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後將恢復到一個什麼樣的地位、以及什麼才算是中國完成崛起?

我覺得中國完成崛起的標誌就是跟日本韓國同處一個人均發展水平。

恢復到的地位至少首先是恢復到古代中國在東方的地位!

其次是像古代中國一樣平等的與其他,西方文明進行交流,並重新對世界起一個引領的作用


上一代帝國(美帝)完成了擊敗法西斯,瓦解殖民體系,建立真正的世界市場的任務,(以及抵禦赤化,好吧左派可以無視這一句)

下一代不完成一個更大的目標(比如可控核聚變,解決糧食問題,全球政治統一,或者打倒一切趙·洛克菲勒etc老爺?)這個霸主是沒法成立的,撐死了也就是一個區域強權。

二戰已經宣告了單純的民族主義路線的極限,之後的帝國肯定是得有意識形態支撐,並且承擔大量的全球義務的。


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

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是:

高鐵網聯通世界各地,漢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

中國的崛起是全方位的,可不能像小日本一樣,以為自己經濟可以吊打美帝,結果給經濟危機直接打回原形。中國的崛起應該體現軍事、文化、經濟等諸多角度。其中,軍事實力我理解成勢力範圍的擴大,而文化則是漢語的普及化,經濟上取得領先優勢則是力壓美帝成為世界貨幣。

  • 車同軌

高鐵網路的建立意味著什麼?

高鐵不單單是一個高速高效的交通工具。

現在中國開始通過高鐵,打通在印尼、緬甸、寮國、越南甚至印度之間的隔閡。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高明的外交手段,試想這些國家的高鐵網與中國的聯通之後,必然會和中國的經濟更加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如果車同軌得到實現,中國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都已經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個理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高鐵如果得以開往莫斯科、柏林和巴黎,其實就基本滿足了車同軌的目的。近日提出的十三五規劃里,就把京福台高鐵加入了日程表,一旦雙方高鐵通車,台獨就成了一種痴心妄想。

  • 書同文

為什麼說漢語要成為通用第二語言?

在法國牛逼哄哄的時候,英國上流社會通用法語,俄國上流社會也是通用法語。在中國還是亞洲老大哥的時候,日本和韓國上流社會都通用漢語。而今,英語成為了我們的必修課,高考必考,考研必考,托福雅思GRE,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還是太弱了,弱者被迫去學習強者的語言,從中謀取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已。倘若有天中國再沒有那麼多人嚮往國外的月亮,不想留學不想移民,跨國公司也都是我們做股東,英語就不是那麼令人垂涎了。

現在中文和英語是不對等的,漢語世界和英語世界還不對等的。崛起後,漢語也將成為世界通用的第二語言。我們從前太弱小,覺得漢語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是亞細亞的孤兒,甚至連漢語都不想要了,在二十世紀初甚至打算啟用漢字拉丁化項目。而現在,恢復繁體字已經得到了相當的輿論支持,我們也慢慢獲得了民族的自信感、自豪感。

漢字拉丁化是設想以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最終廢除漢字。將漢字改造為字母文字,希望以此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中國廣大人民的識字率,同西方國家接軌。但是其過程並不順利,同時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也做了不少類似嘗試,但除越南外都告失敗,目前我國官方已停止並改取「簡化字」方案。

  • 度量衡

這裡主要指: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

人民幣最近加入了SDR,這意味著,中國在經濟領域正在取得與其體量匹配地位。現今中國的GDP世界第二,成為第一在此生也許就能實現。等到中國真正崛起,其經濟實力必然需要甩美帝一條街。那麼原本是美元的通用結算貨幣和外匯儲備當然要變成人民幣佔優。

