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內地人看得懂繁體字,港澳台人士卻不一定看得懂簡體?

一些簡體字參照可以看懂繁體字 但是一些無法靠簡體字參照的繁體字我也能一眼認出 這幾乎是本能的 很奇怪

而一些港台人卻不能流暢地認識簡體字(在靠繁體字參照的情況下)


身為一個香港人,感覺也不是全部內地人懂得看繁體字的。最初玩微信的時候,試過拋飄流瓶,就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懂繁體字。但感覺那只是小數吧,因為後來接觸的內地朋友,大多都能看懂繁體,除了較為複雜的詞語,如憂鬱之類。

至於香港人是不是看不懂簡體?其實和內地人看不懂的情況一樣,也會有的,特別是特別簡的字(容我想想,想到再補回事例),但若是看書,文章,那只有數個詞語不明白也無礙了解文意,所以,用猜就能猜出來了。只是普遍香港人都不懂用通篇簡體字書寫,可是偶爾將身「體」或憂「鬱」這種筆劃較多的字寫成簡體,還是會的,而且甚多,甚方便(特別在考試的時候)。

個人意見:香港的書很貴,所以偶爾會到深圳書城也會買簡體書,

     認識簡體字,打開省錢之門啊囧~


我也是這樣的大陸人中的一個,閱讀繁體字沒有任何問題,但自己清楚地知道,這跟本能沒有關係,是港台的文化產品影響的結果。

從我們八零後這一代人的孩提時代起,電視上有著大量港台出品的電視劇(特別是武俠片)、電影、MTV的歌詞字幕、港台引進的美國日本的電影和動畫片,那時又沒有外掛字幕文件這種事情,都是做在畫面上的,不容易去掉,市縣級電視台更是直接播碟片的感覺。初中以後喜歡看漫畫,當時國內市場上的漫畫大多數是盜版翻印的港台出的中文版。很多遊戲也是台灣來個繁體中文版,我們加上個免光碟補丁。多少千集的電視劇、電影,數以千本計的漫畫看下來,幾十個遊戲玩下來,我想不會讀繁體都難啊。當然我們靠這個途徑學會繁體字的也有個共通的毛病:只會讀,完全不會寫。

而港台由於過去多少年裡文化娛樂產業上的強勢,加上版權保護,大眾接觸的簡體中文的文化產品要少得多。有多少港台電視台會買大陸的電視劇,配上簡體字幕放給觀眾看的?近幾年大陸字幕組眾多,吸引了一些喜歡搶鮮體驗日韓美劇的港台網民,但相比起對面過去幾十年里產業化的輸出仍然太少。所以比例上能讀繁體的大陸人比能讀簡體的港台人要多,人數上就更不用說了。估計認識繁體的大陸人比港台的總人口加起來都要多得多。


因為KTV都是繁體字


身為內地人,確實很難體會到初次簡體字然後一臉懵逼的感受的,以前跟一個台灣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看簡體字存在困難,答主也十分驚詫?!簡體字不應該看著更簡單嗎?難而並非如此,不妨用日語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感受一下:

來,猜一下下面這些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從哪些漢字簡化而來的?

あ い う え お

ア イ ウ エ オ

一臉懵逼.jpg

有沒有覺得到底是啥?呀

あ安 い以 う宇 え衣 お於

ア阿 イ伊 ウ宇 エ江 オ於

繼續一臉懵逼.jpg

(這有的看著完全不像啊,啊喂)、

----------------------------------------------------------------------------------------------(要認真答題的分割線)

首先,作為強迫症,表示這提問有點問題啊,看描述,題主正確的提問的姿勢應該這樣:為什麼[學習簡體字的]內地人看懂繁體字比較輕鬆,而[學習繁體字的]港澳台看懂簡體字

畢竟,內地人也不一定就都看得懂繁體字嘛

那麼問題來了,有哪些因素促進了掌握簡體字的人對繁體字的認知?哪些因素阻礙了掌握繁體字的人對簡體字的學習?

先說一點不同於其他回答的:

(一)字典

是的,內地人和港澳台人士用的字典是不一樣的。

內地的:《新華字典》

港澳台:《國語日報辭典》以及《國語活用辭典》

看到這裡,要是沒有買過《新華字典》的人一定會有疑問:啥呀,一本簡體字的字典,一本繁體字的字典,怎麼前者就有幫助了?

