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怎麼解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問題?
經濟學很多分析是基於博弈各方都為了是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決策,但是人有時候不完全追求利益,並且人有時候「不那麼聰明」。
這會給經濟學上的定量定性分析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經濟學中怎麼處理這些造成麻煩的不完全理性追求利益的人?(因為他們的決策比較複雜)
這個問題不需要解決!因為大家總是誤解了理性,又忽略了交易成本。
1、理性只是個翻譯過來的單詞,他的本義是:
經濟學中人具有趨利避害的特性,這個詞也經常翻譯作「自私」。並不是說人是理智的,更不是說人是害人利己的。
2、交易費用
顧名思義,指的是交易過程中付出的費用或者說成本。這個交易過程是廣義的,在題主所指的情況中,交易過程可以指代決策過程。而這個成本,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成本,也包括精神方面的。題主問的,不完全理性追求利益的人大多數是這方面的。舉幾個例子:
1、信息成本我跟朋友一起吃了頓飯,懶得去查團購,結賬後發現團購其實會大大便宜。不是因為我不理性,而是因為其中了解信息也是需要成本的,我做判斷時覺得這成本大於收益。趨利避害,我做出了實際錯誤的決定。2、衝動
我一時衝動,做了錯誤的選擇,事後懊惱不已。因為當我衝動的時候,我的自身條件與對外界判斷發生變化,那時候,我覺得出口氣,或者爽一把很值。所以,趨利避害,又衝動了。
例子未完待續。
總而言之,理性人是個假設,需要與交易成本,局限條件等等共同使用。而且,理性這個詞的本義與語文意義不同。人是完全經濟的理性動物,只不過每個人的效用函數不一樣。有的人追求物質收益,有的人偏愛心理滿足,有的人則對道德優越感情有獨鍾,有的人只是為了規避風險。
人做好事不收錢不留名是因為能帶來心理滿足和道德優越感,年輕美女只會嫁給有錢的干爺爺而絕對不可能嫁給沒錢有病的干爺爺,你爹無條件對你好是因為你是他基因他要負責任,你離不開某個人渣是因為你愛他離開他帶來的痛苦和壓力要大於先湊合著過的痛苦,掉在地上的錢你不撿不是因為你多高尚,而是因為你怕有各種風險,還有可能你近視。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經濟行為。人的所有選擇無非基於兩點,一是獲取收益,二是規避風險。心理收益也是收益,道德輿論風險也是風險。世上所有的事情這麼解釋就通了。有一門叫做行為經濟學的學科,就是干這個的。
具體信息可以wiki查behavioral economics.看到有消息,才想起這事自己大半年前的答案。現在回看真是錯誤百出,不過我也不想刪或改了,就留著當個紀念吧。大家笑笑就好了。
——————————————————————————————————————————————————————————————————————————————————————啊,作為經濟系的一員,終於看到想回答一下的題目了,這個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記得在上微觀經濟學第一課的時候,老師就把這個假設擺出來了。知道么,當時我就怒了,覺得這樣的經濟學還有什麼科學性啊+_+
@牛繼業 老師的回答雖然說明了很多,但私以為有經濟學解釋一切的嫌疑,而且他羅列的是可以用經濟學解釋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有利益考慮,很難說不是理性行為。但有些人對這種無差別的量化會感到難受就是了,功利就是指此吧?),那不能解釋的呢?比如人們在購買商品時很容易受到銷售人員的」蠱惑「,比如人在情緒激動時會做出的「令人詫異的行為」,比如人的盲從行為·······有很多,經濟活動中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我覺得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的能力很有限,先嘗試說一下吧。注意我說的理性人指的是完全理性人。理性人的假設無疑是為了研究的方便,可是面對人不是完全理性的這一事實,怎麼處理呢?首先說明:內容有大量複製粘貼自百度百科,維基百科。不一一標註來源了,對於這種行為,我不做討論。
一、在經濟學界中,理性人的假設也不是享有理所當然的地位的。
「理性人」假設(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 既不會感情用事, 也不會盲從, 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 其行為是理性的。在經濟活動中, 主體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費者追求的是滿足程度最大化, 生產者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理性人」假設實際是對亞當·斯密「經濟人」假設的延續。(百度百科)單從定義看,不管你什麼感覺,反正我當時覺得是真不理性。但是如果對經濟學史有一定了解的話,就會發現這個概念也在不斷受到挑戰和變化。
