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會閱讀」和「具有閱讀能力」?
在微博因@洛之秋 老師的這句話困惑了很久。本人是非文學和語言專業的大學生,學習傳媒方面的專業,從初中開始就一直比較愛看小說,選擇的一般是某段時間比較火,出版社比較推薦,並整套作品出版的作家的書,一般會把這個作家大部分作品看完,比如說莎士比亞,納博科夫,索爾貝婁,理查德耶茨,威廉巴勒斯之類的。閱讀經驗和閱讀興趣都有,但就是不清楚到底怎麼算是「會閱讀」和「具有閱讀的能力」,求大家指教!
新手在看完一部電影或一本書後,會上各類社交網站看看其他人的分析和解讀,點點頭說「是的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然後過段時間別人問他有什麼想法,他全套照搬。
老手在看完一部電影或一本書後,會上各類社交網站看看其他人的分析解讀,然後將那些人文字中的精華提煉出來結合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一套完備的讀後感,甚至還能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然後拿出去銷售。而具有強悍閱讀能力的高手們在看完一部電影或一本書後,因為本身天賦或後天習得技能及對文字的敏感程度,他們能很自然的對電影或者圖書有自己的解讀和看法,語言構造,節奏感,故事架構,甚至布景伏筆他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這樣的人寫出來和說出來的東西不需要兜售,自然會有懂行的人找上門。而這種人中最厲害的還能舉一反三,想出連作者都沒想到的東西,提煉出比作者還要精湛的文字,結合自己的風格創造出不遜色的作品。會閱讀的人,能理解作者的想法,能對別人解讀的想法感到共鳴,能出去吹牛逼證明自己讀過很多書。
而具備閱讀能力的人,早已踩在偉人的肩膀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意志與不朽。竊覺得具有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這三個方面。
1.快閱讀,閱讀速度快,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2.透理解,閱讀理解透,抓住要點把握條理。3.慎評判,過濾錯亂虛假對信息有自我判斷。那麼怎麼才能具有這樣的能力呢?
要提高閱讀的能力,不外乎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提高閱讀的速度,一個是提高閱讀的質量。
我先說說提高閱讀的速度。集中注意力,就如此簡單。
「什麼?」你也許會問,「集中注意力,這麼簡單就會使我擁有高速度的閱讀能力?一定在開玩笑吧?這聽起來也太容易了,簡直不像是真的。」不過,一些非常嚴謹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你只需要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於你要閱讀的材料,你就能使自己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提高數萬倍。
想想下面的情形,你是否曾處於一個非常緊張或非常危險的情境,如一輛馬車直衝你而來,或者你目睹有人處於危險中?當時你不是四下張望,而只是短短一瞥,便將一切細節盡收眼底。如果你確實遇到過類似情境,那麼你一定已對大腦的神奇力量有所體會,它能在瞬間知覺並理解你眼睛所見到的一切。
你也可以想想:有時,你明明已看完一段或一篇文字,但你讀完後意識到自己不知它講了些什麼。想想你有多少次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讀得不認真而浪費了寶貴的閱讀時間。
另外,要提高閱讀的速度,還要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 在持續的閱讀過程中,你可能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習慣,並在閱讀的過程中強化了這些習慣。也許,你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些習慣。其中有些不良習慣會使你的閱讀事倍功半。但是,一旦你了解到它們,你就會認識到你過去一直在抑制你的閱讀速度。
有些人讀書,就像跟老師學詞一樣,老師讀一遍,就接著讀一遍。
不出聲地複述詞句會使你的閱讀速度變得和你說話時一樣慢。大腦思考和閱讀詞句的速度遠遠快於說話的速度。所以,人們有時會因為說話跟不上大腦運轉的速度而出現舌頭打轉的情況。如果你在心裡讀出每個詞,那麼你的最快閱讀速度是每分鐘讀150個詞。而逐字閱讀的最快速度為每分鐘200到300個詞,這只是一般閱讀速度。所以,讀書時一定要克服逐字閱讀的不良習慣。
