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經濟不能繼續高速增長,而要進入新常態?

看到馬雲說,中國總量已經全球第二了,不可能再這麼高速增長下去。問題是,中國人均GDP 還很低啊,日本韓國台灣在人均GDP 是當前中國水平的時候,是不是也放緩了增長速度?


這個問題其實分為兩層:

1、中國為什麼會進入新常態?

2、中國為什麼會【現在】進入新常態?

一、中國為什麼會進入新常態?

經濟增長有常態、非常態之分。經濟失衡、過熱過冷是非常態,不冷不熱正常增長是「常態」,這種常態即「潛在經濟增長率」,是指

一國(地區)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和充分配置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這裡講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技術和管理,還包括制度安排和經濟政策。

經濟增長的原因包括科技進步、人口增長和快速複製先進國家的趕超式增長等。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已經達到了全球先進行列,沒有可供複製的模板,同時人口增長率可忽略,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就是科技進步,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先進國家,正常的增長率只有3%,這3%就是目前人類經濟活動領域的科技進步速度。

而中國、二戰後的日本、韓國等後發國家,通過學習和複製先進國家的既有成果,可以在一段時期內保持7%—10%的超高增長率。隨著這些國家與世界先進差距的縮小,其潛在增長率會不斷下滑至不高於世界最先進國家的水平。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必然逐步進入「新常態」,增速逐步下滑到3%,這是理所當然。

但是,這裡隱藏著另一個問題:

二、人類經濟活動領域最前沿的進步速度是穩定在3%的嗎?

科技進步的速度並不是穩定的,而是存在一個50年周期的長波。這種長波本質上是周期性的產業升級引發固定資產更新換代(有了電氣化,蒸汽機的全套設備就得作廢,有了鐵甲戰列艦,英國提前百年給木製戰列艦種樹的行為就像個笑話了),拉長產業鏈,產生大量的新的投資機會,在長波的上升期逆轉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一般利潤率下降趨勢」。

但是紅小將們先不要激動,長波理論雖然潛在地把馬克思的一般利潤率下降趨勢批判了一番,指出科技進步並不是簡單地強化「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矛盾」,而是在長波上升期給資本主義續命,長波下降期引髮長期蕭條,產生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繁榮和藥丸的交替,但是

長波理論其實是根正苗紅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成果。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長波理論最早見於荷蘭社會主義者范·戈爾德倫。此人在1912年發表一篇名為《春潮:對工業發展和價格運動的反思》的文章,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在1850-1873年,1896-1911年出現過兩個擴張時期。繼戈爾德倫之後,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6年也論證了「長波」的存在。由於語言的障礙,戈爾德倫的許多貢獻多年來未為人知,因此「長波」被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以康德拉季耶夫的名字命名。曼德爾在《晚期資本主義》一書中則認為帕爾烏斯、考茨基和托洛茨基對長波理論均有貢獻。

(康德拉季耶夫生平:1917~1919年為俄羅斯社會主義革命黨黨員。曾協助發展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他雖然贊成斯大林的新經濟政策,但反對農業全盤集體化,並批評新經濟計劃後來所實行的工業、農業不均衡發展的政策。1928年被解除研究所的職務。兩年後遭逮捕。1931年受審,判8年徒刑。1938年重審,被判死刑。1987年同許多遭誣告的人士一起獲平反。)

@馬前卒 的《百年老狼》一文就是應用長波理論敘述經濟史的體現(但彼時馬前卒似乎也沒想明白長波和產業升級的關係,在敘述上更接近曼德爾的原始說法)。 @傅友德喜歡把馬前卒稱為馬爾烏斯,即新時代的帕爾烏斯,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圖片摘自曾淼的《世界托派運動》)

不過長波理論的冠名者者康德拉季耶夫在蘇聯被批判了一番,集大成者曼德爾乃是托派領袖,在中國的實際鼓吹者乃是「新時代的帕爾烏斯」馬前卒,最流行的圈子是懂歷史唯物主義卻不混左圈的一批人,比如姬喵之類的,最重要的是妨礙了神化大成至聖先師馬克思,因此在大陸左圈不受待見是正常的。

冷戰後世界資本主義迎來一波紅利,產生了一輪擴張長波,現在則轉入了下降長波,戰略忽悠局副局長金燦榮11月21日在上海的講座也提到了這一點(我不在聽課名單里,不要問我怎麼混進去的23333)

總之,處於上升長波還是下降長波,會影響不斷下滑的「新常態」到底停在一個什麼數字上。

三、中國為什麼會【現在】進入「新常態」?

前面已經說過,中國【早晚】要進入新常態,但問題是什麼時候?

南方周末 - 【改革開放三十年系列之四】中國奇蹟的解釋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由來(之一)

在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間,中國年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達到9.8%

改開後三十年的「常態」就是9.8%,潛在增長率的下滑本應是個漸進的過程,從改革開放後30年間平均9.8的增長率下滑至2014年7.4%、2015一季度的7%,現在的連7%都不到的增速,恐怕不能僅靠「新常態」來解釋。

這不是逐步趨近,這是驟然下滑!

