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論語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與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孔子論語有知其不可而為之,莊子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如何理解這兩種態度與情境?


其實我覺得,道家的中心思想一直被人誤讀著,無為而治,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隨波逐流,而是指在做事之前,先進入其中,了解遊戲規則,再順勢借力而為之。(這只是我自己對於道家的理解,沒有看許多書,也沒有做過深入探討,如有謬誤,還請多多指教,抱歉抱歉。)

舉個例子吧,許多年輕人剛進公司,發現公司存在問題時,或吐槽;或真正去試圖解決,和老闆講。但很少有人停下來去想,這個問題存在多久了,如果它存在很久了,那它為什麼還沒有被解決?然後再根據這個問題的困難之處有何種解決方案去做出行動。而不是盲目的一到一個新環境就開始指點江山。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道家的思想是穩的,就如威斯敏斯特教堂那塊墓碑所寫,想要改變世界,先從改變自身做起。古人的話,永遠不只是字面上那幾個字的意思,我只是憑我淺薄的理解去小小猜測一下,這句話是寫給有一定閱歷的而立之年的青壯年的,因為他們已經沒有那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他們在染缸中呆過,知道這個社會有多無奈,並不是每一個貪官開始都是貪的,他們也曾豪情壯志,滿腔熱血的想要建設國家,只是熱血碰到現實,發現太難,發現走彎路要容易太多;並不是每一個寵物店員開始時都是冷若冰霜,對待小動物沒有耐心的,最初的他們也曾對這份工作充滿美好希望,只是每天面對那麼多寵物的叫聲,那麼多寵物的不聽話(寵物:怪我咯?),他們已經麻木了。很多事,例如改變世界,我們都知道很難,卻依舊有許多人在未做好充分準備時一頭扎進去,還未了解自己究竟想怎麼改變世界,自己心中想要的世界究竟是怎樣一幅場景,就覺得現在的社會不好,發表著消極的言論,要去創造一個自己的烏托邦;又如最近的女權主義熱潮,很多人都不了解我們的新女權,就跳出來反對,其實他們有的反對觀點就是我們新女權主義的觀點。而『安之若命』是一種成熟的態度,但不代表永遠安之若命(我不是一個嚴謹的人,我並未查過此言前後文,甚至並未查過此句是否為莊子所言,只是憑句意覺得應該為道家言論。),許多時候大多數人盲目做一件事的結果就是,被現實打的體無完膚,然後灰頭土臉的離去,所以,作為一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先觀察觀察,做一個或基本或深入的了解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不論你是新人還是老油條,好好做一個計劃,都會更易於事情的成功。

再說『知其不可而為之』,許多時候,出生牛犢不怕虎才能做出一些我們原本覺得不可行的事,而有衝勁,又帶點盲目,也不是件壞事;特別對於年輕人來講,不要怕犯錯,此時不大膽更待何時?因為衝動犯錯幾乎是少年必經之路。如我前文所說,但也許你進公司發現的那個問題,的確未被人察覺,而它需要被察覺呢?事與事不同,總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需要我們自己去摸索。當然,我們並不是只需要年輕人有這種衝勁,任何人,只要你覺得可行,那麼皆可一試。

其實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精彩,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如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動力,不同的願景,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別人的經驗不一定對自己有益,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孔子沒說過知其不可而為之吧……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個是真的。

問題改了,咱的答案也該浴室拘禁。

安之若命,這個狀態即包含了為之,也包含了不為。

為之,就像孔子勸葉公子高: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不為,就像申屠嘉教育子產:

游於羿之斛中,中央者,中的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莊子的意思是,不要傻乎乎的沒有難度製造難度也要上了,徒逞匹夫之勇,其實是心智不夠通透,世情不夠洞明,遇事患得患失的結果呀。

這個安之若命,其中「若」這個字用的有意思:就好像命里註定那樣的,心平氣和的對待這個事情。是「好像」是命里註定,就是說,我本人並不知道這個事情是不是命里註定,但是我主觀上認為就是命里註定,不再胡思亂想去了。

這個說法,即肯定了命運的茫不可知,也肯定了順天承命的積極意義。難得的把這矛盾的兩方面都恭維一遍,真是再好也沒有了吧?