因為《新華字典》也包括了繁體字的寫法,無圖無真相,手機上圖

拍的不好,嗯,就將就一下吧。。圖中帶括弧的就是繁體字,後面數字是相應頁碼。其他的異體字是帶*號。

總之,繁體字很早就不自覺地接觸過了,答主在上小學的時候,不到三四年級,老師就要求《新華字典》每人一本,在內地也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有時候閑著翻翻字典,沒有刻意去記,但多多少少繁體字都有點印象,兩三天時間,字典也能翻個遍。

(二)字形簡化本身

馮夢波展示字體作品,據說再降低一點像素就無法識別這些字。(圖片來自網路,侵刪,圖文相關不大)

漢字簡化本身,是會丟失一些信息的,有的是冗餘的,有的是關鍵的信息。不管怎樣,一般情況,繁體字本身有更多的信息去對應簡體字,而看到簡體字就往往很難聯想到對應的繁體字。

下面會講五點,嗯,先講兩點情況

舉些例子吧,首先是繁體是形聲字,簡體不是的:

  • 幣(幣)跟敝同音

  • 礎(礎)跟楚同音
  • 燦(燦)跟粲同音
  • 導(導)跟道不同調

形聲字簡化成不是的,這些情況不是很多,答主翻了200頁不超過兩手就是了。

其次是把繁體字的部分取作簡體字的情況:

  • 產(產)
  • 蟲(蟲)
  • 處(處)
  • 奪(奪)
  • 廣(廣)
  • 寧(寧)

看到這些字多多少少還是比較容易想到簡體字的,而學繁體字的可能就跟我們看日語的感受吧

這兩點有利於從簡到繁,阻礙從繁到簡的認字過程,後者相當於又學了一個字。這裡還要提兩點給後者添麻煩的情況:多個繁體字對應一個簡體字的情況,對於相同部分有的化簡有的不化簡。

繼續舉些例子,一對多

  • 別(第二聲,別,第四聲,彆)
  • 發(第一聲,發,第四聲,髪)
  • 干(有的含義為,干,有些含義為,乾)
  • 後(稱君王和皇后都是,後,前後和後代為,後)

部分字化簡的:

  • 補(補);捕(捕)
  • 觸(觸),獨(獨),濁(濁);蜀(蜀),斶(斶)
  • 攙(攙);巉(巉)

除了上面四點,還有一點給從繁到簡認字造成困難的,就是多個不同的繁體字的結構對應相同的結構

  • 聶(聶),轟(轟),聖(聖),鄧(鄧),鐸(鐸),鳳(鳳),觀(觀),漢(漢),僅(僅),對(對)
  • 嘗(嘗),償(償),雲(雲),會(會)
  • 風(風),駁(駁),區(區)

差不多有這五點因素了,

  1. 繁體形聲字的變了聲部
  2. 繁體字去掉了大部分結構
  3. 一個簡體字對應多個繁體字
  4. 繁體字有的化簡有的不化簡
  5. 繁體字不同的結構化成相同的結構

以上這幾點都會使港澳台的人看到簡體字想不起對應的繁體字來,所以造成困擾也是必然的,而內地人則看著繁體字依瓢畫葫蘆,多半反而容易猜出來。

(答主翻字典抄錄繁體字的過程中也是漲了不少見識,學了好多不常見的繁體字)

(三)生活接觸

這一點好多答主都說過了,筆者也是,看字典見過,練書法見過,唱K見過,看個影視劇見過,繁體字其實接觸不少,至於港澳台人士的情況當然要他們來回答。

發佈於2016-08-14

----------------------------------------------------------------------------------------------

於2016-08-27再作一點補充吧。。雖然也沒多少人看W( ̄_ ̄)W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第十七條對繁體字的使用是作了明確的規定的:

第十七條 本章有關規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異體字;

  (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

  (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

  (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

所以嘛,既然法律規定了這麼多場合能用,自然內地人接觸也就多了,這也算個緣由吧。平時生活QQ聊天什麼的也沒人管,其實也是隨意了。

以上


我是內地人。能看懂一些繁體字,可以閱讀,但會寫的不多。因為沒學過,更沒人教過,但又為什麼看得懂呢?

