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素質教育到最後是否會變成權貴教育?

考核的手段和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而窮人家的孩子基本上難以接觸到這些。

窮孩子通過上學再難以翻身了。


一些新的想法:

教育,平等的表皮下,一種製造階層分化和維持階級固化的極為精巧的隱性工具。西方教育是天堂?更為精巧而已,輔以社會福利,維持階層隔離與平衡。

生為窮人,便已輸在起跑線。窮學生們經歷著一系列的劣勢——低質量學校,意味著劣質的基礎教育;沒有豐富的課外活動,無處提升名校要求的「綜合素質」;遭遇困難時缺乏支持,只能被精英階層制定的遊戲規則擺弄。

而正是這群人,在為「素質教育」、「快樂教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考廢除英語/數學……」而歡呼雀躍,而且拿他們臆測的所謂國外天堂般的課堂,為自己的既蠢又懶的人生辯白。

當下的時代,生為窮人,已然不幸。加上蠢,被人賣了尚不自知。懶,則不可救藥。

我為我的同類哀。

----------------------------------------------------------------------

所謂素質教育,可真是赤裸裸的陽謀。精英階層鼓吹這一套也就罷了,那是最符合他們利益的。偏偏許多底層子弟也被忽悠得五迷三道,自我麻痹,自我荒廢,那真是萬劫不復。無他,既懶且蠢而已。

素質的涵義是什麼?素質的標準由誰制定?素質的篩選由誰考核?當鄉村少年第一次坐火車進城,「精英子弟」早就國內外旅遊當「志願者」;當小城子弟普通話都講不清,二代們早就英語嫻熟順帶第二外語;當縣城的新華書店只有教輔材料賣得歡,北上廣的影院早就與好萊塢同步接軌;當縣中的文體娛樂全部為語數外讓道,大城市的孩子們正在音樂和體育的熏陶下「全面發展」......請問,到底是素質差別還是機會不均,是智力差異還是資源不同?難道割麥刈草、餵豬養羊不是親近大自然的素質,總角之歡、洒掃應對不是人文素質的培養?抱歉,教育的標準不在你手裡。

請和我一起複習一下教育的定義:教育(狹義),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明白了么?

還是太過含蓄,由我引申一下吧:教育是實現階層固化和階層世襲的最隱蔽的工具。如此而已。


素質教育不是說讓學生不僅成績好,又會彈鋼琴,又會計算機,又會書法,最後琴棋書畫樣樣皆通。

如果素質教育僅僅是這些,那還是「技能教育」,不比「應試教育」好多少。 不是說一個城市孩子會彈鋼琴就比農村孩子素質高了,人家農村孩子還會種地呢。

我理解的素質教育是對學生內在素養和能力的培養,而不僅是對技能的培養。就像英語專業不僅是學英語,計算機專業也不僅是學編程。


來自百度百科:

我國教育界對中小學素質教育內涵的研究,實際上在中國的學校幾乎沒有素質教育。由於角度不同,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或作的解釋)不盡相同。有人依據「強調點」歸納「素質教育

」有9類15個定義。這9類定義,有的屬於詞語定義;有的屬於哲學定義;有的強調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有的同時強調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有的強調公民素質;有的強調先天與後天相結合,有的把各種素質平列;有的試圖劃分素質層次;還有的強調通過科學途徑充分發揮天賦。綜觀這些定義,雖然表述不一,但有著共同特點:

第一,認為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認為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有的定義雖然只提到人的發展,但並非是不考慮社會需要,而是針對「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偏向而突出強調人的發展。

第三,在某種意義上,素質使人聯想到潛能。這些定義都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

第四,不僅主張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而且主張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來自維基百科:

素質教育相對於偏重考試的應試教育而言,較為注重體育、藝術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培養,而真正的素質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能發揮個人潛能,各展所長,並培養良好的品格,並不局限於學術上的才能。這種教育流行於現今歐美地區。

搬運了兩個概念。一直不太清楚「素質教育」的概念。因為我所看到的教育遠遠落於」概念「。

我只是聽說有種教育叫素質教育。

-------------------------------------------------

再次表明身份:某山村教師。

再次廣告:有一個試圖改變教育的計劃,根據我所聽說過的」素質教育「的概念而設計,希望能將概念變成現實。

http://www.kidoooer.com


誰在推行素質教育?誰在接受素質教育?