經濟方面我不太懂,就不贅言了。

回頭看了下文章,當時一氣呵成,字裡行間的激動讓您見笑了。因為深感中國的現狀還是不盡人意:我們自己的島礁上建東西都會被人說三道四,台灣目前還沒統一,美帝煽動香港動亂。知恥而後勇,中國的崛起,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當然,理想並非遙不可及的,此消彼長几十年,理想就慢慢變成了現實。我抖個機靈,以古喻今做個類比,並不是想拳打俄日,腳踢英美。所提到的例子,是我看到的可能實現的未來,這未來具體是三十年、五十年,還是一百年,「非臣之明所能逆睹」。

~~~~~~~~~~~~~~~~~~~~~~~~~~~~~~~~~~~~~~

評論區有人問,中國憑什麼做老大?中國人憑什麼享受發達國家的生活?中國引領世界地球會不會崩潰?

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權利。

美帝宣傳的「中國威脅論」,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所有人都可以生活得更好。我從自己比較了解的領域來解釋這個事情: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科技的發展。他認為經濟的發展會被增長的人口所抵消,所有人都將陷入長久長久的貧苦。經曆數次工業革命,人類的進步已經遠遠超出了馬爾薩斯的想像,而人口一詞,也不再是負面因素,進而成為「人口紅利」。現今多少人抱怨計劃生育是惡法,原因就是我們已經知道,人口是把雙刃劍,利用得不好是「越生越窮,越窮越生」,利用得好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勤勞樸實的中國人民,取代腐朽墮落的美帝,不是挺好的么~

人類到目前的歷史,其實總結起來,就是探索未知的大地、海洋和天空。工業革命前,時人覺得地球上只能生活10億人,多了就得爆炸了;而今天,我們覺得100億人口是地球承載力的極致。恕我直言,以人類對地球的開發程度而言,還遠遠算不算物盡其用。就以中國為例,西北荒蕪的土地佔了國土面積的六七成,這就是囿於科技水平而得不到開發。

中國發展的好,地球資源並不會因此耗竭、地球生態也並不會崩潰,西方國家拿生態說事,來壓制中國發展,才是最為可笑的說辭。以前,以前中國還是砍柴燒煤炊煙裊裊,煙花爆竹燒香拜佛;以前的中國是東亞病夫,被列強欺壓,割地賠款喪師辱國。那樣的中國,才是對世界的不負責。

16.2.1更

16.4.10駁中國威脅論


用漢語記載人類歷史。

這裡的「歷史」,不止是史書,而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最新最炫酷的產品發布會,用漢語;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媒體,用漢語;

最重要的政治觀點和法律文書,用漢語;

最大的專利庫,內容是漢語;

最重要的科學雜誌,用漢語;

最著名的一流學府,課堂講漢語;

科學上最新的重要理論,發現者,講漢語;

最重要的國際協議和國際會議,用漢語;

最高票房的電影和銷量最大的唱片,用漢語;

朝聞此,夕可死也。


好問題!

腦海里一直期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對於復興後的中國究竟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一直沒有具體的概念。以下是腦洞……

1.先進高效的政治制度,精英民主的政治架構,不專制、不民粹、不僵化。全國上下有充足的制度自信,信仰共產主義。

2.雄厚的經濟規模,以及建立在其之上的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科研能力

3.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世界範圍內的價值輸出,可以定義所謂的普世價值。

4.建立一個以中國為核心,日韓-東盟各國-中亞各國為主要成員的世界性軍事、政治、經濟同盟。或者至少建立一個將日韓和東盟各國納入體系內的泛東亞同盟,以確保國家安全和經濟平穩發展。且這個世界或區域性組織的發展模式是良性的。

嗯,暫時就這麼多……


吾乃天朝上邦 爾等化外蠻夷


當我們談到歐洲的時候,我們會說,嗯,那是個不錯的地方,環境挺好的,適合旅遊。

當我們談到日本的時候,我們會說,日本的亞文化挺發達的,有些東西挺有意思。聽說當年打過我們,不過現在都過去啦。

當我們談到美國的時候,我們會說,美國什麼都好,就是亂七八槽的政治正確太多了。

我們談到俄羅斯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破地方太冷了,難怪當年割了我們那麼多領土。

