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林泉忠提倡包容台灣香港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不同理解,以及強調多點普世關懷少點愛國情緒的言論?

專 訪 林 泉 忠 : 中 港 台 的 身 份 認 同 與 普 世 關 懷

《端傳媒》2015年09月12-13日 https://api.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11-opinion-mainland-gaowenbin-linquanzhong/ https://api.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13-opinion-mainland-gaowenbin-linquanzhong/

專訪節錄:

- 如果站在大陸的視角來看,不少人會傾向追問「你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可是這個角度沒有好好考慮對方歷史、社會和文化變遷的影響,也沒有思考對方的想法的背景裡面有沒有大陸的因素。很有可能是大陸的情況或對台灣政策、對香港政策造成了一些台灣人和香港人不願意將自己定位為「中國人」,可是我們很多大陸的朋友從來不去思考這個問題,總是認為「是你的問題」,這一點相當自我中心主義,無助於解決問題,也不利拉攏彼此的距離。再說,一個人的認同並不決定他的人格和品質,這完全是兩碼事。

- 對別人的認同我們要以寬容的胸懷去理解、接受。港台地區的認同問題,既有港台社會本身的因素,也牽扯到這些地區和大陸的關係。這是非常複雜的,是經過漫長歲月的形成、變遷、沉澱,絕不僅僅是個人如何選擇那麼簡單。還有,認同是會有變化的,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會發生變化。一個人對某種身份的認同感有時會強,有時會弱,這都很自然,沒有絕對。

- 二戰結束後,香港有了「重光紀念日」,在八月,是日本在香港的投降日,當年的這一天正是結束了日本對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佔領。 「重光紀念日」是香港一直用的,現在也要跟著大陸改到九月三號,是不是非這樣做不可?雖然在這個問題上我有所保留,但是也並非極力反對,我想說的是大陸朋友也可以從台灣和香港的視角看看這段歷史,了解同一個時期,三個社會不同的歷史經驗及其後所形成的並不一致的集體記憶。

- 其實不僅僅是香港,台灣和沖繩也都經歷了因為主權更替而產生的認同危機,而這三個地區共同構成了您所說的「邊陲東亞」 。其實認同困惑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強中心,弱邊陲」的格局。中央集權的中央政權粗糙地對待邊陲地區居民的政治與情感訴求,而「邊陲」地區卻無力平等回應,這必然無益於產生國家凝聚力。

- 前近代會有一些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蛛絲馬跡,可是民族主義是法國大革命之後出現的,此後才逐漸普遍存在「我是這個國家的人」的觀念,以前並沒有這樣具普遍意義的歸屬意識。試問,兩百年前一般的中國農民會說自己「是中國人」嗎?不會的。可是現在的中國人會想像,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理所當然幾千年來都清楚自己是中國人。這種說法當然不符合歷史,別說兩百年前了,辛亥革命之前基本上並不普遍存在「我們都是中國人」這個概念。

- 最後我想送給大陸年輕人一句話,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理解,我也相信這句話對整個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是正面的、健康的,這句話是:少一點高調愛國,多一點普世關懷。我發現兩岸三地或東亞國家中,中國講愛國講得太多,我提倡的是將愛國情懷化為對身邊的人和事物的關心和愛護,這樣社會和國家自然就會和諧、穩定。過於高調地去談如何愛國,反而容易忽略對周遭的關懷。還有,我這裡講的是普世關懷,不是強調「普世價值」,普世關懷既是人對人,也是人對社會。這個關懷不一定非要和愛國聯繫在一起,但是這個關懷如果能很好地落實下去,我相信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受訪者林泉忠: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

採訪者高文斌:耶魯大學人文專業在讀


第一次被邀請有點受寵若驚Σ(?д?lll)

我只是陳述我的觀點,觀點不同很正常,拒絕撕架。

該怎麼說呢......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我也有煩惱過。

從小就在台灣長大,之後來大陸念書。

在求學過程中唸的基本上都是本地學校。

經歷就是連其他班級不認識的人都會認識你......

「欸你知道嗎隔壁班有個台灣人耶!」

「Wow居然是台灣人好稀奇!」

感覺一下子自己就被「中國人」隔離出來了一樣......

如果在台灣長大的小孩子,從小接受學校教育給的「中華民國」教育,

基本上都不會認為自己和大陸人是同一個國家的......