走回頭路是破壞閱讀速度的另外一種不良習慣,也是最糟糕的一種。
所謂走回頭路,是指我們一邊閱讀一邊返回前面讀過的段落,檢驗對某個單詞的理解是否正確。這是非常普遍的一種閱讀習慣。這種習慣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理解材料的能力缺乏信心。當我們錯過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或當我們的注意力分散一小會兒之後,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覺得,如果我們回過頭再讀一遍,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然而,這樣想是非常錯誤的。走回頭路不僅不能改善理解,而且事實上它還可能影響理解。每遇到一個詞或短語就停下來反覆思考,這會影響大腦功能的發揮,使大腦不能從整體上把握閱讀材料的全義。同時,這還會打斷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難以分析文章是如何把細節組織在一起的。
再說說閱讀質量的提高。
許多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提高詞閱讀速度上。他們被各種快速閱讀的神話所迷惑,期望能如其所說的一目十行,每分鐘閱讀2000個詞。但是,閱讀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更快地理解詞。你之所以閱讀是為了獲取一些重要的事實和觀點。要想隨時掌握洶湧而至的信息,單靠增加你每分鐘理解的詞量是遠遠不夠的。即便你每分鐘能理解的詞量得以增加,你仍達不到你的閱讀目的,特別是當其中的許多單詞與你想了解的事物無關時更是如此。閱讀這些無關的單詞並不能使你向目標靠近。你需要努力增加的是你每分鐘能理解的信息。
其實,你用不著讀完作者的每一句話就能理解他的全部觀點。例如,某段文字的標題,或標題中的某一句話就可以告訴你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為了獲取信息而讀,你還會更加關注並有意識地記憶你要學習的內容。為此,你要從所學內容里挑出重要觀點並不困難。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需要的不是細節而是要點。人們之所以寫作,多半是為了傳達某種觀點。細節的作用是對觀點進行闡釋。通常,你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找出某個要點或某些要點,你需要的就是這些。至於這些要點是由哪些細節推導出來的,這與你沒什麼關係。
不加評判地吸收成堆的信息,這對閱讀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很不幸,人們的所見所聞所學並不都是可信的。在我們接觸的大量事實、數據和觀點中,有許多是虛假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或缺乏事實根據,或與事實不符,或帶有偏見的信息。身處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你只有隨時了解各種新信息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你掌握的信息有誤並據之採取行功,你就可能遭遇災難性的後果。
無論你做什麼,無論你以後從事什麼工作,情況都是這樣。要想作出正確的選擇,就必須掌握事實,而且是正確的事實。 事實很容易受到歪曲,有時是無意的,有時卻是別有用心的,無論哪種情況,對我們來說結果都一樣。我們可能受矇騙、被操縱、被誤導,或者因此遇到危險。做事情一個基本原則是,你決不能不加選擇地接受所有信息,否則你會遭遇災難性的後果。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你都要確保你所吸收的信息是及時而準確的,否則這些信息不但沒用,而且可能有害。把有價值的和沒有價值的信息彼此分開,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正是這一步決定了一個人成為傑出的學習者還是成為信息的掌握者,而且,這一步並不怎麼困難。
總之,面對生活中蜂擁而至的大量信息,你不但要從量上佔有它們,而且要保證它們的質量。那些曾經被視為無從下手的、成堆的信息不過是小菜一碟。
共勉!簡而言之,
會閱讀是方向,考驗的是你篩選閱讀內容、收集閱讀信息的能力。
而具有閱讀能力是感知,需要的是你從閱讀內容中學以致用,靈活運用的能力。
誠意怒答!!
