產物就好。濃度一般比手動做的低一半,但足夠用了就行。
3. 96w 384w 1536w 相關的接種傳代重排: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ROTOR HDA 各種 library 有它真是省事省心。
4. 這個屬於私貨,我正在設計的一個(半)自動的顯微鏡平台,可以直接以 96w 和 384w 格式拍細胞。文章發出來之後再來更新細節吧。
最後離題一下,其實自動化的機器意義在兩方面,節省人工自然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我更看重另一方面:減少人為的錯誤,包括但不限於加錯樣,看錯時間,打翻試劑,不按步驟嚴格執行等等。我手動做過兩次 384w 的樣品稀釋,從一塊板轉移到另一塊板,花了二十多分鐘覺得眼睛已經瞎了而且中途無數次停下懷疑自己是不是串列了……用機器雖然不節省時間,但放心很多。
三年超高通量藥物篩選實驗員、兩年實驗室自動化工程師飄過。
1、實驗學科的實驗自動化處於什麼樣的一個發展狀況?
生物學方面的自動化,就是個無底洞,有多少錢,都能給你花完,沒有最高端,只有更高端。最最基本的自動化產品,酶標儀和洗板機,只要是個高校,都有這玩意兒。核心自動化產品是液體工作站(Automated Liquid Handler),主流品牌包括安捷倫Bravo、帝肯Freedom EVO和Hamilton STAR,以及BioNex BumbleBee(不過應用特別局限,僅限於cherry pick,但其設計理念非常特別)。其他牌子的常規液體處理工作站基本都是渣渣。基於這些工作站並配備相應的配件,將可以實現半自動化乃至全自動化的藥物篩選、核酸提取、分血、挑克隆、樣品分裝、文庫構建、樣品製備等等。以此為核心,發展出的周邊產品包括自動封膜機(如安捷倫PlateLoc)、離心機(如安捷倫VSpin, BioNex HiG)、標籤列印粘帖機(安捷倫VCode)、體積檢測(Brooks PlateAuditor和TubeAuditor, BioNex BeeSure)、撕膜機/穿刺機(安捷倫)等等。在常規液體處理工作站的基礎上,還發展出超低體積液體工作站,如Labcyte ECHO(2.5nL),EDC ATS-100(1nL)、Tecan D300(13pL)和TTP Labtech Mosquito(25nL)。樣品多了,就要考慮加上stacker,實現無人值守的連續操作,各個自動化公司基本都有這類產品,比如安捷倫的BenchCel線性機器人及微孔板堆疊架,Tecan的Te-Stack微孔板堆疊架等等。當我們有了這些自動化產品以後,就應當考慮使用機械臂把這些自動化產品整合起來,實現更高程度的自動化,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安捷倫(又是安捷倫。。)的BenchBot、HighRes ACell,這兩個產品實際上是一樣的,都由Precise Automation代工,然後貼不同的牌。更高端的自動化平台包括安捷倫BioCel(使用實驗室級最高端的機械臂Direct Drive Robot)和HighRes MicroCell/MicroStar(使用工業機械臂)以及GNF(諾華收購的自動化公司,使用工業機械臂)。配備了這樣的機械臂,Stacker這種只具有順序存儲功能的疊板架就很難滿足需要了,應該配置具備隨機存儲能力的Plate Hub或稱為Plate Hotel。當然這種規模的整合,一般會用來做cell based assay,因此還極有可能配上自動化細胞培養箱,比如Thermo的Cytomat系列,LiCONiC的STx系列,HighRes的SteriStore等等。有了自動化細胞培養箱,當然還得配上去蓋器(Lid Hotel),不然當然無法實現自動化啦。
在這種規模和自動化程度的自動化系統里,酶標儀你當然也不好意思只用Tecan、BMG或者PE的EnVision吧,怎麼也得來個PE的ViewLux吧,70萬美金,目前最高通量的酶標儀。如果還有錢,還可以買個高大上的TAP Biosystem的SelecT全自動細胞培養、傳代系統(從未見過。。。)自動化的另一應用方向是中型至超大型的樣品管理、生物樣本庫,比如Brooks的REMP系統、Hamilton的BiOS、LiCONiC的BiOLiX、TTP Labtech的ComPOUND。2、發展的主要阻力是什麼?