在這個問題上,「官五」林毅夫狠狠打了某人的臉

林毅夫:中國經濟還有20年8%的增長潛力

林毅夫:非常感謝你的發問,讓我不僅有機會闡釋你問的問題,也可以重新澄清在媒體報紙上對我觀點的誤解。第一,我對中國增長的預期有沒有調整。第二,在新常態下,舊的比較優勢喪失了,還沒有新的增長動力。對第一個問題,我沒有調整。我認為中國還有20年左右8%增長的潛力。但這裡我講的是「潛力」,不是說中國會有20年8%的增長。「潛力」和實際增長是有差距的。包括你問的問題是假定我認為有20年8%的增長,這跟我的原意是有差距的。

如果追究「新常態」的原本定義,則中國現在的新常態應該是8%的增長率,現在定位成不到7%(而且還是統計局立功的結果),實際是經濟危機和錯誤政策的結果。

這一點從小強總理的前後反覆和自我打臉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樣一種慌亂,是面對經濟危機的表現,而不是面對新常態的泰然自若。

「李克強總理2007年任職遼寧省委書記時,喜歡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當時遼寧省經濟狀況。自推出後,受到花旗銀行在內的眾多國際機構認可。」

結果等到克強指數下去了,就。。。

《人民日報:鐵路貨運量等不再是衡量經濟絕對權威》(公司頻道·財新網):今年前5月,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完成11.57億噸,同比減少9.32%。目前國家鐵路貨運量已經連續下滑26個月。6月2日《人民日報》發文稱,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等一些傳統微觀指標不再是衡量經濟形勢的絕對權威。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等一些傳統微觀指標持續走弱,而宏觀經濟依然處於合理區間,這種「背離」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的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而這,正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特徵,也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亮點。

《統計局局長:經濟增速與用電量背離是積極變化》人民日報發表了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的文章《從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的波動看結構調整的積極變化》,文章表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與用電量、鐵路貨運量指標間的彈性係數正發生新變化,一定程度上的背離反映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從趨勢上看,指標的導向性與邏輯關係並未變化,其反映的規律性、有效性也沒改變。

克強曾提出「新兩個凡是」,說要不搞刺激政策。

2012年10月10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旗幟鮮明地提出來,「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

但是進入所謂「新常態」之後,就怒斥政府不好好投資。不好好促進經濟發展。

李克強對地方經濟不刺激拍桌子:只顧著烏紗帽

在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批評一些不作為的地方官員是「尸位素餐」。這顯然已不是極個別的案例,在地方財力緊張和人事變動頻繁的客觀背景下,一些地方官員主觀地把微刺激簡單理解成了不刺激,結果導致改革和調結構推不下去。

儘管剛出的5月PMI和PPI數據不乏亮點,但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均表示,這還不能得出中國經濟向好的結論。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微博)稱,「中國經濟下行的趨勢還沒有結束。」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認為,目前的微刺激將會持續一段時間,接下來的重點是要抓相關政策的落實和執行。

你們說,面對「新常態」是這種表現嗎?


對「新常態「這個提法,我的看法一直負面。

1,中國大陸32個省級行政區,人均GDP差距很大。在2014年,人均GDP最高的三個直轄市(京、津、滬),均達到1.5萬美元以上;人均最高的省份江蘇、浙江,分別達到1.3萬美元和1.1萬美元以上,這些省級行政區,確實如題目描述所言,達到了日本、韓國經濟減速前的水平。——以韓國經濟為例,從60—90年的30多年時間裡,除了80年代前兩年的全球石油危機,其經濟增長一直是維持在10%左右的。隨後其經濟開始換擋減速——但除非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其它時間依然穩速增長,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最終突破2萬美元大關,小跑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2,同樣是在2014年,中國仍然有6個省份人均GDP在5000美元,分別是四川、山西、河南、江西、安徽、廣西;更有4個省份人均GDP在4000美元,分別是西藏、雲南、甘肅、貴州。這些省份離日韓經濟減速前的水平,相去甚遠,只能說正處在工業化、產業化方興未艾的階段,過去的高速增長模式依然有很大的空間,亟需繼續投資刺激增長。直白的說,就是經濟發達地區已經走完的,「快速工業化」的成功之路,落後地區剛走了一半。這時候,自上而下,鋪天蓋地的談「新常態」,取消或者貶低GDP作為政績考核的標準,取消政策上對經濟增長的激勵,是極不合時宜的。

3,如果你仔細觀察,支撐「經濟減速不可避免」的官方論述里,比如人力、用地成本上升,外部出口需求疲軟,產業、技術亟需升級,適用對象都是經濟發達地區。然而實際情況是,近期經濟增長大大下滑的省份,往往是經濟欠發達和落後地區——這些地方,人力成本相對低廉,依然具有比較優勢,經濟結構上不依賴於出口(是的,經濟外向的省份是江、浙、滬、閩、粵)。如果你實地去了解幾個經濟數字難看的中、西部省份,就知道這些地方經濟減速的原因,也根本與產業、技術升級無關,而是投資活動的嘎然而止所致。

4,投資拉動增長的停滯,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原因。在經濟活力不足的落後地區,需要有為的政府來引導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招商引資、規劃產業。四小龍的成功經驗如此,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驗也如此。而目前,缺乏足夠的激勵制度(比如GDP考核,比如加薪升職),使得各級官員對於招商引資熱情不在。另外,在制度漏洞沒有解決的前提下,過猶不及的運動式反腐,也讓各級官員對談項目、搞建設,從過去的趨之若鶩,變成現在的避猶不及。簡單的說,所有人都怕擔責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庸官、怠政心理蔓延不止,中央三令五申,然並卵;能用大棒把人逼成清官,但絕無可能用大棒把人逼成能吏。

另外,一些地方因為投資而舉債過高的問題,是需要在動態中解決的;砍去垃圾項目,保留可能盈利的項目,用項目收益來還債。也即是,為了還債,你得繼續適度舉債,否則只能直接破產——這是基本的經營常識。而在過去1、2年內嘎然而止的舉債、投資、工程基建,已經讓不少落後地區只能通過「人頭稅」來還債。就我所知,甘肅一個縣級市,已經出現了公務員、教師工資斷流的窘境。。


