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的日本和二戰後的日本有哪些文化、社會觀念上的巨變?
從日本人如何不希望給別人添麻煩的話題想到,在二戰之前日本作為一個獨立的帝國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壓抑、遵守規矩、不給人添麻煩的文化?在二戰後有什麼文化、社會、觀念上的巨變么?
嗯,我以前專門看了一堆這方面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居然是一件瑣事。
日本過去因為長期饑荒,對食物看得非常重,走路吃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西洋晚宴上外國人站著吃飯也是流氓行為。日本人吃飯時必須姿勢端正,至少是坐下,體會這每一點卡路里。後來美國人地來了,開了一串快餐店,那個問題自然也就浮出水面:你們地,日本人地,吃飯,為什麼不邊走邊吃?日本人解釋了半天,發現自己都不信自己的理由,於是也開始拿著漢堡邊走邊吃了。押井守喜歡的立食話題也和這個有點關係,是60年代流行的。一組二戰前的日本老照片。能感覺到其中的悠閑、閉塞,乃至平淡的氣氛。
趕著農時插田——然而,大戰一起,一切都改變。圖中的事情還在做著,心境卻已完全不同。無數家庭的男子,出發去別國殺人,又傳回他被殺的消息……
二戰之後,就不再有這樣的心態了吧……
歲數尚小、也未曾去過日本,不過還是想答一下這個題,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這個問題以我看來,大概是效忠對象的問題吧,二戰前日本民間不是流傳著一個「四十七士」(印象中大概是這個名字)的故事么,講的幾個浪人如何為了自己曾經的主子復仇,然後就在事成之後,就在大家都對他們讚譽有加的時候,這幾個人自殺了,因為復仇行動雖然是對舊主子的盡忠,但卻違背了對天皇的忠誠。二戰結束後,天皇承認了自己並不是神,只是一個普通人,就此,神不存在了。當然了,日本是一個強調盡忠的國度,既然不再為天皇效忠,藩鎮割據也不復存在,那麼就對企業效忠好了,至少在我看來,日本人對企業的那種變態的忠誠感和歸屬感就是來源於此。
貌似現在的日本年青人也很少有去天皇皇宮祈求新年祝福的了。第一點說了盡忠對象改變了,下面說說第二點,我認為日本人變得沒有那麼精神病了,雖然現在也得承認這個民族不正常,不過至少不會像二戰中,沒有軍糧就不容置疑的告訴士兵,只要「做操」就可以戰勝飢餓,精神勝利大於物質需求,於是大家一餓肚子就開始做操。(印象中這個事情是在菊花與刀上看到的)還有一點我想到的,對於女性來說,應該算是解放了吧,大家印象中那種進門給換鞋,出門給拿包,一切照顧周到的所謂的「大和撫子」,貌似戰後就越來越少,據說現在已經沒有了。
最後看了一下題主的問題,我覺得戰前應該也是不給人添麻煩的吧,至於是否壓抑,我也不清楚,不過為了屁大點事兒「切腹謝罪」倒是常有的事情。好吧,斗膽說了這麼多。還請大家原諒。戰前日本國民普遍認為對外擴張領土是日本唯一的出路,二戰使日本人對戰爭有了極大的轉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山東農業大學110周年校慶?
※歷史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有什麼淵源導致現在互相看對方不爽?
※如果一個現代人穿越到戰國時期那他的什麼知識對當時的幫助最大?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關於圍棋的趣聞?
※唐末和宋朝為什麼在土地國有制受到打擊的時候,不利用政治特權強制推行國有換而是選擇不抑制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