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解釋,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是怎樣形成的?
可以用經濟學的一些原理來解釋為什麼有的國家富有 而有的國家貧窮嗎?
誒呀小夥子,你這個問題太大了,就算大神來了,恐怕也是要活生生寫一本書的。既然還沒有大神來,我就先粗淺地瞎說一下,有什麼繼續問的歡迎評論,我再來填坑。
先偷懶引一段吧。
In the voluminous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three strands of thoughts stand out. First, there is a long and distinguished line of theorizing that places geography at the center of the story. Geography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climate, endow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disease burden, transport costs,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rom more advanced areas. It exerts therefore a strong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Recent writings by Jared Diamond and Jeffrey Sachs are among the more notable works in this tradition (see Diamond 1997; Gallup, Sachs, and Mellinger 1998, and Sachs 2001).
A second camp emphasize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s a driver of productivity change. We call this the integration view, as it gives market integration, and impediments thereof, a starring role in fostering economic convergence between rich and poor regions of the world. Notable recent research in this camp includes Frankel and Romer (FR,1999) and the pregeography work of Sachs (Sachs and Warner 1995).
Finally, a third group of explanations centers on institutions, and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his view, what matters are the rules of the game in a society and their conduciveness to desirable economic behavior. This view is associated most strongly with Douglass North (1990). It has received careful econometric treatment recently in Hall and Jones (1999), who focus on what they call 「social infrastructure,」 and in Acemoglu, Johnson, and Robinson (AJR, 2001), who focus on the expropriation risk that current and potential investors face.
這其實已經說得相當全面又精簡了,我就不說了吧(喂)。
關於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總體上分為地理因素,市場一體化,和社會制度三個方向。傳統的地理因素決定論很好理解,比方說臨海,地勢,土地生產力,比方說赤道氣候帶的旱雨季交雜的非洲糧食不好長,瘧疾和黃熱病也會影響人力資本,再加上溢出效應和集聚效應,這些地理位置決定的因素都會影響經濟發展。可是你一想呢,就知道這肯定不絕對啊,比如南北韓和東西德都是很好的反例。
於是另一波殭屍出現了,他們認為社會制度才是決定性因素。說社會制度好像還不大全面,盜用一個馬哲概念,叫上層建築好像更恰當。同時大家一致認為,法制體系,尤其是所有權,是重中之重。那麼怎麼證明這個觀點呢,一個著名的思路就是去證明殖民初期的殖民地特點決定了制度體系,而制度體系進而決定發展進程。這個思路的槽點有很多,比如上層建築是會不斷變化的,比如第一次歐洲殖民浪潮期間並沒有產生「好」的社會體系,最關鍵是經濟發展史中的數據統計跟它不完全一致,再者該思路本身也不能滿足數據分析時的exclusion restriction。這裡一個喜聞樂見的反例就是,中國和前蘇聯。
另外還有一波殭屍就是市場一體化派,即國際貿易推進經濟發展。這個先不多說了。
其實這些因素,顯然不僅都有影響,同時也是在相互影響的。大家爭論的要點無非是哪個要素更為原始和首要,以及更直接罷了。可是想要肯定地說,哪個哪個最重要,我覺得也是武斷的。地理因素千差萬別,社會制度也不好一概而論,民主與否,集權與否,都是很複雜的議題。但是針對你的問題,我覺得以上這些應該多少有點幫助了。
今天知乎的配額快要用完了瀏覽器快要爆炸啦,於是就這樣草率地結尾了吧o(* ̄▽ ̄*)ゞ
Ref.