大致原因有三:1)經費有限,難以購買自動化平台或無法維持後續使用成本;2)樣品數量不多,沒必要使用自動化;3)思想落伍,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節奏,或對實驗室自動化的認識存在誤區。其中後兩者主要原因,經費不足的情況已經很少了,大部分院校都有足夠的預算購買和維持後續的使用。第2不用多說,3我在這裡說說。很多科研人員對自動化的認識還簡單的停留在「比人工快」的認知水平上,實際上這是完全錯誤的。自動化的意義在於:
a. 實驗結果具有高度的可重複性(所有參數都是可控的,每次操作都完全相同,結果可以高度重現)b. 降低出錯幾率(人工連續的機械性操作高密度微孔板極易出錯)c. 提供「離開」(walk-away)時間,實現無人值守,將實驗員從機械性重複性的低技術含量勞動中解放出來,將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價值更高的勞動中去。至於機器會不會比人工快,其實是不一定的,要看機器的具體配置。如果只配備了獨立8通道,甚至4通道,而機器卻用來做384孔板的整板複製,根本不可能比人工快,能打平手已經謝天謝地了。3、以及最重要的,請預測什麼時候(有生之年?)才能實現實驗科學的,起碼部分的,自動化?
不知道,我也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實驗室自動化的普及。但是很遺憾,現在科研人員在這方面的素養,恕我直言,並不高。目前我遇到了很多用戶,除了部分葯企和CRO用戶之外,其餘絕大部分用戶對於自動化機器的態度是:你們工程師幫我們把程序寫好,千萬不要讓我學機器怎麼用,我不想學,不想知道怎麼用,我希望點擊開始之後我什麼都不用管,之後直接輸出數據給我就行,最好順便幫我把數據也自動化處理了,直接輸出final report就太棒了。然後出了屁大的事情都打電話要求工程師上門,最扯淡的一次售後,我們大老遠跑到用戶那裡一看,電源沒插,我tm當時真是日了狗。實驗室自動化這種東西,自古都是花經費的最佳途徑,如果知友有經費想突擊花掉請聯繫我。。。樓上那些說自己是小實驗室小老闆沒經費所以買不起動輒幾十萬的儀器,很難做到自動化的科研狗你們畢竟太年輕,看問題有時候顯得很幼稚,你們非常熟悉實驗室那一套,每當知乎有這樣的問題你們跑的比誰都快。西方的哪個實驗室我去過←_←?美國的那幾個耶魯哈佛斯坦福比你們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照我看來,你們還是應該提高自身姿勢水平,這是綴吼的。
先說說自己情況,大二進實驗室,目前研二,只是一個默默的小卒。還沒做過那些師兄師姐看起來非常高大上的實驗,只是結合自身經歷說說。
我本科重慶某211大學,大二進的實驗室,做微生物的。別說刷瓶子培養皿這種活需要各位累計影響因子動輒8.0 10.0的師兄師姐親自做。就是那個天天用的滅菌鍋在滅菌時仍需要他們2小時內操作三個步驟,在第一次升到120度時候放一次氣,在第二次120度保持半小時後手動關閉,在自然冷卻至70度左右時再一次放氣。這種操作造成了培養基的污染數不勝數,然而就一個千八百的滅菌鍋作為教育部直屬211大學的實驗室買不起嗎?非也。但為什麼不買,因為人工根本不要錢啊。你做這些操作不做這些操作每個月都是600塊錢,為什麼要花錢去買更好用的自動滅菌鍋呢?
