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國公李來亨奮戰至死是什麼原因?
晉王李定國可以解釋是他對大明的忠,蒼水先生張煌言亦是可以用此解釋,延平王鄭森可以說是殺父之仇以及維護自己的獨立地位以及忠誠。
但是臨國公為何在昭宗朱由榔被殺,抗清勢力一個個倒下後依舊堅持在茅麓山戰鬥直至身死?身為大順的繼承人,臨國公這一頭銜原本就是虛的,不可能是為了對大明的忠而奮戰在窮山惡水之中。有人說是民族大義,但很多人又反駁說古代中國沒有民族主義(或者民族意識),並且他只是農民出身,並非張煌言和鄭森那樣的士子,那麼到底是為什麼?
剃髮易服所激起的仇恨和民族意識是近代中國以前最為強烈的,南明民間反抗力度之劇烈,參與階層之廣泛(農民軍、士人、殘明舊部、宗室、海商還有大量普通百姓)是之前任何一個時代反抗異族所不能比的,哪怕兩宋之交或是宋末都無法與之相比,衣冠問題涉及到整個華夏的價值認同這一點幾乎是所有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共識,所以那個時代農民軍不見得比士人欠缺多少民族意識。這是大的層次,往小了說有這麼幾點:一、臨國公青年時代應該剛好經歷了順軍在陝西的大敗,順軍由盛轉衰,無數戰友死在清軍手裡,這種痛苦和對清軍的仇恨應該比其他人更強烈,畢竟是在得到天下的咫尺之遙被清軍打下了地獄;二、清方入主中原的借口是弔民伐罪,這一點天下皆知,自己投降了以清方的做派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此外那個時間點天下沉淪已是板上定釘的事,問題是誰來為這件事負責,如果自己率順軍殘部投降那就是坐實了清方弔民伐罪的借口,順軍這個群體在歷史上註定以不忠不義的形象登台與收場,與其遺臭千古,不如守著忠義二字奮戰至死多少也能挽回一些形象分,這一點哪怕不少對農民軍抱著極大負面印象的遺民也是稱讚的。應該說幸虧臨國公選擇了戰死,否則的話那些當年在南都鶯歌燕舞,不知所謂,勾心鬥角還活到了最後的人,就能把屎盆子順利甩給別人,當然即使現在相信他們說辭的也不在少數而已
我並不認為李定國追隨匡帝至最後一刻是由於對大明的忠誠。永曆元年三月,李定國破河西,巡撫耿廷籙等死之;破晉寧、呈貢、富民、臨安、蒙目、江川(錢海岳「南明史」昭宗本紀)。明史 忠義傳亦記載「後李定國掠臨安,過河西,廷籙聞之赴水死。妻楊被執,亦不屈死。」之後李定國歸明抗清是西軍整體的政策和決定,而他們做出這個決定,一是因為張獻忠臨終的囑託,二是因為清朝堅決圍剿農民軍的政策,三是因為他們有武裝力量來抵制胡服髡髮這種有侮辱性質的政策。在這些條件的基礎上,西軍決定歸明抗清,這樣既能保存自己的利益,又能保持一定獨立性。
有農民軍背景的明軍將領降清與否,也就是個性格問題了,沒啥深奧的理由。不介意一生事三主的就投誠,比如白文選(白文選降清後也沒被反攻倒算,十一月初八日,授投誠偽鞏昌王白文選為承恩公,給三等公俸)。介意一生事三主的就選擇死。甚至還有猶豫的(二十一日,四川總督李國英疏報:『蜀中巨寇劉二虎、郝搖旗、袁宗第抗撫負固,狡謀不測;蒙遣西安將軍傳喀禪、副都統杜敏統領大兵,會同督提進剿。於康熙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師次陳家坡,逼近賊巢:滿、漢兵奮勇剿殺,賊遁入天池寨。副都統杜敏等統兵追剿,劉二虎勢窮自縊,郝搖旗、袁宗第夜遁。杜敏等復追至黃草坪,大敗賊眾,擒郝搖旗、袁宗第並偽王朱宗蒗等;數萬巨寇一朝掃平,無一漏網』。得旨嘉獎,下部察敘),但投降和投誠的性質終究是不同的,命運也是不同的。
人吶,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預料。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額,李定國~~說到底,大西大順系和南明的關係完全就是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除此之外,真沒啥好說的。
萬里腥膻豈途窮?廿載轉戰夔門東。胸中自有漢家血,遍撒江山風雨中。
1,胸中自有英雄血,遍撒江山風雨中,堂堂漢家好兒郎,不做腥膻剃髮妝。2,義父、叔祖以及數不清的袍澤或直接或間接因抗清而死,今屈膝異族,有何面目見先人於地下。腐朽無能、內訌不斷的南明朝廷,不會讓他放眼裡;農民義軍出身、大順遺志繼承者的他,於絕地絕望中,沉默堅持,只是因為那不屈的心。想起諸葛亮。誠然,他沒有諸葛武侯經天緯地的才能,但那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是一樣的,都在內外交困的絕境中苦苦堅持。僅此一點,就當得起英雄!
抵抗侵略不需要理由。
反韃反辮子,好樣的。
小老虎難敵八部餓龍
推薦閱讀:
※解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南明武將跋扈源於史可法嗎?
※如何評價史可法?
※朱元璋和朱棣在地下見到朱祁鎮和朱由檢分別會是個什麼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