隨手摘錄一段以前公民書上的敘述:

「1949年臺海兩岸各自成立政府,互不隸屬,且統治權也不及於對方,

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由於中國強調『世界是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國際社會中處處打壓台灣生存的空間,

並提出『一國兩制』的方式,試圖『和平統一』台灣。

這項主張無法讓台灣的民眾與政府所接受,

我國處理臺海兩岸關係堅持『主權不可退讓』的原則,

強調我國與中國是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雙方必須秉持理性、和平、平等、互惠原則下交往,謀求雙贏。

因此,我國不接受中國『一國兩制』的主張,且認為臺海兩岸應擱置主權爭議。」

「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

所以這種認知兩岸完全不同啊......教導出來的子民想法不同也很正常。

而且我的身份認同有點小問題......

奶奶是跟著家族一起和蔣公來到台灣的蒙古族滿族人;

爺爺是到台灣打拚的四川人;

外公外婆都是兩三百年前從福建到台灣來的移民。

但是我不認為自己是屬於一個從沒養育過我的政府下的人民0 0

各自愛的國以及對「中國」的定義不同罷了。

你要從小土生土長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下的民眾,

去愛一個自己從沒踏足過的,跟自己生活毫無關聯的那塊土地,

以及完全沒有與自己接觸過的「政府」,

這不只是有一點困難了......

所以我覺得,如果各位能夠尊重各自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和理解,

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莫名其妙的謾罵和對噴了吧^ ^

以上只是我的理解,各自觀點不同看看就好,

不要因為這種問題再吵架了^ ^


正常人思維。


如果真的認真地考慮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可能性,那麼對中國來說,台灣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國家。

台灣是美國圍堵中國的太平洋第一島鏈中距離中國最近的一環,距離中國最繁華的東南沿海腹地只有100公里的距離。同時完全擋住了中國通往太平洋的海路。只要在台灣部署中程導彈,那麼火力完全可以覆蓋中國所有東部大城市,中國最繁華的東南沿海將長期處於直接威脅中。此外,台灣與美日聯盟交好,台灣島上已經部署了大量供美軍使用的軍事設備如攔截導彈、雷達等,長期監視中國,嚴重損害中國潛在利益。

長年以來,台灣人從小接受仇華教育,對中國警惕心重,蔑視鄙視歧視中國人者大有人在。台灣在東海、南海的領海主張都和中國多有重合,潛在利益衝突劇烈,多年以來多次發生迫害、扣押、虐待、屠殺中國漁民事件。在台灣與中國以外的地區生活中,台灣人常常熱衷於羞辱、嘲笑、欺凌見到的中國人。台灣有10萬人在台灣島內以及各個國家從事詐騙中國人的活動,每年詐騙金額超過100億人民幣。

面對這樣的國家,中國人在包容其國族認同的時候,也應該維護自己的利益,意識到台灣對中國的威脅與危害性。


同意包容多元化

但這個普世已經被美帝玩壞了,普世關懷在中國和愛國重疊面太大了


一個人,對自我身份的認識,影響因素是多重的。這種認識,成為社會性的認識之後,是有益於社會的。

中國人,古時候就講究夏夷之別,像什麼東胡西戎南蠻北狄的稱謂可見一斑。中國人,對個人身份的地域屬性也自古講究。比如《史記》里介紹人,總是「某某,某地人,字某」;清朝末期,軍隊叫湘軍、淮軍。對於血脈方面,中國人的講究遠不及西方。總之,中國人在對自我身份的認識上,地域屬性是十分在意的。到了現代,中國人的自我認識中「中國」二字既是傳承不斷地地域屬性也是新興的國家意識。

台灣香港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產生對自我身份的認識上的差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認識回歸主流是必然的。正如,一塊冰,在從冰箱取出放入一盆水中,最終是冰溶於水,而不是水結成冰。期間,會有冰里的分子到水裡,也會有水裡的分子到冰里。一個社會的開放與包容,是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上的。所以,所謂包容其實就是一句空話。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看得待社會的倫理體系。在中國人的體系里,怎麼對待身邊的人和怎麼對待國家,是沒有高下之別的。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只有由於能力位置的不同,但於內心的態度上是一以貫之的。所以,中國人愛身邊的人和愛國從來都是一體的。所以,什麼多一點普世關懷少一點愛國情緒根本就是人格分裂的!


各為其主。

和那些說多一些愛國情懷的立場一樣。


不需要您們有什麼愛國情懷。好像香港回歸也沒叫你們公投嘛。

我們愛我們的,你們不服的可以移民嘛,像97年那樣挺好的。

台灣,香港的那些聖母搞錯了一點。你們生的地方是中國,決定權在全體中國人的價值觀,而不是普世價值觀。


推薦閱讀:

什麼是「中國」?漢族史和中國史有何異同?何為民族或文化認同上的「中國」?
如何理解一個人移民後立刻忘掉祖國?
葯娘群體的抑鬱狀況是怎樣的?

TAG:香港 | 身份認同 | 普世價值 | 愛國主義 | 陸港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