我還是說一下吧。經濟增長按照最基本的索洛模型,可以由資本,勞動力,科技來實現。(印象:如果有贊回去查書)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而資本存量的增加導致了每年資本折舊量越來越大。最後結果就是資本停滯在一個均衡點無法再推動經濟增長。勞動力主要由農村進城和新生人口提供,中國勞動力絕對值已經負增長,農村人口工業化巔峰時期已經過去,也減少了,勞動力能提供的經濟增長也越來越低。科技是一個增加值,但是知識產權等等眾所周知的原因,使科技所佔比例不高,難以推動中國經濟。大家都覺得8個點完爆歐美,那是人家早就沒有辦法靠增加工業人口和資本存量增加增長率了,完全靠科技或者說效率提升。3個點已經是科技所能帶來的增長極限了。像蘇聯在資本貢獻進入停滯以後,經濟增長很快就雪崩。中國投資邊際回報已經遠遠低於幾十年前,巨大的基礎設施每年折舊消耗都極端驚人。現在只有發展新經濟,強點科技樹才是正途,否則,幾年後,資本邊際回報曲線,勞動人口曲線進入加速下降期,很多東西會很難看的。如果要簡單理解你可以看一個差生靠買入大量參考書和大量刷題成績飆升,文科成績飆升,可是進了前十名後因為學習方法難以和尖子生較量,數學大題做不出來,名次停滯不前,而且還要每天刷題保持手感耗費大量時間,其他的差生也開始刷題跟上,於是這個學生就喊出,學習新方法,學習新常態。


聲明放在最前面:本文是個人觀點。

這個問題有點兒像李約瑟之問,它實質分為兩部分。

第一,為啥改革開放之後,中國gdp能有一段時間的超高速增長(gdp的高速增長不完全等同於經濟體質的快速提升)?

第二,為啥現在中國的gdp增速放緩了(gdp的低速增長不一定等於經濟衰退,但gdp的二階導數如果是一個絕對值很大的負數,那經濟肯定不景氣,我國gdp現在明顯就屬於這點,官方說gdp要保持6.8%的增速,但我覺得實質有5%就很不錯了)?

先推薦一本書——與改革同行:體改戰線親歷者回憶

3

2

1

biubiubiu~

duang!

好啦,我默認你已經看過這本書,接下來我們可以愉快的討論了。

先說第一個分論點。

改開初期的gdp飛速增長其實就是capitalism的原始積累,配合tg放任的anarchy,但是改革開放在當時為什麼那麼有效呢?原因有兩個,一在國際,一在國內。彼時我們在國際高舉反蘇大旗,贏得了美帝的支持,美國大哥一發話,那當然在地緣上我們也和日韓緩和關係了,和蘇聯不對付的歐洲也向我們伸出了橄欖枝。改革開放說是引進技術、資金、人才、管理方式和理念,還有對農業生產極為、極為、極為重要的優質化肥,二共(其實主要是團團了)這種宣傳口徑堪稱春秋筆法的典範,它彷彿在給每個人暗示,說太祖很傲嬌,我們很局限,美國一直在熱臉貼冷屁股,歐美是真心對我們好……

其實只要智商正常的人,哪個不想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啊,問題是美帝會平白無故給你機會么?有些東西是你招商引資就能招來的么?退一萬步講,這個格局說到底也是太祖開創的嘛,70年代初中美和中日就開始友好,蘇聯受到了10000000點傷害,1974年太宗到聯合國作報告,太宗說我是一個被打倒了N次的人,怎麼就去聯合國了呢?但太祖同他講,說中央已經研究決定了,就由你去作報告。於是太宗就到了聯合國,做了關於「不稱霸」的演講,得到幾百個國家代表的一致肯定。

對於國內的因素,主要還是四個字——短缺經濟。當時太宗和陳公還是對歷史的行程看得很准,我國進行國家資本主義建設,改開初期最主要的短板是橫向經濟體系的匱乏,即在資源、產品和服務通過買賣方式分配的情況下出現的短缺。所以80年代的tg淡化了縱向管理,在行政上開始抓大放小,但唯獨對橫向經濟的蓄水池投入了無比巨大的熱情,想致富先修路,於是大家像秦朝一樣大搞道路建設(這是我國物流雄冠全球的根本所在);而為了促使商品和資本流通,各地政府紛紛取消了一二三級供銷社的制度,代之以遍地開花的百貨大樓,在首都北京,陳希同在90年代初就構想著引進現在沃爾瑪那種大型超市的理念,這一切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也就是擴建橫向經濟的蓄水池,釋放企業、工廠、政府、家庭和個人的消費潛力。

要是沒有中央支持,我看哪個不要命的官兒敢打頭陣吃螃蟹?

那80年代的改開到底成功了沒?

答案是,改開遠遠沒有竊主上之威福的團團吹得那麼神乎其神,再者改開也明顯帶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色彩,但改開本身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的,至少在黑體字部分是做得很不錯的,這是當年我國gdp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

再說第二個分論點。

如今為什麼進入了新常態,而且還掙扎不出來,這個分論點其實基本等同於「如今為什麼莉卡醬黔驢技窮了」。正如前述知友所說,莉卡醬經濟學已經被打臉無數次了,更不用說莉卡醬指數,現在也是跌得令人不忍直視,莉卡醬本人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但一轉眼三年過去了,沒什麼卵用,唯一最紅火的就是今年年初我國股市的大泡泡。

然而莉卡醬說的比唱的好聽啊,全都是泡沫,只一剎的花火,你所有承諾,全部都太脆弱……

所以莉卡醬為什麼會失敗呢?