首先,是有限理性人假設的提出。社會協作系統學派的創始人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I.Barnard,1886-1961)認為,人並非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而是只具有有限的決策能力和選擇能力。他從「有限理性」的原則出發對古典經濟學家們的「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的認識進行了修正,並在1938年出版的《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這一觀點還有後續的發展,例如管理學大師西蒙連續有限比較決策論。還有諸如社會人,複雜人的假設,但我們發現這些概念基本上用於管理學的領域,我就不過多討論了。但這些概念都是衍生自經濟學理性人的假設的,我說是想說明這個假設一直都有人對它提出質疑,並試圖做出改進。事實上如果沒有理性人的假設,很多經典的模型都沒法建立,很多基於其的假設很難提出。
二、概念的豐富化和在模型中引入外來變數
我認為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從「利益最大化」到「效用最大化」 的演變。利益往往是利潤,是價值等等直觀的東西,但效用就包含了相當的主觀感受了。一個人愛吃包子,一天兩天還好,如果每一頓都吃包子呢?大概會吐吧。假設這種包子的營養物質是均衡且合理的,按理說每一次吃包子人體所獲得的收益是一樣的,為什麼到後面人會拒絕吃包子甚至想吐呢?是不理性嗎?不是,而是吃包子的邊際效用越來越低了。這個效用里不只是獲得了多少能量、蛋白質、維他命,還有人吃包子的感受。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把一些似乎很難量化的「非理性感受」納入到可以計算的範疇內了。以此類推,很多東西都是可以這樣「量化」的,比如人面對利益和風險的傾向,親情,婚姻等等都可以拿來解釋,不同的是每個人的效用函數不同,具體可參見 @牛繼業老師的回答。但有些人對這種無差別的量化會感到難受就是了,人們常說某人很功利,大概就是指他用利益衡量一切吧?在模型中引入變數(或常量?),就拿利益和風險來說吧。對於一隻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有的人堅決不買,有的人觀望,有的人果斷出手,那麼誰是理性的誰是不理性的?恐怕很難說,或許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理性的決策,或許更理性的做法是算算期望收益。假如我們要做一個模型來解釋這一現象,怎麼辦?可行的方法是引入一個係數,且稱之為投資傾向係數K,這個K的值是因人而異的,保守的人K的值低,愛冒險的人K的值就高。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性了。在經濟學中這樣的做法有不少。
三、在實際的檢驗中,理性人的假設的正確性是得到證實的
這個我覺得無需多言,不然大家誰會聽那些經濟學大師叨叨。抱歉我不能給出數據支持,但目前為止,基於理性人假設的理論基本能很好的解釋各類經濟現象了。難道當人數足夠大時非理性的因素可以忽略?我不知道四、很多學科都有融合的跡象,帶來了新方向
經濟學說到底也是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一門學科,這樣做的學科有很多,如社會學,組織學,管理學。經濟學提供的是一個角度的解釋,勢必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經濟學裡重要的理性人假設,在管理學裡常說的卻是社會人的假設。而現在多學科的融合似乎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這些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不是基於理性人假設的。五、目前的研究動向也越來越多的考慮非理性的因素
2013年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他近年有一本著作《動物精神》就專門討論了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這書還沒看完的說-_-|||我的閱讀量有限,只能想到這些了,對於經濟學的發展,拭目以待吧
