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儒家「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該如何更好地理解?

這是一個儒家觀點,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危牆,為什麼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這句話有什麼語境和深意?


題主邏輯有點發散了,其實重點在於不立。《禮記》中寫到「死有不弔者三,畏、厭、溺。」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no zuo no die」的思想。

關於畏,有多種解釋,或曰收到脅迫而死,或曰被強加罪名而死。我則認為應解釋為兵死,這種解釋在《呂氏春秋》中有例證。兵死不弔的原因也可以通過一個例子解釋,就是管仲早年打仗臨陣退縮,鮑叔牙知道他家中老母無人供養。

厭,解釋為壓死,就是不立於危牆之下。回答中有朋友直接把辭海中孟子的截圖發出來了,很不錯。

溺,就是溺水。古人對於山水的觀念與今人不同,它們在過去給我們太多創傷。山,就是阻;水,更多是險。在《周易》中艮、坎就有止、險的意象。

三種死法都有共同點,即表面上是意外,實際上是不小心。

君子惜命,是因為他們身上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與理想。《禮記·儒行》中孔子如是說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瀉藥。

所謂危牆是一種對「牆」未來走向的判斷。

所謂不立是一種對自身行為的選擇。

說到底,就是要有預判,有選擇,順勢而為。

如何判斷危牆,是經驗的沉澱了,就像2007年的股市,今年的三線城市房市,危還是不危,這是個問題。

如果你判斷對了,可以說出你的結論,至於別人信不信,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了。和你的名氣,影響力,論證的邏輯,說話的場合都有關係。補和不補都是順勢的味道,如果真是危牆,不如推到了重來過好了。


文明人不闖紅燈


暴虎馮河,吾不與之。

生命可貴,不應該浪費在無意義的冒險中,明知是危牆,還要去立,這不是君子所該為。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全句為:孔子曰,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閑視之。

換做白話文來說就是:孔子他老人家說了,預防災禍要在它發生之前,這樣就不會在它發生時自我感覺消極、感情受傷。做事情要知行合一,多思量,行動時要考慮整體,從全局處 部分。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和人民的代言人——君子要認識到社會、政治等人為結構的變遷,不要生存以至於寄託獻身於其將要倒塌的高牆下(成住壞空的「壞」階段)。

「君」,從尹,從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發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先秦時期,堯舜禹禪讓帝位,夏商周選賢舉能,能夠發號施令,治理國家的人都是有才德出眾之名的人。

「子」,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律曆志曰。從古言老子、孔子、孺子、君子、公子、赤子、浪子等歸納推理可見,子乃尊稱、是對組詞的上一個字的衍伸和組詞的上一個字感情血脈精神有所傳承傳遞的先驗的承認。

可以認為,君子是中國宗法制度下社會人格的優秀代表,並與專制王權社會相適應的人格 典範。具有仁、知、勇的統一、肯於內省,見賢思齊等可致社會穩定、大同的人格、素質。

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禮記·曲禮》則有:「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儒家《論語》,子謂產曰: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四焉指:處己(內)、處王(上)、處民(下)、處事(外)。

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孔子要求和諧。《論語》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人不知而不慍。」「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在義利關係上,孔子將義放到前面,《論語》提出:「君子義以為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在修養途徑上,《論語》提出:「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就有道而正焉。」「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內省不疚。」「君子求諸己。」

在精神風貌上,孔子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君子坦蕩蕩。」「不重則不威。」 「敬而無失。」「泰而不驕。」「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君 子懷德。」

在對物質生活的態度上,孔子曰「君子固窮。」「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孔子為先,孟子不為天下先,故成器長。亞聖孟子進一步在孔子基礎上解釋了君子之意。將「仁」作為「君子」的核心,他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把仁義禮智等規範統統歸為天然人性,「存心」、「養心」的理論初露崢嶸。

【孟柯正氣歌】:浩然正氣道義中,至大至剛直養通;充塞宇宙外無大,其內無小太素功。

從孟子之後,人言定天命,天人之間主客轉換,儒家理論逐漸順承上自夏朝以來的人定勝天,下啟宋明理學的先河。君子從天啟先驗之論,拷上了倫理學的枷鎖。在治理天下上,先秦儒家仍一直秉承著德治,提倡愛人,要求關懷民眾、以民為本,追求「仁政」,嚮往「大同」社會,反對 「苛政」、「暴政」,這是一種富於人民性的政治理念。但「君子」精神在以「霸權」、「力治」的春秋戰國是不合時宜的。

宋明理學時期,吸收佛、道兩教之精粹,理論更加細緻,嚴密,君子成了生活閹割過的精神奴子。朱熹憑「人心惟微,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先啟,借「存天理滅人慾」之法求道。然不可得。宋明理學的合理內核是:1.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主張社會成員,包括皇帝、貴族在內都要自覺地、普遍地進行修養,成為有道德的人。這對皇權、官權可以構成一種思想上的限制。朱熹多次要求「格」君心之非,要求皇帝「正心誠意」,就是明證。2. 主張人皆可為聖賢,天性平等,可以極大地鼓舞社會全體成員「立志」、「修身」的信念與意志。3. 發現「人慾」具有危險性,找到了阻遏罪惡的一條途徑。4. 主 張道德自律,理性主宰,以理制欲,將人的行為、慾望納入倫理觀念的指導和道德規範的約束之內,防止其惡性膨脹。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精神,可以使人徹底擺脫 動物的自然本能,成為大寫的人、崇高的人,為真理和正義可以犧牲個人一切的人。與康德將自由放置在道德範圍的倫理學有的一較。

