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目前7%左右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經濟疲軟論之間的關係?

中國目前經濟疲軟,增長放緩基本已經是一個公論。

但是,中國的GDP增長率到今年還是保持在7%左右的幅度,一些城市甚至可在10%左右(如天津、重慶)。

撇除統計造假以及GDP質量,7%在全世界來說,絕對屬於非常高的增長率。

那麼,請問如何看待這種高增長率(相對)和經濟疲軟之間的關係呢?

經濟疲軟論,是想比起過去10年而言,現在的經濟較為疲軟,還是說和全世界橫向對比,目前中國的經濟都屬於疲軟呢?


中國這麼大,肯定有的地方好一點,有的差一點;

中國行業這麼多,肯定有的行業好一點,有的差一點。

過得不好的,到處嚷嚷世界末日來了世界末日來了。悶聲發財的,正在結婚、投資併購、擴張印度。

1)

一季度各省生產總值情況:

增速5%以下的黑龍江、海南、山西、遼寧,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但你看看增速10%以上的重慶、貴州,8%以上的江蘇、福建、江西、天津,這些是何方大神?

2)

行業分類:

保險業、採礦、能源、餐飲、賓館、電訊業、房地產、服務、服裝業、公益組織、廣告業、航空航天、化學、健康、保健、建築業、教育、培訓、計算機、金屬冶煉、警察、消防、軍人、會計、美容、媒體、出版、木材、造紙、零售、批發、農業、旅遊業、司法、律師、司機、體育運動、學術研究、演藝、醫療服務、藝術、設計、銀行、金融、網際網路、音樂舞蹈、郵政快遞、運輸業、政府機關、機械製造、諮詢

這其中,

下行明顯的行業:採礦、能源、服裝業、建築業、媒體、出版、造紙、機械製造;

增長明顯的行業:保險業、航空航天、健康保健、美容整形業、旅遊業、互聯網、快遞業;

保險業例證:

中國平安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99.64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4.7%。一季度平安壽險業務實現規模保費同比增長14.4%,平安產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0.7%。

中國人壽發布一季報顯示,營業收入1926億元,同比增長24.9%;凈利潤122.7億元,同比增長69.8%。

美容整形業例證:

2005-2015年我國整容人口數量及預測(單位:萬人)

旅遊業例證:

2014年,國內旅遊人數36.3億人次,同比增長11.4%;出境旅遊人數1.16億人次,同比增長18.2%。我國旅遊業已迎來新一輪的黃金增長期。

快遞業例證:

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40億件,同比增長52%,躍居世界第一。最多的一天,有超過1億件快件在寄遞途中。

互聯網例證:

搜狐公司2015年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報顯示,總收入4.55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25%;

百度2015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營收127.25億,同比增長34%;

阿里巴巴2015年最新財季財報顯示,營收為人民幣174.25億,同比增長45%。

總體來說,就是有的地區好過,有的地區不好過;有的行業好過,有的行業不好過;有的人好過,有的人不好過。

不能說蕭條,這叫分化,這叫權力格局的重構。太上皇退位,新的行業趁機上位。

① 訂閱《未來知識圖譜》私信暗號sendme

② 關注互聯網金融/智能硬體/移動O2O,我的微信:futureknowledge

http://weixin.qq.com/r/70jRye-EHrJhrauq9x39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於官方公布的GDP增速是否有水分的問題,我們作為普通老百姓,當然沒有辦法核實呀,作為外行,有質疑的聲音和不信任感是很正常的事情嘛。在完全沒接觸過經濟數據統計之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樣,覺得那些個數據都是假的,都是當官的拿來糊弄上級和老百姓的,都是浮誇虛高的,都不足信。

一直到6年前,我考上公務員,進入體制內,才漸漸了解到數據統計是個啥玩意兒。起初我認為,地方政府機構里應該有兩本賬:一本是真賬,反映地方經濟的真實情況,便於領導知根知底和行政決策,另一本是假賬,數據好看,用來應付上級和公眾。後來我向統計部門的同事透露我的這個想法之後,被嘲笑了很久,他們告訴我做假賬可是刑事犯罪喲,括弧笑。原來政府的統計工作是有其固定方法的,對統計方法、統計流程、統計口徑等等都有一整套的要求和規則,且這套規律還在每年優化調整,並越來越接近國際主流方法。也就是說,每個數據的來歷都必須要有原始依據和支撐,人為創造數據幾乎不可能。舉個例子來說,如果統計固定資產投資這個數據,就要求是區域內所有限額以上的固定資產項目的投資的總和,意思就是說,這個數據必須要是很多項目投資的加權總數,而每個項目的投資總額都是定死了的(當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小幅挪動),你想憑空捏造,基本很難操作,除非這個項目只修了一半,為了數據更大一些,填報的時候可以填寫成修了三分之二的數據,但這樣一來,下一個統計周期就只能填三分之一了。從這個角度看,數據有可能有一定水分,但想憑空捏造一塊數據出來,太難了。(統計學門外漢,表達得有點渣)

