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費是否是一種陋習?


有一次我在悉尼的一間酒店裡試圖給某人小費(他們不厭其煩地幫助了我),但他們明確拒絕了小費。我為我的粗鄙感到尷尬,因為他們是把我當成友人在幫助我,我卻潛意識上把他們為我做的歸結於功利目的。我愧疚得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另一次,在阿德萊德(澳大利亞港市)的一家餐館裡,我,一位顧客,竟然得到了小費。我當時正在享用魚,薯片以及一杯白酒,只是在這過程中碰巧掃了一眼我的手錶。當我離席去結賬時,他們告訴我這杯白酒不收費,因為他們留意到我看錶,就認為他們的服務沒有到位。我表示抗議並說不,你們的服務很贊,而且我沒有暗示過我不耐煩巴拉巴拉的。結果無濟於事,我始終無法為這杯白酒買單。

試著想像一下這些場景發生在世界其他地方。請你不要改變,澳大利亞。

感謝評論區的@鹹魚醬從不拖鞋


小費的起源和現在都是一種陋習,在另一個知乎話題國外為什麼有給小費的習慣?中國為什麼沒有這個習慣,以後會有嗎? - 生活 就有討論,寫得很好。小費制度的起源(參見How, when, and why did the tip culture start in the US?)其實來自英國的增值服務,TIPS是To Insure Prompt Service的縮寫,後來美國在南北戰爭後由富裕的旅遊者從歐洲引入,帶著「老子有錢」式的炫耀。如今的歐洲,包括英國,小費文化反而在式微,即便給,一般也是5~15%,低於美國的10~20%。

小費其實如今完全沒有必要,在很多餐館酒店,小費並不是最終落入服務員的腰包,而是統一收上來然後分給所有服務員,這樣包括廚師等在內也能拿到。因為小費的差異化越來越少(最早小費的初衷是只給服務好的),因此目前的小費就是一種分開付賬的費用,對於服務員就是一種分批發放的獎金,因此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正如上述另一個話題里說得清楚,如今的小費除了增加不熟悉客人的困惑之外,鮮有積極意義了。


日本不用給小費,你們覺得美國服務好還是日本服務好?給小費的習慣就是陋習!

服務的好就能拿更多錢,拿錢按照服務質量來算。那我吃飯給錢能不能按照你東西好不好吃給錢?


不主動倒水,在早茶店餐車每次到我面前都沒剩幾樣東西,上菜摔盤子,給臉色,不主動幫忙check還要問自己去check,把suggested tip算成稅後,故意把suggested tip算錯,都不會給或者只給很少。

當然這些一般發生在中餐館,在老美的店一般都能給到15%,對,老子就是窮,某答案說的20%肯定給不到,別跟我玩道德綁架。服務跟屎一樣我憑什麼給小費,飯里有蟲子還不給錢呢,有時候氣極了直接小費寫0。


我認為,至少在國內就是個陋習。


如果小費能讓中國的服務業從根本上改變倒也可以商量商量。

ps:我想知道加收10%服務費算不算小費?進誰的口袋?


服務得好與不好都給小費才是陋習,而按服務質量來給,如果服務不好一毛不給,這應當提倡。因為這能激勵服務員更好的服務,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高檔酒店飯店般的服務,我很願意多花個10塊20塊的買一個優質的服務,飯都吃的更香了,反之氣都氣飽了。


如果在中國,那是陋習

1、給小費的陋習來自於貴族對奴僕的打賞,是身份地位不平等的體現。奴僕們對給小費的大爺點頭哈腰,而對給不起小費的平民使白眼,裝大爺。

2、給的小費佔物價的10%-20%,都流入服務員的腰包。服務員得到的報酬很多是其他員工的3-5倍。廚師、洗碗工怎麼想?

3、不明碼標價,隱性消費,傷害消費者知情權。

4、連計程車這種個體經營者都要收小費,如果小費是服務費,那我交的車錢是燃油費么?

如果在米國,那是紳士行為

陋習?米國人這麼偉大的估計怎麼會有陋習呢?