主要是,提倡所謂素質教育的主要是社會中上層,他們以個人或家庭的身份掌握著你想像不到的社會資源,他們完全可以利用所謂的素質教育去提升其子女的能力,來穩固他們未來的社會地位,確保他們在日後可以保持或者發展其父輩的財富,地位。

在中國,教育很可能是社會底層(我們)改變自己身份的唯一途徑,因為它具有指標唯一性,也就是應試成績,而這個成績在一定方面是相對公平的,它允許以很低的成本與門檻讓大家都進來競爭。不可否認,真正優秀的教育顯然已經被他們佔有,可是這一機制比社會上其他的途徑公平的多,它允許自學成才。而所謂素質教育的推行看似為大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事實上它只會引入更多有利於他們的競爭因素。你無法跟一個富二代比英語口語,因為他們每年暑假都回去倫敦郊區度假,甚至從那裡長大,而你只是在刷完型,聽聽力。這只是一個小例子,更不用說高薪的理化教授級家教,學習薩克斯,油畫。除了學習,除了受教育,你在社會上沒有什麼競爭力。


因為前段時間看了一本《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的書(P.Bourdieu著),冥冥中有個聲音——小子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算了,實話跟你們,我就讀了前面兩章,就敢過來班門弄斧,那是因為我找到了作者的思想脈絡。以及,發現了一篇「奇文」。(引用文字均來自該文)

這本書彷彿是《區隔》一書的應用,他討論了一個我們必須關心的問題:既然每個人在權利/經濟/文化場域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受弗洛伊德式的「童年陰影」所困,那大學教育,這個被寄予「鯉魚跳龍門」意味的機構,是否可以促進階層間的流動呢?

場域是作者(本答案中的作者特指P.Bourdieu)創造性的提法,他自己說過:我將一個場域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係的一網路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例如,藝術這個場域包括畫家、藝術品購買商、批評家、博物館的管理者等等。即,每個人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受到童年陰影的困擾。

大學,尤其是那些老牌名校,一直被冠以救世學校(Ecole liberatric)的光環,這裡的救世是兩層含義:「這裡保存了科學和文化的精髓」以及「這裡是平民子弟憑著才智打進中產階級的階梯」,當然,精髓不精髓的無所謂,後者才是實實在在的。擠破頭的高考簡直是場噩夢,但是從中一路殺出的「才子們」,他們憑藉的真的是康德所稱「天賦的繆斯」嗎?我們可以看看大學入學考試考得是啥:邏輯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超強記憶力。其實這三項和中世紀的貴族公學的要求類似:推演+辯論/演講+博學。而這三項,與其說是源自個人的天賦,不如說是來自家庭的熏陶,或者更多時候在中國,是用錢堆出來的成長環境。一個真正blue blood的高富帥,在DS們小時候玩泥巴的時候,正在玩鋼琴;DS們不知所云地默寫課本時,人家聽著藍調在看原版小說;DS們在破教室苦苦背單詞的時候,高富帥們在名牌公學和洋妞調情;DS們課堂上憋不出一句話的時候,高富帥們在高級會所和「叔叔阿姨」們談笑風聲。一個DS努力學習偽裝出來的「素質」,高富帥們不經意間用平日里的「素養」就可以對付了。更何況憑藉著家庭的經濟資本和人脈信息上的優勢,還可以選擇short cuts (出國/藝術生/競賽),而DS只知道為「再多考一分」拚命。你還別嫉妒,人家的才智是源自生活的,而不是努力訓練遮掩出來的「高仿」。如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中國常青藤聯考,便是有意將這種入學偏好合法化。「素質」這個東西,顯然不是貧寒的家境負擔的起的,於是大學的篩選,又對高富帥們開了一盞綠燈。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高富帥們(題主所謂的「權貴」)在擠高考這根獨木橋時彷彿是踩著輪滑鞋的。家庭的耳濡目染,其實是先期的素質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高富帥們贏在了起跑線上,或者說他們踩的跑道跟DS們根本不是同一條!作者看來,文化/社會資本從這個角度是向高富帥們傾斜。

作者認為資本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領域裡有效地資源,他使個體獲得因為參與社會領域並在其中競爭而形成的特殊利益。個人能夠積累的資本,界定了他們的社會軌跡,也就是說,資本界定了他們生活的可能性或機遇,更主要的是,資本也被用來再產生階級區分。