所以我對經濟數據的統計工作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其有一定水分,但大體是偏準確的。然而後來我又知道,原來基層報到上級的數據是要被審核的,不是說你報多少就是多少,很多時候,上級統計部門一審核,就砍下一大塊來。層層都在審核,層層都在砍數據,畫面蠻美的。當時我在想,這樣砍下來的數據,應該就離真實數據不太遠了吧。

後來由於工作原因和個人興趣愛好,自己讀了一些關於統計學方面的書籍,發現原來我們國家統計GDP的方法是很low的,很容易漏統計(近年來據說好些了)。我當時就在想,搞不好官方公布的數據跟真實數據比起來,還要略低一些喲。

再後來,我了解到一些大數據的概念,發現原來數據和數據之間是可以相互印證的。例如,GDP的增長必定要跟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社消零等等數據產生關聯性,如果GDP漲了10%,但財政收入只增長了5%,固投外貿等數據也增幅有限,那就可以斷定這個10%多半有點問題。另,數據統計並非只有官方在做,國際機構、民間機構等也在做,可以把多個數據放在一起來看嘛,如果相關性大的數據變化趨勢都相互適應、相互印證、不突兀,那麼我覺得數據的準確性就大體能保證了。

我的體會是,經驗和直覺永遠代替不了實實在在的知識,如果對一個事情懷疑,不妨深入了解,多方印證,從前後邏輯性、左右相關性、時間連續性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這樣做也許還是離真相很遠,但至少比自己胡亂猜測強多了。


呵呵,以上諸位在質疑數據之前,我倒要問問,數據真要是5%以下,難道世界銀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國際組織或國際機構比你們這些對經濟金融一知半解的人還白痴,不趕快把中國經濟增速弄到5%以下?

就算第二產業才增長6.3%,你是沒看到更大的第三產業增長8.4%。

你沒看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

中國這麼大,就看你周圍的情況就能了解出個所以然來?在詳細的數據裡面各行業的增長分化嚴重,有的只有1%到2%,高技術產業卻有10.5%,要比較也要比較具體行業的數字吧。


非經濟專業,就講個不太貼切的比喻吧:

經濟增長率和經濟之間的關係,有點像血壓和血壓循環系統之間的關係。

經濟的健康就是社會資源能夠充分循環流動,到達最需要的地方——進而在人口穩定增長之下,人民福祉提升,社會正常運轉、社會財富穩定增長。

經濟的增長速率一旦不能支撐社會某種健康穩定的成長狀態,就可稱為某種意義的「疲軟」,因此,「疲軟」也許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概念,只是相對而言。

較高的血壓,可以體現循環的初始動力強勁,但並不能說明循環體系的本身是健康的;

在GDP保持高位期間,這種強勁的表象下還會有許多的問題被忽視、掩藏或滯後,就像有了心腦血管淤堵問題,為了繼續正常活動,身體就會令血壓升高。

所以,中國此前長期保持高位的經濟增長,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帶病增長」,為了延後某些問題,甚至採用興奮劑和大量輸血,但這些手段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只是會令許多核心問題延後爆發。問題爆發後會怎樣?沒人落井下石的情況下,要麼落入自己挖的陷阱出不來,要麼倒退幾十年變柯南,要麼要麼?

