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直觀的體現是什麼,僅僅是智能設備與互聯網的對接嗎?物聯網與工業智能的區別?


從您的字面上理解,你對物聯網的理解不是很深,一下僅供參考:

物聯網鮮明特徵

和傳統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有其鮮明的特徵。

首先,它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種類型感測器,每個感測器都是一個信息源,不同類別的感測器所捕獲的信息內容和信息格式不同。感測器獲得的數據具有實時性,按一定的頻率周期性的採集環境信息,不斷更新數據。

其次,它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路。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路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在物聯網上的感測器定時採集的信息需要通過網路傳輸,由於其數量極其龐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為了保障數據的正確性和及時性,必須適應各種異構網路和協議。

還有,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感測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感測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雲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感測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 

「物」的涵義

這裡的「物」要滿足以下條件才能夠被納入「物聯網」的範圍:

1、要有數據傳輸通路;

2、要有一定的存儲功能;

3、要有CPU;

4、要有操作系統;

5、要有專門的應用程序;

6、遵循物聯網的通信協議;

7、在世界網路中有可被識別的唯一編號。

物聯網原理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路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而RFID,正是能夠讓物品「開口說話」的一種技術。在「物聯網」的構想中,RFID標籤中存儲著規範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過無線數據通信網路把它們自動採集到中央信息系統,實現物品(商品)的識別,進而通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路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實現對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聯網的涵義

從兩化融合這個角度分析物聯網的涵義:

其一:工業化的基礎是自動化,自動化領域發展了近百年,理論、實踐都已經非常完善了。特別是隨著現代大型工業生產自動化的不斷興起和過程式控制制要求的日益複雜營運而生的DCS控制系統,更是計算機技術,系統控制技術、網路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結合的產物。DCS的理念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雖然自動設備全部聯網,並能在控制中心監控 信息而通過操作員來集中管理。但操作員的水平決定了整個系統的優化程度。有經驗的操作員可以使生產最優,而缺乏經驗的操作員只是保證了生產的安全性。是否有辦法做到分散控制,集中優化管理?需要通過物聯網根據所有監控信息,通過分析與優化技術,找到最優的控制方法,是物聯網可以帶給DCS控制系統的。

其二:IT信息發展的前期其信息服務對象主要是人,其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解決信息孤島問題。當為人服務的信息孤島問題解決後,是要在更大範圍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就是要將物與人的信息打通。人獲取了信息之後,可以根據信息判斷,做出決策,從而觸發下一步操作;但由於人存在個體差異,對於同樣的信息,不同的人做出的決策是不同的,如何從信息中獲得最優的決策?另外物獲得了信息是不能做出決策的 ,如何讓物在獲得了信息之後具有決策能力?智能分析與優化技術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手段,在獲得信息後,依據歷史經驗以及理論模型,快速做出最優決策。數據的分析與優化技術在兩化融合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方面都有旺盛的需求。

物聯世界認為物聯網的定義源於IBM的智慧地球方案,十二五規劃中九大試點行業全部都是行業的智能化。無論智慧方案,還是智能行業,智能的根本離不開數據分析與優化技術。數據的分析與優化是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之一,也是未來物聯網發揮價值的關鍵點。 

物聯網本質

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徵,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路;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徵,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徵,即網路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物聯網分類

1. 私有物聯網:一般面向單一機構內部提供服務;

2. 公有物聯網:基於互聯網向公眾或大型用戶群體提供服務;

3. 社區物聯網:向一個關聯的「社區」或機構群體(如一個城市政府下屬的各委辦局:如公安局、交通局、環保局、城管局等)提供服務;

4. 混合物聯網:是上述的兩種或以上的物聯網的組合,但後台有統一運維實體。

產生背景

1、 1990年 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

2、 1999年 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路國際會議首先提出物聯網這個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提出了結合物品編碼、RFID和互聯網技術的解決方案。當時基於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輪華夏物聯網熱潮的基礎。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路國際會議提出了「感測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3、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感測網路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4、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