我們談到非洲的時候,我們會很揪心非洲的飢餓問題,談到印度的時候,我們會為他們取得的成就感到鼓舞,談到中東的時候,會致力於伊斯蘭的世俗化運動。

總之,國家的概念會淡薄很多,取而代之的是「天下「這類的概念。


這個我仔細想了想,比較能符合所有人胃口的應該是這樣

喜迎台灣王師解放中國,奈何後來美軍也有高達。

國軍戰況

殲敵百億,虎踞火星。

蔡英文千古完人。

你看這個劇本怎麼樣?


如果說單純和古代中國比,崛起的目標就是綜合國力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文化經濟軍事當之無愧的第一即可(無須考慮人均),這樣的目標,以中國的人口總數看,基本在30年之內不成問題。

但關鍵在於文化經濟軍事成為地球上的第一,根本不是中國崛起的最終目標,我們甚至只可以稱之為起點。中國以及其他文明,未來都是要出外星去宇宙開拓和發展的,地球就好比鳥巢,小鳥和其他兄弟姐妹爭奪撕咬拼高下,奪媽媽給的食物資源,你成為了鳥窩裡的老大,又能怎樣,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未來還長的很。


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丁不二方舟的文章《鷹熊龍象玩大國遊戲》: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奧運會開幕的同日,喬治亞政府軍進入該國的自治地區南奧塞梯首府,引發俄羅斯直接出兵干預。格軍無力抗擊,退守至首都第比利斯一線。俄軍攻入喬治亞境內,轉了一圈,幾天後撤出。喬治亞領導人向全球哭訴,美國、北約、歐盟除了給予道義支持和資金援助,別無他法。俄羅斯一氣之下,支持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從喬治亞分離,各自獨立。

南奧塞梯問題屬於世界上統一和分裂之爭中芝麻粒級別的故事。喬治亞自蘇聯解體後獨立,因懼怕俄羅斯的威脅,執意謀求加入北約,外交政策極端親美。俄羅斯對北約在東歐的擴張已經非常惱怒,明確反對近在咫尺的外高加索地區加入北約,這次出兵行動算是一次反擊。俄羅斯的「囂張」必然招致西方政客和媒體的口誅筆伐,免不了將「俄羅斯威脅論」又重複一遍。

俄羅斯(包括蘇聯)進入世界舞台成為重要角色只有幾百年,資格更老的西方和東方對它的認識都有一些困惑。西方認為它屬於東方,東方認為它屬於西方。其實俄羅斯的國際定位就是它的地理定位,歐亞大陸中的北方大國,北方民族的歷史烙印極深。

冷戰後期,當技術紅利不足以支撐蘇聯集團正常運轉時,結果就是華約解散、蘇聯解體。俄國熊生病後國力大減,短暫倒向西方,過得非常凄慘。隨著一輪石油價格上漲,經濟困局得到舒緩,並憑藉軍事優勢,俄羅斯又恢復了大國的姿態。對付國內分裂勢力,下手絕不留情;面對北約咄咄逼人的態勢,針鋒相對,幾乎以一國之力單挑北約。統一的俄羅斯領土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九分之一強,擁有毀滅世界的軍事能力,一直是歐洲的夢魘,美國的心病,所以謀求肢解俄羅斯是西方的長期策略,也是肢解蘇聯的延續。俄國熊和中國龍同病相憐,為保障共同利益和地區安全,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規模不斷擴大,到底能發展成什麼樣子,還要看美國鷹怎麼飛。

印度是另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以前溫順的印度象總是默默無聞,冷戰期間遊離於美蘇之間,與中國一樣,保持著貧窮而獨立的大國地位。如今印度憑藉衛星上天、航母下海、核武試爆、經濟發展,也開始指點江山,儘管它還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正在現代化道路上前進的印度,充滿著神奇。種姓制度與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各種工業遺產相結合,居然令印度這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傳統強勢割據國家維持了統一的狀態。而缺少集權傳統,又與現代民主制度的某一方面很合拍,所以印度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成為了世界上人口龐大的民主國家。多黨制的民主選舉一絲不苟,就是計票工作慢了一些。印度統一和民主的效率都不高,公平性也難以保證。印度的工業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貪污腐敗依然嚴重,快速增長的人口可能會招致災難。面對種種不足,印度人民也在努力。由於整體實力還較弱,有人經常輕視印度的現在,但是最好不要輕視印度的未來。