嗯,米國人這麼文明的國家,連拉屎的姿勢也是這麼優雅


不尊重當地風俗文化才是陋習


就我看來,這是一種陋習。很多老闆把工資多少的矛盾嫁接到消費者身上,這是很多小費的本質。然而消費者本身並沒有義務去承擔服務生的工資問題,因此小費本身不應該一個值得倡導的概念。(當然有些店在提供小費的情況下會提供更好的服務,可我目前為止在美國見到的店都是無論服務好壞都要付小費,有時候不付下次去服務員還嫌棄你,這真的是一件十分氣人的事)


我看提問在美國標籤下,美國給小費不是陋習而是習慣風俗和禮貌。美國服務員底薪很少。他們主要靠小費生活,當然都要給,不給是很不禮貌和表示強烈不滿。


正在美國餐館打工的我好想回答,想想還是,很多人都沒出過國,從來沒給過一次小費,在這裡做鍵盤俠,攤手~~


+

社會的輿論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個共識:給小費的潛規則是一種陋習。

但是意識到這一點,把「小費」的明目直接更換為固定比例收取的「服務費」有更好嗎?

服務行業在現代突然意識到,實物商品和提供實物商品整個流程(人力商品)可以分開收費,實現變相漲價或節約人力成本。

如果提供服務的一方對自己提供的商品(包含服務流程)已經給出定價,顧客一方接收定價,也就是接收商品提供者設定好的一整套服務內容,買賣很直白,然而按照實物商品的價格百分之十或十五,收取了額外的服務費,道理很難說得通,顧客購買價格更貴的實物,並沒有獲得人力服務內容的提升,而更昂貴的實物也沒有說就一定提升了人力服務的難度。

再者,如果經營方給出的定價,其實主意打的是對實物商品的定價,而對於自己約聘的員工提供的人力服務定價,相當一部分轉嫁給「小費」,進而,在一定範圍的人群中,以潛規則或文化習俗為由頭,給這種轉嫁程序,也就是「小費」合理化。我怎麼感覺有點無賴。

至於,具體顧客,感受到自己支出小費後獲得服務方更友好的對待,轉而自己也肯定「小費」的正面意義,實在是

活在當下, 開心就好。

+


想知道不收小費沒有提成的服務員會是個什麼態度? 看看我們的人民公僕就知道了。


我覺得不是

1、給小費是客人直接給服務員,服務員可以不經餐廳的剝削,可以交少點稅,對服務員來說,這是好事;2、與把小費包在餐費中對比,服務員為了得到更多的小費而會為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對客人來說也是好事。

當然,稅局會因此少收服務員的個人所得稅


是一種文化吧,很簡單,服務員要工資的,小費也是隱形工資,只是是價格加到菜里,還是直接給服務員而已,但是客戶卻有了選擇,富裕的消費給的多點,貧窮的給少點甚至不給.作為一個彈性機制還是更照顧弱勢群體。

當然對服務者也起了激勵監督作用,付出和回報得正比。想想國內的打分機制,其實就是把分低的打賞給分高的而已,只是錢是企業發而已,其實到底也是到大眾發的。


我倒不覺得是陋習,恰恰相反,如果服務人員的主要收入是小費的話,其對顧客的態度就會因為激勵好很多。

我在美國讀書時候通常給10%到15%,周圍哥們有因為追妹子時候服務人員助攻到位直接給過100%。但是一旦分賬時候弄錯,或者刷錯卡再退回來,我就直接給1分錢小費,以表達自己的憤怒。

相反國內,如果吃飯不爽了可能最多就是吵吵幾句,大眾點評留言吐槽下,也沒有其他方式讓當事人直接感受到了,這對服務業的水平提升似乎沒有什麼好處。

我也看到有人講日本服務沒小費,也不錯。因為自己沒去過日本,不便評論。


小費本身肯定是陋習 老闆壓榨員工然後把怨恨轉嫁到客戶身上

目前已經有小費習慣的國家還是要接受 畢竟服務員的工資很多都是低於最低時薪 他們真的是靠小費活

但希望國內千萬不要學習這個


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小費就是陋習


不算什麼陋習,為服務買單。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華人餐館,沒有服務員,也就是沒有服務,強制收小費,而且不低於10%,這才是陋習。有一次在一個川菜館吃飯,就兩個店員,上菜慢,菜沒炒熟,我們拒絕給小費,被老闆拒絕,強制收了10%。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川普說華盛頓和傑弗遜都是奴隸主的發言?
美國人吃轉基因食品嗎?
高度區域化的美國農業是怎麼避免大規模的蟲災和病害的?
一個建築迷去北美旅行有哪些路線推薦?
美國最富有的州和最窮的州,經濟相差多少倍?

TAG:生活 | 美國 | 生活常識 | 小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