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什麼?
如題,究竟是資治通鑒還是竹書紀年?另外,在之前詢問他人時,曾有位先生說:「簡單地羅列歷史事件而不作任何研究的書不叫史書,叫大事年表。所以《春秋》《左傳》《竹書紀年》都只是大事年表,而不是史書。」請問是正確的嗎?
瀉藥
肯定的一點是:題主說的那位先生沒讀過《左傳》吧。但凡只是瞥過一眼,也不會說出「《左傳》是大事年表」這種笑死人的話。
另外,他也沒搞明白大事年表和史書是什麼關係。
「只記錄事件而不做研究的不能叫史書」?拜託,搞研究的那叫論文,不叫史書。
什麼史書?顧名思義,史書就是記載歷史的書。大事年表是不是記錄歷史的?當然是,那麼,大事年表憑什麼不是史書?
什麼是大事年表?顧名思義,那就是表格,也就是把史事按照年代順序,做成表格,就是大事年表。那麼,《春秋》、《紀年》、《左傳》是表格嗎?
編年體是史書的三種體例之一(其他兩種分別是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編年體以時間為核心,紀傳體以人物為核心,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三種體例各有側重,但也各有不足,因此一個時代的歷史需要不同體例的史書來記錄。
在這三種體例中,最早產生的就是編年體,這是理所當然的,既然我們要記錄史事,那麼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按照其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記錄,所以上古之時,所有史書都是編年體,如魯之《春秋》。據說當時列國都有史書,如晉有《乘》、楚有《檮杌》,這些應當都是編年體。至於《竹書紀年》,那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這點早已成為公論。
至於表,那是司馬遷的創造,眾所周知,《史記》中分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那十張表才是大事年(月)表,表有什麼好處呢?最大的好處就是直觀。劉知幾《史通》云:「雖燕、越萬里,而於徑寸之內,犬牙可接;雖昭穆九代,而於方尺之中,雁行有敘。使讀者閱文便睹,舉目可詳,此其所以為快也。"這是對錶這種工具最形象的說明。
所以大事年表首先得是表才成。
上古之時,一來書寫工具不便,二來文字表達還不發達,因此那時候的文章都很簡略,三四千字已經足以稱為巨著(如《老子》、《孫子》都是五千字),在這種條件下,史書記載必然簡略,就成為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春秋》一般。在今天人看來確實如「斷爛朝報」一般,但在上古之時,卻也是對史實的忠實記載。自古以來的史學家,都以《春秋》為中國編年體之源頭,沒想到到今天卻被人貶出了史書的行列,真正是「不覺前賢畏後生」啊。《春秋》也叫大事年表?既然只是大事年表,為什麼儒家將其列為六經之一?《左傳》只是大事年表,那為什麼能作為儒家尊奉的春秋三傳之一?春秋的作用不僅僅是作為記錄歷史的一本史書存在,其技術歷史的根本目的在於引導社會價值觀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塑造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從改造人們的價值觀入手,重新塑造整個社會秩序。所以說《春秋》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歷史,甚至連記錄歷史都只是其附帶的一個小功能,其最大的作用在於塑造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體系。但是《春秋》作為儒家經典之一,有一個實際上被當作優點的缺點,那就是微言大義。什麼叫做微言大義?就是《春秋》這本書中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包含著編者孔子對這件歷史事件的褒貶評價。但是礙於大部分研究和學習《春秋》學者知識和眼界有限,無法深刻理解孔子賦予這本書重塑社會價值觀的苦心,於是就有人開始為之做傳,詳細地向人們闡釋這本書中深層次的含義。春秋三傳就是再這樣的條件下誕生的。《左傳》就是從史實的角度來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竹書紀年》是晉國及其繼承者魏國史官編纂的編年體史書。其年代未必就會比《春秋》早,因為《春秋》本事魯國的史書,只是後來經過了孔子的改編而已。這本書的作用主要是記錄歷史,在教化人心方面基本上沒什麼作用,所以說他是記錄歷史的流水賬倒也沒什麼。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肯定是《資治通鑒》,春秋只能說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另外,答主們能不能細心些?
難道就沒看出人家的言外之意,說《春秋》《左轉》《竹書紀年》是年表,並不是說是表面上我們所見的年表,而是這些史書對歷史上事件發生時間的作用,我們知道《春秋》敘事極其簡潔,只以時間為順序記載事件,一般人很難讀懂,所以就有人從三個角度為他作傳,《左轉》從歷史角度,《穀梁傳》從思想角度,《公羊傳》從文化角度,分別解釋《春秋》,所以就有了春秋三傳。《竹書紀年》有戰國年表之稱,不多說,不過把《左傳》看成年表性質,估計是失口所誤吧。
《左傳》那麼精彩居然還說是大事年表?那就是一本活脫脫的歷史故事集啊!比二十四史的任意一部都好看啊!
題主你剛剛高考完吧?這是哪個省的高考出這麼簡單的文常題?
你那位先生是江湖騙子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