答案是用舊瓶裝新酒,用過往的思路來解決全新的問題,現在距離八十年代已經三十多年了,當年的種種早已經時過境遷,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已經根本不是八十年代那種短缺經濟了,橫向經濟的蓄水池已經差不多飽和了,反倒是產能過剩、重複建設和消費及需求不足很嚴重。

創業說得倒是輕巧,可熱血青年們去創什麼業呢?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平滑的均衡,千軍萬馬為了一杯羹去擠獨木橋,憑什麼他就確定自己是那個能抱得美人歸的伊阿宋呢?就算他真的走向人生巔峰了,但更有可能是在這人拋棄美狄亞之前,他的金羊毛就被BAT併購了,然後年輕有為的王大鎚還沒來得及出軌,美狄亞自己就先不要他了,這豈不是人財兩空?

消費和需求不足,企業拿不到單子,飯店沒人去吃飯,商場里門可羅雀,市場里找不到項目,校招年年都在萎縮,這些不是說「大家有錢但不願意去消費」,也不是說「大家有需求但還沒表現出來」,而是說「大家的消費和需求相對於過剩產能是不足的」,但此時如果還用老一套的思路去面對新常態,難免就出現南轅北轍的荒謬,最終莉卡醬經濟學也變成了貽笑大方的把柄。

互聯網+也好,創業創新也罷,簡政放權也好,流量降費也罷……這一整套還是沿用的改革開放初期的思路,莉卡醬還想努力擴大橫向經濟的蓄水池,互聯網經濟就是21世紀我國的百貨大樓,只不過這個百貨大樓放在了虛擬世界而已,但時代不同了啊,你造一萬個超級市場,結果沒人去,所以這一切又有什麼用呢?

我舉個栗子,雙十一好像年年都很紅火,給人感覺中國未來就在互聯網產業了,但實際呢,請諸君認真想一想,有多少賣家玩著先漲價再減價的把戲?有多少買家只是把幾個月的購物單在雙十一當天選擇了提交?有多少貨物是略有瑕疵,甚至根本就假冒偽劣?

我並未全盤否定互聯網經濟,我只是說這一切都沒有媒體上吹得那麼玄乎,目前的莉卡醬也不可能帶領中國走出愈發困窘的新常態。

團團本來就是個鬆散的架構,我覺得它現在是被屁股決定腦袋了,不這樣一條道走到黑,不把每個二三線城市都建上一群莫名其妙的創業孵化基地和產業園區,不搞互聯網經濟,不用各種概念糊弄年輕人來緩解就業壓力,不趕緊圈錢來反哺地方債,團團就沒法給督撫大員們分紅利——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善用刀劍者死於刀劍下。

中國改革派,或者說激進派的旗幟是很沉重的,我不認為團團能擔得起這麼大的歷史任務。

最後亮明立場吧,資瓷川渝布政使黃奇帆入閣(沒想到這句話引爆評論區了,其實我就這麼輕描淡寫的一說啊,真沒有別的啥意思)。

再重複一遍,本文均屬於個人觀點,各位知友可以把此文簡單地理解為我個人對推薦的那本書的讀後感,或者說是自己在整理讀書筆記,我瀏覽了一下全文,感覺邏輯還是清晰的。


gdp增長的本質是什麼呢?從某種方面來說,是生產擴大。今年生產了5雙鞋子,明年能生產6雙,經濟就增長了。為什麼經濟要進入新常態呢?因為生產要和消費相匹配,鞋子生產出來是為了給人穿的,沒人要每年100雙鞋子也沒用;但是,國際市場就那麼大,繼續一味擴大生產鞋子也沒人要,所以我們要轉變思路,生產別人要的東西。

日本韓國為什麼可以發展到人均很高的時候才減速呢?因為與國際市場比起來他們人口比較少,他們靠生產鞋子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水準。但我們不行,你看日本可以每人給60個人生產鞋子,我們只能每人給5個人生產鞋子,市場已經飽和了,我們還是很貧窮。

所謂新常態就是,你們不要一味把余錢都拿來擴大生產鞋子,這樣儘管發展很快,但無法持續下去,再多也沒人買了嘛。應該適當把余錢、把多餘的勞動力投入到研發、投入到高新行業中去,儘管看上去見效慢,但長期來看,只有這些東西才是賣得出去、用的起來的。


題主似乎想問的是:不如中等收入國家是不是必然意味著要進入一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個人認為四個例子應該是亞洲四小龍吧,把日本跟其他兩個放一起的比較並不是特別恰當。

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意味著要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點。當今IMF所提出的新平庸經濟的常態指的則是全球增長普遍乏力。

中國的新常態則更為具體一些: 一方面,中國的金融市場正在進入深入深化,是一個「激活存量」的好時間點。另一方面,增量效益遞減,表現為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具體見孤鴻的評論。

不過我認為現在的中國和日本很相像之處有1 人口結構的改變——老年化的到來,生產人口(即理解為幹活養人的人)的比例已經開始遠離峰值。 2 泡沫積累到一定程度,日本在80年代後期90年初期也是有經歷幾輪「景氣」,日本進入失落的十年也是在這之後發生的。

回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問題,個人想從全球產業網路分工的角度去考慮,這就是我想說中國較為獨特的地方,作為擁有廣大地域經濟差異的中國,可以在產業鏈上進行更為廣闊的布局,而不會像當年的日本一樣一味轉移產業。同時,中國重點扶持的幾個核心產業也開始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是,中國真正由民間自發由下而上的這一代有活力的市場主體正在形成之中,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政策得當(考慮再減點稅?),或許中國在全球的產業網路中會佔領到更好的區位,那麼在經濟表現上自然也會相當亮眼。