雖然美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但是俄中印三國都不承認美國的絕對權威。雖然美國可以無視很多國家的反對聲音,但是對這三個國家至少要在暗中認真對待。雖然不能說其他國家不重要,但是這四個國家現在確實很重要。

美國的超強地位基於超量的技術紅利,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逐漸積累起來的。美國鷹翱翔全球,傲視全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還在很多地區擁有強大的控制力。作為第一軍事強國,美國不僅有炫目的武器裝備,豐富的實戰經驗,還將昔日強國英法德日等納入麾下。它所打造的軍事同盟和所能動用的軍事資源,其他任何國家都不能企及,遠遠不在一個數量級。也就是說,美國不僅是一股單獨的力量,而是在領導一個龐大的集團。不管其性質是白社會還是黑社會,以美國為核心,大家合力維持集團運轉,爭取最大利益。這個集團是大航海時代以後,集五百年的功力形成的。雖然錯綜複雜,也並非鐵板一塊,但是傳承有序,現在的老大、盟主、宗主國就是美國。由此也不難理解美國驚人的國防開支,因為龐大的費用里包含了許多其他國家的國防開支。

以美國為核心的集團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值得大書特書。比如中國雖然不屬於美國領導的集團,也沒少遭受美國的明槍暗箭,但是改革開放年代,在美國維護的大環境下,中國受益良多,分享了很多好處。如果只有窮兵黷武,沒有維持和平,美國的地位根本不能保持。

以美國的實力,在很長一個時期,不需要什麼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只要少犯低級錯誤即可。不過相比於全世界和大歷史,美國還是太小。另外,重大技術突破不常有,有錢也禁不住折騰。隨著技術紅利減少,從冷戰結束至今,美國正在走下神壇,逐漸感到力不從心,露出敗相。老歐洲之後也會有老美國,就像歷史曾經抹去雅典城邦、大唐盛世的超強地位一樣,美國很難獨善其身。但是如果因此就斷定美國會一衰到底,也不現實。美國只是剛剛開始告別極盛時代,許多優勢還在,尤其是軍事實力仍然可以保證獲得很多的技術紅利。

美國現在還是按照當老大的傳統行事,在它的眼中,俄中印都是潛在的對手。而三國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要與美國展開競爭。如果按照過去的套路來推演,爆發戰爭只是時間問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歷史有繼承,也有創新。現在這種新型大國關係既不同於冷戰,更有別於其他歷史時期。因為四國之間有對抗也有合作,而且從趨勢看,合作會越來越大於對抗。換一種說法,就是新的國際關係正在擺脫專制,邁向民主。

俄中印三國都不是傳統的海洋軍事強國,不過與美國一樣,都有廣闊的疆域。能成為當代的大國,一個重要原因是與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的五百年相比,海洋的重要性在二戰後呈現下降趨勢,其中英國的衰落很具有代表性。一個重要標誌是海軍規模大幅萎縮,例如航空母艦的數量急劇減少,因為在核武器面前航母威力大減。不過在戰術層面,海軍的威懾作用及對區域的控制作用依然不可小視,四處遊盪還是很管用的。

以前通過海洋四處派兵,藉助軍事手段獲取利益的效率很高,比如對資源富庶地區,強國出兵佔領即可。但是現在儘管還要依靠軍事力量,卻要用一套非常複雜的手段才能實現目標,很難強取豪奪奴役對方。從經濟角度看,戰爭本身是一項消耗活動,如果預估沒有收益不會主動開戰,儘管歷史上對戰爭的收益經常估計錯誤。但是現在,因為核武器的制衡作用,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普遍的共識是戰爭的投資收益率在下降,甚至肯定為負。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戰爭中人員傷亡和資源損耗的成本遠高於過去,對促進經濟弊大於利。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還希望通過戰爭獲益,但事與願違。阿富汗戰爭大賠特賠,美國總不能去靠種植鴉片來挽回損失。伊拉克戰爭的石油收益也不足以抵消費用,只能慘淡收場。除了避免直接參戰,挑撥別人打仗、坐收漁翁之利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畢竟全球化程度加深,大家的共同利益緊密糾纏,傷人等於傷己。對於各種可能引發軍事衝突的事端,尤其是大國之間,多是息事寧人,不像以往強勢的一方總是把事態擴大。這種軍事局面的變化,不僅讓很多曾經的兵家必爭之地失去了重要性,而且降低了各國軍事強人主政的幾率。

