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為什麼不禁止開採稀土? ?
雖然我國是稀土資源大國,但是卻沒有定價的話語權並且處處受制於美歐日,為什麼美國可以立法禁止開採稀土我國卻將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賤賣?
同學你這個問題應該從源頭講起,首先,為何中國市場份額那麼大?
剛開始出口稀土的時候為了賺外匯,沒有控制出口量,之後想控制出口了,發現原來其他國家不是自己沒有,而是不想開採自己的,就想用中國的,所以開始是主動佔據了這麼大的份額,後來是想降下來遭遇阻力。
為什麼開始出口時不控制出口量?現在想要控制?
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靠輸出資源、換取技術、發展自己。而現在,我們也有一定技術了,想要向下游產業轉移,下游產業附加值高,成本小、危害小、利潤大,這樣可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維持可持續發展。其實稀土問題就是我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之一,我認為這其實是個好現象,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良性轉變,這是進步。
我們產業成功轉型後,就能限制出口了嗎?
產業成功轉型後,就不需要限制出口了。我國對於限制出口前後使用過,配額制(03),許可證、出口稅(06)的辦法。但是因為這些都是單方面針對出口的,所以違反了世貿的透明度精神,所以會在法庭上敗訴。
解決目前問題的關鍵不是如何繼續提高出口價格或者打官司。而是讓國內的產量降下來,讓國內的稀土價格也抬上去,和出口價格持平。這樣才會勝訴。但是很多國人不考慮國家利益,為了賺錢而濫開稀土資源。既造成了環境污染、不符合環保,又產出了超過出口要求規模的稀土。所以要勒令退出的、被整合的就是這部分企業。他們消失了,我們敗訴的根本原因就不存在了。至於執行力度如何,管不管得住,則另當別論。
另一方面,說到底還是產業轉型問題。如果技術先進,產業向下游轉移,不再依靠出口資源而是出口高附加值的有科技含量的產品,那麼利潤提高了,就不需要依靠大量出賣不可再生資源來獲取利潤了,那麼開採量也可以降低,開採量降低,國內外的稀土本身價格就會上漲,出口和國內價格一樣,外國無從狀告我國,甚至在高價情況下,外國企業也不會如此熱衷購買我國稀土,問題將從根本上解決。
在產業轉移未完成時呢?
我們還可以依靠出口資源,但是開採量一定要減下來,這樣國內的稀土資源價格才能升上去,勝訴與敗訴的關鍵在於價格是否一致。價格一致了,我們就符合自由貿易的精神了,就能依照保護環境的例外情況了。其實敗訴的原因就是我們想依照關稅總協定第20條列出了的「為了保護資源/環境」可以例外,但是你出口稅這麼高,國內玩命采,賤賣,誰信你保護環境啊。還是那句話,開採量小,價格一致,他們就起訴不了我們了。這是釜底抽薪的應對策略。
我認為啊我認為,在別的國家基本不開採,沒有競爭的情況下,如果國內能控制好產量,中國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操控產量比較自由地操控國際價格,那麼稀土將真正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張重要的牌。
今天的高科技行業廣泛使用稀土金屬,如電動汽車的電池需要使用 5 到 10 公斤稀土,風力渦輪機需要使用到大約 600 公斤的稀土。稀土並不稀缺,但問題是供應的近乎壟斷導致了價格的不穩定。中國的稀土儲量佔四分之一,但供應了九成的市場需求。這種情況使得中國之外的稀土採礦公司陷入了一個無法擺脫的困境(catch-22):如果想要擴大市場份額,他們必須在增加稀土產量的同時避免市場飽和和價格下跌。此外,他們還必須面臨更嚴格的環境監管。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和加拿大都有著相當大的稀土儲量,但因為成本採礦並不活躍。開一個新礦需要很長的時間,成本昂貴還有環境的不利因素。採礦的過程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水、酸、有機溶劑和提取化學物。一種解決方法是循環使用稀土。目前只有 1% 的稀土材料被循環使用。
-----sd
不是國家不禁止,是沒辦法禁止,國家已經規定出口配額了,但是依然會有各種走私,倒賣配額等情況出現,對於中國的商人來說,金錢高於一切。
排名第一的回答解釋得很有道理。但那是從宏觀層面做得深入分析,錯肯定是沒錯的。但是從微觀的角度看,可能也有更直接的原因。
首先,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從結束戰火到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動蕩,我們很多方面都沒有得到發展的機會。導致中國在全世界範圍看,曾經是閉塞的,落伍的,甚至是無知的(參考北朝鮮)。所以,才需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以後,很多方面,我們都是從0做起,從什麼都不懂做起。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往往中國和西方國家在各種博弈、談判中,總吃虧。 就是因為我們在很多專業領域很不成熟,對國際慣例、「遊戲規則」…仍處於學習、適應階段(到現在仍然是ing狀態)。 而西方發達國家人家都是發展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沒斷過,早就是骨灰級玩家了,人家會搞出各種各樣的規則玩你。你作為一個大菜鳥,玩你太輕鬆了。政治家是不懂技術的,尤其是老一輩領導人,他們不一定從一開始就了解稀土的儲量、戰略價值… 為了搞活經濟,「不要在意這些細節」,也是有的。 與之類似的還有霧。霾,也是近年來社會各界、科學界人士提出來,上級才會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各級領導人們很可能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稀土的問題。
你想,都是念馬列、黨校出身的,現在可能有智囊團了,智囊團里可能有專業人士了,但是早前可能真沒有!