這個實驗室一個小老闆曾經對我說過,比起這個,你為什麼不去考個好點的學校去一個更好的實驗室呢。於是我研究生來到了魔都某985大學一個並不算窮的實驗室,實驗室可以說很富有,每年都能結餘幾十萬近百萬的經費用不掉讓做假賬的老師年終受累突擊花錢。我們終於有了自動滅菌鍋這種可以有效提高實驗效率的儀器。但,我們並沒有
自動滴定儀(作為一個常和顯色反應打交道的學科,滴定終點的人工誤差是你無論多少次ultra pure water潤洗試劑瓶也挽不回的)
穩定精確耐用的進口移液槍(國產的每次使用都得校準很麻煩最多一次曾在校準時發現5000的移液槍誤差在1000左右)
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移液槍頭(我們大點的移液槍頭都必須回收使用,涮三次UP水就算洗凈) 瓶口加樣器(超過5毫升的樣只能用移液管或槍來一次次地加,實測誤差很大)就連那種自動連續分析設備(Auto Analysor)也是用了好幾年,縫縫補補,各種功能失效經常出問題的設備暫且大概列舉幾個常見的,並不算貴的某些設備甚至是耗材,為什麼我們不用自動的,精確的,更好的?
我覺得原因如下:
1,科研從業人員本身見識有限,來到這裡讀研讀博的學生以前的學校一定不會比這裡好,實驗條件也不見得比這裡高,很多設備可能我們自己根本就沒見過也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設備可以用呢。2,複雜的大型工作可以外包完成,什麼測序甚至質粒的構建等工作現在都可以外包完成沒必要在實驗室購買一台新儀器。
3,儀器領域飛速發展有的功能可以用舊儀器替代,那麼對於管理經費的老師來說這些儀器都是沒必要買的儀器。儀器的更新換代很大程度看管理經費老師的慷慨程度和實驗室經濟條件。我們實驗室屬於經濟條件非常好,但老師們對科研熱衷程度很低所以對科研設備投入很吝嗇。
4,人工成本趨近於0,研究生博士生做額外的工作可以說幾乎沒有額外的收入,最多就是老師誇獎一下,這個小夥子很拼有前途。
5,導師熱衷於科研以外的東西,比如喜歡和政府企業打交道的導師對科研的投入普遍熱情不高。熱衷於科研的老師又往往是工作狂push研究生時候又逼得很緊。
6,實驗室度過了發展期也就是設備大採購時期,實驗室大量投入以後導師肯定希望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少投入不投入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更多價值。自然建立得早的實驗室自動化程度不如剛成立的實驗室,但再朝陽的實驗室也有夕陽的一天,這個問題將普遍存在。
7,等想好再說。
科研長路漫漫,作為科研大海中的一隻默默小水滴,毋須抱怨環境的艱苦和待遇的不工。唯有要做的,努力奮鬥加強自己,無論是給以後自己創造更好的平台(比如出國,或去更好的實驗室),還是為自己科研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多發paper),只要向著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不斷前行即可。目前生物,化學等實驗學科的實驗自動化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發展狀況? - 桑若誠的回答 裡面,Martin Burke的例子已經是實驗室級別有機合成的最好解決方案了,能夠在同一反應容器串聯敏感反應,反應之間的的處理和粗純化都沒有問題。但是,每一步的條件包括反應時間依然是需要事先篩好了才能輸入到控制程序裡面的。
2015年,Merck在Science上面發了這麼一篇文章 [Nanomole-scale high-throughput chemistry for the synthesis of complex molecules](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17/49),在手套箱裡面用robotic micro liquid handler和96孔板實現了高通量偶聯反應條件篩選和相關的library的製備,毫克級別,每天可以跑1500個反應,反應分析依賴MISER HPLC-MS,每個樣品的分析時間可以控制在半分鐘內。這個應該算是現階段高通量篩選的最好成果了。
個人認為,有機合成的自動化還有下面幾個部分需要解決- 固體試劑的添加,尤其是不能配成stock solution的固體,比如氫化鈉什麼的
- 製備反應的實時監控,要求實現分析儀器和反應器偶聯。這方面ReactIR已經做的不錯了,但是如果能實現機械手自動從反應器中取樣提交GC/HPLC分析會更好。
- 分析數據的解讀,比如自動分析GC-MS譜圖,當含有底物峰消失或者產物峰不再增加時提醒實驗員quench反應。(這個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已經有解決方案的)
- 自動過柱機的fraction collector和旋轉蒸發儀的連接,是人都知道這個是個好東西。現在好多旋蒸上有feeding tube,可以直接把外部溶液吸到濃縮燒瓶里,但是應該還有改進的地方。
我來說說生物,在這個領域,自動化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但是絕大部分人接觸不到,因為貴。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台能自動洗滌玻璃器皿的洗碗機,符合實驗室要求的,基本可以在中國雇個阿姨洗一輩子了。