5、 2008年,為了促進科技發展,尋找經濟新的增長點,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下一代的技術規劃,將目光放在了物聯網上。在中國,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知識社會與創新2.0」提出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代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形成,並帶動了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推動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形態的形成,創新與發展更加關注用戶、注重以人為本。而創新2.0形態的形成又進一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健康發展。

6、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當年,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

7、2009年2月24日,2009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公布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IBM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並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 在策略發布會上,IBM還提出,如果在基礎建設的執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短期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為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台。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聯網」浪潮之後的又一次科技產業革命。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這一判斷像摩爾定律一樣準確,人們把它稱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後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為標誌,1980年前後以個人計算機的普及為標誌,而1995年前後則發生了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起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蕩和變化。而互聯網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20世紀90年代,美國柯林頓政府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億-4000億美元,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而今天,「智慧地球」戰略被不少美國人認為與當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被他們認為是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該戰略能否掀起如當年互聯網革命一樣的科技和經濟浪潮,不僅為美國關注,更為世界所關注。

8、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視察中科院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所時,對於物聯網應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自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的。

物聯網的概念已經是一個「中國製造」的概念,它的覆蓋範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範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籤。

截至2010年,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物聯網未來發展

物聯網將是下一個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

物聯擁有業界最完整的專業物聯產品系列,覆蓋從感測器、控制器到雲計算的各種應用。產品服務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各種領域。構建了「質量好、技術優、專業性強,成本低,滿足客戶需求」的綜合優勢,持續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物聯網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據了解,2011年,全國物聯網產業規模超過了2500億元,預計2015年將超過5000億元。

物聯網是繼通信網之後的另一個萬億級市場。

技術架構

從技術架構上來看,物聯網可分為三層: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感知層由各種感測器以及感測器網關構成,包括二氧化碳濃度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二維碼標籤、RFID 標籤和讀寫器、攝像頭、GPS等感知終端。感知層的作用相當於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膚等神經末梢,它是物聯網識別物體、採集信息的來源,其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採集信息。

網路層由各種私有網路、互聯網、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網路管理系統和雲計算平台等組成,相當於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

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包括人、組織和其他系統)的介面,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

物聯網的行業特性主要體現在其應用領域內,目前綠色農業、工業監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遠程醫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環境監測等各個行業均有物聯網應用的嘗試,某些行業已經積累一些成功的案例。

關鍵技術

在物聯網應用中有三項關鍵技術:

1、感測器技術,這也是計算機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大家都知道,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計算機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自從有計算機以來就需要感測器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計算機才能處理。

2、RFID標籤也是一種感測器技術,RFID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RFID在自動識別、物品物流管理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體、感測器技術、集成電路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複雜技術。經過幾十年的演變,以嵌入式系統為特徵的智能終端產品隨處可見;小到人們身邊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衛星系統。嵌入式系統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工業生產以及國防工業的發展。如果把物聯網用人體做一個簡單比喻,感測器相當於人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網路就是神經系統用來傳遞信息,嵌入式系統則是人的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後要進行分類處理。這個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感測器、嵌入式系統在物聯網中的位置與作用。

關鍵領域

關鍵領域

1. RFID;

2.感測網; 

3. M2M;

4. 兩化融合。

應用模式

根據其實質用途可以歸結為三種基本應用模式:

對象的智能標籤。通過二維碼,RFID等技術標識特定的對象,用於區分對象個體,例如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各種智能卡,條碼標籤的基本用途就是用來獲得對象的識別信息;此外通過智能標籤還可以用於獲得對象物品所包含的擴展信息,例如智能卡上的金額餘額,二維碼中所包含的網址和名稱等。