之前的高速增長,來源於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利用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大舉進行公共投資和人為壓低各類要素成本等因素。一言蔽之,增長主要來自於要素積累的貢獻。當然,一切離不開我們高額的儲蓄率為大規模建設提供的融資。

但現在,國際需求疲軟,人口紅利時代結束,刺激政策廣受詬病,人力成本在大幅上升,承擔國際製造業低端分工層級的也逐漸向東南亞(越南),非洲轉移。中國速度的光芒在逐漸喪失。這時候,經濟減速便難以避免了。

以上的分析是中國經濟學界主流論斷。鑒於此,決策層提出提高內需。也有人認為ZF對行業的限制太多,之前只是稍微鬆綁,增長是本來的面目,稱不上中國奇蹟,而中國經濟的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並在逐漸凸顯。因此質疑政府鼓勵創業是在轉移債務。

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有很多,能力有限,故僅提供以上兩種視角。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內需不足和國內產品廉價的判斷,建行新加坡行高層於一次在NUS的seminar評論到,她注意到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選擇在海外購物,比如新加坡。這可能暗示了普遍認為的中國內需不足的嚴重性有待商榷。

以上。


中國經濟當然可以繼續高速增長下去,就是很難以前那樣10%+的瘋狂增長,並且增長方式要變了

為什麼

經濟增長是為了什麼?簡而言之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收入

再簡單點,漲工資!

比如,幾個例子,2000年,某工廠工人月薪500元,現在2015年月薪至少得要3000了吧

15年漲了數倍

同時期,2015年,越南寮國柬埔寨工人工資只要300RMB就好了,中國的十分之一

你要是工廠老闆是資本家,你肯定會把工廠搬到東南亞去。便宜啊

所以現在我們買衣服很難看到made in china的了,都是made in Vietnam, Laos, Cambodia

所以說,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生產業萎縮,但是新的高附加值的產業暫時還有發展起來

我們在做什麼新的產業了

一個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產中的中高端分支。比如還是衣服,現在買到一件made in china儘管變成出口轉內銷但是對他的質量還是比較放心了(注. 此處說的都是正規商品,不是假冒偽劣),質量肯定比越南寮國柬埔寨的要好。因為我們的產業工人比他們要優秀得多

再一個就是高科技含量的,比如總理一直在安利的高鐵,比如馬上要飛的大客,比如華為中興小米,等等

而我們目前處在兩個轉型之中,就是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要是轉型成功,高端產業做起來了,後面一帆風順,擠進經濟金字塔上層

要是轉型失敗,高端產業沒做成,低端的不讓你做,高端的你做不了,你的經濟就停滯甚至倒退了

我對中國經濟轉型還是很有信心的。儘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一個是,我們輸不起。特別是tg輸不起,要是轉型失敗,社會必定動蕩,tg執政合法性不復存在。

二一個,真的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跟其他民族相比,中國人甩他們幾條街。特別是中國人還聰明。不敢說若干年後中國高端產業遍地開花,佔有一(大)席之地是毫無疑問的——這是根植在中國民族沒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基因

最後,不說了。好好工作吧


我記得有位著名的未來學家,為了避免對那些不重要問題的思考浪費而只思考大問題,提出了一個思考框架,就是用環境、人口、科技和管理四大要素來進行一個國家或地區基本面的分析和預測,我借用一下。

未來20年內,中國的自然環境不會有太大變化,依舊是這麼一個基本地貌,自然資源也沒有什麼重要的突破性新發現,唯一可以遇見的變化就是污染加劇。這些因素顯然對整個國家的經濟面貌沒有太多可以利好的消息。

人口方面,人口的增長將會持續放緩,老齡化將會加劇,人口組成上面主要的變化是年輕一代逐漸受過更好一點的教育。目前大多數人都相信人口因素對中國經濟前20年飛速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這說法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人口紅利」。不過我非常不同意人口紅利這個說法。因為我認為人口紅利主要的先決條件是全國家的科技化,我認為人口並不是之前的決定性因素,人口總量只是描述了中國經濟總量的可能性,而我們目前的經濟增長還遠遠沒有完全釋放出這種可能性。未來的20年人口因素將會加大對經濟結構的影響,但仍然不是中國社會主要的決定性因素。

科技因素,是影響最為核心的一個。中國之前的貧困落後,主要原因是整個國家沒有經歷充分的科學革命,在基本面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過去的20年,中國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實現了科技面貌的改觀。其中1992年開始的科技化進程核心就是工業化,我更樂意稱之為中國的補完式工業革命,這場我們必須經歷的、遲到的工業革命可能會再持續幾十年之久,而我們今天大量的經濟增長都基於這10多年「工業革命」的基礎建設,或者說得好懂一些:現代化建設。最近10年中國科技化有一個重要的標識領域就是信息化和互聯網,也是很多人認為的重頭,我覺得只是科技化補完的一個必經過程。這裡我想提一個觀點,就是中國的互聯網與美國人談的互聯網有一個特別根本的區別,就是中國互聯網在第一個十年更多的使命是在鏈接中國的工業製造能力盈餘,而不是人們的認知盈餘。未來20年,我相信科技因素仍然會是主角,但我並不認為中國的科技化只有工業之路可走。中國很特別,中國的科技在農業、教育、服務甚至文化藝術上面可釋放的空間都是巨大的,並不是只有工業4.0一條路可走,出路可以很有想像力。