再比如,有人提到的自動抽提質粒的機器,其實已經有茫茫多了,但是除非是大藥廠的研發,高校基本是不會買的,因為碩士博士的時間不值錢。
至於Tecan這種萬用神器,需要專人編程維護的,我就不多說了,功能和價格一樣讓你震驚。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資本家不會因為你覺得麻煩而給你買台自動化的儀器(也適用於學校的導師)。自動化更多的時候是為了減少人為誤差,提升實驗精度,當然還有時候是僱人代價太大,還不如弄個機器靠譜。(當然不會在國內)
畢竟,一幫德國人專門設計了一個機械手給EP管貼標籤這種偉jiao大qing的事情,我也是見識過的。都沒人提liquid handling robot么,這個才是廣大生物磚工的福音啊
正在他們公司培訓,隨手拍的一張
全自動可編程機械臂,射速96根槍頭每秒
移液,洗滌,保溫,瞬間完成
是磚工中的豪傑!
PS:為啥大家都在做課堂練習就我在拍這個?因為智障的我把筆記本電源落在了兩個小時車程外的公司辦公室里,現在沒電了……一個月勞務費600rmb,讓你幹啥你幹啥,還自動化?一台十萬塊的機器至少可以買五個研究生的三年勞動。
不請自來
讓我來說一下自動化高效合成 High-throughput experimentation 在早期藥物研究中的應用
首先,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 在各大葯企甚至是高校的應用已經相對成熟了,一個全面搭建好的HTS平台每周可以篩選多達100,000個分子。這就不得不提到一下小分子葯在早期的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了 - 除非是target已經有明確的晶體結構和大量的前期研究,小分子葯的研究都離不來前期瘋狂篩選的過程。一旦一個Hit被HTS技術發現了,企業藥物化學家就開始漫長的hit to lead optimization了。在這個過程中,通常由於對target的了解甚少,我們搞化學的只能在原來的hit的基礎上瞎搞搞 - 這裡改改,那裡改改,看看改哪裡會對藥物的potency有明顯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合成大量的「分子圖書館」(compound library)
F. 3DP amp; Directed Diversity通過這張圖可以看出為什麼我們需要合成大量的分子才能找到能合適塞進receptor里的那個分子。目前大多數的分子圖書館合成的工作都外包給了中國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化學中間體供應商,因為一般前期的合成都是重複性高的體力勞動,所以一旦確立了一個較為通用的反應條件和一定的反應步驟後,就可以交給勞動力較低廉的外包商完成從而降低成本。海外運輸的繁瑣,加上隨著外包成本以及中間體價格的不斷上漲,加上液體轉移liquid ha
ndling技術的成熟,不少公司都看到了潛在的使用自動化平台來完成這一類合成的可能性。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Expedited Synthesis–Purification–Testing of Small Molecule Libraries. Aleksandra Baranczak, Noah P. Tu, Jasmina Marjanovic, Philip A. Searle, Anil Vasudevan, and Stevan W. Djuric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17 8 (4), 461-465
最近,在上述的這一篇文章里,AbbVie描述了一個他們搭建的基本自動化完成從反應物到生物檢測實驗的平台。在文章中,AbbVie提到了自動化平台上完成兩種藥物化學家最喜歡的反應,肽鍵合成反應Amine coupling以及Buchwald Coupling。其中,Buchwald Coupling是需要solid dispensing的和inert 環境的,這些條件在AbbVie的文章里都實現了。從反應物到產物的周期是24到36小時左右。具體的步驟如圖:
可以看到,自動化的步驟不僅僅在從反應物到提純後的產物以及NMR就結束了。產物還將被轉移到生物的平台上,通過liquid handling機器把產物配成指定濃度的溶劑,再轉移到生物檢測的盤上,繼而完成檢測。可以看到,整個過程高度自動化,而人要做的僅僅是把反應物稱量好,就可以直接得到最後生物檢測的數據了。可以預測,這種自動化平台的搭建技術會越來越成熟,對於縮短藥物發現周期來說是一個好事。
但正如其他答案所說,可以遇見搭建一個這樣的平台肯定是造價不菲的,所以雖然對於葯企來說並不是個大事,可是關於值不值得引進高效還是有待商榷的。這樣的平台主要還是幫助完成一些重複性高的、機器可以簡單重複的工作,對於高校來說意義並不一定很大。據我所知,因為跟Merck的HTE的合作,UPenn有一個可以做HTE reaction screening的平台,但是別的學校的情況就不是很清楚。這樣的平台的搭建對於縮短藥物發現的周期以及幫助Structural 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的發現是很有幫助的,但對於外包企業來說會不會是潛在的工作機會的流失呢?
