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為的員工工作幸福嗎?


2016-04-14補充:

兩層結構那段拿到亞馬遜上去之後,有位書友評論非常精彩,分享過來:

---------------------------------------------------------------------------------------------

兜兜說:

「人力資源是帝王術」就這話最點題,為帝王搞績效,為王前驅就只能做只走狗,談不上接近真理,只有為了績效敢搞帝王時,才有思考真理的可能。任何組織都是靠利益牽引前行的,金字塔集權組織是少數人掠奪多數人利益的好結構,但未必是組織發展的好結構,所以華為的模式在利益問題上是「利益分成、定期清算」,利益分成大家都明白,定期清算就是「七八年就要來一次」,就是既得利益者竭盡全力裝不明白的了,也是不可說說不得的。至於90後,如果你用易經辯證或者唯物主義辯證分析,其實會發現,90後是對60後70後所作所為的反饋,是報應,90後的錯基本都是60後70後的罪,90後的所作所為都只是撥亂反正而已,中國未來的希望恰恰在90後身上。妄想把90後調教成綿羊是不現實的,但是萬一社會真把90後都變成綿羊會怎樣,那大家會有幸看到一個帝國的背影。

2016-02-03 補充:【加了一段對組織結構調整的分析,如需轉載,請請私信聯繫】

----------------------------------------------------------------

2004~2012在華為無線離產品線研發體系工作,到2016年,離開華為超過三年,2012~2013休息了一段時間,之後在三家不同方向的軟體公司做過研發工程師,現在挺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華為研發正經寫代碼加起來大概只有4年,2007年在西班牙沃達豐給領導留下了「福將」的印象後,不斷在歐洲出差支持大T項目,從2009年開始乾脆改成工作簽了】。

1、在華為研發8年的收穫是什麼: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2013年重新工作之後,發現在華為打下的基本功讓我學習起來非常快,在第一家公司領著一個小組做Fortran 66-&>C++,自己手工寫了一個語法分析狀態機,處理各種繁瑣易錯的轉換【底層基於Understand的詞法分析器】。第二家公司做智能家電,學慣用boost::asio寫server端程序,處理幾萬個TCP長連接,遇到問題就去stackoverflow上找到答案,後來CTO要求把php寫的業務邏輯也改成c++,又學習cppnetlib的使用,整個改造的過程大概經歷了4個月,也做成了。現在帶一個小團隊做一個人力資源項目,要用到機器學習,幾個月下來,對淺層學習也有了入門級的了解。

2、在華為做研發幸福么?

二線城市沒體驗過,自己總結一下在上海的經歷吧。

研發體系收入低,研發工程師在工作之外很容易產生挫折感,那就只有在工作中找成就感 -- 然後,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來,這會造成惡性循環。越是在外部失敗,就越遠離外部,越是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就越把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幾年下來,就徹底變成loser。

這個和餐飲行業的管理方式非常像,從集體內部獲得支持、獲得成就感,個人就越發依賴集體。

如果你是老闆,給員工造成這樣一種工作環境是非常划算的。如果你是員工,發現自己陷入了惡性循環,就要及早脫離 -- 很多人建議畢業生在華為研發體系工作兩三年大概就有這樣的考慮。

3、華為的管理體系

按照文明體系應激反應那套說法,四種應激模式:emulation secularism、 religious modernism、traditionalism和fundamentalism。冒昧揣測下,華為屬於fundamentalism模式。華為研發體系的管理是對福特流水線模式的復刻,以流程為流水線,以KPI為加工步驟,以員工為零件毛坯,最終生產出合格的硬體、軟體產品,零件的初步加工則外包給社會。零件損耗了就通過N+1換一批零件,市場環境變了,就換一批KPI。

看起來任老闆是想打造一個永動機來解決研發體系的管理問題。

4、對華為前一段時間的減員增效則么看:

我猜,減員意在股權 -- 按公開的數據,從減掉的這批人手上回收的虛擬受限股,大概能佔到總數的15%~20%。然後,我們還沒看到這部分虛擬受限股怎麼分配。以下純屬個人猜測,大家當笑話聽就好了:

如果任老闆想讓太子繼位,這部分虛擬受限股就能讓太子擁有話語權。這幾年公主四處安插監軍【內控、CFO】犯了儲君的大忌,前兩個月任老闆批判財經體系,各個老臣都跑出來為公主站台,估計都有短處在公主手裡捏著。駙馬錶現也不怎麼樣,2014年爆出來的【外出公幹門】,讓大家看到駙馬身邊的團隊已經失去了鬥志。

------------------------------------------------------------

2016-01-19更新:

5、在華為工作的負面影響

華為研發一直是按截止日期倒排工期,工期通常都是不合理的,長時間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影響,請參考《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 這是對思維方式的影響,很難改過來。