如果不論防禦作用,軍隊缺少實戰的情況在全球越來越明顯。現在軍備的規模與實際發生的戰事相比,確實有些浪費。但是誰也不敢輕言,由於戰事減少就要降低軍費,因為各種假想敵依然存在。尤其是美國身兼大軍閥和大軍火商的雙重角色,它不放下刀,各種軍備競賽就不會停步。道有所不同的國家誰也不敢掉以輕心,只能舉刀相陪,幾個大國還要力爭做到「你有,我也要有」。

運用科技提升戰鬥力的路數大家是一致的,容不得半點邪門歪道。軍事演習和新武器的研發是現代軍事的亮點,血腥屠戮變成競技表演,實力較量淪為技藝切磋。軍事資源在實戰中消耗的比例越來越低,大家的所作所為都在避免真刀真槍,更多依靠提高嗓門和展示肌肉來獲取利益。如果不是因為潛在的威脅和零星的戰火還提醒著人們,僅從表面看,軍事已經變質為高碳和高雅的藝術,軍事產業幾乎可以歸入文化產業了。

儘管俄中印的的經濟已經與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接軌,但是三國的軍事均保持獨立。俄中印都具有很強的軍事威懾力量,在戰略層面,可以做到以陸防海,彌補海軍的弱勢,發展太空技術,彌補空軍的不足。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大、軍事實力的增強,作為美國單極世界夢想的破壞者,三國展現出的「傲慢」態度令美國集團極為不適。三國不用向美國交保護費,卻可以自由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巨大的損失,但是三國認為這是應得的利益,並籌劃制定更有利於自身的規則。所以同樣是經濟發展和商貿往來,三國背後的軍事意義與很多國家有本質不同,而歷史上的大國都是這樣行事的。俄中印之間也有矛盾和博弈,各自的發展並不是針對美國及西方,只是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但結果必然是減少西方的利益,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美俄中印四國都不是好好先生。印度是後來者,「逢印必反」或「印度威脅論」還缺乏市場。但在國際上,「逢美必反」、「逢俄必反」、「逢中必反」的大有人在,能獲得如此多的反對也是大國的殊榮。美俄中印四個國家之間各種差異極大,卻可以歸為一類,都是當今世界的大國。大國的地位很難只用精確的經濟數據或者製造業水平來衡量,有時候只能用籠統的綜合實力來概括。

大國有大國的邏輯和行為,可以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也可以是改變者。當自身利益受到影響時,就會有改變規則的舉動。大國有一己之私,也有國際擔當。在外人看來,每個大國都有所謂的雙重標準或者多重標準。其實不管什麼具體標準,目的都是綜合考量後維護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才是一條最通行、最根本的標準。面對強者,弱者如果想保持真正的獨立,需要提高安全成本的支出,這勢必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所以小國削弱獨立性,依附大國是一種常見的選擇,當然幸福與悲哀也就經常不能自主了。大國在地區擁有強勢,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正義。以往當大國發生衝突,誰擁有更先進的綜合技術,誰的實力更強,就會顯得更正義一些。現在大國間都不能形成絕對強勢,完全壓倒對方。彼此在利益分配上會出現妥協合作,各自的正義也會得到修正。這種新型的大國關係表明全球化的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避免大戰的同時,也避免了個別軍事強國多佔多得,促進了全世界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不隨他人之言,我的命運我做主,大國只能自己當自己的救世主。美俄中印可以做到各自為政、相互制衡,而且隨著實力的此消彼長,經濟的相互滲透,制衡的作用愈發明顯,也帶出了更大的合作空間。世界各國和地區正在摸索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秩序。這一過程中,大國要學會適應,小國也要學會適應。現在世界人口眾多、國家眾多,國際關係看似複雜,其實可能是歷史中最簡單的。因為地理空間已經接近窮盡,主角又很少,再加上核武器坐鎮,因爭奪利益導致的政治衝動不能突破軍事和商業的限制,各種不切實際的妄想很難付諸行動,所以造成國際關係很難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重大變數。