熱愛讀書數年。小學5—6年紀讀完租書店所有的漫畫。【笑】其實。我想給個簡單的答案。會閱讀。就是認識字。但是具備閱讀能力就有講究了。具體說法來源於萬維鋼老師的新書中的概念【強力研讀】萬老師把閱讀分為(1)消耗型
(2)思考型消耗型就是把讀書當作,微博,說說等當作休閑。讀完一笑了之,除了一些搞笑的橋段,圖片。其餘在大腦中並沒有留下很多痕迹。思考型是具體閱讀時帶有目的性,思考性。從而真正有益於自己生活的改良。具體做法是好書讀兩遍足夠。第二遍做筆記。
做筆記重點。(1)帶走書中的知識結構(2)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3)寫出自己大量的思考(4)忘了…贊的多我就查查筆記8個贊呢!
更新(4)發現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他書或文章的聯繫。很明顯,我的大量個人思考做的不好。+_+能夠把語文閱讀理解題答滿分,你就有閱讀能力了~
會閱讀,就好比會吃飯。具有閱讀能力,就是,,,做飯。(原諒我這個食物癌)
所有的創作都是基於前人作品的再創作。如果你了解作者創作的基礎,就好像見到老朋友,聊起天來不用廢話,甚至心有靈犀。反之,如果不了解,就像見到生人且話不投機。
閱讀能力技巧是一方面,最主要是閱歷。有空展開討論
閱讀能力其實是批判分析的能力,因為你的目的就是分辨哪些信息是你要的,哪些是你不要的。要的就是你經過分析過後認為贊同的,不要的就是你分析過後發現有紕漏,需要批判的。
人寫的文字,是經過了選擇才被留在紙上的。寫作者做出的選擇,可能是有意識的,可能是下意識的。但是,既然是人做出的選擇,那通過審視這些選擇,我們一定可以進入這個人的意識,看到他/她對事物是怎麼認知的。因此讀者要把自己放在作者的立場,去看作者的選擇--他為什麼選擇寫這一點,為什麼選擇用這種方法來寫,同時又有什麼他拋棄沒寫的。這些能告訴你你到底在讀什麼,在從怎樣的視角看問題。
文字作品可以分兩類,一是議論性質的文字--提出觀點,給出證明。一般議論文、學術文章都是這種類型。二是非議論性文字--詩歌、小說,目的主要是呈現一段體驗,體驗之中自有觀點和論證。
讀這兩種文字,有一個共通的關注點:前提,或者叫假設,或者叫Assumption。再通俗點說,就是作者把什麼東西當成了真的、不用論證的觀點。(what does the author take for granted?) 所有的文字,其實就是一個接一個的觀點擺在一起,沒有例外。這裡面有些觀點很隱蔽,所謂隱含前提,這種東西是最致命的,因為你一不小心就被帶到溝里去了。 舉例。我隨便翻手邊一本書的一頁,找一段話。
ok,拿到的是林達寫的《我也有一個夢想》,目前還沒看過。。。64頁有這麼一段話,新的一處論證剛剛開始。它說:
而白人和黑人又恰恰是反差最大的兩個種群。三百年前,當他們在北美相遇的時候,不僅外觀上會把互相都嚇一跳,會產生強烈的心理上的不適應,再加上他們文化上的南轅北轍,在他們相處的初期,會產生「區別對待」的反應是很自然的。
這幾句話裡面已經有幾個明顯前提或者隱含前提,因為沒有被進一步佐證,容易受到懷疑者的攻擊。
1. 「而白人和黑人又恰恰是反差最大的兩個種群。」 --明顯前提,作者直接說出來的。 對於「反差最大」這一點的論證怎麼開展?這種反差是什麼方面的反差?看下文大概是外貌+文化上的反差。那麼問題自然是:這種反差可以被量化和橫向對比嗎?可以把白人和黑人反差最大這個前提當做是真的嗎?此處可以批判。