以下摘自亞馬遜用戶Frank的書評:

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生活中的很多稀缺現象,包括貧窮、繁忙等,會導致專註,或者說是管窺,這種管窺的效應有好的方面,那就是能夠產生專註的紅利;也有不好的方面,即管窺的成本,主要是對思維帶寬的佔用,從而導致處理其他事情的能力變弱,進而把人變的更低能和短視。短視產生的一個結果是「借用」,借用金錢,借用時間,從而付出更多的「利息」,讓問題的雪球越滾越大。人們最後稀缺的不只是錢或者時間,而是「帶寬」。作者試圖通過「帶寬負擔」來建立一種基礎機制,以解釋各種稀缺問題和其衍生的現象。(其實就是心不在焉,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2016-01-21補充:

6、增加一個鏈接,華為合作過的顧問:

科普:那些年,華為合作過的顧問公司

2016-01-28補充【居然被收藏了^_^】:

7、簡單規則,複雜系統;複雜規則,簡單系統

現在的華為是典型的「複雜規則,簡單系統」。在上一家公司曾經和老闆討論過這樣的系統如何才能成立,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利出一孔」。運轉天下者唯名與利,只有當華為人的名和利都來自華為,這樣複雜的規則才能起作用。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德川家康的幕府體制,所謂「單一均質的誠」,必須保證將軍是功名唯一的來源,而「單一均質」也正是病毒式營銷的基礎,德川家康、斯大林這樣的頂尖人物,即使穿越到現代來做營銷,也會成為營銷大師。

在上一家公司的時候,我們曾經想涉足「智能社區」的某個細分領域,當時分析過國內智能社區產品,競品試圖基於「複雜規則」打造「簡單系統」,而根據我們對華為的分析,在社區這樣一個利益來源多樣的地方,複雜規則生效的可能性很小。【我設想過一個豪豬型的方案,可惜投資人對這個方案不感興趣。】

------------------------------------------------------------

2016-02-03 補充:【這一段是做產品分析時寫的】

破解華為組織結構調整的密碼

任正非曾多次在講話中提到「耗散結構」,但其本人對「耗散結構」並沒有做過詳細的解釋【如在與2012實驗室高端專家交流時講到「如我們剛講人力資源封閉系統,能量耗盡,一定要死亡的,技術系統也不能做封閉系統。怎麼科學合理地去平衡這個世界呢?這是一個很難的題目,我不能一句話給你講明。」】但提到「耗散結構」的文章中,多數會同時提到組織結構調整,我們認為「耗散結構」是破解任正非管理思想的一把鑰匙。

耗散結構是20世紀70年代,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提出的一種學說,耗散結構的概念是相對於平衡結構的概念提出來的,它提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外界條件發生變化達到一定閾值時,量變可能引起質變,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與物質,就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狀態。

根據上面關於耗散結構的學術化描述,如果只對華為一個樣本進行分析,不容易轉換成清晰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思路,幸而,華為並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經常處於調整狀態的組織,如以賽亞·伯林在《人為辯證法》中描述的斯大林時代的前蘇聯也經常會做出大幅度的調整,:「所有的革命領袖都不希望看到他的政權被自己點起得烈焰所吞噬,也不願看到自己剛剛通過革命建立起來的政權又退回到老路上去……於是他也發明出一種人為的辯證法,讓實驗者本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操控和預測它的結果。他不是讓歷史自發地按照辯證法的螺旋曲線上下波動,而是要將這一過程置於人的掌控之下。問題是要在冷漠與狂熱這一對『辯證兩極』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的方法。問題一旦明確,他的政策的實質就變成準確地把握時機,估算在特定的環境下要把政治和社會的鐘擺向任何他想要的結果所需要的作用力。」

根據以賽亞·伯林在《蘇聯的心靈》中的描述,我們認為,這種調整能夠生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恐懼,恐懼在人群中傳導,使得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單一均質的導體,這樣,決策核心的一個或小或大的變動,會沿著導體迅速擴展的全社會。恐懼或免於恐懼,就成了決策者調控社會的手段。

如果我們沿著時間軸向前梳理,會發現斯大林也有同道中人。特索·納吉塔在《當代日本政治的思想基礎》中描述了德川幕府時代與「人為辯證法」類似的機制:德川家康非常清楚,在一個單一的均質的單位中,「忠誠」並不必然會將自己與「權力」混為一談。當他與他的顧問藤原惺窩討論時,認為「忠誠」應該像宋代理學的倫理思想中的那樣,被描述為一種理論上的絕對。用反饋的觀點看德川體系,其正反饋為逐級傳遞的「忠誠」,利用「忠誠」促進發展,而負反饋中最明顯的機制是「參覲交代」制度,「參覲交代」制度帶來的攀比式、炫耀式消費,極大地削弱了大名的經濟實力。

