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對科技創新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科技創新是否需要二者作為先決條件?

5月28日,美國空軍學院(Air Force Academy)畢業典禮上,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發表演講時聲稱中國不足畏懼,因為中國缺乏創新能力。理由是中國缺乏政治與思想自由。

現在大家樸素的觀點即:在中國現階段,科技創新是不可能趕上美國的,因為中國沒有題目中所說的兩個條件,但是我有一個疑惑,蘇聯時期,蘇聯同樣沒有,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科技創新出現呢?

眾所周知,科技的創新需要大量的人員參與,資金投入,以及完整而正常運轉的市場經濟,那麼,如果這些條件都具備了,那麼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否還是難與美國較量呢?

我的問題很簡單,題目中提到的兩個因素,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到底起到了多麼大的作用?二者誰的作用更大?二者是科技創新的必須的因素嗎?


如果題主的「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是僅僅限於政治領域的話

沒太多作用。

不需要以二者為先決條件。

九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美國的總統副總統們怎麼不像今天一樣絮絮叨叨反覆強調「(與中國相比)美國還能領先100年」,「美國創新不會被中國超過」這種話?

拜登這個發言,本身就說明了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已經讓美國感受到了如芒在背的威脅。已經到了需要高層人物親自站出來向美國公眾來強調「美國現在仍然領先」的程度了。

中國的很多「公共知識分子」有些很奇怪的邏輯,他們認為科學創新不需要建立在本國現有科學厚度的基礎上,不認為科學創新是一個「在現有的牆上壘磚」的過程,而是靠著「創造力」、「想像力」靈光一閃拍大腿拍腦袋想出來的:「哎瑪,這主意老好了,之前咋就沒想到昵……」,然後,就得了諾貝爾獎。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平時罵官員拍腦袋拍大腿決策——這點頗有「雙重思想」的風範。

一個後發國家,剛開始肯定是追趕,這個過程也必然伴隨著山寨,這個過程是不可能出現多少創新的。再極端一些,在我看來,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大規模的山寨現象,那麼它就離創新不遠了。或者更極端一些——在整體上看,「山寨」是後發國家實現創新的唯一途徑和將要出現創新的提示標誌。

畫一張圖來舉例子

在一個科學或者技術領域,沒趕上或接近之前,是不太可能有創新的,除非你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但開創新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往往也是國家整體科研實力逼近領先者之後才會出現的。

如果所謂的「政治與思想自由」真的在科研創新領域有這麼大的作用,那就會推導出一個結論,採用了西方多黨政治的國家,都會在科技領域取得創新,而由於採用西方政治體制的國家是大多數,那麼今天世界科研力量的分布應該是很平均的,至少也應該縮小與之前發達國家的差距。而這和目前世界科研力量日益不平衡,日益集中於少數幾個科技發達國家的現實相抵觸,而這些科技發達的國家,除了中國之外,幾乎都是自19世紀以來就已經成為了科技強國,所以,通過反證法,可以得知所謂的「政治與思想自由」在科研領域起到的正向作用,相比於其他因素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至於會不會起到反作用,這裡就不論述了。

那麼,有人問,到21世紀會發生什麼現象?要想預測未來當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一個長遠的社會動態通常都有很深的很長遠的因素。我個人認為,以下的幾個長遠的因素是使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有輝煌的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是需要有聰明的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視紀律、重視忍耐心、重視勤奮的社會傳統;第三要有決心;第四要有經濟條件。我認為這四項在21世紀中國都會具備的。當然有人講,你講得太簡單了,中國將有許許多多問題,會有政治動亂,有接班人問題、政治體制問題、貧富不均問題、外交問題,簡直數不清的問題。