很多人說是因為經驗,見多識廣的緣故。我覺得,經驗是在認知提高階段起作用的。但在初始階段,一張白紙的時候,從未學過,哪來經驗可依?怎會無師自通呢?難道靠猜嗎?呵呵,沒錯。我覺得就是靠猜出來的。大家想想,我們最初見到一個繁體字時,如果是單獨出現映入眼帘,我們多半難猜出個所以,可事實上,我們對大多數繁體字的處女見,都是在某一句話中,這就讓我們可以根據句中的其它字(一般都是認識的簡體字)和句意,推測出這個眼生的繁體字是啥字,就像根據已知數求未知數的解方程一樣,加上繁體字和簡體字在偏旁部首上的淵源關係。我們就會迅速牢記,剩下的就是積累這些經歷了。當方程式中的已知數越來越多,未知數自然就一眼便知。不過,由於這種動眼不動手的自學法。結果就是看得懂但寫不出了。哎,由於現在寫作無紙化和拼音輸入法的大行其道,別說繁體字,恐怕就連簡體字,提筆忘字的尷尬情況也會越來越多啊。

如果說港台同胞能看懂的簡體字,沒有我們認識的繁體字多,我猜原因就是,由於之前他們對我們一直是文化順差,所以,他們見過的「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式」太少了。

說到底就是,在一段時期內(70後80後成長的時期),誰的文化(尤其是投年輕一代脾氣的文化)更強勢,誰就影響對方更多。當然,由於內地實行漢字簡體化的年代,六十歲以上內地老人的識繁原因,另當別論。


因()很多時()你根本都不需要把整個句()所有的字都認識才()讀懂一個句子,而()兩地的語法都差不多,就像這句話()樣,即()有幾個字你看不到,也不影響你讀懂我的回()

不信的話你去看看用繁體字寫的哲學書,保證你會發現原來你的繁體字水平這麼糟糕。


怎麼可能不能流暢地認識簡體字?

我小學五年級時已經在看大陸網路小說了。

台灣人我不清楚, 但香港人大部分都看得懂但寫不好簡體,而會寫的人也愈來愈多了。寫不好的原因多數是筆劃問題

以前中小學中文考試不讓寫簡體的,因為有些字的簡體在繁體字是同音錯別字,比如「後」「後」。現在除寫作卷外可寫簡體,近幾年寫作卷都讓寫簡體了。。。。。。

----------

順便說一下:

我普通話不太好,會聽,會說,但是有廣東口音,語速和反應會慢上一點點,別人也聽得懂,聲音語氣會迷之嬌媚,好像在撒嬌似的 (我也不想的,我發誓我絕對沒有撩大學那些可愛的小哥哥)。在心情放鬆時普通話程度和古天樂差不多,緊張時或者有準備時能說得很流利。會「卡」,因為不習慣換氣和嚥口水的時機,因為說普通話不需要用很多氣,或者考慮用詞、聲調和z c s zh ch sh l n 的分別。不能用普通話背書,因為最後只會背誦不會默寫。

英語也是,會聽,會說,但是有廣東口音,反應會慢上一點點,別人也聽得懂,聲音語氣會有迷之自信而且中氣十足(中學訓練出來的)。在心情放鬆時用港式英語,緊張時或者有準備時口音能突然変native speaker,聲音會有迷之自信和中氣十足(中學訓練出來的)。

說粵語時懶音多,偶爾夾雜英語,語速反應略快,真聲音粗啞低沉疲倦還有鼻音,假聲音迷之嬌媚,和熟人說話用真聲(放鬆),其他人用假聲(緊張),由於反應快所以經常用大量成語和四字詞。


說的俗氣一點..

一個人就算再怎麼裝扮,化妝,基本上你還是可以知道ta是誰

但如果一個人死了,變成骷髏甚至骨灰...

你怎麼知道他係邊個?


這東西不是本能吧,我現在有一門課程叫古代文學,不得不說裡面很多繁體字都不認識啊!我們認識的那些也不過是連蒙帶猜的一些常見字吧。至於他們都不認識簡體字,只能說,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大部分都是繁體字的世界,對簡體字涉及得比較少。


從小看tvb所以能看懂,而且像是「髮現」之類的錯誤能發現,不過要手寫的話就不行了 _(:зゝ∠)_


我認得繁體會寫繁體還多虧從小被逼著練的書法~


沒學過,但是無壓力啊。。。寫不一定記得筆畫,但是看是絕對沒問題的。。


很多字簡化的時候是有依據的,因此如果見過類似的簡化前的繁體字或許可以幫助推理。但絕不是所有內地人都看得懂繁體字。

同理,簡化的時候也不是全部符合依據,試問日語簡化了漢字之後樓主看得懂多少?