我們試著總結一下華為、斯大林時代的前蘇聯、德川幕府的調控手段,從中找到一些可資參考的點:華為宣稱要「利出一孔」,用利益牽引組織前行,前蘇聯利用人群傳導恐懼,德川家康宣揚「忠誠」,上述三種手段帶來的效果都是「力出一孔」。但是,正反饋會帶來系統崩盤的風險,所以華為才間歇式的「耗散」,斯大林要在恐懼和免於恐懼之間搖擺,德川家康要用「參覲交代」制度削弱大名的經濟實力。
從實際調整效果看,一體兩面的手段(恐懼和免於恐懼)轉折太明顯,容易造成組織內部的困惑和動蕩,操作困難(伯林非常有先見之明的設問:斯大林的繼任者…抑或將證明非但沒有能力駕馭它反而深受其害,這樣一種複雜的技巧非能力有限者所能掌控?)。正交的手段(如「忠誠」和「參覲交代」、「利出一孔」和「耗散」)則具有隱蔽、可以微調的特點,在實際使用時對操盤者的要求不會過高。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華為的人力資源是兩層結構,第一層,【簡單規則,複雜系統】,基於利出一孔和耗散這一對規則,可以制定非常複雜的管理規則,第二層,【複雜規則,簡單系統】,用第一層的複雜管理規則,保證組織成為一個簡單系統。

而任正非不斷發表的管理思想文章,對內則擔負著《空間生產》理論中的「被分隔出來的生產空間,是恢復的場所」,為公司研發體系的工程師們提供一種公共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人們力求表現出一種自由和喜慶的氣氛」。

--在被引進的「老專家」逐漸凋零之後,華為還能不能保持這樣一個富於彈性的管理體系,我個人並不樂觀。尤其是,當95後逐漸成為勞動市場上的主要供應者之後,這一點更加存異。【我對95後並沒有成見,只是基於在電影市場上觀察到的現象,認為95後將會給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帶來挑戰:第一個是以《飢餓遊戲》為代表的新烏托邦電影,我個人認為這三部電影是新生代的某種宣言,第二個是迪斯尼的《冰雪奇緣》,原聲帶里有六首歌創作出了但是沒有使用,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劇作在後期做過重大調整(我懷疑two girls的結構是後來改的),以迪斯尼運作公主電影的經驗,能在創意階段對觀眾做出這麼大的誤判,對我來說,又是一個明顯的信號--狼來了,人力資源專家還躺在以前的理論上呼呼大睡】


主要看在哪個崗位吧...

在坂田A區工作過一年,其間到巴西出差了3個月。距離任老闆的辦公地300米,和孟總晚舟在同一棟樓...

基本朝九晚五,很少加班,至少比之前公司少...

研發崗位的兄弟比較辛苦,有時候因為時差關係和海外開遠程會議到凌晨,研發大樓依然有很多人出入...

加班班車一直運作到早上五六點,基本可與上班班車無縫鏈接...

海外崗位也比較艱苦,生活條件倒還好,主要是寂寞和遠離家人,但是薪水收入確實不錯。正式員工亞非拉艱苦地區工作個三年,深圳一套房應該沒問題...雖然華為提供免費的探親機票,但是對於路途遙遠國家的員工來說,意義不大,要安排老婆孩子來一趟不容易,所以在巴西的很多人都是選擇把老婆孩子接來同住。

聽說過銷售業務口的同事們很不容易,和客戶打交道確實不分時間地點場合,但畢竟都是那麼大的單子,拿下來不容易,收入自然也非常高了...

幸不幸福不好說,我自己因為之前在一個很弱很小的公司工作,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都一肩挑,所以到了華為也不覺怎麼苦累,相反比較輕鬆。看著每月比之前大大增加的進賬數,至少不會很難受...

另外,華為是我工作過的地方中,內部相對最為單純,最為透明直接的公司(注意是『相對』),也是個人認為內部氛圍最為接近校園的公司。在會議上,一個基層員工直接對中高層領導討論甚至詰問都是很正常的事,不用擔心有什麼影響,至少大部分的人是這樣...這一點倍加難得,特別是我因為個人家庭原因回到內地後,長期要和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打交道,感觸尤為明顯...

至少就我個人而言,在華為的一年多還算是比較愉快的經歷...

當然,也有它的問題:

機構龐大,人員臃腫,官僚作風也並非不存在...

十幾萬人,個人發展的那種無力感...年薪百萬你也不過是個四級部門小領導而已...

分工很細緻了,每個人都只是個螺絲釘,你只需要做很小很專業的那一部分事情,如果想要自己創業的朋友,就不建議去了...