所以近兩來,中國採取了新的策略,叫:調理身體,保持血壓。

當然,對於這樣一個龐大而積重的體系來說,同時在治病和確保不產生大面積壞死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那是相當有難度的。讓我們做著中國夢,拭目以待。

我想以上也解答了關於橫向對比的問題了。

以上。


看了目前為止所有的答案,都是在質疑中國的統計數據。

我個人更願意相信中國的增長率遠高於日本等老牌發達國家。即便不到7%也差的不會太多。從我個人來看,我從覺得真維斯就是很好的牌子很貴的衣服了、租房子覺得租金壓力很大。到現在根本不考慮真維斯美特斯,也買了自己的房子。而且我沒覺得自己有多努力的工作,就是在單位混日子。

我生活的區域,三五年前還很荒涼,現在已經建起了大片的樓房,附近的山也建成了公園。

我所在的城市也在瘋狂的擴張,許多原來是農村的地區現在都是高樓林立了。

------------------------

我們覺得經濟疲軟是因為我們還有太多的問題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一旦發展的不夠瘋狂,這些問題就會瘋狂的爆發出來。我們對發展的需求實在是太迫切了,歷史上的大國崛起都伴隨著戰爭和掠奪的方式來補足發展速度。我們現在沒有戰爭和掠奪的條件了。自然感覺發展疲軟。


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GDP是考核官員的主要指標,因此要陞官就必須提升當地GDP,隔壁縣市報15%,那本縣就得報16%,搞成惡性循環了,導致GDP增長人為的因素比較多。一個地區GDP的自然生長是比較慢的,要快就得人為干涉,因此地方政府拚命搞投資建設,但這種投資效果很差,持續性不強。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中央關注、地方關注、金融行業關注、全世界都關注,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相關資料,這裡不鋪開了。

雲南貴州2014年GDP增速超過17%,但這些地方日子好過嗎?大錯!很多縣市發工資都成問題,還挪用社保資金,如果長時間不解決很可能釀成群體事件。前段時間我去雲南一個縣談項目,縣政府打算搞個基金搞投資(因為中央已經不準政府平台公司借錢了,他們又要想辦法繞開監管),但設立基金的資金,1%他們都不願意出,說是出不起。出不起你還瘋狂借錢搞建設?這種高增長對經濟沒啥用,還是顆不定時炸彈。

但中央不狠抓GDP,社會就會亂。因為中國分配製度不健全,經濟發展成果的絕大多數被極少數人佔有,如果經濟高速增長,因為滴漏效應,普通百姓還能喝點湯;如果經濟下滑,普通百姓連湯都喝不到,那時候就亂了。日本能夠二十年經濟停滯,但社會不亂;美國德國2%、3%的增速就樂開花了,中國不行,低於7%都夠嗆。雲南貴州當地人根本感受不到17%高增長帶來的幸福,反而覺得物價漲得挺快,生活壓力更大。

當前的地方政府投資模式沒有前途,總有一天會被債務壓垮;那麼高層倡導的萬眾創新、創業有沒有前途呢?理論上說有,因為中國有14億人,智力資源、人力資源足夠。但是,長期的政治教育造成中國人創新能力不足,這不是一天兩天能改變的。在宣傳部門眼裡,王寶強飾演的傻根是理想的中國人形象。靠傻根創新、創業,能成功嗎?


考慮一下基數吧,10年前的10%和現在的7%孰大?(跑題了)

針對題主的問題:GDP增長率和經濟疲軟並無太大關係。(有時候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事實)

只要開動印鈔機,擴大財政寬鬆貨幣,保證能看到喜人的GDP增長率,可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存在。本屆政府主動調低經濟增長預期其實可以解讀為開始從正面面對並著手解決這些問題了。

btw,評論里有很多質疑國家統計局數據準確性的回答,宏觀經濟數據又不是只有他一家做,懷疑就去看機構統計啊,外國金融機構配合統計局作假?動動腦子吧。

—————————————————————更新————————————————————

支出法GDP公式:y=c+i+g+(x-m)

其中:c是消費,i是投資,g是政府支出,(x-m)是凈出口

c+g對應下圖最終消費支出,c對應居民消費,g對應政府消費,i對應固定資本形成,(x-m)對應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一般認為,支出法GDP中居民消費佔比在50%左右是比較正常的,一些發達國家居民消費佔比更是達到60%,我國居民消費佔比在21世紀後一路下滑,直到去年仍低於40%,這也就是常說的內需不足。

投資佔比最高,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其中在金融危機最主要的是外資投資;凈出口一度佔比逾8%,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值了。

所以在金融危機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收外部因素影響較大,以外資流入和凈出口為主要動力(即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雙順差),所以當金融危機爆發,外資流出、貿易順差收窄,宏觀經濟面對巨大的下行壓力。

上屆政府起初也是想通過調整經濟結構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出台了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一系列刺激消費的舉措,但是見效並不明顯,國際經濟環境惡化,為防止中國經濟硬著陸,上屆政府最後不得不放大招——四萬億。

(本人對四萬億計劃保持中立觀點,縱然該計劃罔顧經濟結構不合理的事實,但在國際經濟環境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再進行「壯士斷腕」般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改革的話,經濟可能會進一步崩潰,四萬億是個折衷的辦法,但是它的缺點我們現在也看到了)

正如 @帶上卡爾 的回答里說的,這就是給中國經濟打了針腎上腺素

所以,中國此前長期保持高位的經濟增長,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帶病增長」,為了延後某些問題,甚至採用興奮劑和大量輸血,但這些手段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只是會令許多核心問題延後爆發。問題爆發後會怎樣?沒人落井下石的情況下,要麼落入自己挖的陷阱出不來,要麼倒退幾十年變柯南,要麼要麼?