  不錯,不錯,這些問題都會發生,可是我們看看20世紀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世紀是中國以極高的速度從零開始達到一個把近代科技本土化了的局面。這樣一個發展是在什麼情形之下出現的呢?是經過兩次大革命,經過了無數次的內戰,經過了日本的侵略,經過了種種的困難,經濟的困難、外交的困難,經過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並沒有阻擋中國20世紀科技的蓬勃發展。為什麼?因為科技的發展所需要的原來很簡單,只是我剛才所講的四個條件,只要有人才、有紀律、有決心、有經濟的支持,中國在20世紀里有前三者,到了21世紀我認為將四者具備所以我對21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是絕對樂觀的

——《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1993) 楊振寧》

楊振寧的這個1993年的預測,現在正在逐漸變成現實。他提到的幾個與科技發展相關的因素是基本靠譜的。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只要把這些人口的力量激發出來,就足以在所有科研領域都形成對外國的追趕力量,而不像很多國家,只能偏重於有限的若干個科技領域。人海戰術,在一個國家宏觀的科技發展上,仍然是有很大作用的。

在我看來,巨量的有素質的工業人口、充足的科研經費,再加上一定的追趕時間,這才是對科技創新影響最大的三項因素。

插一句題外話,這也是我認為印度是一個最重要潛在競爭對手的原因,雖然現在看來印度仍然處於沉睡狀態,表面上也似乎有諸如種姓、國內語言市場不統一等枷鎖束縛,但隨著時間流逝,隨著信息和資源的流動,這些枷鎖雖然可能不會像中國當年那樣被直接乾淨利索斬斷,但有可能慢慢被時間磨斷。而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那將是屆時已經人口萎縮的中國的噩夢。所以,如果僅僅從國際競爭和一定時間範圍內的國家利益的角度考慮,以後能做到的話(對於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都是威脅的話,那對於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屆時已經相對衰落的美國和歐洲,更是威脅,想想分蛋糕的隊伍中再擠進10多億人的情況吧),肢解印度是一勞永逸排除定時炸彈的好選項——屆時這麼想的不會只有中國一家。

人、錢、時間,現在中國有了前兩樣,暫時缺的只是第三項。

擴展閱讀:

袁嵐峰: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美國空軍學院,這屬於動員性質的演講

如果要是在美國科學院或者各個大學裡說這種話,會直接被科學家們呵呵的,在一線的人看到的是對手不斷增加的各類科研成果,這個時候你一個政治人物來談體制機制問題,嗯,interesting。反正中國人的實驗室、經費、設備就在那裡擺著,比如射電天文望遠鏡這東西,拜登你給撥個款唄?

BBC關注中國科學革命 中國學者:目前真是科學家的好時光(多圖)(全文)

但是在美國空軍學院就不一樣了,在這裡就事論事沒有太大的意義,未來這些人是有可能和中國直接對抗的。這就好比一個籃球隊,如果實力很懸殊,那教練在戰前動員根本不用說太多;如果對方最近勢頭很猛,動員的時候當然要說對方勢頭猛不代表一定行。

否則怎麼辦,跟隊員說:小夥子們,對方最近勢頭很盛,我們沒戲了。?

當然,如果水平更接近一些,達到互有勝負,語氣就會變成這樣

「首先,我們意識到不斷有年輕球員和球隊的出現,這就跟NBA情況一樣,我們會出現很多新對手。」沙舍夫斯基說道:「沒有任何質疑,我們會第一個提起西班牙,如果他們球員足夠健康,儘管他們在老去,但西班牙是值得尊敬的球隊。」

「塞爾維亞被視為下屆奧運會一支非常強勁的球隊,還有法國,他們有很多天才,還有一支沉睡中的球隊就是加拿大,其擁有一批很出色的年輕球員,長遠來看他們都有很強競爭力。」沙舍夫斯基繼續說道。

「2004年時候,我們看到有些國家真的很團結,比如阿根廷和西班牙,這是我們應該加強的部分,我們有長遠計劃,並且正在按計划進行。」沙舍夫斯基最後說道。


假定當今美國擁有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那麼美國黑人也擁有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然而美國黑人目前對科技創新起到的作用不大。

如果美國黑人也是人,那麼在數十年前他們享有的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是不充分的,因而美國作為整體也不能說擁有充分的自由和民主,但不影響美國當時就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主力。


不是!!!!