(文章以及圖片的轉載沒有經過原作者授權)
人型過柱機,人型萃取機,人型架反應儀----師弟+師妹
貼一篇剛發表的文章,MIT Ed Boyden lab的in vivo電生理自動化進展:
Kodandaramaiah, S.B., Holst, G.L., Wickersham, I.R., Singer, A.C., Franzesi, G.T., McKinnon, M.L., Forest, C.R., and Boyden, E.S. (2016). Assembly and operation of the autopatcher for automated intracellular neural recording in vivo. Nat. Protoc. 11, 634–654.http://www.nature.com/nprot/journal/v11/n4/full/nprot.2016.007.html大概看了一下,自動化的是手術之後的步驟,最優化情況下成功率32.9%,手術後一小時中大概60%的(成功)實驗能得到好的數據。好幾個月沒進實驗室了,憑記憶寫寫P大化院的儀器狀況吧。雖然是國內知名化學系,但是P大買儀器應該不是國內最闊綽的,但是科研必須的儀器都是有的。以下是P大分析測試中心的儀器列表,當然實際科研中只會經常用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質譜分析測試中心有ESI、MALDI-TOF,送樣坐等結果,至少五十塊錢一次童叟無欺。課題組裡基本都有GC-MS或者LC-MS,幫忙打質譜的師兄算不算在自動化儀器里?(其實是怕我亂按弄壞……)核磁P大自己的核磁中心裏面有950M的核磁,然後買950M核磁的贈品400M(還是300、500來著)的核磁就在化院……日常用400M核磁(就是上面的Bruker-400),每天都要派人去預約時間段否則除了周日很難排到。要打碳譜就要挑個沒什麼人的日子來了,否則會被打。所以核磁在化院是挺緊俏的……偶爾會手動打300M核磁,嗯就是隨便玩玩……色譜課題組裡常見有HPLC,做高分子一定會有的GPC。柱色譜+本科僧也是重要的自動化儀器,某全合成大牛的課題組有自動過柱子機,當然還有本科僧和低年級研究僧的人肉過柱子機。有機組可以奢侈到每人佔一個旋蒸,其他不是主業做合成的組,大概就是幾個人搶一個旋蒸吧。光譜ICP、X射線、紅外、紫外等等光譜都有,基本能滿足日常表徵的需求。(反正除了實驗課我一樣都沒用過……)最後拿我之前的經歷舉個小例子合成小分子——手動分離——手動柱色譜和旋蒸、紫外燈等基本設備表徵——LC-MS,NMR合成高分子——還是手動合成DNA——DNA合成儀表徵——GPC、MALDI-TOF、DLS(做conjugates然後測粒徑、zeta電勢什麼的)所以可以看出在儀器自動化方面,表徵儀器是越來越自動化,越來越好用了,相比之下取代人工的設備發展並沒有那麼快,因為本科僧不要錢呀=。=最後,受寵若驚地謝邀么么噠。
已經使用了非常先進的人工智慧了。
老闆吼一句,所有的人工都變得智能了起來??o·(? ??????????? )?o·?作為一個學過化工的化學狗,表示技術上做一個按照程序進反應物、控溫、攪拌的反應器和後續的分離裝置都不是問題,但關鍵是很多實驗室都沒有那麼大的需求,同時也沒錢。生物實驗室普遍使用高度自動化的設備,連轉移溶液都是12通道甚至更多的移液槍,是由於生物實驗室對工作效率的要求使然。生物實驗中的規模是使用人力一組組做做不來的,必須自動化才能跟上競爭者的速度,否則永遠落在別人後面。我能說同樣在帝都,化學狗必須自己洗幾乎一切需要重複使用的東西,生物實驗室會專門僱人洗各種器材么……