新型大國關係的目標不僅要為本國謀利,美俄中印還是歷史傳承中形成的大文化圈的代表,所以也要為地區謀利。從趨勢看,俄中印三國合作,在全球尤其是歐亞大陸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美國影響力的減弱也是趨勢之一。這種演變存在競爭和博弈,但不一定要以勝負論,而更像是自然生態的恢復,最終要為全世界謀利。一個大文化圈如果階段性沒有大國當領袖,最容易出現亂局,突出的例子是伊斯蘭世界,因為其他各國找不到一個可以對地區安全負責的國家作為談判及合作的對象。

世界政局形成多極化很重要,各大文化圈有一個負責任的代表也很重要。大國維護地區長期穩定,不時顯露霸氣,有收益也有付出;小國處於弱勢,左右逢源,有收益也有付出。複雜的國際關係就像物理學一樣,有時候用經典力學就可以解釋,有時候則要用相對論或者量子力學來解釋。無論如何,誰都不能違反這些規律。用生物學來理解可能更直觀,就是一個由大家共同組成的政治生態圈。

————————我叫分割線————————

搜狐新聞:中國已成「製造大國」 220種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中新社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 劉育英)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增加值在世界佔比達到20.8%。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近日在《人民日報》撰文,介紹新中國成立65年來的經濟成就,稱「中國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堅韌、智慧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令人讚歎的"中國奇蹟"。」

  文章稱,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國製造」享譽全球,工業結構由門類單一到齊全、由低端製造向中高端製造邁進。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當前,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世界佔比達到20.8%。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中國完成工業增加值21.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資料,目前中國工業競爭力指數在136個國家中排名第七位,製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近年,中國正在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文章指,201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1847億元,比1995年增長33倍,年均增長21.6%;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08%,比1995年提高1.51個百分點。

  馬建堂指出,新中國經濟建設取得非凡的成就,其經驗在於做到了「四個始終堅持」,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四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

原標題: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世界佔比超1/5

————————我叫分割線————————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中國第二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中國第一

農業生產總值:中國第一

工業生產總值:中國第一

國際貿易總額:中國第一

出口總額:中國第一

外匯儲備:中國第一


矽谷的程序員為了能在中國的github上看代碼而翻牆。


不超過美國不好意思說中國已經完成崛起吧?

看了@夏天 的回答,說達到台灣水平就不錯了。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這個答案是建立在人類科技水平、生產力水平、使用的能源種類都不變的前提下的答案。

而這個前提肯定是不對的。

------------------------------------------------------------

進一步講,台灣這個參考也不對。台灣今天的人均收入,是建立在給美日產業做配套,「吃洋落兒」的基礎上的。固然有一些自己獨特的東西,但離開了美日建立的工業體系也是自己是不能單獨存活的。參考新加坡還不如參考台灣準確。