環境監控和對象跟蹤。利用多種類型的感測器和分布廣泛的感測器網路,可以實現對某個對象的實時狀態的獲取和特定對象行為的監控,如使用分布在市區的各個噪音探頭監測雜訊污染,通過二氧化碳感測器監控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通過GPS標籤跟蹤車輛位置,通過交通路口的攝像頭捕捉實時交通流程等。

對象的智能控制。物聯網基於雲計算平台和智能網路,可以依據感測器網路用獲取的數據進行決策,改變對象的行為進行控制和反饋。例如根據光線的強弱調整路燈的亮度,根據車輛的流量自動調整紅綠燈間隔等。

建設情況

物聯網在實際應用上的開展需要各行各業的參與,並且需要國家政府的主導以及相關法規政策上的扶助,物聯網的開展具有規模性、廣泛參與性、管理性、技術性、物的屬性等等特徵,其中,技術上的問題是物聯網最為關鍵的問題;

物聯網技術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是一項系統,目前國內還沒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負責物聯網的整個系統規劃和建設,理論上的研究已經在各行各業展開,而實際應用還僅局限於行業內部。關於物聯網的規劃和設計以及研發關鍵在於RFID、感測器、嵌入式軟體以及傳輸數據計算等領域的研究。

一般來講,物聯網的開展步驟主要如下:

(1)對物體屬性進行標識,屬性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屬性,靜態屬性可以直接存儲在標籤中,動態屬性需要先由感測器實時探測;

(2)需要識別設備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並將信息轉換為適合網路傳輸的數據格式;

(3)將物體的信息通過網路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信的相關計算。

發展趨勢

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甦提供技術動力。目前,美國、歐盟等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我國也正在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正在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提及,物聯網將會成為中國移動未來的發展重點。他表示將會邀請台灣生產RFID、感測器和條形碼的廠商和中國移動合作。運用物聯網技術,上海移動已為多個行業客戶度身打造了集數據採集、傳輸、處理和業務管理於一體的整套無線綜合應用解決方案。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已將超過10萬個晶元裝載在計程車、公交車上,形式多樣的物聯網應用在各行各業大顯神通,確保城市的有序運作。在世博會期間,「車務通」全面運用於上海公共交通系統,以最先進的技術保障世博園區周邊大流量交通的順暢;面向物流企業運輸管理的「e物流」,將為用戶提供實時準確的貨況信息、車輛跟蹤定位、運輸路徑選擇、物流網路設計與優化等服務,大大提升物流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此外,普及以後,用於動物、植物和機器、物品的感測器與電子標籤及配套的介面裝置的數量將大大超過手機的數量。物聯網的推廣將會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驅動器,為產業開拓了又一個潛力無窮的發展機會。按照目前對物聯網的需求,在近年內就需要按億計的感測器和電子標籤,這將大大推進信息技術元件的生產,同時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

用途廣泛用途範圍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環境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

國際電信聯盟於2005年的報告曾描繪「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麼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物聯網在物流領域內的應用則比如:一家物流公司應用了物聯網系統的貨車,當裝載超重時,汽車會自動告訴你超載了,並且超載多少,但空間還有剩餘,告訴你輕重貨怎樣搭配;當搬運人員卸貨時,一隻貨物包裝可能會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說「親愛的,請你不要太野蠻,可以嗎?」;當司機在和別人扯閑話,貨車會裝作老闆的聲音怒吼「笨蛋,該發車了!」

物聯網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後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路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路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應用案例

一:物聯網感測器產品已率先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防入侵系統中得到應用。

系統鋪設了3萬多個感測節點,覆蓋了地面、柵欄和低空探測,可以防止人員的翻越、偷渡、恐怖襲擊等攻擊性入侵。上海世博會也與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簽下訂單,購買防入侵微納感測網1500萬元產品。

二:ZigBee路燈控制系統點亮濟南園博園。ZigBee無線路燈照明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是此次園博園中的一大亮點。園區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採用了ZigBee無線技術達成的無線路燈控制。