所謂的管理要素,主要是指「人的組織」模式。這方面如果維持之前的狀況,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當中最主要的瓶頸,所以這也是現任領導班子非常重視的一塊兒,比如反腐,比如簡政放權,都是在通過加深改革來繼續釋放中國科技變革的餘量。

總之,我認為新常態主要指的不是經濟不能高速增長,而是下一次高速增長之前需要做一些改革方面的準備。如果說得直白一些,中國的改革是先釋放了科技這個巨龍,但是又因為人口和環境方面的限制而出現了社會管理結構方面纏繞住這隻巨龍的一張無形之網,新常態很可能是想要先處理這張網的問題,然後再繼續釋放巨龍的後勁兒。


上游漲價去庫存,中游停產去庫存,下游倒閉去庫存


簡略分析:

我們首先來了解什麼數據能夠衡量經濟增長狀況,那就是GDP,即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定義是: 在給定時期內,一國經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

GDP在現代經濟學裡面如此計算:

GDP

=Y(產出)

= consumption + investment + government

purchases + net exports

在中國政府常提到的,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其實就是這裡提到的消費C,投資I和凈出口NX.

弄清楚GDP的含義和內容後,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現今的經濟狀況。

1.這篇商業周刊的文章提出了外國對中國數據進行統計的相關情況:
http://http://read.bbwc.cn/g1lb2s.html

通過以上相關資料,我們都可以得到一個信息:

(1)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到達瓶頸,產業結構正在轉型當中

(2)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在改變,向著發達國家的超前式消費發展

不管是從阿里912.17億的銷售額和京東雙11銷售額高速增長還是從服務業今年三個季度的增長數據來看,中國經濟確實正在向著政府所想要轉變的方向前進。中國政府曾多次提出要將依靠出口和投資型的經濟形態轉變為依靠內需消費的經濟形態。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相當時間的陣痛。

為什麼中國政府要轉變中國的經濟形態?因為這條增長的道路走不通了,中國過去的經濟高增長是因為中國儲蓄率相當高,改革開放後將積累的資本從生產力落後的農業轉移到了生產效率較高的活動中,但是這些資本沒有被運用在最具生產效率的用途上來。

上一屆政府遇到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在基建上投資了四萬億以拉動內需,僅僅暫時緩解了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問題,中和了供給下降導致的IS曲線下行,卻造成了物價的急劇上升,而且這種經濟措施延長了經濟運行效率低下的痛苦期。長期來看,這種政府支出的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預算赤字,擠出了消費和投資,正如經濟學家所言,這是一種在吃子孫飯的行為,而這也加大了因經濟產業結構落後而導致經濟崩潰的風險。使得中國經濟得不到資源最優配置的根本改善,從而不得不經歷長時間發展的增速衰減:

(1)中國金融環境不成熟,投資環境攜帶明顯的不理智的投機風氣(如:股市散戶比例過大),而且國家對金融系統的監管力度不夠,監管體系漏洞大,非常多金融方面的制度未能完善,如投資者的財產保護制度等等,正如今日所見,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行業法律漏洞巨大,欺詐事件時常發生,而國家並沒有保護這些產品投資者的利益。這些制度和結構的短板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也愈加被放大,導致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持擔憂和觀望的狀態,再加上全球新興市場經濟的整體下滑,使得資金外流嚴重,高的風險貼水也導致投資者要求的利率上升,貨幣需求減少,人民幣貶值壓力大大增加,投資I萎縮。

2015中國股市相關報告:張曉強:中國股市發展還需學習 地方債務影響不大

(2)全球消費者信心下降,總需求降低,中國出口下滑,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嚴重導致出口萎縮,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非常多能源和貴金屬行業的企業如山水水泥,四川聖達等甚至無法償還債務,需要國家出面清償。而對於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個人認為一大用處就是要釋放出口,釋放過量的產能,提升凈出口。

(相關國企債務問題報道:為了逼退大股東 山水水泥20億債務違約後想要清盤

最近提到的國企改革和清償殭屍國企以提高資源分配效率,政治反腐運動,金融體制改革,增加資本對外項目開放,個稅改革壯大中產階級和增加消費者信心等措施都是中國這屆政府現在應該而且必須完成的事情,改革事關國家的命運和十三五規劃的成功實施,是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關鍵。

個人認為其中的國企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尤為重要。首先,國企改革有助於讓市場完成國家資源的合理再分配,將資源分配到生產力較高的行業和企業。其次,由於四大商業銀行為國家持有,一方面會因此有不完全出於利益的動機,這些國有銀行有時候不會將資本分配給生產性用途最大的借款方;另一方面,由於是政府持有,銀行大而不倒,這有可能刺激了部分商業銀行過度冒險的道德風險動機,而在中國經濟放緩的今年,國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極快。

將商業銀行部分私有化,有助於金融系統的流暢和健康運行,讓資金從無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手上轉移到有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手上,並且根據生產效率的高低進行資金分配。

2015銀行不良貸款率攀升報道---數據來源:銀行業真實不良率較賬面翻倍 互聯網金融公司試圖「圍獵」不良資產

反觀美國,美國近7年沒有加息,聯邦基金利率一直維持在0%-0.25%左右,此劇意在降低借貸投資成本,鼓勵相關投資和消費。美國經濟正面了08年的經濟危機,通過各項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度過次貸危機帶來的實際GDP下降蕭條 期,經濟政策的穩定性,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和制度的完善性為美國經濟帶來了持續健康的發展。