在這段時期,宏觀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就已初露苗頭:實體經濟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高污染高排放的夕陽產業為主,國有企業臃腫龐大、效率低下,卻佔據實體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金融保護,股市剛剛遭遇大熊市,融資渠道單一,以銀行信貸的間接融資為主。四萬億計劃恰好短暫地掩蓋了這些問題。

那麼四萬億計劃中的資金主要流向了哪呢?——國企和房地產企業。

流向國企很容易明白,銀行優先放貸給國企,這也是國企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那麼為什麼流向房地產企業呢,一方面內需增長不足,但住房卻是剛需;另一方面發展房地產企業對地方GDP增長的影響立竿見影,同時還能賣地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要知道GDP可是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2009年固定資產形成總額有一個激增,這就是四萬億計劃發生了作用,在這幾年,GDP仍然保持了一個較高速的增長,但經濟運行中的隱患依然存在並且有擴大趨勢,實際上經濟運行有衰退的趨勢。這兩年國際經濟環境趨於穩定,本屆政府大刀闊斧進行經濟改革,不再一味追求發展,主動調低經濟增長預期,在產業結構和金融市場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也正如

@帶上卡爾 回答中所說的:

所以近兩來,中國採取了新的策略,叫:調理身體,保持血壓。

感謝 @圖靈Don的回答中給出的數據,正如他所說:

不能說蕭條,這叫分化,這叫權力格局的重構。太上皇退位,新的行業趁機上位。

淘汰一批舊的、落後的夕陽產業,發展一批新的、科技創新的朝陽產業。


沒人提房地產不科學啊



與重慶天津相反的,那些經濟不增反退的城市(猜想有這種存在),更應該得到大眾的關注和政府的重視。


雖然不是經濟專業人員,但本著"先問是不是"的原則,我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持相當大的懷疑,尤其是7%這個數字。

抱歉之前沒看到題主說的除去數據造假的條件,不過話說回來,這麼一個嚴肅的話題(相比題主也是抱著嚴肅的心態來提問的),回答者卻必須在一個虛擬的、假定的條件下回答,著實黑色幽默,因為若假設的條件不成立,那底下的回答豈不都是然並卵了么……這又不是外星人問題還能娛樂下……

重複,我並不是經濟學相關專業人員,對7%和統計局的懷疑僅僅是因為我認為這些"漂亮的"數據與我看到的身邊一些事實相悖罷了。

我其實與題主有相同的疑慮,只是我作為一個"一貫不相信政府又沒能力翻牆"的屁民習慣性的質疑他們發布的數據罷了,當然若我的質疑成立,就沒有什麼所謂的疑慮了


只是覺得我們看到實體經濟尤其是江浙地區的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收到極大衝擊不假,給人的觀感也是一副「你國藥丸」的樣子。但是,一,國家經濟不可能一直依賴廉價出口和外部投資,死路一條這個大家沒意見吧?二,那就要轉型,轉變革的過程中總會有人被淘汰,有產業會落沒,08年的金融危機只是一個導火索,把盛世表象之下的矛盾揭露出來我個人覺得不是壞事。三,只是希望這種轉型不要過快過猛,免得出現新興產業還沒跟上,舊產業已先走一步的局面,就是我個人理解的「硬著陸」了。

說完了,歡迎討論指正。


不知道國家修公路,拆公路,再修公路;修廣場,拆廣場,再修廣場;ZF修辦公樓,修辦公樓,再修辦公樓貢獻了GDP的百分之幾。。。。。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對相關城市有何實際意義?
同為東北省份,為什麼遼寧經濟負增長?
中國大城市的房價,為何會漲到今天這種「高不可攀」的地步?是有錢人越來越多、越來越有錢了么?
馬雲重回中國首富,309億美元,如果把這些資產全部兌換成現金,會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宏觀經濟 | 中國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