最後,我想說各個學科都是一步步來的,想當初質疑亞當斯密和質疑牛頓似的讓人難以接受,現在人們卻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凱恩斯,薩繆爾森,納什,弗里德曼一步步走來了,正如物理學從牛頓到愛因斯坦一樣。很多理論初建的時候很粗糙,感覺漏洞很多,但這是多麼美好的錯誤啊。
剛學習經濟學一年左右,知識實在不敢說,小子在這胡說八道了,還望批評指正先說結論:科學早就提供了對這類問題的處理方法,那就是積分和微分。
經濟學的完全理性問題和完全信息假設是聯繫在一起的,完全理性的必須的前提就是完全信息,同時完全理性是完全信息的必然結果。
因此,將完全理性原理應用於現實,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完全信息。下面分別談談前述兩個處理方法:- 積分——方法是通過擴展考察範圍和考察時間補齊問題相關的信息。如此的推論是群體行為比個體行為更理性、長期行為比短期行為更理性,這個結論與我們的直覺顯然是符合的;
- 微分——方法是通過縮小考察範圍和考察時間,使得問題相關的信息來不及泄漏流失,這表現為我們通常對即刻的環境和反應有很好的預測與判斷;
當然,現實經濟問題往往受財務周期的約束,既不是無窮大,又不能趨向零,定量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完全理性原理之外的其他方法 (如博弈理論、統計學習等),後者通常需要複雜的數學手段和大量的處理資源,在知乎上談細節已經不合適了。
有不少人質疑完全理性原理的正確性,這隻需要考察現實中的「瞬間」和「長期」結果就可以了,在這兩種情形中,完全理性原理的正確性一直在得到證實。一句話答案:經濟學不解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問題,理性人是(絕大多數)經濟學模型中的基本假設,是公理。
摘要:「人是理性的」的確是一個不完美的假設,但它使得我們對社會問題的研究有了系統性和一致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為迎合結論而人為設定假設的偽理論。同時,「所有的模型都是錯誤的,但有的是有用的」。雖然理性人不是一個準確的假設,但並不妨礙基於它的理論可以給我們有用的見解,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社會中的現象。
---------------------
展開: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理性/非理性。
經濟學模型中,基本的假設是,經濟中的個體會做是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決定。這個假設本身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命題,因為它不可被證偽。就像 @牛繼業 提到的,我們看不見人們的效用函數是什麼樣的,人的任何行為都可以被某個效用函數合理化(「人做好事不收錢不留名是因為能帶來心理滿足和道德優越感」等等)。所以,「效用最大化」這個假設沒有任何破綻,如果把理性定義為「效用最大化」,那麼「人是理性的」是一句無法被證偽的廢話。
但同時,不對人們的效用函數做出限制的經濟學理論也沒有任何價值,因為人們的一切行為和一切現象都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他們的效用函數就是那樣的,換句話說,我樂意!
比如:為什麼東西越貴土豪越買?因為土豪樂意!為什麼有的企業花大錢做廣告,有的企業不做?因為有的企業樂意做,有的不樂意!為什麼飯館喜歡扎堆開(美食一條街),而不是分散開避免競爭?他們樂意!
等等等等這種答案對於我們理解社會問題沒有幫助,不是經濟學家所追求的。所以大家對經濟學模型中個體的效用函數應該長什麼樣有一定的共識,比如,公司是謀求利潤最大化的,如果你想解釋某些公司的行為,最好在這個框架內,盡量別扯什麼公司的社會責任感之類的;再比如,人們只關心自己的收入/消費/福利,而不關心別人的(人是自私的)。這些對效用函數的限制可以被認為是狹義上的理性。從這個層面上說,「人是理性的」是一個不準確的假設。
一個再悲觀犬儒的人,恐怕也不能否認,有的人是關心他人的,人們很多時候會從幫助別人得到快樂,有的企業家不僅僅追逐利潤,而是有情懷的;同時人也有嫉妒,仇恨等醜陋的一面,有時人不僅僅在意自己過得有多好,而且希望競爭者/仇人/情敵/前男(女)友比自己過的更差。這些都是違背「理性人」的假設的。
---
以上,我們釐清了什麼是「理性」,以及為什麼說「人是理性的」的假設是不準確的。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經濟學怎麼解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兩點:第一,既然現實中人不是理性的,我們為什麼不放寬這個假設,讓模型更「真實」?第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由「人是理性的」這個「錯誤」的假設推出的結論?
