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幻片里的飛船都自模擬地球重力?
謝邀。
現實總是殘酷的,科幻影片中飛船總是自模擬地球重力的原因是:這樣拍片省錢...
這是真的。失重場面在電影拍攝中難度很大,早期在沒有電腦CG幫忙的情況,拍攝失重場面只能用純物理方法:吊鋼絲、搭建能夠旋轉的拍攝棚、乘飛機在高空中快速下降營造失重環境。當年史丹利 庫布里克拍攝《2001太空漫遊》用能夠活動的房間和攝像機模擬失重場景,技驚四座,但這種成本不是一般的電影能夠承受的。
2001太空漫遊中經典的失重場面(我居然把這張圖搜出來了...看看具有失重鏡頭的電影:《阿凡達》、《遺落戰境》、《普羅米修斯》...全是大成本製作。換成《月球》、《銀河系漫遊指南》這樣的小成本電影,就只能讓飛船模擬地球重力,這樣可以省一大筆特效錢。
對了,你問為什麼《星際迷航》電影版這種大製作也要模擬地球重力?這片大部分時間都在飛船上,如果全部場景上失重特效,估計電影預算也吃不消。而且,失重場景往往是電影的噱頭,會吸引觀眾對特效場面的關注,那劇情啊動作場面啊誰還看?套用一下樓下情景描述:當克林貢人的飛船向進取號開炮突襲時,幾百號船員們一個個在空中作蛙泳狀慢悠悠滑向座椅或把手,緊張氛圍全完蛋不說,導演撕劇本的心都有了...
我還可以用一個扯淡的原因:飛船模擬地球重力有利於船員健康。在失重環境中呆太久的宇航員會得太空病。好了一句話總結...除了省錢以外,感覺飛船可以模擬重力要更方便劇情展開。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來自於質量效應系列遊戲):薛伯特船長曆經艱險打到大boss幻影人的房間,而幻影人正優雅的透過飛船的落地大玻璃一邊欣賞著美麗的紅巨星,一邊喝著紅酒高端大氣的為主人公講解這宇宙深處更巨大的陰謀。此時如果沒有飛船模擬的重力,我們能看到的就只有在空中漂浮著以蛙泳姿態追逐分散成液體球的紅酒的二傻子,回頭對我們的指揮官說「其實你們一直都在,刺溜,啊,我的計劃之中」,實在是讓人難以提起拯救世界的興趣來
完全不知道應該怎樣解釋呢~~
雖然的確有很多方法可以讓飛船(空間站,或是人類的宇宙殖民地)產生可以服務於人類的「重力」,但想必題主問得不是這個方面的問題吧。
那麼簡單而言,科幻片中的「宇宙重力」,也是這些科幻片中最大的「不嚴謹」吧。
在嚴謹的科幻片(或書)中,要麼是失重,要麼,會解釋一下重力產生的原因。因此,在大多的有「宇宙重力」科幻片中,都自動的忽略了解釋這些「無聊」的科學知識,而直接給出了結果,如果題主實在看的不舒服,那就去自學下這方面的物理知識,在下次看到類似的科幻片時,自行腦補一下吧~
以失重為賣點之一的電影能有票房嗎?
省錢是一方面
另外,這也不證明科技進步嗎? 要是只比現在先進幾十年,那還有什麼意思?對重力的控制,一直是科幻片裡面的主要場景,比如飛船的驅動,能夠輕鬆自如地從某個星球飛到太空,到達目的地再平穩降落,如果沒有反重力的科技,大家飄來飄去,實在太怪異了
長期失重太空人健康狀況多糟糕啊。所以沒有類地球重力環境不要輕易太空遠行啊。。。
省錢。
總不能讓人一個屁從駕駛倉崩到動力室吧。
先不說電影的問題,假如是在真正的未來,模擬重力,應該是太空旅行要實現的一個基本功能吧?就好像你不能設想,在未來的星際航行中,飛船里連空氣都沒有,宇航員都背著氧氣管穿著太空服在飛船中活動。。所以,「類地環境」必須是未來長途旅行的必備條件。
推薦閱讀:
※科幻作品普遍對人的心理有什麼影響?
※怎樣人為造成大冰期?
※大劉(劉慈欣)為什麼不寫了?
※我是來自2049年的人,你們有什麼要對我說嗎?
※為何《三體》在互聯網行業內被「聖經化」以及對行業的啟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