再來看看大學裡教的是什麼?可以說,大學裡80%的課程,在畢業後的名利場中都沒用:有的是太迂腐,有的太高深用不到。那為什麼還要開這些令人景仰的課程呢?"貼金"這個詞最形象了。越是技術性,實用性,培養技能的知識,便越是限制了一個人所被承認的職位類型,也就是說,以後你就對著這機器/報表/數字過一輩子吧。越是籠統的,博學的,培養素質的知識,便具有更大的flexibility。什麼是flexibility?對於高富帥而言,便是佔據企業/政府的那些看了名字也不知道負責什麼的高位,對於DS便是刷盤子。所以搞技術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至於選擇商科/文科和高富帥爭食,舔盤子的可能性也是要考慮到的。但是大學為了顯示高富帥們不同於職校/專科學生的博學,一個勁地要弄通識教育。 比如,很多的大學現在開始鼓吹leadership。對於leader的子女,這是廢話:這都是與生俱來的,呼吸中都透著一股leader范。所以學校可以名正言順地安慰DS:看到么,你雖然學業資本不錯,可是沒有leader范啊,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素質啊。

高等教育算是素質教育了吧?leadership算是一種重要的素質了吧?只是從這個角度講,高富帥們又贏了。這裡引出作者的另一大發現——習性。實踐並不是以態度研究的方式,直接從那些定向性中得到的,而是來自於即興創作的過程,這一即興創作過程反過來也是由文化上的定向性、個人軌跡和社會交互能力所構成的。這種被構成的、即興創作的能力,就是作者所謂的「習性」。這個詞佔據其理論的中心地位,聯繫上面講到的場域和資本,而這三大發現構成了聞名於世的社會資本理論

算是比較淺顯地闡釋了這個深奧的理論。離開學校,高富帥還是高富帥,DS是否有所蛻變,卻是一個問題。

所以,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最終,還是屬於高富帥們的。大學裡的DS們,女生就去釣金龜婿吧,男生可以努力地把自己的泥土味洗乾淨,找個好領主,跟高富帥們走沒錯!至於不想這麼麻煩的,做技術的就好好在企業混,搞學術的就好好拼tenure,然後期盼著自己的子女踩在在自己的肩膀上,向著更高,更富,更帥前進吧。

最後,偉大的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P.Bourdieu)在天有靈!


你以為會拉小提琴,會彈鋼琴就是素質教育了?

我想,這應該是對素質教育的一個普遍的誤解

在我看來,德才兼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的目的

鋼琴彈得再好,也只是才的範疇,只是比原來只會做題進了一步

而在真正的最核心的品德的培養上,這跟窮人或是富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參閱奧朗則布皇帝給老師沙黑的信:教育是為了訓練四平八穩的頭腦,懂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律。


我覺得上層的教育本來就是和普通人的不一樣!教育不單單是一個知識體系


也可能會像燈塔國私立名校一樣,指的是有名企總部實踐,知名教授推薦,非洲公益慈善之類的呢。

到時候不分北京上海,西藏新疆,只要你能拿到985教授的推薦信,在央企總部實踐學習,為西部窮人募捐100萬,你就能讀清北,大家都是一樣的標準呢。

可比高考公平多了呢美高中生因學費高昂放棄8所常青藤名校(圖)_新浪教育


幼稚,應試教育你就比得過權貴了?只要有錢,什麼補習老師請不到?


我看到了翻身這個詞,那麼,窮人靠考學「翻身」了,是不是意味著另外一些人受到壓迫?社會平等本質上是個政治問題,把它寄託於教育,是對教育有過高的期待。國民教育不可能培養統治階級,只能培養勞動力,學得再好,頂多就是熟練工,社會階級不是你看學的好不好,你學了國際關係也當不了皇帝的,因為統治者不讓你當。社會主義的理想是,「不同職業只有分工的區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不是當代左派青年念叨的「應試教育公平競爭,考試成績決定誰是統治者」。

反對應試教育的理由有一個就夠了:摧殘少年兒童身心健康。


上帝把聰明和智慧放在人心裡,如果一個人不聰明,那怎麼教都教不出來的。有錢有勢的人固然會優先享受很多資源,但是同時富不過三代這種規律臨到他們的子孫身上,所以有時候富人的孩子更難養好。所以不要看著別人強盛就憂慮,天上的神是公平公義的。