要證明我的觀點:

1、二戰中的德國無數腦洞科技。

要反對我的觀點:

2、美帝終結了納粹。收容了納粹迫害的科學家,點開了核電這個科技樹。

所以結論是,科技發展不需要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但是,如果沒有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很可能錯過一些先進科技!


沒什麼關係,不然納粹德國和蘇聯就不會有科技創新。


東亞病夫——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貧油國——大慶油田

崩潰崩潰崩潰——崛起崛起崛起

中國創新不足-----中國論文總數快速上升

以前,給我們洗腦

現在,他們不得不給他們自己洗腦

將來,我們將給他們洗澡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7日 03 版)

本報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喻思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6日發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4」顯示,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136.98萬篇,排在世界第二位,位次保持不變;論文共被引用1037.01萬次,排世界第四位,比上年度提升1位。


只談談拜登的演講

這不是普通的一般演講,這是一個對士兵對軍隊的演講,而這種演講的目的是什麼?只有一個,那就是鼓舞士氣;鼓舞士氣當然就要祭出一面大旗,古今中外亦然,古時有「尊王攘夷」,有「匡扶漢室、漢賊不兩立」,有「挾天子而令諸侯」等等各種各樣的大旗,為的就是師出有名,為的就是號令士兵們時有足夠的理由,雖然實質上都是為了打仗,或說為了利益。而今天自二戰以後,美國就一直舉著這「民主、自由」的大旗為出師之名四處攫取利益。沒辦法,看美國的地理環境,孤懸於美洲大陸,又無強鄰且沃野千里,本身非常適合民主邦聯制,大家鬆鬆散散過好日子就行了,所以沒有什麼民族主義或是保家衛國抵禦外敵等等很有煽動性的口號。不像中國這個東亞的四戰之地,強鄰環伺。可是現在資本家要把美國變成新羅馬帝國,帝國里的軍隊要去到世界各個角落,於是就打著輸出美國價值觀的名號挑起戰火,沒辦法要不然用什麼理由?就像劉備用「誓討漢賊」的大旗到處攻城掠地一樣,還不把王朗氣了個半死,這旗號還時不時讓曹操內部的漢室舊部新動一動,時不時搞個叛亂,多好。就像國內公知們時不時等著美帝來解放一樣。而美國的那些政客、學者心裡跟明鏡似的,信他們的話小心年都過錯。士兵,炮灰而已


誰說中國思想不自由,難道看不見中國有那麼多物理民科、數學民科嗎。他們的思想那真是無拘無束,夠得上自由,而且他們用極大的熱忱投入科研工作,極想想用自己的成果為推動中國的科技進步。

以後國家科技進步就指著這些思想自由的人了。

至於科研院所里那些人?他們都是思維被束縛、沒創造力的傻瓜。


方舟子的一篇文章可以很好的解答你的疑惑:

科學與自由的交融

方舟子

美國《獨立宣言》是在235年前由托馬斯·傑斐遜起草,再由本傑明·富蘭克林略作修改而成的。這兩個人有一個在當時很罕見的共同點:他們對科學都有近乎狂熱的熱愛,都是業餘科學家。當時的美國並不存在職業科學家,所以他們也就代表著同時代美國人在科學上所能達到的高度。富蘭克林在電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用風箏把雷電引下來的實驗,是眾所周知的。傑斐遜也有不少發明創造,也許他對科學的貢獻比不上富蘭克林,但是對科學的痴迷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到了偏執的程度。就在通過《獨立宣言》的當天,傑斐遜還和往常一樣記錄了四次氣溫,並在第二天去買了氣壓計。他的某些科學觀念完全是現代的,例如他認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體質和智力與白人完全一樣,這在當時是個驚世駭俗的觀點,為此受到了很多攻擊和嘲笑。