第一句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通常解釋有三種方面,這是一種挑戰、這是一種精神和這是一種使命。這裡更多的指的是精神層面。

第二句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變,那就順其自然發展,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安之」,任其自然,不因個人的愛惡而執著於選擇和取捨。這裡更多指的是無為的生活態度。


我說的孔子,是虛化的,由這句話反射出來的人,僅為嚴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性格決定不同的命

孔子的性格,單按這句話說,就是雖千萬人,吾亦往矣。

所以

對孔子來說,命就是為之

那麼

對孔子來說,這兩句話是一句話。

對不為之的人,這就是兩個態度了。

所以道法自然,人各有命


我的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是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因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宿命中注定該做的,即使沒有結果,也會安心;「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指對無可奈何的事情泰然處之。感覺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


這兩句話放到我們普通人現實生活中來看,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成。

生活中一些苟且蒜皮之事,難以挽回,若要強行為之,徒添煩惱,那就順其自然。

生活中若是遇到原則上的大事,或者是關乎理想,縱然再是困難,回天乏術,也當放手一博吧。


喊減肥的時候 和 面對美食的時候


對於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這兩句話代表了對自由不同的認知。

莊子傾向於出世,超脫的自由,這是略帶消極的。當然是我的個人觀點,過度的追求自我。而孔子有點類似於自由意志,掌握了規律,卻能背離規律做選擇,是大勇氣、大自由


其實這兩句話說的是同一回事,現在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給道家經典斷章取義,然後安上消極悲觀的情感基調,不然就是曲解儒道兩家的言論,硬比個上下高低出來。

《莊子·人間世》是這樣說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悟其可以縱橫而行之無忌,道之極也.。」前半句對應的是「知其不可為」,後半句對應的是「為之」。設身處地想一下,一個人知道一件事不可奈何而沒有安知若命的話會怎麼樣?他會覺得,這不是我的命,我還能人定勝天,像這樣自欺欺人不能稱作「知其不可為」,知其不可為裡面的知指的是實知,不是像「別人告訴你這件事做不到,而你自己也覺得沒什麼希望」這樣曖昧不清的態度,而是你很清楚這件事情的結果,甚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並且能坦然接受。而在接受了的基礎上,你考慮清楚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放心大膽地去做,這就是道之極。

可能會有人說,既然是知道不論做不做,都已經知道結果的事了,為什麼還要去做?沒必要的。

但是這裡也可以反問一句,既然已經知道事情結果了,那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如果做和不做都一樣,那又有什麼理由不做呢?

就好像「死」是所有人都無可奈何的事。

於是有人覺得人終歸一死,那不如現在也別活了。

而孔子和莊子要表達的就是,既然人終歸要死的,你也就別擔心死的事了,與此同時,趁你還活著的時候放心大膽地活出極致。


記得聽易中天老師講座,講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時候,說「一個社會,只有當知其不可而為之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的時候。那些可為之事才會有人去做。因為在這裡有一個選項,可為,不可為。所有人都去做可為之事。不可為之事誰做?沒有人去做,將來的結果就是,可為之事也變成了可為可不為。更何況,孔子他們是有為而無求。」

建議題主聽一聽易中天老師的先秦諸子系。裡面《儒道是非》那篇里講了你問的問題。講的真的很好。


我理解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一個是理想主義的,一個是現實主義的。

理想主義嘛,「總要有故事讓後人看」,即使理想是一個永遠不可能抵達的終點,也要把它當做一個路標來堅持向前。

現實主義呢,「那就這樣吧」,既然現實如此,那就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ok了。

發散一下,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理解前後兩句就是儒、道兩家的人生觀。


知其不可而為之 出自《論語?憲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這是看守城門的人對孔子評價。為自己追求的事業目標不懈努力,鍥而不捨克服困難。佛祖度人,發願度盡世人。孔子傳教,為實現社會大同。這兩件事都是極難完成的,幾乎無法完成!人智慧高低,機緣不一,豈能全部脫離苦海頓悟成佛?孔子宣傳的大同社會更是人類難以企及的最高目標,至今無法實現,未來實現的可能也極小。他們都是這種精神的典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出自《莊子?人間世》事情結果自己無法改變就順其自然像命中注定一樣,是一種品德。我們為了事業積極努力,希望結果滿意,但終事與願違,那我們就應該灰心喪氣不思進取,不去作為不去努力了嗎?當然不是,莊子告訴我們要放下執念,用淡然的心態去面對成敗,修好自己的心,讓內心平靜些,不要患得患失,順其自然,尊重事物發展規律和最終結果。平靜的接受結果(無論好壞)。