以台灣為參考系來判斷中國崛起後的人均水品,肯定是錯誤的。

----------------------------------------------------------

我所看到的有些人(公知)很鄙視中國崛起,無非是覺得和歐美國家差距大。老老實實當個廉價勞動力輸出國就可以了,你中國配姓「趙」?

其實制約中國崛起的不是和西方差幾倍,只有足夠的時間,中國人不傻,西方人能做到的我們一樣可以做到。也更不是「體制問題」,現在的體制有種種缺陷,但要是僅僅看經濟發展世界範圍內還真沒什麼對手。

最大的制約是能源,想實現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地球的石油肯定不夠我國用。而一個14億大國想要過上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沒有足夠的、廉價的能源,是絕對不可能的。

但是,

為什麼一定要燒石油呢?

18世紀的英國曾經覺得自己崛起的腳步要停止了,因為英格蘭地區的木材要燒光了。但是後來大規模的煤礦被發現。

20世紀初的美國覺得自己崛起的腳步要被停止了,因為石油要燒完了。但隨著技術進步,世界已知石油儲量一直在增加。

21的中國有這種焦慮,覺得崛起可能停止是正常的。但是,如何確定人類永遠不會邁入聚變能時代呢?

能不能,請自行搜索聚變能發電機、托卡馬克等問題。可以看邏輯思維《中國為什麼有前途》的一集。

------------------------------------------------------------

即使技術上我們突破不了,也請放心。西方人今天的生活方式是靠著他們在科學技術、金融技術、軍事技術的巨大優勢,所帶來的超額利潤維持的。既然討論的是已經崛起後的情況,那就是中國把這些都白菜化,把中西方生活水平拉到同一水平,甚至靠規模優勢超過他們。


就回答一下第二個問題

什麼時候大家公認美國頂尖學校比清北(或者其它中國最好的學校)要low了,什麼時候就算中國崛起了。

順便也可以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中國崛起之後,就是美國人趕著花錢考普通話考試,花錢申請中國簽證,交巨額學費來中國上學,然後在學校旁邊花錢租中國房子。


看了幾個高票答案,表示很不認同。這幾位答主固然比我淵博的多,答案固然精彩,但我是有不同看法的。首先,我的結論,中國已經崛起了。關於歷史上中國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多年的民族教育使我們把1840年作為一個分水嶺,讓我們認為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絕對霸主。事實上並非如此。牛頓出生遠在1840年之前吧,當時的英國與中國發生全面戰爭,中國不會輸吧?柏拉圖們的時代,中國體量比那些城邦大的多吧?可我們並沒有柏拉圖牛頓們這樣人出現過。國畫美得很,但寫實方面與油畫差的遠。其實在包括科學在內的理性思考方面,我們與歐洲一直差的很多。這種差異無謂優劣,而且兩千年前便存在,只不過當時我們再以各自的遊戲規則各玩各的而已。所謂船堅炮利,科技革命,是理性思維幾千年來的紅利而已。現在我們接受了他們的規則,大家也都覺得沒什麼問題,那麼我們自然就是學生。遊戲規則改變,我們做學生也是理所應當的。現在我們學了,學的還很快,還很中特,這就是崛起。為什麼非要做到老大才叫崛起才叫復興?在西方的遊戲規則下,我們本來就是挑戰者,學習者,做老大並非是我們理所應得的,追求進步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強大的綜合實力這才是我們理所應得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我覺得在現如今的世界構架中,中國的崛起是無法被容納的

所以我認為當中國開始主導火星殖民的時候,中國才真正實現復興與崛起


當今世界已無霸權,中國崛起更多的是擴大中國影響,而非稱霸一方。也許20年後,中國人均GDP上去了,中國國防水平與美國比肩,國人素質得到了國際認可,那時中國的概念會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接受,才真正是中國影響的開始。相比其他,中國是很晚才走進一個國際環境的,西方對於中國的影響是古老,神秘,未知…這從根源上給擴大中國影響提供了阻礙。所以說,中國崛起絕非眼前光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知乎首發,邏輯混亂,看官見諒。


中國現在的布局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東亞了,我天朝既然敢於挑戰美帝 那麼目的就顯而易見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國際規則的制定者。