嵩明理學之後,君子雖有其社會地位之屬性,卻不再是實至名歸。

================================================================

有時間答危牆。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危牆在此句中代指大廈將傾,孔子之前的牆是孔子之前的人所建構。伏羲、炎黃之於孔子相當於孔子之於我們……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個問題太大,除了語境可以查證外,其他幾點並不是很容易論述,而且屬於見仁見智的問題。強行分條簡答一下,個人理解,大家看看就好。

首先,何為「君子」?從起源上來說,「君子」最早是對貴族以及士大夫的稱呼。不過後來所說的「君子」其實是儒家理想化人格的一種代指,因此單解「君子」二字是不可能的,要了解「君子」的含義就要系統性地概括儒家的基本精神,大家各去讀書,此處不贅述。PS:梁啟超於1914年11月5日在清華大學的演講詞「君子」值得一讀。

其次,何為「危牆」?為何「不立」?樓上很多人說到會給自己造成損失叫做「危牆」,竊以為如此理解並不準確。舉個例子,日軍侵華,國危嗎?堪立嗎?可以說一句君子不立危牆,良禽擇木而棲嗎?個人覺得君子不立危牆的原因並不在於境況有多危險,而在於不能因為無意義的事情犧牲自己,要留著有用之軀,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甚至有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故而這句話並不是說君子要遠離危險,而是說要遠離不必要的危險。死,在道德上毫無難度,何況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孟子。

嗯,還是要好好修身。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可以換種說法,就是立於危牆下的都不會是君子。被危牆砸到你可能會推卻這是牆的責任,但其實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舉個例子吧,如果你明知道一間公司的升遷獎罰制度是不健康的,你還躋身進去,當你的同事為了升遷干不好的事,你覺得不公平,所以你也幹了不好的事,在這個局部里,這樣顯得很正確,他做初一你做十五嘛,憑什麼他可以做。。。。。。

這似乎很對是吧,但是在旁人眼中是爛泥之中無好人。危牆之下都是小人。


記得在背名詞解釋題的時候查閱過相關內容。

文獻來源:方克立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頁。


中國有錢人極其愛惜自己,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立衡

不能坐在有東西掉下來砸到自己的地方,不能站在車的橫木上,避免掉下車。《史記》有這個記載


談談我自己的故事,再說理解:有天和朋友在玩lol的時候,擊殺對面兩名玩家之後,自己也殘血。這時朋友說了句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就回城了,而我選擇繼續追殺下去,被對方反殺。大概因為這句話特別熟悉又經歷過一些事,讓我在遊戲結束的時候想起很多事。剛結束不久的ERP競賽,因為方案太激進,在市場飽和的時候也投入生產,從而破產。實習的時候也太堅持自己的觀點,和line manage鬧到不歡而散…以及很多很多的事。而我所能理解的第一層:做人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然後君子。之後理解的是:擁有君子品格的人,不會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而現在想擴展下意境:成為謙和有度的君子,不會不能也不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


對什麼是危險的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從一開始就避免觸及,君子在此指有智慧的人,危牆指可能給自己造成意外損失的事情,比如火車站旁邊吃飯(被宰),購買不靠譜p2p理財產品(被卷),去外灘跨年(被踩)…………


隨便寫寫我曲解的答案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在古代君子之稱是對一個人高德行的認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句話,單看這一句話很難理解意思:別在快倒的牆下面。強解為趨利避害?

那麼在看看其他高德行的語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君子所具有的高品德很難描述全備,他們眼中無自己的生死,大義所向,吾往之。

君子不立圍牆之下,我以為是:行的端坐得正,堂堂正正,走在路中間(老鼠是貼牆走的,粘鼠板沿牆放有奇效)。做自己想做的事,對的事。這時候是不會有危險的,所以這幫人跪的時候只會說:時也,命也...

命這東西,在中國是高於其他的:都是命;天命等等...

什麼時候會怕?做對的事的時候是不會怕的,會怕說明這件事不夠正確,那就別去做,窮則獨善其身~窮不是指沒錢,而是指能力不足。

隨便寫寫懶得多謝了- -畢竟中國古代思想這東西...簡直了- -我也沒系統的學過,要寫總不知從哪下手,隨便寫一點感覺又扯出一大片...無窮無盡~那就到這為止吧


能清醒洞悉事情、通達的判斷問題! 莫管閑事,莫處是非之地。


「黨和國家培養你這麼多年,你應該多活幾年並延遲退休,為黨國多做幾年貢獻」

拋開政治談思想都是耍流氓……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語出《孟子》。孔子沒講過這樣的話,只有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人有張三李四,儒有趙錢孫李。古往今來非一儒


這句話意思是做人千萬不要做那種得不償失的事,比如小孩之間打架經常是因為我比牛逼厲害的口角造成的,這時你就可以用這句話來和孩子講道理,打架鬥毆就是一個這樣的行為,不管是把別人打傷賠錢還是自己被人打傷都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就像一個危牆你總是在牆附近晃悠,遲早會因此受到傷害的,所以君子要盡量用別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暴力


換我們那,長輩早就罵開了,大概如下:瞎了眼啊,望著那牆要塌了,偏要站在牆邊上,呆會打著腦袋又哭。


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君子時刻謹慎恭敬,外敬內靜自然明察秋毫見微知著,所以可以及時預知危險,心中感通,順應天理,有險則避之


就是體面的人知道惜命,不會主動往危險上貼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理解「小人之交甘若醴」?

TAG:名言 | 儒家文化 | 儒家 | 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