做事應該具備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面對事情的結果應該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平靜心態。兩句話一個說的是努力進取的精神,一個說的是平靜淡然的心態。


前面有人引用了原文,可知「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是孔子說的,而是一個隱者(晨門)對孔子的看法。這種看法,不但晨門有,其他隱者如長沮、桀溺對孔子也有類似的觀點——因為涉及文本的解釋問題,就不展開了——說明當時的人對孔子的看法有一致的地方。

「知其不可而為之」顯示了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儒家的內核之一,但如果理解成孔子對「不可」的事情會逆勢而為,那是不對的——例如,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在確認了不可阻止,就沒有加以阻止了。

「知其不可而為之」,如果要視作對孔子的評價,需要在更高的層面看待這個問題。這個層面,就是傳承、發揚聖人之道的層面。儘管總體來說,孔子認為他所處的時代是在「無道」之中,這使得他在傳承大道方面有更深重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孔子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固然有尋找施展自身政治抱負的願望,其實更重要的,是播撒、培育聖人之道的種子。這就是為什麼在匡地的困厄,顏回沒趕上。孔子在再次見到顏回後,表現出對顏回安危異乎尋常的關注。

孔子之時,還沒有儒家;後來的諸子百家都無法繞開孔子,被視為道家的莊子也是如此。對於莊子,在下有個判斷,認為莊子是孔子最得意弟子顏回的傳承和發展。而孔子本身,在《論語》中是有很多被視為後來道家特點的言論。

題主的問題,是問這兩句話是否有矛盾。如果孔、庄分別代表儒道兩家,似乎解釋為各家思想特點不同比較合適。但如前所述,莊子的思想很可能間接傳自孔子,那麼就必須考慮其內涵是否一致。

孔子、《論語》的思想來源,很重要的一部分來源於《易》。因此,對事物處於「不可」狀態的反應,可以視為陰陽兩面。而具體要為之,還是安之若命,則視其位次而定。某一位次的「不可」,到了另一位次,則可以成為」可「,那麼,」為之「就不是問題;或者,某一位次的」不可「,可以通過」為之「將其轉變為」可「,那也可以」為之「,反之,則」不為「、安之若命。


根本是兩回事。古文用英文轉譯一下往往容易明白:前一句是批評孔子太過ambitious, doing things impossible ;假如評價者是美國人而非古隱君子流,那麼這句話就是褒獎了——參見引力波大新聞,Nothing is Impossible! 後句是說莊子對生活 have no particular expectation, just let it slide. Slide一詞的含義參見 Fight Club 中 Marla Singer 在 Edward Norton"s innermost cave 中的對白。


人艱不拆。都是自我安慰的話…


個人以為,「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中的「不可為」,是客觀意義上的「不可為」。所以說,這莊子「緣督以為經」的全生智慧、莊子的對於「逍遙」和「間世」的人生智慧的體現。

而與之相對的,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論語中所描述的「晨門」所評價的,其中的「不可為」是主觀意義上對於事情的判定,而在論語中,所強調的則是「在常人眼裡幾乎不可能但依舊去做」的精神與使命。

兩者雖句式相似,但所指不同。


正可體現什麼叫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我想這世上本就沒有『知其不可為』和『知其不可奈何』的事吧。拙見。


有時捨生取義 有時順其自然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且不管是誰說過,我覺得好像應該有下句吧。就像「學海無涯」和以德報怨」一樣,切莫管中窺豹。


推薦閱讀:

孔子的仁有何特點?
孔子倡導的思想到底是超前還是落後?
為什麼荀子的地位沒有孟子的地位高?
為什麼經常有人拿儒家黑孔子,卻很少有人拿儒家黑孟子?
孔子是文弱書生嗎?

TAG:孔子 | 道家 | 諸子百家 | 儒家 | 莊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