  當然,我們現在想起傑斐遜,首先想到的是他在《獨立宣言》中宣布的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自由權的主張,這是「不證自明的真理」,就和幾何學的公理一樣。他如此自信,因為他認為這是科學所告訴我們的,如果你相信科學,就會相信人類是平等和享有自由權利的。「自由是科學的長女」,他後來如此寫道。在臨終前十天寫的最後一封信中,傑斐遜更清楚地說明:「所有的眼睛已經或正在睜開看到人的權利。科學之光的廣泛傳播已經讓每個人看到了一個淺顯的真理,那就是人類大眾並不是生來就在背上放著馬鞍,準備好供少數受上帝的恩典偏愛的鞭策者合法地駕馭他們的。這就是別人的希望所在。至於我們,讓每年這一天(按:指7月4日美國獨立節)的回歸能永遠讓我們重新記起這些權利,並不懈地為它們獻身。」國內一些敵視科學的人卻自稱「自由主義者」,想來他們掛在嘴上的「自由」與傑斐遜說的並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也離不開自由。科學需要學術自由才能更好地進行探索、質疑、思索、討論和達成共識。傑斐遜也曾指出:「自由是科學和美德的偉大父母。一個國家後二者的偉大程度將會總是與其自由程度成正比。」經常有人以蘇聯很不自由,但是科技很進步,來說明自由並不是科學發展所必需的。事實上,蘇聯的科技成就主要表現在工程技術和物理領域的個別學科,這些學科與意識形態沒有什麼關係,還能享有一定的學術自由,甚至受到官方的扶持,所以還能有所發展。其他科學領域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例如,由於遺傳學被蘇聯官方認定為「資產階級學科」,蘇聯遺傳學家被殺害、流放,遺傳學被取消。由於遺傳學是生物學的核心學科,這樣做的後果流毒深遠,直到現在,俄羅斯和受其影響的國家的生物學研究仍然在世界上毫無地位。

  科學的許多特徵,例如探索、懷疑、理性、實證、反權威、合作、信息共享、同行評議,都是自由、平等的體現。自由、平等是普世價值,科學更是。科學家有祖國,但是科學沒有國界。自五四以來我們就一直在歡迎德先生、賽先生,現在又有人提出應該歡迎李先生(自由)。在一定程度上,這三位先生是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的。


想想看沙俄,蘇聯以及二戰前的德國歷史。


科技創新與P民的自由、民主沒有直接關係。


教育和知識產權保護比題主所說的兩個條件更重要,國內現在主要的科技創新大半都在國企和大公司里,中小公司創新了以後一旦被大公司剽竊就根本競爭不過,舉個例子例如qq農場。中國的教育嘛!學業負擔大,同質化嚴重,創新能力在學生時代就被扼殺了。


科技最需要的是時間!

其次是決心和投入,你可以理解為領導力;

至於民主自由/獨裁專制,會讓你在特定情況下點開特定的科技,並對某些方面的科技有加成效果,有影響,但並不關鍵。


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這兩個概念是有問題的,首先看看思想自由,每個人的思想都有一定的自由,沒有人能完全控制另一個人的思想,我在想什麼,只要我不說,誰能知道呢?同時,每個人的思想也必然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國家的洗腦,社會潛意識的潛移默化,知見障,等等。所以思想自由是個偽命題,不存在絕對的自由,也不存在絕對的不自由,而是必然在兩者之間的一個值,只是這個值有的比較高,有的比較低,有的這方面不自由,有的那方面不自由,如此而已。