辛苦是一定的,想要不辛苦可以去國考。但是沒有傳說的那麼誇張,至少並不比其他公司更不人道。相反,和IBM, Oracle, Accenture的顧問們工作時,才明白什麼是不人道的加班...(^_^)

我覺得這一點更多是偉大國情和人力成本現狀決定的,海外的部門裡,同樣的崗位,老外們的薪水是國人的2-3倍甚至更多,而且加班有加班費哦...

但這也不怪華為,聘用當地人很多是因為當地法律對外國企業的硬性規定,另外當地的工會都很厲害,可不只是個組織各類文體活動的機構...

如果都用咱們中國人,咱們的「勤勞踏實吃苦耐勞」早就把他們全打趴下了,本地人找不到工作不說,本地經濟都會被打垮...

關於這點的討論就不深入了,笑話都有很多...

什麼同條公路邊,兩個猶太人就一個開麥當勞一個開加油站,互相捧場;兩個中國人就都開餐館,互相比價低,互相拆台...類似這種小故事和段子很多了...

竊以為中興與華為也是這樣...(^O^)


你知不知道有些人是不會跟你談幸福的?他們只會跟你談生存。

生存才是第一位的,那些窮苦出身的人,只有華為才能給他們想要的生存。


工作,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幸福,尤其是大企業細分工的狀態下。工作就是為了份工錢,順帶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就是鳳毛麟角了,不要對公司要求,我要工作還要幸福。不切實際。

除非創業,那種渴望成功的刺激下,可能會有幸福的意淫感。


華為前員工回答,幸福,很享受那種全員目標一致並為之拼搏的狀態,在別處很難體會得到,那是閑人們所不能理解的世界。


謝邀,11年進華為的人來回答下。首先,幸不幸福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的,只能因人而異。

============分割線============

就個人而言,有幸福的時候,也有不幸福的時候。

目前已轉行去互聯網,呆了不到4年時間。肯定有人要問我為什麼離開?當然不是因為不幸福,而是因為一種叫做夢想的東西,我覺得華為給不了。當然,我去的地方也不一定能給,但不嘗試就沒有機會,不是嗎?

我想我能回憶起來的幸福的時候,是剛進華為時老同事指導我的那些瞬間;是部門集體活動一起喝酒玩牌的那些時刻;是猜世界盃歐洲杯猜部門孕婦生男生女,輸的每人交50塊然後老大補貼一起吃大餐的時刻;還有同事誰家有喜事了會請大家吃下午茶的時刻。最最最幸福的時刻,是自己出國去了十幾年前夢想去的地方,還呆了一個多月。想起這些,我很滿足,也很自豪。

當然,我也有不幸福的時刻。比如自己的努力並不被認可的時刻,B里靠前以及加薪時只有500的時刻,有好發展機會被卡眼看著機會溜走的時刻,聚會喝大了回到單身公寓想喝點熱水卻爬不起來的時刻。。。我知道,如果一直在華為這樣下去坐十年冷板凳,我一定可以過上小康生活無疑,但是我的夢想不是小康。所以,當我離開的時候,我快樂也不快樂。快樂是因為或許有新的機會,不快樂是因為我沒有那份被眷顧的幸運。

然而,事到如今再回首,我還是很感激華為的,除了讓自己拿到了還不錯的報酬,也讓自己學到了新技能以及很先進的流程和管理經驗,更是在複雜的業務場景中歷練出了一套做人與做事的方法論,至今我依舊很受用。不論別人怎麼說,至少於我,我要說華為一程,我沒有虛行。

最後,對於應屆生能去華為,我個人是支持的,畢竟是大公司和先進的管理流程方法,健全的公司機制,自己身邊的牛人,都是能學到東西的地方,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三五年後跳槽,你的履歷會加分。但是千萬不要局限於工作本身,也千萬不要因為工作忙或者其他理由而停止思考,不要做溫水裡的青蛙,不要做只會拉車的老黃牛!

其實,這個問題放在哪裡都一樣,不是嗎?


一直覺得幸福這種事取決於自己啊。自己優秀了就會有自我認同感,就幸福了。

好像又看到了一大波「xx員工幸福么」的來襲


已國際慣例員工,待了四年,遠稱不上幸福。

平心而論,進華為能學到些東西,好歹算一大公司,進華為的門檻說實話也並不高,對於想賺苦力錢或者學點東西應該是合適的。但負面在於華為內部太多官僚官府氣,遇事大家都是能推就推,另外無效無意義的加班太多,某種程度上也是種人生的浪費。

華為太大,部門太雜,所以即便你問任何一個人華為是什麼樣的其結果都可能完全不同,而且應屆生進去的和社招的也可能完全不同,前者往往正面情緒高於負面的。。

因為公司待的不開心外加二線城市也沒找到更好的選擇,直接選擇移民了。某種意義上某司也算給了我一點動力吧。。。


  華為的工資高嗎?