2. 「三百年前,當他們在北美相遇的時候,不僅外觀上會把互相都嚇一跳,會產生強烈的心理上的不適應」 --隱含前提,背後有個作者沒有證明的觀點:當人遇到外觀上差別很大的人,反應是恐懼(嚇一跳) 和不適應。 會不會是好奇(正向的態度)而不是恐懼(負向的態度)呢?會不會是想接近而不是想退縮呢? 這個也可以質疑。
其實剩下的部分也有隱含前提,我就不說了。。
當然,把這些作者認為不言自明的觀點挖出來過後,經過分析思考,你可能會覺得作者說的令你信服,然後不妨礙你接受他的結論。但是也有可能你就是對某一個前提耿耿於懷,甚至在某一天,某一個新的歷史資料被發現,說明作者的某個前提被推翻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有時候讀到一篇文章,就是覺得哪裡不對,讓人覺得結論怪怪的,那多半是字裡行間的一些隱含前提在作怪。
然後在文學作品裡面,還有「視角」這個東西。也就是作者或者文學人物是從什麼角度看待世界的,或者說他們的信仰和價值判斷是怎樣的。這個有點難討論,因為脫離了整體的文字體驗,脫離了感性認識,是很難說讀明白文學作品的。
就舉個例子好了。最近我讀的一本小說是薩特的《噁心》。中間有一個場景是主人公參觀一個博物館/畫廊,在裡面看到很多當地顯赫家族的肖像畫。這個場景我讀得很「噁心」,因為主人公整個就是用一種很消極很厭世的視角在看畫中人,他在每個肖像裡面都重點關注那些讓他覺得「人生沒有價值,生活沒有意義」的細節,從而批判甚至貶損這些肖像畫。但是,當然,這個視角是主人公選擇的視角。看待這些畫當然也可以帶著欣賞甚至羨慕的眼光。作為一個非悲觀的人,我當時很不能介入主人公的視角,我的感覺就是我操幹嘛,好難受。但是後來,主人公的這個視角在小說結尾得到了轉變。當他在那顆栗子樹下面醒來,突然感受到眼前萬物都被「存在」聯繫在一起,都處在一種本身毫無意義,完全裸露,但是又息息相關的「存在」之中的時候,他釋然了!他頓悟到了宇宙之間的「大和諧」!小說的視角和語言隨之就明亮了,然後對本無意義的存在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
總之,對小說來說,用本能、直覺去感受小說的視角,感知所感,先不要那麼理性地分析批判,是很重要的。最後,在體驗完了文學要呈現的總體體驗之後,再回過頭來,分析小說要表達的視角是不是你所感同身受的。
完了。太長了。後面說得零零散散的。我喝湯去了。。。以後想修改再說閱讀,在這個語境下是讀書。
書是信息的載體,是一種工具,所以閱讀的能力,就是使用這一信息工具的能力。閱讀的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1.從讀本中接受信息的多少。2.所花費的時間如果忽略第二個因素,把第一個方面做到極致,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呢?
如果你讀過《如何讀一本書》,那麼你一定對其繁複細緻的閱讀方法印象深刻:首先,確定詞語的概念,然後,確定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概念,再然後,理解每一個短句,理解每一個長句,理解長句間的邏輯,理解每一個段落,理解本書中段落中的組成方式和意義,理解節,理解章,理解這本書。至此,你應當知道這本書所表示的全部意思啦,然後呢,你要評判,作者表達的概念是否準確,使用的邏輯推論是否正確,得到的結論是否符合現實,這本書中的結論是否對你個人有意義,有什麼樣的意義。這是理解這本書的內容,但是構成這本書的,除了內容,還有作者,作者有哪些領域的知識背景啊,寫這本書的目的,組織思維的方式,組織語言的方式啊,諸如此類,凡是能在書中看到的,都屬於能被接受的信息。
在考慮第一個因素的情況下,把第二個方面做到極致呢?