同理,政治民主也是一樣的。任何時代,任何政體,人民都具有一定的決策能力,或者說任何統治者都不能完全不考慮人民的意見。但同時任何政體也不可能什麼都由人民決定。比如說如今的西方民主政治,他們是標榜民主的吧,但是他們只有部分決定是由人民投票決定的,其他時候都是統治者進行專制,如果事事都由人民投票決定,那麼效率太慢,花費太大,是不可能的。而一個帝制國家,是專制的,但皇帝不可能不考慮老百姓的意見,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如果你什麼都不聽,一意孤行,那麼老百姓可以把你推翻了,換一個人當皇帝,這其實也是一次老百姓自己的決定,所以無論是民主還是專制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老百姓偶爾做決定,其他時候都由統治者做決定,只是做決定的頻率會有不同,民主的時候次數會多一點,但相對於國家大量事務來說,這點次數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說思想自由政治民主這兩個概念是有問題的,任何社會都只能是一個中間值,所以在任何社會都是存在科技創新的,那種思想完全不自由,政治完全不民主,科技完全不創新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因為其實以前蘇聯代表民主,美國代表自由。

雙方先進的體制對科技發展都有幫助,只是後來蘇聯解體了。美國就徹底正確了。


有沒有是無需爭論的,肯定是有的,但經濟方面就沒有嗎?其實它們都不是主角,主角是人才。

一直以來,我國的目標都很明確~追趕與發達國家各方面的差距。我倒覺得政治環境對科技進步影響力有限。

二戰時候,納粹德國的政治環境如何呢?制度優越么?這並不妨礙它擁有領先於當時世界的科技優勢。我們知道很多現代至關重要的科技成果(大多是軍用)包括核武器(希特勒率先研發,但未成功)、電子計算機(圖靈為了破譯德軍通訊密碼)、導彈、噴氣式飛機……都與納粹德國有著直接聯繫。

二戰結束後,前蘇聯也像西方盟國一樣,積極吸收(瓜分)了納粹德國的科技遺產。這些遺產無外乎兩個: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這跟前蘇聯及美國科技騰飛是有直接關係的。再說十年特殊時期的中國,政治環境惡劣,但依然能在重要科技領域取得突破。

科技進步正常情況下是積累漸進的過程;但還有一個重要變數是技術爆炸。政治環境對前者影響較大,因為它可預測可控;而後者相反因此不太受它的制約。

美國的科技一直處於領先狀態,它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這個狀態就很了不起了。它的內在動力就是保持領先,我們的則是追上並超過,其實我們動力更大一些。當大家在常規條件下的差距逐漸縮小,剩下最大的威脅就是不可預測不可控的那部分,這部分歸根究底還是得依賴人才。

這種感覺很微妙,如同某一天朝鮮半島果真丟出了一顆原子彈,相信是那不是什麼驚喜而是驚嚇。在它看來這是可能的,因為中國底子那麼差是做到了的,一樣落後過,一樣國際環境孤立,然而我們有鄧稼先,他們沒有。

科技進步無論可控不可控都要依賴人才,人才是第一要素。政治啊,經濟啊……是為了滿足這個要素的後覺條件。放大形成的基數或者集中優勢都是為了增加觸發的可能。


蘇聯能有這麼多創新,是因為它重視重工業的發展,而重工業的發展往往也能夠國家經濟和許多產業帶來增長與創新。。。。

線性規劃的例子就不用說了吧


玩過文明5的都知道

科技點數跟很多因素有關:出生地,政策,天賦,商路,產能,宗教,最後才是意識形態

一般來說,國力軍力產能最強的那個也必然科技領先(棒子這個奇葩除外)

個人最愛是點滿秩序全家桶,那酸爽,誰用誰知道

當然,如果你的意識形態和「主流」意識形態不一致導致幾十個紅臉,那就不僅僅是科技停滯,而是經濟產能科技一起崩盤了,搞不好還有城市投奔

比如現實中,花生屯點了自由而葉大波點了秩序,到了1990年。。。


我感覺有那麼一點點關係,但總體上來說,是科技進步,或者說生產力進步改變著政治格局,而不是倒過來。

當大部分科學家在展望未來的時候,很多政治家們的思想還是處在冷戰時期。


不是。我們不要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國產客機 C919 首飛成功?
土耳其人祖先是黃種人?
「中國」和「蠻夷」之間是否還有第三種狀態?
如果中國推行強制兵役? 你會怎麼做
在中國做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TAG:創新 | 政治 | 科技 | 思想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