三、首家手機物聯網落戶廣州

將移動終端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讓消費者可以與商家進行便捷的互動交流,隨時隨地體驗品牌品質,傳播分享信息,實現互聯網向物聯網的從容過度,締造出一種全新的零接觸、高透明、無風險的市場模式。手機物聯網購物其實就是閃購。廣州閃購通過手機掃描條形碼、二維碼等方式,可以進行購物、比價、鑒別產品等功能。

這種智能手機和電子商務的結合,是「手機物聯網」的其中一項重要功能。預計2013年手機物聯網占物聯網的比例將過半,至2015年手機物聯網市場規模達6847億元,手機物聯網應用正伴隨著電子商務大規模興起。

發展問題

儘管我國已大量生產射頻標籤,但仍然存在四大問題制約發展。首先,晶元和讀寫器核心模塊嚴重依賴進口。其次,射頻標籤自主技術標準缺位。再次,市場因素制約射頻標籤規模化推廣。第四,民營企業處於競爭劣勢,風險投資態度謹慎。

認識誤區誤區之一

把感測網或RFID網等同於物聯網。事實上感測技術也好、RFID技術也好,都僅僅是信息採集技術之一。除感測技術和RFID技術外,GPS、視頻識別、紅外、激光、掃描等所有能夠實現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技術都可以成為物聯網的信息採集技術。感測網或者RFID網只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但絕不是物聯網的全部。

誤區之二

把物聯網當成互聯網的無邊無際的無限延伸,把物聯網當成所有物的完全開放、全部互連、全部共享的互聯網平台。實際上物聯網絕不是簡單的全球共享互聯網的無限延伸。即使互聯網也不僅僅指我們通常認為的國際共享的計算機網路,互聯網也有廣域網和區域網之分。

物聯網既可以是我們平常意義上的互聯網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及產業應用組成區域網、專業網。現實中沒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聯網;也沒必要使專業網、區域網都必須連接到全球互聯網共享平台。今後的物聯網與互聯網會有很大不同,類似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專業網;智能小區等區域網才是最大的應用空間。

誤區之三

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互聯的無所不在的網路,因此認為物聯網是空中樓閣,是目前很難實現的技術。事實上物聯網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初級的物聯網應用早就在為我們服務著。物聯網理念就是在很多現實應用基礎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創新,是對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聯的網路化、智能化、自動化系統的概括與提升,它從更高的角度升級了我們的認識。 

誤區之四

把物聯網當成個筐,什麼都往裡裝;基於自身認識,把僅僅能夠互動、通信的產品都當成物聯網應用。如,僅僅嵌入了一些感測器,就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家電;把產品貼上了RFID標籤,就成了物聯網應用等等。


兄弟估計是做工控這塊的吧?物聯網IOT的範疇非常廣,說白了就是萬物互聯。老百姓比較熟悉的智能家居全是比較好理解的一個分支,暫且算2C,我們最近研究的工業物聯網也就是IIOT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算是2B吧,工業智能太大了,其中包含了感測器演算法研究,工程力學,機器人,視覺識別,IT平台等等等等,只能說IIOT的發展和應用打通了物理系統和信息化系統,有助於工業智能不斷推進,工業智能的發展一定是永無止境的!

個人拙見


智能設備與互聯網對接只是完成了數據的接入,如何應用物聯網的數據才是關鍵,數據的應用可體現在很多方面,例如:產品快速創新、產品故障診斷與預測、工業供應鏈的分析和優化、產品銷售預測與需求管理、產品質量管理與分析、工業污染與環保檢測等。因此,有「物」的經驗的物聯網企業可更好的發揮相關數據的應用。

工業智能通常指的是智能製造,物聯網除了如上所述可在智能製造中可起到關鍵作用,還可應用於「物」的後生命周期。


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實現物體與物體的通信。


推薦閱讀: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有哪些?物聯網發展的主要難題是什麼?

TAG:物聯網 | 物聯網產品 | 智能家居 | 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 | 工業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