在如今中國經濟遭遇困難的時候,美國的經濟已經走在正軌上,本人認為美聯儲在12月份的加息已經是勢在必行,因為美國領取失業補助的人數在下降,失業率在走低,通貨膨脹預期將到達2%左右的政府目標水平,降息將會使美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的繁榮期。

強調一點,正如很多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高通貨膨脹,過度的預算赤字,普遍的市場干預,猖獗的貪腐現象和低下政策執行率往往導致低經濟增長和低的居民生活水平,這也是為什麼各國經濟增長速度和生活水平不同的原因。

2.減速是每個國家的經濟都必須經歷的,我的理由就是索洛增長模型:

這個模型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是一個較為簡單的模型。

在此,我反對某些回答者用馬克思的經濟學來回答,索洛模型是遵循經濟史發展的,而經濟史的發展否定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觀點,因為至少到現在為止,加上相關的有根據的未來經濟分析,資本主義並沒有也不會出現生產利潤下滑導致經濟和政治危機出現的狀況,技術的改善給予了全球經濟不斷提升的空間。

在該模型中,s是儲蓄率,包括公共儲蓄和居民儲蓄;n是人口增長率;g是技術改善和創新率;是資本折舊率,也就是所謂的資本損耗率;k是資本;k*是穩定狀態時的人均資本;f(k)是資本相關的生產函數。

根據該模型,每個經濟體最後都會處於其相應的穩定狀態。因為在那個穩定狀態,資本損耗等於資本增加,因此:

△k

=sf(k*)-(+n+g)k*

=0

即人均資本不會再增加的穩定狀態,而穩定狀態的人均資本量取決於儲蓄率,也就是居民儲蓄和公共儲蓄在GDP中的所佔比例。這也是為什麼在上世紀日本和德國二戰重建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除了這個之外,前面所提到的教育,人口增長,政策有效性等也是其原因之一。

人口增長率n會降低人均資本量,所以國家為什麼要實施獨生子政策是有原因的,就是為了快速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資本量。說實話,中國人確實是窮怕了。當然,為什麼開放二胎,主要是因為勞動力缺口不斷增大而現在的機器人技術進度未能彌補缺口。個人認為,增加人口,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教學質量,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是帶來創新的最佳來源。

雖然儲蓄率大小決定一國穩定狀態人均資本量的大小,但是過大的儲蓄率不利於居民消費最大化,由於消費為消費者帶來了福利,所以這也叫福利最大化。而要達到福利最大化的黃金率水平,降低儲蓄率是政府實現目標的最有效手段。這也是為什麼上文作者說中國政府應該採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變消費者觀念等措施以降低中國總體儲蓄率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美國這種高度發達國家仍然會有每年約2%的增長呢?原因就是技術改善和創新率,根據有關數據,美國技術改善和創新貢獻的增長每年大概在1.3%~1.9%左右,所以創新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各個國家非常重視技術創新並大量補貼和鼓勵的原因,它是每個國家保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所以我的結論是兩個:

1.中國經濟自身存在問題,急需各方面的強有力的改革。

2.經濟減速隨著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是必然的。

PS: 個人認為官方第三季度6.9%的增速是有顯著水分的,而全年7%實際上是基本不可能達到的,5%~6%或許會更為準確,當然,也有可能是我低估了第三產業的貢獻值,畢竟中國前三季度,第三產業的增長率並不低,而且產值在GDP所佔比例也並不小。


沒有廉價勞動力了


不知道為什麼知乎陰謀論、抖機靈盛行,還有些人呀,習慣於打別人臉,可是就從來沒想過自己會不會被打臉,不是說中國經濟增長率下滑快嗎,那你們看看日本、韓國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之後能不能持續高增長。我也不懂什麼經濟學,直接上圖比較直觀。

中國2012年GDP增長率7.7%

日本1977年GDP增長率5.3%

韓國1990年GDP增長率9.3%

看完上面這些圖不知你們有何感想,上面注釋的年份都是人均GDP剛剛超過6000美元的那一年,也就是問題的分界線,從日本1977年、韓國1990年以後你們要是看到高增長可持續我絕對服你。

現在我想大部分人思想比較統一了,就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體量後不可能持續維持高增長,至於為什麼不可持續有時間答主補上,畢竟回答這個問題的本意就是想普及一下數據,抑制一些腦殘一會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有些竟然否定改革開放,說句不好聽的沒有改革開放你能不能出來都不一定。


拉動經濟增長,理論上有三張牌,但已廢了兩張。

勞動力供給正在下降,技術短期難有突破,要穩增長只能靠貨幣資本。

而投資則是貨幣的載體,於是08年以後每次穩增長都是靠投資,我們可以看到投資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

我簡單測算了一下,從2001年開始至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年均超過20%,超過M2的增速,後者大約在17%左右。

但靠這種巨量投資驅動,靠貨幣瘋狂擴張難以持久。而且,其代價是巨大的。

08年至今,企業債務增長了一半左右,佔GDP比重超過120%,成為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的第一大要素。而地方政府債務擴大、產能過剩、社會融資規模膨脹和金融錯配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愈演愈烈,都是投資依賴症的直接或間接的巨額成本。

經濟必須轉型,陣痛勢所難免。8%不可持續,6.7%不是底,從近年增速換擋的進展看,中國經濟正在向5%的中速新常態過渡。

自1960年以來,在全球101個追趕經濟體中,只有13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追趕任務,邁過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成功概率僅為13%。其中,有4個最優秀的畢業生:德國、日本、中國台灣和韓國,人均GDP在11000國際元附近,經濟增速平均從8.3%降到4.5%,降幅在50%左右。

