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為什麼在近 30 年出現這麼多優秀的導演,他們的影視人才培養和儲備的情況是怎樣的?


為什麼出現這麼多優秀的導演,這個問題涉及了很多原因,我在這裡好好回答一下,也為了感謝@朱博文 的邀請,主要害怕沒時間回答:)

自從韓國在1994年出台《電影振興法》之後,有了營養的土壤,整個韓國電影市場兇猛生長有關係,所以產業繁榮,人才當然濟濟,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一下。

1、制度的保障

最早韓國也是有「電影xx制度」,次制度從日本佔領韓國時期持續到20世紀,嚴重影響了韓國電影的發展,自從《電影振興法》頒布後,從法律的角度宣布以前的電影審查制度是違反x法,基本上是結束了70多年電影審查制度,而且在1998年建立了新的電影分級(分類制度),所以從題材和表現空間上就有了很大寬鬆範圍,而且以前的軍人執政時期,從意識形態上限制西方文化對韓國文化的衝擊,也就是政府配額制度,而這個制度看似干預市場自由,但是從後期的韓國電影市場來看,卻成了韓國發展保護本土電影的保護傘,而且法律規定,每年每個電影院必須上映韓國本土電影時間必須滿146天,而且電視台也必須播放一定比例(見中國為了發展國產動畫,為什麼你只能見到喜羊羊,熊出沒),但是這樣是違背市場規律,與經濟發展相抵觸的政策,導致韓國電影在一定時期,內容製作下滑,產量銳減,所以電影還是需要和國際交流,wto的簽訂,保護國產電影和調控電影貿易(進口)成為電影產業弱國一直需要探索,學習的技巧(見傳聞的國產電影保護月),韓國還從稅收上,抵押電影版權融資,風險投資等商業金融領域都給了各方面的保障,在這個制度下,誰都想施展才華。

2、資金支持

有錢便是娘,只要電影產業上下游渠道是健康的,完善的體系,就不會缺少資金,有了資金自然產業振興指日可待。資金從哪裡來?當然是商業的歸商業,藝術的歸藝術,韓國著名的財閥,集團,別說左右電影,左右政治都是有可能的,現代、lg、樂天,三星等等韓國這些大企業,大資本集團,本身都有自己的產業鏈,從製作、影院建設,媒介製作,配送,器材,等等等等,在電影產業隨處可見,因為這就是一門生意,所以電影產業蒸蒸日上,你說還愁沒人拍嘛

3、不斷學習

在制度的保障,資金豐厚,產業繁榮,剩下的就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製作水平,把電影內容做好。韓國導演不斷汲取他國電影類型和精華,不給自己設局限,敢於嘗試不同風格,不同特色,提高本土電影如何接地氣,又能與國際市場接軌。

4、團結,不窩裡斗

這一點韓國參見光頭運動(百度搜索 韓國電影 光頭運動),國內參見老藝術家批評新導演。

5、人才培養和行業儲備

韓國很多導演從本土成長起來,也有很多海外學成歸來的人才,把國外的先進經驗帶回來傳授和交流,韓國的電影文化熱合教育熱也是始於30年前,很多國內的綜合大學都成立了電影相關專業,藝術專業,很多著名導演,一線的專業工作人員,在電影拍攝工作的同時也會在大學裡面兼職授課,這個就是產業教育不脫節。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也是來於產業,為產業服務,不搞什麼形象工程,政績,更牛b的是,2003年,導演李滄東當選韓國觀光文化部部長(相當我國部級幹部,我國之前作家王蒙當過文化部部長......),他這個從行業出來,當然為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努力,為維護配額制度努力。


作為一個平時關心韓娛較多的人,個人覺得這幾年不管是韓流音樂也好,電影產業也好,如此發展迅速是和政府的支持推動是分不開的~韓國現在推行的是文化產業,把這個當做一項產業來做,以政府力量來推動,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來增加韓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時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


首先 韓國新的分級制度也是建立不久 以前也有審查 其次 審查制度影響藝術創作不能說沒有 但是影響實則非常小。就學習和製作方面來說 韓國電影系大學課程和製作流程是與發達國家接軌的。簡單的對比就是。學校的教學設施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水平,而國內更多的大學只是充數開設一個編導系…真正不錯的學校屈指可數,普通學校更是直接外聘一批當地不錯的人來教學。文化藝術這個東西還是要腳踏實地的搞。


個人認為有三點:

1、韓國的電影分級制度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其國產電影的表現形式和精神內涵,直接獲益的就是犯罪片和恐怖片,這兩種電影在韓國的水平也是比較高的。像《恐怖直播》,《追擊者》,《熔爐》這種XX傾向比較嚴重的電影放到國內馬上就會被和諧掉。

2、西方電影文化的入侵。韓國近些年來由於放開了電影審查制度,受到西方電影文化的衝擊相當嚴重,尤以好萊塢為甚。這樣的結果會對韓國本土電影造成衝擊,但是也加速了韓國電影的商業化,技術方面,電影公司會傾向於僱傭好萊塢的特效團隊來拍攝「大片」,比如說《海雲台》,《龍之戰》;思想方面,韓國電影人可以向電影強國學到更多東西,換句話說,多多少少會被「西化」,朴贊郁就是典型的例子。

3、韓國電影人的自我思索。中國的第五代導演是最輝煌的一代,他們經歷了那段動蕩的時期,他們強烈渴望通過自己的電影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所以90年代有《活著》,《霸王別姬》這樣許多的好作品湧現。韓國電影人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探索做了充分的反思(這種反思一方面是他們社會變革時期的經歷,另一方面是面對西方文化衝擊無聲的反抗),這就使其作品擁有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典型的作品如奉俊昊的《殺人回憶》,朴贊郁的《我要復仇》。結合第二點,韓國的電影有了商業片的外衣(或者說表現形式到位),也有了深刻的精神內涵,這樣的電影顯然會叫好又叫座。


從LZ的文中,我沒有看出LZ到底是覺得「配額制度」是好還是壞?


創作環境之寬鬆程度和國內相比估計是兩個極端。


之前看過一篇報道就是關於韓國電影業的快速發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韓國對於電影業的推動,他們對人才培養很是看重,比如他們會專門設立資金以提供給學習電影專業的學生。


推薦閱讀:

洛奇 《Rocky》這部電影好在哪?
《第一誡》的結局和整個電影想表達什麼?
如何評價劉德華新片《風暴》?
如何評價電影《黑社會》中的飛機?
哪部電影你看完覺得黑暗的喘不過氣?

TAG:電影 | 導演 | 韓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