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那一句最反人性?


想太多。還反人性,好好看過三字經嗎?

弟子規是古代的道德準則,所以現在看來是落後的。

而三字經是一個知識性的大綱,從「人之初」開始,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養不教,父之過」,以及「人不學,不知義」。

到儒家一些基本名詞,「三才者,天地人」到「此十義,人所同」。

之後就是歷史的梗概,從三皇五帝到大清,之後便是用各種名人的例子教導我們一些大道理,比如勤奮好學(囊螢映雪負角)比如不恥下問(昔仲尼,師項橐)。其中更是難得的舉出了幾個女性的例子,不是節烈,而是謝道韞一類的才女。

落後在哪裡?何況三字經還有後人各種刪節,是值得一讀的好東西。


人之初,性本善。


融四歲,能讓梨。

————————割割————————

大學學的是小學教育呀,老師講過這一句話,對於小孩子而言,當然是喜歡將大梨留給自己,這是天性,這句話自然反人性啦。

另外小學課本裡面曾經也有一篇文章,小貓釣魚,小貓三心二意不肯專心後來受到教育之類,後來也因為反人性而被刪了,就像玩是孩子的天性,是無法剝奪的呀。


嚴格來說

三字經都或多或少有些教條和滅人慾

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就不是很能苟同,我傾向於榮格的自性自我,以及人格面具的分析體系

一個人的善良與罪惡不是二元對立,而是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而這些都非人之初之善,個人認為更接近人之初的集體潛意識


三字經的大前提是錯誤的

人之初,性本善

人是生物,生物的本能就是生存,為了生存,什麼事都做的出來。人到底善良不善良,從萬千個精子相互之間競爭著進入唯一一個卵細胞的時候就註定了。在古代還沒有秩序的時候,動物之間的綠帽子可是隨便戴的,你永遠沒辦法保證你的遺傳基因到底能不能順利被母體繼承下去,為了順利的只保留你的遺傳物質,殺死前一個交配者留下的遺傳物質是必不可少的。

等到了出生,如果不是獨生子女,許多子女一個母親,奶水是有限的,最弱小的那個孩子被不被拋棄完全取決於母親,而生存本能往往又是惡的根源。

說實在的,人之初,真的不善良,我們都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下一代而已,自私,只是我們的本能,為了活下去


反人性?只能說有的部分不適應現代社會。這帽子扣的有點大了吧,有點所謂民主人士的口吻。


三字經這種東西我看來少讀,如果說讀三字經能學會做人,那大可去讀厚黑學,讀厚黑學才能學會如何做一個中國人


狗不教,父之過。


推薦閱讀:

中國是法治社會嗎?
壞人是如何變成好人的?
為何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這背後蘊含著什麼深意嗎?
有沒有很有道理卻讓人非常絕望的話?

TAG:名言 | 教育 | 人性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