  【月薪一族】

  華為人的工資看上去很高。實際上,這收入背後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奉獻,更是全家人的付出。就算年薪百萬以上者有萬餘人,那也只佔到華為17萬員工的近6%。

  「華為」成為媒體熱詞。「華為人」成為網民關注的對象和群體。甚至連其工資收入等敏感問題都已被脫敏曬在互聯網上。我們經常被各種各樣的統計數據平均,這次也不例外。華為人的年收入也被「人均80萬」了。這是一個驕人的數字。然而,我身邊很多華為人對此嗤之一笑說,「對不起,我拖後腿了。」

  在「人均80萬「出來之前,有另外一篇房地產從業人士發出的網文,統計出」華為年薪百萬者超過1萬人「。對這些說法,華為官方渠道沒有進行回應。華為人的反應也很淡定。不淡定的是圍觀者,好奇寶寶們紛紛向華為家屬打聽並先入為主地感嘆:「哇,原來你老公工資那麼高!」

  更有極端例子,據說某家屬參照此網上收入,給自家先生算了一筆賬,然後懷疑老公隱藏了五百萬當中的四百萬。夫妻互相猜忌,兩口子險些因此離婚。

  我想除了華為的相關人事和財務部門,以及部門主管以外,外界沒有誰有超能力或特權,能對華為人的收入說得詳細分明。

  不妨讓我——一個華為員工家屬,從感性事例出發,看看華為的工資究竟高不高。

  晚飯時,孩子說:「媽媽,我怎麼感覺我不是爸爸的親兒子,(我)好像是爸爸(的)乾兒子,爸爸不是加班就是出差,不是出差就是加班,不是加班就是打電話,就是不陪我。」——這是我原文照貼的一位6歲小朋友對在華為工作的爸爸的抱怨。

  有個華為員工的小孩,趕上父親某天不加班,便會喜滋滋拉著爸爸在小區里遛彎,像是在「遛爸爸」。用孩子他媽的話說「是要給小夥伴看看,我也有爸爸的」。孩子們的這些抱怨和舉動,既天真又讓人心酸。誰不想下班時間能夠陪伴家人孩子。關鍵是,華為的大部分員工,早上七點出門到晚上十點鐘進家,遇上項目過點的時候,還得在辦公室打地鋪熬通宵。下班後回到家孩子已經打起了呼嚕,第二天一早出門,孩子或許還沒起床。有人又要說了,誰讓你們拿那麼高工資?或者說,大不了就別干唄。呵呵,說得輕鬆。職場和生活並不是簡單的「是」或者「否」就能輕鬆選擇的。

  這份所謂的高工資里,包含了華為人捨棄了陪伴家人、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因為他們工作的忙碌,家中的另一半,華為家屬們,不得不放棄自己原先的工作,回歸家庭,照顧子女。孩子的飲食起居,教育輔導,哪一樣都離不開家長的陪伴與監督。

  三十來歲的C君夫妻倆原本都是華為員工,有個1歲多的寶寶。從前把孩子丟給老人照看,隔代撫養的不良隱憂隨著孩子漸漸成長而凸顯。兩口子不得不做出選擇。於是C太太放棄華為的工作,意味著這個家庭每年減少三十萬元收入。從此C君一個人的收入要養活一家人。

  像這樣放棄工作回歸家庭的華為另一半,並不在少數。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都耽誤不起,華為員工的高強度工作,逼著另一方不得不放棄職業收入和事業成就感。

  華為家屬有幾個共同點,其中之一就是「強大」。這強大既是心理上的,也是行為處事模式上的。家裡很多事,比如買房裝修、子女教育、陪伴、家庭瑣事處理、人情往來等等都得靠家屬自己去處理。另一半工作太忙,根本無暇顧及,漸漸地,華為家屬(通常指女人們)也就越來越像女漢子了。從懷孕到生產,丈夫陪伴去產檢的次數屈指可數。我當年「享受」過兩次,第一次是指定親屬必須到場的「立體B超」。第二次就是生產。相比丈夫長期外派海外,從產檢到分娩丈夫一直缺席的家屬,我已經感到幸福了。