那就是,在基本理解內容的情況下,花費最少的時間,讀完這本書。對於此,可以參照某些快速學習的方法(《學得少卻考得好》,作者好像是斯科特.楊),即,理解了其中的新概念,學習了概念的使用或者新的方法,大致會運用即可。這樣一來,我們便知道,誇耀閱讀的速度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一件事,想要把第一個方面做到極致,不花費足夠多的時間完全做不到,想要把第二個方面做到極致呢,第一個方面就肯定沒什麼好談的。
總而言之呢,閱讀能力沒有最高。
而最好的閱讀能力呢,是你明白讀這本書是為了什麼,由此確定要從讀本中接受信息的程度,然後,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它,即三個程序1.明確目的2.確定需要的理解程度3.用合適的速度完成我們簡單分分類,讀一本書,通常會有哪些目的,又需要什麼樣的理解程度呢?
1.全面精讀,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我要儘可能從中汲取多的養料。
通常,作者是一位受我敬仰的人物,他全方位的超越了我,我需要通過他的作品接近他,學習他的能力和品質。 這種情況下,我會選擇接受這本書的全部信息,即希望明白作者的每一個結論,推敲結論的來源,與合理程度,順便學習作者組織思維的方式,涉及作者涉及過的重要知識領域。2.精讀,這是一本重要的書,我需要掌握它。 通常,這種書是教科書,或者我打算深入學習的領域。我會希望明白書中的重要概念和結論(以便利我後續的學習為標準),但是我不關心作者和不重要的概念。3.部分精讀,這是一本有閃光點的書,我要掌握它重要的部分。 這種書,通常我只會飛快的掃讀完(或者乾脆只看目錄),然後回頭定位到有閃光點的部分,用精讀的標準去理解它4.掃讀,這是一本我想泛泛了解的書 這種書,通常用作開闊視野,能理解它主要說了一個或兩個什麼主題就行了有時相同的書,在不同的目的下,也會有不同的閱讀等級。
好了,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最好的閱讀能力是什麼樣了,至於不好的閱讀能力,那就各有各的樣子了。閱讀能力包括閱讀知識的寬度和深度。閱讀寬度指有豐富的閱讀量,你在同一時間比別人讀的知識量廣這是其一。另外,同一個知識你理解得比其他人要深,並且能將古今中外其它相似或不同的事情做出分析類比,最後得出自己的觀點,這是其二。看曉松奇談就經常能將古今中外同一時期或類似的事情對比分析,大家覺得曉松很博學。廢話不多說,具體怎麼做,簡單分析幾點。
- 一遍快速讀完,避免「回讀」。這一階段以速度為首要任務,了解文章大意即可。
我們很大部分的時間浪費在「回讀」的不好習慣中。一段文字反覆看,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看著看著時間就過去了。曾經有段時間,我家裡買了幾百本書,但大多數都是看了十多頁,後面看不下去而被擱置的。
- 訓練自己閱讀的集中力,帶著目的閱讀,目的設計得越小越具體越好。
舉例:利用10秒或更短的時間找出下面段落中「貓」一詞出現的次數(確保用手指)。
貓
貓坐在窗台上,沐浴著暖陽。儘管明顯已經入睡,但它似乎仍睜著一隻眼看著黃銅籠子里羽毛藍白相間的小鳥。鳥兒鳴唱著,而貓一直瞪著眼等待機會。貓可能在想小鳥會飛出籠子,把籠子門打開等著就行。不論貓心裡到底怎麼想的,毫無疑問,它遲早能捉住小鳥。看住貓真需要耐心啊。
很快能找到除了標題文中有5處提到貓。
- 提高回憶能力。一段話讀完後,儘可能記錄關鍵詞。重複練習鍛煉記憶肌肉。
比如讀以下一段文字:
林子里生活著許多松鼠。
它們愛吃堅果。