最大的阻力當然是我們這些廉價勞動力啦,勞動力價格上不去,就沒有機器換人的動力
謝邀。。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成本不划算,自動化的儀器價高維護難,還不如稍微廉價點非自動,剩的錢拿去招十幾個碩士博士啥的,另外,實驗是需要idea的,可能今天這麼做,明天就會換種方法,方法萬萬種,所以自動化最多可能還是應用於檢測的方向吧
化學不了解,生物的嘛……
自動移液站,自動核酸提取,自動研磨儀這些東東,動輒幾十萬,作為雲大這類雲南頂級高校都沒人買……除了醫院,疾控,出入境和中科院的土豪shi?yan?shi,好像沒人太在意用金錢換取效率。反正學生那麼多,都是人肉提取儀嘛。燃料電池組。
爐子要控溫到工作溫度,但溫控系統和測溫系統並不在一起,所以必須人工讀溫變溫,每10min都得去看去調,分分鐘想改行學做軟體!!其實這要求真的不高!能反射性的調節爐溫,如果再能與測試系統相結合就更好了,如果弄個手機APP只要在樓內就能查詢並設置爐溫和儀器的話就完美了!!高溫爐用的人比較多,所以需要預約,如果有個能預約順便可以查看爐子的使用狀態的軟體,就方便太多了!!這些情況在其他各組也不鮮見,很多東西都已經有能力設計出可以反饋調節的了,但還是感覺離我們很遙遠!跑個PCR不用手動控制溫度,設置好程序就好了^_^
我認為,自動化程度這種東西越高,研究者所需要做的事情就越少,那麼對研究者的要求反而會提高,否則研究者就會失去其價值,隨之而來的就是該行業的衰落,縮水以及門檻的提高。
當然這不是在否定技術進步,這只是在談社會一個普遍的行業現象而已。事實上,目前的技術完全可以做到實驗室無人操作,只不過需要大量的投資而已。所以此時就涉及到社會資源總量有限和人口數量過剩的問題的矛盾。 社會資源有限,而在生物和化學這類應用轉化率較差的基礎學科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短期得到的回報幾乎是0,但是長期效應又是社會進步必須的。所以產生的必然結果就是,適當減少資金和資源的投入,加大人力的投入,來彌補這缺失的效率的一環。而當技術累計,達到全自動化之後,就會出現我第一段所說的那種變化,這個行業就會消失,改組,到時候你就會變成另一種職業的人,或者跟不上時代,失業。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講,現代的行業,就是每個領域需要用「人」來彌補這個行業中目前效率不足的位置(尤其是目前只能人力的部分)。重複勞動是各行各業的基礎,雖然我也會抱怨生物這行是個坑,實驗周期長又要重複,但是我們都明白,實驗的方法不過那幾種,但是如何設計實驗和分析結果,這才是我們工作真正重點的所在。說了半天不知道自己說了個啥。推薦閱讀:
※自動化和車輛工程哪個比較好些(女生♀)?
※清華經管和自動化哪個好?
※未來電氣相關專業的發展與物聯網業的發展有什麼聯繫?
※迭代學習控制到底是什麼?
※建築電氣與智能化學生,就業朝哪個方向好?(強電、弱電or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