因此,中國未來新的經濟增長平台如果能夠實現5%,成績已經算得上優秀,這將是增速換擋期畢業生交出的最優秀的答卷。

經濟轉型遠未成功

儘管我們一直宣稱中國經濟應該創新驅動,中國經濟也有創新的亮點,但創新的貢獻具體有多大,技術的含量有多高,很遺憾,並沒有希望的那麼出色。

在國家統計局15年的統計公報中,新增了一個數據,那就是高技術產業投資32598億元,增長17.0%,占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5.9%。

佔比太低了!這說明中國離創新驅動階段還很遙遠。儘管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迅猛,但做大的都是交易或信息平台,如BAT、京東、攜程等。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絕大部分投資都是低級的,無論是短期回報率還是長期回報率都很低。如果回報率高了,則企業債務就不應該快速增長。

因此,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比如,天津在全國省級地區中,人均GDP第一,但這主要靠投資拉動,投資在GDP中的佔比過高,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則遠低於北上深。重慶也有同樣問題,GDP增速很高,但固定資產投資額佔GDP比重居然超過90%,巨大的投資並沒有吸引人口集聚,人口反而是在外流的。

有意思的是,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03年提出東北振興,06年提出中部崛起。如今看來,西部的投資增速已經不及東部,東北則是負增長,中部還勉強維持。但從投資佔GDP的比重看,全國都在上升,說明經濟沒有任何轉型成功的跡象,但轉型不成功導致的債務壓力卻越來越大。

經濟轉型,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它可能艱難的超出我們想像,也可能漫長的讓人感到痛苦。但這是我們必須承受的,就像當年的韓國、中國台灣。韓國經濟增速從9.6%跌倒6%,台灣從9%跌倒5%,傳統的鋼鐵、煤炭、化工等行業全部過剩,也經歷了痛苦的改革和漫長的新經濟孕育才逐漸完成轉型。

GDP下降並不可怕,經濟轉型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堅決沖關的決心!改革難,說到底難在固有利益集團的阻礙,但只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毅力,勇往直前,那麼,中國經濟轉型的成功就有希望!

更深入的分析可以關注我微信公號:偽磚家說經濟

http://weixin.qq.com/r/1z9XT9HEUYwurZUs92r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敢說真話的中國經濟原創乾貨!


成也資本主義,敗也資本主義


依靠擴大資本和人力規模的增長是有增長的極限的。東亞的很多國家都有過中國類似的增長階段


好奶粉都生產不了,連個破電飯煲都以為洋品牌煮飯更香(稍微有點腦子就知道大米在口感中佔據主導地位嘛),國產藥品非洲兄弟都不要(世界衛生組織採購100+種印度三哥仿製葯,中國的則是屈指可數),東莞的工廠在遷往TPP國家,銀行把99%的貸款給效率最底下的國企(借給高效使用的民企怕擔責任,寧可爛在鍋里),只能用來炒樓,樓價跌了又炒股,股價跌了要拿納稅人的錢救市,這是什麼生產效率?

看看下面幾個國家這幾十年來的人均GDP發展圖,注意最下面的黑兔國,看到希望了嗎?特意把開掛民族放出來,聊以自慰一番。當然了,畢竟是被工業文明熏陶過的,黑兔國基本不可能再匱乏了,趕英超美這事兒嘛,韓國可能有希望。


因為市場是有邊際的。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知道原來的高速增長是怎麼一回事。打個通俗易懂的比方,就是:

兔子離開鄉下到城裡打工了——過去在鄉下兔子雖然起早貪黑幹得很賣力,但是生活僅能糊口,但是一到城裡就不一樣了,每天只干12小時就有3千塊,後來在三線城市幹了幾年,眼界打開了,學了點技術就去了一線城市,每天只干8小時,居然收入有6千了。

中國奇蹟本質就是中國人參與到國際分工中來了,根本原因就是」改革開放「。

經過30年在大企業(全球經濟)做到了製造車間中層,往上看都是老闆親戚和技術比自己牛的人,往下看都是工資不如自己的人——這就是新常態。生活改善只能指望企業經營狀況好了,效益好收入就高,效益不好就跟著喝稀飯了。

超越新常態只有兩條路:一條把技術搞上去,取代前面那些部門領導(日本、歐洲),另一條就是到自己企業看不上的市場(一帶一路、亞非拉)去另起爐灶。

簡單的比方說完了,來點大家反感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濟體的繁榮和企業興旺的根本就是人,只有人的勞動力價值才是剩餘價值和利潤的唯一源泉。兔子在鄉下和在城裡,知識和體力並未變化,但是收入高了,原因不是他幹得多了,而是他參與到國際分工中了,勞動力產品的價值是社會化的,社會總產品和總生產力水平也影響勞動力的價值,在與世隔絕的鄉下,他拚命勞動不值錢,而在城裡他的勞動就值錢了。就像一個文盲在秦朝給秦始皇陵搬磚創造的價值遠遠不如在現代工地離搬磚。

為什麼要強調這個呢,因為有的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的觀點認為,好像只要有自由就有發展,其實忽視了自由促進了人的發展,提高了人的勞動效率,才有發展。因此,在現在這個階段單純強調放開市場管制,擴大民營資本參與,越來越難以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反而會導致外國資本通過一些買辦資本控制國內產業。


基數大了增速當然下降,10000的7%還是比5000的10%大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周浦剛剛拍出的地王,樓板價5.45萬?
如何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一下,家樂福的百事可樂550毫升2.8元,但是1000毫升的2.9元?
如何看待專家稱2019年中國人均破一萬美元?
三星集團和希傑集團是什麼關係?
如何看待中國至少要8個一線城市?不如說需要更多中心城市帶動?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