  華為人的工資看上去很高。實際上,這收入背後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奉獻,更是全家人的付出。這客觀上造成華為家屬群體對華為的依存度高,會更關注有關華為的新聞,華為的每一次露臉,家屬們也會跟著傲嬌一下。另一半工作的順利與否,自然也牽動著家屬們的神經。龐大的17萬員工組成的華為人,家屬人數自然也是不少的。華為家屬群體,漸漸成為某種社會學上的現象:家屬們獨當一面的能力超強,但是其自身創造的經濟效益卻不能量化,這是一組充滿反諷意味的「強與弱」的對比。家屬們關心華為的業績、以及每一步的發展;也熟悉另一半的工作、收入等情況。華為家屬與華為公司,有某種程度上的同呼吸共命運之感。

  經由網上文章的知識普及,很多人也知道華為的工資構成由三大塊組成:基本工資、股票分紅、獎金。這三塊收入組成部分又都由個人所處的職級,具體從事的崗位,以及完成的項目績效來決定。基本工資和配股數額,每個職級都有對應的上限。

  2013年研究生畢業進入華為的D君,入職時起薪8000元,扣完五險一金後每月到手7000元左右,除去房租,生活費,能剩下一半還算會過日子。6個月試用期轉正後,工資調整為1萬元,比同時入職的本科生多500元。並且,在深圳本部與華為其他城市同時入職的薪酬是一致的。武漢的生活成本支出和深圳能比嗎?顯然不能。三年過去,D君只漲過一次工資。因其級別僅僅是起點級別——13級,暫時不能享受配股,自然也就沒有分紅。獎金則要看他的考評、以及項目完成情況。總體下來,D君每年的收入約20餘萬。他說,這跟他在其他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同學的收入差不多,但後者加班卻沒有華為這麼多。

  以三年華為的工作收入,想購買深圳華為基地附近40平米的單間,約需200萬左右。首付50萬,月供接近萬元。「暫時還沒考慮買房。」D君說,臉上略微有些害羞的神情。

  還沒說到天價的優質學位房呢。深圳福田、南山兩區優質學位房,每平米均價已經突破10萬。以面積100平米為例,總價接近1200萬。首付500萬,貸款700萬,20年月供接近5萬。華為人特別重視子女教育,明知道經濟方面的壓力是趕鴨子上架,為解決孩子上名校的問題,也不得不咬緊牙關下手買入。

  在高企的房價面前,再高的收入都是浮雲。

  網上轉來轉去的文章,只講華為高級別員工的收入,確實令人炫目。這種高級別高收入的華為員工的家屬被稱為「大嫂」。大家羨慕之餘,也沒有太多的嫉妒可言。因為,不同的產品線,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個人能力,或者是跟著不同的領導,完成不同的項目,都會讓大家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別。相比較而言,外派海外比較早的,個人比較拼的,或者善於跟領導處理關係的,性格活躍的人,能拿到好項目的人,收入就會好一些。就算華為年薪百萬以上者有萬餘人,那也只佔到公司17萬員工的近6%。

  華為在每年四月份開始發放上一年度的分紅與年終獎。照理來說,地稅部門應該喜滋滋迎接這一波不菲的稅收。看著老公的辛苦錢,扣稅之後少了一大部分,而作為公務員的鄰居卻在嘲笑華為老公的加班,身為家屬的我們,怎會不覺得這個社會很荒誕?

  從2014年起,從前的虛擬受限股漸漸退出華為的激勵模式,而以TUP(Time Unit Plan)——時間單位計劃,即現金獎勵型的遞延分配計劃取代之。與從前的股權激勵機制相比,這種股權分配的好處是,員工不需要支付股票本金。2015年度華為虛擬受限股票價值為6.81元每股,如果某員工獲配1萬股,按照從前的操作方式,員工必須自掏腰包68100元進行購買。次年享受分紅。實行TUP之後,員工個人不再購買股票本金,但授予期為5年。前四年拿分紅,第五年分紅加兌現增值部分,股權激勵終止。至於每年分紅多少,則視上年度公司利潤而定。分紅最高的年份是2012年,每股2.98元。大家很是為此興奮了一陣子。這幾年回落至2元不到。股價與分紅的比例,值與不值,每人心中自有一筆賬,但稅是一定要交的。這不,今年4月份,某部門員工的年終獎和股票分紅稅收已經交到東莞地稅了。

  多年前,華為總部從南山搬到坂田,當年在南山華為旁邊賣報賣碟的小攤小販、藍牌車司機(非法營運)跟隨而來。或許有華為,他們更好謀生。有個段子說他們紛紛呼朋喚友來華為坂田基地賺錢。「華為錢多、人傻,速來!」不知道為什麼,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多年前的這個老段子。

  華為工資高嗎?眾家屬、眾看客,您怎麼看?