它們中的一些很溫順。
- 提高理解能力。
任意找一本書,一支筆和一張紙。
1.在紙的一邊寫上1~5五個編號,在另一邊寫上6~10五個編號。每個編號要隔開,留出足夠的空間。
2.打開書,翻到新材料的位置。選擇第一頁最長的段落。以最快的速度閱讀。閱讀目的只有一個:找出段落主旨。
3.不要回頭看讀過的內容,在編號1後面畫一條斜線,然後用儘可能少的辭彙寫出段落大意。能記住更多內容的話,把細節記錄在從下而上交替分布的支線上。
記住:當你記住的內容多於文章的主旨信息時,你可能讀得太慢了。你應該以最快的速度閱讀,找出段落大意即可。
4.閱讀另外超過9頁的內容,選擇每頁上最長的段落,重複步驟2與步驟3。
以上種種只有一個目的,提高閱讀速度達到短時間內有儘可能多的閱讀量。以及增強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最後才能談得上知識的運用。知識的運用建議看李叫獸的一篇文章。李叫獸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
- 你可以去看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 也可以看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如何評價《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 是否算得上會閱讀,是否具有閱讀能力,我覺得不同方向有不同標準
- 清楚自己的目的
- 能夠於盡量短的時間內在一篇文獻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
- 能通過一篇文獻順藤摸瓜找到更多你需要的信息
這和學術文獻的高度結構化是有關的。題目、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不同文章的這些部分對應的內容在性質上是高度類似的。例如你想了解A和B的關係,自然會以AB為關鍵字搜索,然後找題目中含有AB的文章來看。如果你只是想簡單了解,那麼題目+摘要就足夠了;還想再進一步,就看引言首段末段+討論首段末段;更進一步,就把結果全看了。如果你想了解領域內目前是用什麼方法來研究C的,那就以C為關鍵字搜索,找題目中含有C的文章,直奔文章的方法部分
至於搜索文獻的方法,除了直接引擎輸入關鍵字,就是怎麼順藤摸瓜了。你找到一篇相關的文獻X,你既可以找X中的作者的其他文獻來看,也可以找引用了X的文章,還可以在參考文獻里找X引用了的文章相比起來,老師最開始布置看文獻的時候,自己都是全篇一字不拉的看完,速度非常慢,而且看完不一定記得住說了什麼。那時候就是不會閱讀文獻,不具備閱讀文獻的基礎能力
上面提到的標準就不一定適用其他場景,因為其他場景的內容不一定像學術文獻那樣高度結構化。自己其他時候閱讀,只是以休閑為主,看看小說,覺得哪本不錯可能就找作者的其他作品來看,隨便看,你要問我怎麼算是具備閱讀小說的能力,我也說不上來閱讀能力有高低,能力高的叫「會閱讀」。
從行文上看,原博主阮卒的意思翻譯成大白話為:
很多人都想看著看書,但問題是他們只是看,卻不思考,過了眼卻沒過腦。而洛之秋則在這個觀點上強化:
很多人雖然動腦了,但是方法不對,就跟不會功夫的人學功夫,不會就是不會。讀書了並且思考了,但依舊然並卵。有人說:讀書多了,會增長你的見識,提高你的文化修養。我認為這只是在讀者有進行深度研究獨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成立。而你讀書的結論即代表了你對當前事物認知的高度、角度。閱讀很重要,但你會讀嗎?