聯合國總部搬到北京……僅此而已……若是更加狂野一點的話,聯合國門口的屏幕上滾動播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字樣~我也就知足了……手機打的,不多,見諒


在世界範圍所有人的觀念中,由China(瓷器國)變成回歸其本來意義的Central Country(中國),簡稱CC


不知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其實中國很少有大規模的移民迴流現象。王朝時期,是混不下去的人渡海出國,到南洋,到新羅,緬甸這些地方。但是中國人很聰明,又能幹,很快就佔據了主要經濟地位。因此兩三代後,就逐漸被同化了。我在知網搜相關文獻,基本找不到類似的信息。

而建國後,移民也有各種原因,早期的偷渡香港,到現在的留學生,富豪,明星,移民歐美,甚至泰國,東南亞。

但是,我還從來沒有發現過,有大批量的國外移民迴流現象。無論是在 GDP佔世界第一的古代,還是現在佔世界第二的現代都是如此。

我們說,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很重要的。中國能強大到什麼地步?像這樣,把自己最優秀的精英人才趕去外國,能夠證明我們很強大嗎?

不是的,反而,強大的定義是這個國家,能夠給我我想要的。我不用往外去求,反而要在你這裡尋找。

當大規模的移民迴流現象發生。我就相信中國是真的強大了。這不是建立在GDP指數上的強大,而是建立在民族自豪感上的強大。

至於其他你說什麼,那都是虛的。你說的都對,我們國家很好。那為什麼人還要移民呢?大家都不是傻子。

再確認一遍,只有這片土地從古至今,從未出現過的大批量移民迴流現象發生,中國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崛起。甚至,我們可以說我們已經超越了以前的無數世代。那是在很久以前,一個四海蠻夷都以做中國人為榮的黃金時代。

我們民族的黃金時代。


2112年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韓朝政府無視歷史事實,一再製造事端,霸佔我國領土不予歸還,我方對此行為不再譴責,限期三年內完成交接,儘早回到祖國的懷抱。

2118年

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望東南亞各方尊重歷史,中方政府為了合理有效化解矛盾,一直積極主張通過和平談判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也正是基於這種立場,中方在東南亞主權爭端問題上還是有所克制的,讓10艘航母晝夜巡邏只是為了保證大局不失控。中方重申,以任何借口挑起事端甚至是讓東南亞地區局勢失控的話,中方會予以嚴正回擊。

2124年

據中央全球社1月22日報道,外交部長張大21日在北京與到訪的印度總統趙三會談並共同會見記者時,就印度問題表明中方原則立場。張大說:「印度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方有權維護自己的領土主權和正當權益,同時中國堅定致力於維護印度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管控爭議,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議。」

2126年

外交部發言人張二談到中亞問題時表示:「中亞問題的實質是一些國家侵佔中國領土引起的領土爭議問題。中方主張本著「雙軌思路」妥善解決中亞問題,也就是有關爭議由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中亞和平穩定由中國和中亞國家共同維護,這也是中亞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各個斯坦對上述表態「廣泛認同。中方對此表示讚賞。」

2130

俄羅斯領土乃沙皇俄國強佔我大元朝領土,現在俄羅斯政府無視歷史事實,阻撓祖國統一大業,對此我方表示強烈譴責,必要時期不排除使用軍事手段實現祖國統一大業。

以上均為玩笑,如若成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印度的人口密度是內陸大而其他國家是沿海大呢?
浙江的南北矛盾沒有江蘇大?
設立天津作為直轄市有什麼益處?
二戰已經結束七十年了,英國和法國的「前殖民地紅利」還能吃多久?
是不是互聯網公司更愛扎堆北京而不是上海?為什麼?

TAG:中國歷史 | 政治 | 國際關係 | 地緣政治 | 經濟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