前華為人作答。在華為時覺得很苦逼,故障時覺得天都要塌了,加班到後半夜也是經常事。不過很享受那種奮鬥的過程,覺得這才是年輕的意義,也很鍛煉人,工資也很不錯,換了公司才明白這些的意義


之前在華為研發7年。越往後越不爽。推薦去看華為四大名著。

感覺每天伺候一群傻X。自己活的像條狗。上班像上墳。身邊有能力的人都走了,留下一群巨能加班耗時間舔領導菊花的庸才。

離開華為以後加入互聯網行業,幸福感爆棚。

----------------兒童節分割線------------------

補充一下,華為是一個全球16w人的集團。 任何個人描述包括我自己的的華為印象都必然是盲人摸象,我去過國內的幾個研究所,也去過海外的一些研究所。 實際文化還是有差異的。

但是對於中國大陸的研發員工,基本上華為四大名著可以很好的概括公司的管理思想。適應的人如魚得水,不適應的人心如死灰。 如上


視頻封面華為妹紙的故事視頻→_→華為妹紙的故事


碩士應屆進公司,在華為馬上步入第5年,從進公司就做產品經理,背景介紹完畢。我對現在的工作狀態挺滿意的,仔細想想得益於幾個方面:一是進公司後就很幸運的分到一個朝陽的產品線,相對於傳統產品有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這幾年過的很充實也很有挑戰,目前來看我也願意在這個領域繼續發展;二是部門文化相對簡單,你可以專註於工作本身而非其他那些(你懂的)。用績效說話,我覺得這也是華為吸引人的地方,不能說它做到了絕對公平,但相對於其他很多地方華為給了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更多成功的機會。PS:對於我這種粗線條的人來說,在大學吃的虧比公司多的多,慚愧?再有無非就是薪酬了,我想也是你們最關心的了=.=具體多少不能說,不過在同學中中上水平綽綽有餘了。我想說錢的確不代表一切,但它的確是對你價值的一種認可,更為重要的是你可以拿它來實現很多其他的夢想。像我喜歡戶外和旅遊,除了西藏,全國幾乎已經走遍了,沒有一定的經濟支持我想也很難實現。最後說一下,我是女生,覺得目前的工作壓力很OK,所以不要再迷信華為的瘋狂加班咯^_^

這個問題回答於快三年前,是我在知乎為數不多的冒泡,感謝仍有人關注這個問題,也越來越有些吃力。大家的問題越來越廣泛,很多都超出我作為一名普通員工的認知和了解範疇,感謝大家對我廠的熱情,也很慚愧不能給予大家更多的幫助和解答,在此表示抱歉。


華為今年剛入職員工一枚。所謂幸福無外乎現實是否跟期待相匹配。於我個人而言,目前的感覺是沒想像中的那麼有優越感和幸福感。

對於我在的部門,流程的東西佔了很大一個比重。做項目的同時如果對流程了解不夠,很容易被人坑掉。華為的流程總的來說是以業務為基礎去制定的,但整體上顯得冗雜。就拿我現在跟進的新項目來說,做一個複製模驗證需要在信息流上由研發,採購質量工程師,採購認證詢價,採購員下單等多個崗位的人審批,往往要花上一兩天的時間。但對於實物流來說僅僅是將供應商複製模做出的東西送到加工廠加工這麼簡單一件事,但若信息流不過審批,實際工作很難開展。因此有些時候會覺得這樣會降低很大一部分效率。這樣來說幸福感會降低很多。

華為牛逼的人很多,但像我一樣的屌絲佔了八成,多數人很敬業,工作很努力,但論幸福感,很少。我想,這都是被大公司細分工流程多這樣一個現實逼得。


Mark下,16年6月,已提離職,預計7月可慣例。

------------我是分割線:)------------

在崗員工,應屆入職已過七年,售後交付崗位。分三個階段來講下自己的感受吧。

前三年:

能力快速上升期,售後交付崗位出差非常頻繁,基本每個項目承擔的角色、任務都不同,從菜鳥新員工快速能獨擋一面,成就感很足。

雖說過程太痛苦,新員工第一個項目一個人被丟在客戶辦公室做問題處理,經驗、技術、語言,壓力大到爆棚,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晚上常一個人躲在海外宿舍悶在被子里哭(新員工時還是一名軟妹紙),哭完繼續看技術文檔,打電話求助老員工。不過邁過了這個坎,就會發現那段經歷真是非常鍛煉人。三個月的時間抗壓指數、技術水平可以說以指數上升(起點比較低,各位莫笑)。

第4-5年:

頻繁的通宵工作、跨時區出差,體質明顯下降,計劃轉穩定崗位。到適婚年紀,開始考慮更多精力投入家庭。工作上面算是得心應手,項目爬坡期例行加班,身體比較累,但壓力不算大,遇到交付平穩期還是可以準點下班回家的。

第6年-至今:

從海外順利轉了穩定崗位,回到國內總部,各種彙報層出不群,疲於應付各種領導各種要求,公司總體導向也是內控,一堆內控指標要完成,實幹轉為務虛。個人也難以適應,前所未有的疲憊。正在和老大討論15年TOPN換個方向,不知道會不會被拍:)

瞬間寫了這麼多,哇哦。

總結下,5分制來說的話,第一階段打4.5分;第二階段4分;第三階段由於討厭的彙報,只能3.5分了。希望下一階段可以回歸4分上。對我而言,目前的工作強度我接受,回報的待遇也ok,身邊還有一群像朋友般可以談心的同事,總體來看這份工作還不錯。

所有的努力是要有回報的,回報也是要值得我的付出,回報的形式可以是物質的收穫,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滿足;付出對我的長遠發展是有益的,那麼我認可我的付出,我也樂於享受這刻的付出。


來華為還不到兩年,可能還沒有足夠的積累來回答好這個問題。

但就目前的狀態來說:挺好。

為什麼?

  1. 處於行業頭部,而且一直在思考並朝著如何成為行業第一前進。你說在這樣的公司奮鬥有沒有勁?

  2. 大公司,擁有非常完備的資源(比如2012實驗室的技術支撐、遍布全球的研發銷售網路),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把一件事做到足夠大足夠好,華為的舞台很大。
  3. 事情做好了,回報很豐富,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

簡單來說就是:有目標、有舞台、有回報。


這個要看幸福的定義了,每個人的追求,想法,以及慾望都不一樣;作為今年入職華為的新員工,的確,某方面,有些略微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那樣的工作氛圍;技術服務,基本大部分時間泡在運營商那裡,見移動,聯通,電信的人比見自己同事還多,我想這也意味著,在自己的工作範圍內,基本交不到交心的朋友,一是見面少,二是如果落在辦事處,作為新人,和辦事處的同事年紀上也有差異,三是大家都很忙,下班了就沒有下班以後的活動了,雖然有所謂的比如說足球或籃球活動,但基本參加的很少,所以,這應該是工作上的一種孤獨感;再就是工作了,通信行業,某些崗位,是需要熬夜的,因為對於設備的操作,行業默許時間是晚上十二點開始,雖然,第二天白天可以休息,但是,如果工作很忙的時候,白天也可能是休息不好的,所以,工作是相當辛苦的,甲方,如移動,聯通,電信雖然好過點,同樣需要有人做同樣的工作,於是,僅說華為不幸福的,或許有點片面,所以,工作幸福,該如何去定義,每個人所看到的都不一樣,至少,我認為對於華為員工而言,辛苦的付出,還是有相應的回報,這也是為什麼外界傳言華為薪水很高神馬的啦,但是,作為既不是官二代,又不是富二代的普通老百姓而言,給予高的回報,必定會讓你付出很多,記得老男孩裡面的一句話,你笑,整個世界陪你一起笑,幸福,其實應該很簡單,家人健康,知己二三,有愛人相伴,年輕人,工作辛苦一點,又算什麼呢


據我了解呀,沒見過幸福的,估計是我見的人級別不夠啊。


我讀書時候新聞裡面從來沒有富士康員工跳樓,只有華為中興員工跳樓


只能說一下他們的工作狀態,屬於在華為工作過的孩子的描述:

晚上沒有幾點下班的概念,哪怕沒事做,所有人好像也習慣下班時間無限期拖後,有可能你晚上2點會有個跟一線的會議,那你之前就不能走,當然也可以六點鐘下班準時閃人,然後到過幾個小時再回辦公室;

任何通訊設備,包括手機、個人的筆記本電腦,還有存儲設備是不讓帶入工作區的,在入口處存放;

互聯網訪問許可權控制挺嚴格,基本不能上網,上班做事有自己的資料庫。

晚上下班後,很多人會選擇電腦不關機,因為他們的工作時候電腦下方的任務欄長期會開兩三行的任務,開一次機,進入工作狀態很麻煩。

我自己下班的觀察:

華為有班車接送,但是下班的那個點,華為幾輛大班車走的時候都很空,不知道司機先生會不會很失落……鮮明對比的是,銀行的班車們,走的時候滿車的妹紙~~

幸福不幸福的,每個人有自己的定義啦。圍城裡的話把這個道理都說死了。

向我描述華為工作情況的這孩子明顯不幸福,因為他是外包崗位進去工作的,做一樣的事兒,拿不一樣的薪水,這是他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通信行業的前景在哪裡?何時才能回暖?
通信專業研究生畢業後不想從事研發工作該如何就業?
量子力學和信號與系統這兩門課之間是不是有某種聯繫?
一響就掛的騷擾電話有什麼目的?
你對復旦的LiFi(可見光通信)怎麼看?

TAG:通信 | 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