再舉一個小栗子,可能不太恰當,但確實能反應當時我們是多麼菜。改革開放之初,小平同志出國訪問,發現周邊國家對中國印象不是很好,他不懂這是為什麼。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我國一直「贊助」這些國家的游擊隊、反政府武裝… 為他們提供武器等支持。因為那些組織的意識形態是「革命的」。所以我們就支持。 你說,周邊國家對我們的印象能好嗎。 小平同志意識到這麼做是有問題的,回國後才做出指示,減少、並逐漸停止了對革命的輸出。周邊國家對我們的印象才逐漸改善,建立起正常的經貿關係。
這說明,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像一輛大車開在路上,卻連闖紅燈是不對的都不知道。連基本原則都不懂。更別說稀土這種細節了。
所以我認為,題主的提問有更直接的解釋:答案就是,沒人懂。
推薦看一看《平凡的世界》,看一看我們的發展歷程,你就相信我的結論了。
補充一下,地方政府也要靠稀土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該地方出口稀土的公司很多,由於市場競爭,導致稀土售價價格偏低,目前,據有關資料,中國稀土量現在只佔世界的23%左右了。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就是感覺有人在出賣國家利益,和外國人簽訂條約,給他們稀土,自己從中獲利,就像吃回扣一樣,自己想什麼樣的人能有這樣能耐。
國家這麼大,稀土產量這麼高,我就奇怪了咋就沒有定價權了,!賣可以給老子心動的價錢才賣!就像做人一樣別你媽活的沒尊顏!當你活的有尊顏了你就有定價權了!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方面從零開始,所以往往和西方國家在各種博弈、談判中,總吃虧。
剛開始出口稀土是為了賺外匯,沒有控制出口量,之後想控制出口了,發現其他國家不是自己沒有,而是就想用中國的。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開始靠輸出資源、換取技術、發展自己,想要向下游產業轉移,稀土問題就是我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之一。
今天的高科技行業廣泛使用稀土金屬,稀土重要性劇增,想要限制出口,難度很大。我國對於限制出口前後使用過,配額制(03),許可證、出口稅(06)的辦法。但是因為這些都是單方面針對出口的,所以違反了世貿的透明度精神,所以會在法庭上敗訴。
解決目前問題的關鍵不是如何繼續提高出口價格或者打官司。是讓國內的產量降下來,讓國內的稀土價格也抬上去,和出口價格持平。這樣才會勝訴。但很多國人不考慮國家利益,為賺錢濫開稀土資源。既造成環境污染、不符合環保,又產出超過出口要求規模的稀土。所以要勒令退出的、被整合的就是這部分企業。
如果技術先進,產業向下游轉移,不再依靠出口資源而出口高附加值有科技含量產品,利潤提高,就不需要依靠大量出賣不可再生資源來獲取利潤,開採量降低,國內外的稀土本身價格就會上漲,出口和國內價格一樣,外國無從狀告我國,甚至在高價情況下,外國企業也不會如此熱衷購買我國稀土。
WTO裁決稀土案中國敗訴別瞎猜了,WTO的代價,來見識一下西方發達國家自由貿易的平等條約。我記得龍永圖當年簽的還有條款沒公開呢。
上交給國家
因為根本停不下來
你說的太簡單了、國家這個概念本身就是虛無的概念、中國的經濟完全可以轉型、不是不懂規則、說不懂規則就扯淡了對奴隸來說國家是什麼東西、所以一切的核心問題都指向政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