Rodrik, Dani, Arvind Subramanian and Francesco Trebbi. 「Institutions Rule: The Primacy ofInstitutions over Geography and Integ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BER Working Paper9305, October 2002. (http://www.nber.org/papers/w9305.pdf?new_window=1)1地理環境 熱帶普遍工作效率和時間低 疾病橫行
2政治制度 人少地廣 促進勛爵封地 用更優厚的待遇留住農民 人員流動更自由促進技術進步
3發現新大陸 和對殖民地的洗劫主要是甘蔗生意後來工業革命之後是紡織業 殖民地就是建立母國的工廠,喪失去本國經濟結構 還有黑人貿易的資本積累
4十字軍東征促進歐亞文化交流和財富積累,天主教狂熱導致科學家流動到制度更好的國家發展技術。
5工業革命在資本累積後在英國發生,各國政治制度對它的適應度決定了工作效率。各國爭奪殖民地爆發局部戰爭。美國獨立。
6我國屯田生孩子的專制策略在農業社會有優越性 但封建層級壓抑技術進步(既得利益和官場但求無過風氣,宋朝我國科技已經領先全球但之後沒有進步)閉關鎖國以及腐敗。
7據說鄭和差點就到了新大陸 如果當時他發現了大陸或者發現了那些紅毛外國人 世界歷史可能都將改寫。可惜並沒有,明朝在宣揚國威(出海發錢)消耗之後禁海。
8然後就是二戰了。
簡單說了一下各國玩文明這個遊戲的進程,不足之處請指教。
要說根本原因,那就是資源。
一個人在社會上有三方面的資源:
一是個人的體力、智力和管理能力;
二是個人佔有的資源,比如存款,房產,礦山;
三是社會關係,包含血緣、地緣、同學和業緣等。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無非是對這三方面資源佔有不同造成的。
類似的,國家之間貧富差距也是資源佔有的不同。
個人的體力、智力和管理能力,對應到國家就是勞動力、科研技術、管理技術;
個人佔有的資源,比如房產、礦山,對應到國家就是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佔有;
社會關係,對應到國家就是地緣政治,是緊鄰美國還是緊鄰沙漠。
沙烏地阿拉伯富有是因為石油,俄羅斯經濟也靠賣石油天然氣。沒辦法,人家祖上佔了這塊宅基地,現在躺著吃石油也吃幾百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自然條件惡劣又沒有石油的,就默默貧窮。
以色列是另一條路子。它的自然資源不多,只能在人身上想辦法,搞科研,賣技術,也能賺取大筆財富。
台灣、香港、韓國、中國是第三條路子,人口眾多,勞動力便宜。埋頭苦幹30年,也造就了經濟的騰飛。
歸結到一句話,有貌則以貌悅人,有纔則以才悅人,有石油以石油悅人,有勞動力以勞動力悅人,有技術以技術悅人。什麼都有的,就是高富帥;什麼都沒有的,就是矮窮挫。
現在的美國就是高富帥,現在的剛果、衣索比亞就是矮窮挫,中國可以算經濟適用男。這個問題真的很大,我從很小很小的一個角度來回答吧。
大牛Daron Acemoglu(此人必拿諾獎)在AER上發表過一篇論文《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http://economics.mit.edu/files/4123,主要研究同樣是被歐洲殖民者殖民過的國家,起點都一樣的爛,為什麼到後來有的國家發了有的國家還很落魄。
這篇文章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思路:在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上,當年死亡率較高的地區在今天發展普遍比較低,而死亡率較低即適合居住的地區發展就比較好。為什麼呢?因為適合居住的地方會有更多的殖民者定居這裡,隨之就是建立更合適的制度,這種制度進而影響到了後續制度的發展,久而久之形成了現在的制度。一句話,制度決定了經濟的發展。
兩年前看的文獻了,好多東西忘了(沒錯我就是不想再看IV,2SLS這些東西了),不過Acemoglu寫得沒我這麼膚淺。。。。絕對有理有據令人信服。見《why nations fail》,看完第一章就行。
因素很多啊,例如生產力,科技進步,人口結構,儲蓄投資水平,體制環境等等。
才疏學淺,僅為拋磚引玉。西方各國的崛起,並不是一個很久遠的事情。我們中國的興盛是很早的,但是中國很多方面是早熟而不成熟。並且很多方面——有地理的,也有人文的——甚至從起源上決定了我們會有今天。歐洲也有漫長的中世紀,宗教統治著每一個有生命的人。最早期,是因為中國的四大發明幫助了西方各國。馬克思曾這樣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文藝復興喚起了人們對自身的關注,解脫了神學的束縛。新大陸的發現極大的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之後,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產生了。之後各國相繼跟進。蒸汽機的發明,使資本主義完全的戰勝了封建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內燃機的發明,使交通極大的便利。
七十年代,由於各國奉行凱恩斯主義已久,滯脹隨之而來。各個經濟學派都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然而供給學派的良藥帶來的是極小的療效和極大的副作用。這時經濟卻自己走出了滯脹。因為高新技術時代來臨了。計算機進入了人類生活。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了。我自己認為,這次工業革命,使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遠遠甩開了落後的國家。
宋濤的《政治經濟學》有過精彩的論述。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時,他們需要的原材料都在殖民地取: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他們就把舊的產業拋到海外;第三次工業革命後,他們把大部分第二產業拋到國外。早期,是先發優勢讓他們強大,現在,是幾百年的文化沉澱和這種沉澱所服務的技術讓他們強大。《馬太福音》說:富有的,務必給與他以使他多餘;貧窮的,連他本來的都要剝奪過來。財富為什麼不流向窮的國家?因為他們沒有穩定的環境,沒有健全的市場級能,沒有法治的基本觀念,沒有鼓勵創造的體制,也沒有一流的科研環境。最高層的,就是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其實到明朝末年,中國和世界的差距並還不大。但經過三百年的不發展,一度成為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幾至亡國滅種。其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因為農耕文明的守舊性。「現在距民族復興僅幾步之遙」李總理如是說。我始終相信,中國人是有智慧和魄力的。中華民族必將復興。唯一的,現在要解決阻礙經濟發展的最大路障。推薦閱讀:
※1997年的50w,約相當於2016年的多少錢?
※如果中國以年均5%,印度以年均 8% 增速,印度趕超中國需多少年?
※為何買家不降低商品價格來吸引更多顧客,用量來彌補差價?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
※有什麼比較好的經濟學科普讀物可以推薦給想了解經濟學的外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