這是怎麼扯到本能的……最大的可能只是大陸接觸繁體字的機會多於港台接觸簡體字的機會而已。

另外,個人印象是,很多人所謂的「認識繁體字」只是根據上下文猜出來而已


能看懂倒是能看懂,就是看著費勁,眼暈


小時候經常看tvb 本港台 現在長大後發現認識很多繁體字


從來沒學過繁體字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全都能看懂 可是比較難的繁體字就不會寫了


樓主,為什麼現在大部分中國年輕人多少都會點英語,但為什麼美國青年不會漢語呢???你說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人認為,內地人還可以認識繁體字大概是因為以下一些原因:

1、 雖然大陸繁體字在建國後進行了簡化,但是這期間人們對於繁體字的認識是沒有斷層的,有一大批知識分子目睹了繁體字的簡化過程。反觀我們的文字改革運動畢竟只是由官方發起的一場運動,不具有強制性,只需在正式場合使用罷了,沒有人會去檢查你記日記、寫信用的是簡體還是繁體。現在收藏領域特別火的名人書信收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年代的書信往來,裡邊仍舊有許多繁體字在使用。

對於老一輩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使用繁體字。這無形中擴大了繁體字的使用範圍並且保 留下來。我的一個發小,名字里有一個「龍」字,很小的時候他已經會寫這個字的繁體字了,我當時相當羨慕他會這麼複雜的大傢伙(這個字被他寫出來真的好大,另外原諒我的天生愚鈍)後來才知道那是他爺爺教的。其實當時這樣爺孫式的「傳授」在我周圍真的很普遍。

2、中國的傳統文化使然。我們的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哪樣能不出現繁體字。對,還有研究歷史的人也會看很多的古籍,裡邊基本都是繁體字。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們繁體字的閱讀能力。

3、這個原因大家直接繞過吧,我就是來裝的,因為我看到繁體字就是好看,就是高大上,我也就是想認,就是想學。

所以,內地人民為什麼能認識繁體字?簡而言之,是我們耳濡目染,聽多了,見多了,自然就認識了。這也就是題主為什麼對繁體字不太清楚卻可以讀出來的原因,你總會認識「夀」 「書」 「畫」 「龍」 「寶」,為什麼?因為它太常見了.你想不認識都難。

二、台灣人民為什麼不太認識簡體字,個人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1、建國後,中國大陸轟轟烈烈的文字改革運動,出於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一些原因,港澳台人民是沒能參與其中的,所以在這一時期這部分改革(簡化)後的文字新生代的台灣朋友們肯定是不認識的,因為壓根兒就沒見過。有知友提醒近代以來的文字改革在中華民國時期就進行過,事實上我..補...腦.....得.....知.......是.........這.........樣.........的,原諒我。但是改革失敗了,費那麼長時間,那麼多人力物力攛出來的簡體字在偉大的蔣總統一聲令下後,不得不廢止。(據說是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覺得漢字簡化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的文化,十分氣憤於是跑到老蔣辦公室「撒潑」,以拒絕參加國民黨會議相威脅,最後老蔣沒有辦法,妥協了)

1949年後,國民黨在內戰中失利,撤退台灣後也沒再實施漢字簡化

所以,新生代的台灣人民想要認識簡體字那必然得對照繁體字連蒙帶猜再加各種天馬行空的演繹方可蒙得一二。當然了 ,熟能生巧,見多了不僅認識了,寫也不在話下吧!

來知乎這麼久,這是自己第一次用心答的第一個問題,很感謝評論里各位知友的建議和批評,坦白講,我很在意這些,別人的建議我會想很久,因為我覺的可能我幫不了你還好,但我確實不希望誤導別人。答案有不當之處隨時歡迎批評指正。

以下屬自我補腦時間,有輕微文字密集恐懼症的請移步他處。

民國1935-1947簡化字方案


為什麼內地人看得懂繁體字,港澳台人士卻不一定看得懂簡體?

往往是多個繁體字、偏旁部首簡化成一個;所以正著猜容易,反過來難。


推薦閱讀:

簡體字與繁體字哪個識別更難?
大陸學生誤買了繁體字的書籍該怎麼辦?
香港人為什麼堅持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繁體字?
傳統漢字究竟該稱「繁體字」,還是現在台灣所稱的「正體字」?
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否是一種進步?如果是優點是什麼?

TAG: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