一項有全國各地高校200名大學生參加的閱讀訓練營,開出了「2個月讀完10本書」的訓練計劃。「結果讓我們很意外」,此項訓練的發起方「湖南大學中國全民閱讀研究中心」主任劉舸說,只有一名學生完成了該項計劃,大部分參與者反映「自己的閱讀速度無法在2個月內完成10本書的閱讀量」,更有甚者,個別參與者一本書都沒讀完。
而在該中心近期舉辦的首屆「全國閱讀與人才培養研討會」上,公布的一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近40所大中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中,有42.1%的人在回答「關於哲學、歷史、法律等方面的課外閱讀,特別是一些經典書籍的課外閱讀,你的看法和現狀屬於哪類」的問題時,選擇了「這些書籍應該多讀,但我缺乏指導和幫助,不知道從哪些書籍開始讀起」。
缺乏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閱讀引導、支撐和保障體系,沒有掌握必要的閱讀技巧、閱讀習慣和興趣培養不到位,是造成現階段學生「不知道讀什麼書、不會讀書」的主要原因。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炯表示,「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學生不可能每本都讀,如何幫助他們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多讀書、讀好書,需要教師的閱讀引導和閱讀技巧訓練」。
用發放「閱讀福利」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選擇性閱讀,是湖南省郴州市一中高中語文教師周聖榮的多年堅持。趣味性與學術性並重,側重學術性;內容多樣,視角多維,側重文史哲;篇幅短小,學生可在10分鐘內讀完;時文與經典並重,側重精粹的時文。這些,是周聖榮在綜合考慮高中生的學業、心理等因素後,制定的閱讀材料入選標準。
在將「閱讀福利」發放給學生後,周聖榮會和學生一道寫出閱讀心得;讀書會上,他不僅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還會將上一屆學生對同一份閱讀材料的心得分享給本屆學生;當學生對某一類文章或某一位作者產生濃厚興趣時,周老師會開具更專業的閱讀書單供學生選讀。這種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式培養,jint速讀記憶訓練有利於教師和學生形成閱讀的良好互動。湖南大學教授彭蘭玉覺得,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中,教師和學生兩端都不能忽視。一方面,教師在作出閱讀指導時,要從學生的視野來考慮「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並依據此列出閱讀書目。另一方面,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好是帶著「這本書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的問題,邊思考邊讀。遺憾的是,類似周聖榮這樣的老師在中學和大學還不夠多。無論是給學生開列書單,還是形式多樣的讀書分享,又或者是針對學生的閱讀訓練,目前大多都出於某一位教師、某一所學校的自發自願。
「我們希望從小學到大學,能夠開設一門成系統的『閱讀引導課』。」基於近幾年對全民閱讀現狀的研究,劉舸覺得,建立全學段、成體系的閱讀引導、支撐、保障體系,很有必要。
想來我是個愛看不太出名的作者的人、因為此時文字的魅力遠超於其他、也不能這麼講、就是說、當你在欣賞某個名人的書籍的時候,他的固有手法,他的個人魅力不自覺地被帶入、於是乎,乏、這種乏味常常表現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應更在乎的是文字所構建的內容、內容帶給的情感、情感讓我們想到作者的表達技巧、然後才是對作者表達的驚嘆與憧憬、而名人著作的賞閱卻往往顛倒了個到、太注重於作者拿捏文字,作者自身的表達和對文字的駕馭,而忽略了最本真的內容。我想這大概便是許多人所謂的看不懂名著的苦惱吧。所以,名著固然有價值的多,但請親愛的你在賞閱的時候,沉於地,別太把它當回事,簡簡單單品味何嘗不是沒,別給自己徒增美麗的負擔~That"s all ,thank you.
讀了很多小說不意味著會讀小說。你提到了納博科夫,可以去找找他的《文學講稿》這本書,相信好好讀完這本書你會對如何讀小說有更深入的理解。
閱讀的目的是什麼?——交流——交流的目的是什麼?——休閑或學習——到此結束還是思考運用?會閱讀會識字就行閱讀能力就是對不同的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以休閑為目的就是了解一件事,抓關鍵詞,人云亦云或個性十足地作個評價足矣,以學習為目的就要多讀一到幾次並作功課了,不論你是勾畫還是作筆記以思考運用為目的算是登堂入室吧。這裡面的學問大了去了,應該不只限於讀書三問,書評,討論交流了。也許這就是個「悟」性了,
focus
剛好在看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去看看
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看東西都是不同的,接受到不同的信息。把別人的東西融合自己的認知,也是種閱讀
推薦閱讀:
※能否推薦一本曾讓你欲罷不能的書?
※好書應該怎麼讀?如何高效的做讀書筆記?
※閱讀理解題,在能夠流暢閱讀的前提下,一次性快速閱讀便能把握作者觀點及闡述過程?
※如何閱讀一本書?
※哪種字體最適合快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