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研究「拖延症」有哪些成果?
可以看一看Dan Ariely的書-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
這本書是我們暑假的Summer Reading,我還沒有看完,但是在已經看的章節裡面,還是對拖延症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Ariely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行為經濟學家,在他的書裡面,他與MIT的學生一起做了很多實驗,有一章就是有關拖延症的。
拖延症,在他看來,就是一種欺騙自己的不理智行為,需要十足的自控力去抵制。但是,自控力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下降,因此,導致拖延症越來越難被自己控制。舉個例子,如果我需要早晚鍛煉身體,早上的時候我們精神更加充沛,可以說服自己從床上爬起來,出去跑步。但是在經過了一天的工作勞累之後,我們的自控力下降,也越來越不可以說服我們自己去克服拖延症。這個時候再去跑步,我們就會想辦法找理由拖延,告訴自己一次不鍛煉沒有關係,或者過一會去,造成拖延。
對症下藥,為了防止拖延症,我們應該把最重要,最需要完成的任務首先完成,這樣,即使我們在一天之間精力下降,我們也預防了拖延最重要的任務。其次,Ariely也建議我們在自控的同時,適當的休息一下,拖拉一小會,讓我們一直緊繃的大腦有所放鬆,恢復我們逐漸降低的自控力。這樣,才可以在重新學習的時候,恢復原有的自控力,更有效的防治拖延症。
對了,同時推薦他的書Predictably Irrational, 也是一本研究行為經濟學的趣味讀物,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望採納,謝謝。
拖延症和懶人會企圖尋找最省力的方式;
大部分失敗了,反而導致更嚴重後果;
小部分人成了偉大的發明家,他們發明了各種省力的工具;
畢業後一直在金融機構工作,直到後來創業做理財教育,成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習慣了數字化表格化的思維邏輯,對項目的過程式控制制進度,準時提交工作結果這樣的工作狀態。
自從開始在嘉人雜誌寫專欄,我卻陷入了以前沒有過的不適應。
每月定好的截稿期是提前就知道的,明明就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選題、思考、動筆、完善、交稿,可卻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寫稿,在最後截稿日那天交付。
到了下一個月,又陷入這樣的循環。
難道我也患上了傳說中的拖延症?
仔細想想,其實生活中我是個頗為自律的人。可即便如此,我也有一直想做,但卻始終沒有開始的事情。
比如為了出行更便捷,我一直想抽時間學車。可這件事情我喊了2年多,卻遲遲沒有開始,連去駕校報名的動作都從未做過。
經濟學一直在強調追求效率,而拖延顯然對效率無益。可我們為什麼還會拖延呢?
於是我打開網頁,搜索了關鍵詞拖延症。跳出來第一條就是,拖延症怎麼辦?看來大家都為此困擾不已。
有個故事可以安慰到你我。
多年前,美國一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面對了一個極其簡單的任務:他當時在印度常駐出差,有個同事來看他,在他住處落下了一箱衣服。
喬治想把衣服給同事寄回去,可是印度當時的體系很拖沓,這件事也許會耽誤他一些時間。於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推遲這件事,他多次在待辦事項上寫上了他要出去郵寄包裹這件事,但他始終沒去做。
猜猜他花了多久才最後完成這件事?
八個月。是的,他拖延了八個月,最後是因為他的另一位同事需要郵寄東西,他才把自己的包裹交付出去。
日後這位經濟學家寫了著名的論文《拖延和順從》,從此將拖延症引入了學術討論範圍。各位專家們也從很多角度討論了拖延症的原因與應對方式。
其中對普通人比較有用的是,行為經濟學中提供的雙曲貼現模型中,有一個點叫「時間貼現」。講的就是個人對事件的價值估計,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會下降的心理現象。
簡單說來就是,面對兩種選擇,一種是報酬較多卻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獲得,一種是報酬較少卻能較早獲得,人會往往不理智地選擇後者。
因此在生活中,人們也會傾向於選擇去做一些即時滿足的事情,而不去做一些更重要卻見效很慢的事情。於是,拖延症便形成了。
不要小看這一個小小的拖延行為,從小孩子的棉花糖試驗,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為拖延症而不做的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體檢、健身、閱讀、吃藥等等),拖延在很多時候都阻礙了我們過上我們理想中的生活。
看完這些後,我給自己設立了一些方法,來解決我的拖延問題。
01
任務分解
我們往往只有一個抽象的目標,比如我要減肥,我要學會開車,我要寫完我的專欄等。
對目標做簡單的任務分解,其實能讓我們更好地向目標前進。以減肥為例,減掉10斤的目標特別抽象,往往我們開始了沒幾天就放棄。不如改成每頓遲到三分之二飽,每天走12000步這樣切實可行的任務分解。
02
設立補給站
跑過或者看過馬拉松比賽的人都知道,在漫長的42公里多的路上,會分時段有補給站提供跑者。
我們在實現長遠目標時,也可以給自己一些即時反饋作為鼓勵。例如優秀的健身教練會告訴你,減肥過程中適當地給自己設置欺騙日(cheat day),會更有效地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03
分清目標和願望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目標是可執行可達到的。
而願望,往往可以異想天開,天馬行空。
別把心裡的願望當成了目標,那可能只能讓你我陷入沮喪,永遠到達不了了。
有句話是,我們都誇大了一年時間能發生的改變,而低估了五年時間的力量。
相信我們都能慢慢地接近我們的目標。
而如果拖延症實在控制不了呢,也可以暫時放過自己,接納我們原本的樣子。
畢竟,我寫完這篇專欄的時候,又到了截稿日了。
拖延症這個經常運用就是減肥上,長遠來看就說以後多久多久要減多少斤,但是第二天的時候還是大量吃東西。我們對於長遠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但是對於近期的事物又不積極的改變,這個就是拖延症造成的主要後果。
還有就是養老上,我們知道自己老年的話肯定需要一筆資金用來預防意外,但是還是每個月都做了月光族,想著這個月先花了,從下個月開始存錢,下個月的時候又重複上個月的事情。
有學者用Present Bias來解釋的拖延症。 學界主要觀察引入拖延症後如何修正原有的一些模型。 也有討論效用如何被影響的, discuss一下某些生活中的機制大概有啥效果, 甚至還有用拖延症來解釋信用卡公司贏利對象就是會拖延的這群人的。但好像沒有設計新機制來防治拖延症的。
最基本的,丹Sir的各種講座文章可以看到「對人的不理性行為導致拖延症的解釋」,以及「拖延症與做事效果的關係」。
- 但事實是該拖延你還得聽從內心。
從企業角度可以考慮如何制定規則與獎罰來使員工有效率地工作,當然因為企業不知道員工的拖延情況所以不一定製定的政策一定是最有效的,不過對於那些拖延症資深患者而言,定個目標是很有意義的。其實也會有的問題拖著拖著就不是問題了。傳說中的 交給時間~
我覺得是沒有投入就不會產生虧本
拖延症其實就是心理學的自控力,自控力下降說明自身管理宕機,決策是管理的核心,決策延遲說明提供決策的信息不足,信息不足叫做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就可以扯上經濟學的邊了,但是你如果牛,從一開始自身管理開始跳到制度經濟學也沒有關係。
行為經濟學跟拖延症完全不沾邊!
推薦閱讀:
※請問經濟學中的decision theory這塊有沒有什麼入門教材?
※怎麼理解 Markov Perfect Equilibrium?
※如何理解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Thaler 的貢獻?他的研究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實際應用?
※「利他」行為是群體理性的結果嗎?
※商品進價上漲後,商店主將存貨也漲價賣出,這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