關於第一點,在之前已經有了回答,因為我們通常觀測不到人們的效用函數是什麼樣的,如果不對其加以限制,那麼任何現象都可以被輕易的解釋,整個理論沒有任何價值,就是一句無法被證偽的廢話(因為是這樣的,所以是這樣的)。所以,理性人的假設使得經濟學理論有了一致性,我們犧牲一定的準確性,換來了一個系統的框架,獲得一些有意義的見解,而不是一些隨意(ad hoc)對模型進行假設以迎合結論的「理論」。值得說明的是,在經濟學中的,「人是理性的」並不是完全不可動搖的。一個被主流經濟學普遍接受的特例就是,在研究多代人的動態問題中,普遍的假設是,父母不僅關心自己,也關心後代的福利。另外,試圖放寬理性人假設的行為經濟學也在迅速發展。一個古老而常見的例子是,通過改變人們對未來如何折現的方法,我們可以解釋人們做決定中的時間不一致性,比如如下現象:健身房的月費是300塊,同時可以按次買,每次50。你其實只願意每月去4-5次(每周一次),你也預計到了這一點,但每月開始的時候,你還是會看似不理性的花錢包月,而不是按次付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Hyperbolic discounting"。同時再次強調,即使在行為經濟學中,我們也希望對理性人假設的放寬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系統性,而不是隨意的,為了解釋結論而刻意的。
關於第二點,其實同樣的問題並不僅僅適用於理性人這一個假設,也不僅僅適用於經濟學模型。統計學家 George Box 說過,「所有的模型都是錯的,不過有的是有用的(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物理中,自由落體模型是不符合現實的,也不存在真正的理想氣體,甚至連牛頓三定律都只是宏觀低速環境下的近似。統計學中的回歸模型經常假設殘差項是正態分布,可它真的這麼巧是正態嗎。但是即使這些模型是不精確的,他們仍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世界,解釋現象。當然,較真的人會說,經濟學沒法跟物理學比,因為經濟學模型實在是太不精確了。但這個道理還是沒錯的。如果對經濟學稍有了解,就會發現,「錯誤」的假設不妨礙給我們帶來獨到的見解和有趣的故事。時間有限,就不舉例子了。@牛繼業 已經提到了效用函數。正好昨天看到有效市場的三個假設,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答題主的問題。這三個假設依次從強到弱,只要有一個假設成立,市場就是有效的。
1. 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嘛,大家都是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2. 非理性的行為互相獨立。——這個就弱一點兒了吧?允許你不理性,但不理性的行為是獨立的。不過這個往往也和現實不符合。要是符合就不會哄搶食鹽了……3. 套利有效。——這個是說:不理性的人去哄搶食鹽的時候,有足夠多的理性的人,知道此時可以從別的地方獲取低價食鹽在這個市場上高價售出獲利。從而增加了供給,最終使價格恢復正常。這個好多了!看起來比較容易實現!最後,統計學中有一句名言,我覺得套用在經濟學裡也可以。
Every model is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經濟學也對現實經濟活動的抽象,沒可能百分之百「正確」。有用就好。解決方法是丟掉這個假設,絲毫不影響。
推薦閱讀:
※土地私有有什麼好處?有沒有可能解決高房價問題呢?
※沒有任何經濟學基礎知識的人,怎樣才能使個人理財獲得較好效益?
※經濟學學生如何通過有效的社會實踐豐富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