我兒子讀幼兒園大班,我給兒子報了英語、美術、小歌手、鋼琴和跆拳道,一周一共上七節興趣班。常常學習聖經,使孩子明白真理。這些都要錢來支撐。但其實是不多的錢,除了跆拳道是在外面上課,其他都是市民中心上的,五門課學費也就一萬一年。即使沒錢上興趣班,在我們這邊教會是有免費主日學可以上的,一樣是有美術和音樂方面的早期的智力開發,借著大家的代禱,效果甚至更好。

等到了小學,杭州這邊公辦的小學也是有很多免費的興趣班上的。 我們這邊讀個民辦小學要五十萬,甚至需要一百萬,但無非就是強調雙語和小班,然後課外的興趣多一些。我孩子讀個公辦小學再加外面學一個英孚英語,一樣的效果,花費也不多。英孚也就一萬一年。就看做父母的對教育這塊肯不肯投入了。

一個人更為重要的是心志培養,教育孩子如果只是有很多才能卻喪了志氣,那就是失敗的教育。

另外,上帝要我們經常為一切在位的掌權者禱告,我想若干年以後我們的後裔漸漸升高,那其實就是為自己禱告了。

所以要有信心,做父母的要多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上帝必紀念你的擺上,使祝福臨到後裔身上。

再一個,雖然應試教育公平,但是應試教育的弊病大家都清楚。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在一國之內看起來好像公平。其實堅持應試教育並不是公平的,因為有錢有勢的總是能繞開應試教育,比如我們這邊娃哈哈民辦小學,一百萬讀到初中,然後直接出國讀美國的高中。對有錢人一百萬算不得什麼。

一個國家的教育歸根結底是要與別國競爭的,好的教育教出強者,不好的教育是愚民弱民的洗腦術,是奴才培養奴才。所以為了國家的強盛,我們要起來在全國推廣素質教育,努力讓整個中國的孩子都強起來。使中國在列國中做頭不做尾,居上不居下。


在古代讀的起書的人都是貴族,現代中國只不過是個剛建立的國家,所以普通老百姓還能夠通過教育掙扎一下,再過個幾十年一百年,我覺得還是會和古代一樣,只不過貴族接受的是精英教育名校畢業,普通老百姓接受的是快樂教育普通一本就不錯了。


素質教育就是:

A:我靠,老師還沒教英語、計算機、鋼琴、舞蹈、鬥地主是怎麼練成的……同桌你怎麼都會了啊?

B:哈哈,蠢驢!我爹在我一歲時教我英語,二歲時教我法語,三歲時因為我很聰明,所以在我生日時買了架999999價格的鋼琴,四歲時老媽教我舞蹈,五歲時老哥教我鬥地主,順便教我美國土著怎麼玩牌……直到昨晚,我已經提前學會了如何在床上和女人談戀愛!

A:我靠,你牛!那這次素質考試你要得滿分了?

B:滿分已經無法阻止我飛向火星球,你不知道素質考試有加分嗎?說了你也不懂,我和你簡直是兩個文明的人種,你其實就是Indian,而我是American,無法溝通,無法交流,只能用文明引導你們走向新世界。

A:去你娘的新世界,瞧不起老子是不?我回家向老爹拿把鎚子,向老娘拿把鐮刀。我爹雖然是工人,我娘雖然是農民,但我堅信世界現在是你們的,終究不是你們的!


什麼是「素質?」

私以為這個詞語前面加任何定語都不為過。所以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模糊的概念。

那麼「素質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備素質這一範疇下的若干要素的教育」。

在我經歷過的國內的素質教育者看來,可等價為「使受教育者儘可能變得高貴的教育」。

當然,教育者對「高貴」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那麼他們出於不同理解的不同教育方法都會導致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或是或不是他們的目的。

我所見聞最典型者有兩種。

一是我腦內之「權貴模仿」。

例:媽媽讓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學彈鋼琴,學書法,學圍棋,學作文。周末兩天四班倒,恨不能六藝皆通。出於這樣一種目的:我的兒子學會了這些,就能交到高層次的朋友,就能接觸高層次的事物,就能變成高層次的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上流社會」,素質自然不會低。

此種帶有強烈目的性的「素質教育」最後希望的是培養出一個多少精通「術」的青年,從而在其開始交際之前劃定其交際圈,再讓交際圈中的朋友熟人來充當「潛移默化的影響」。

但是一個已然具備萌芽狀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青年,又如何在「素質」層面輕易受身旁人的影響?

或者說,前十八年,父母幹什麼去了?

父母的教育,目的究竟在哪裡?

縱觀之,「素質教育」倒是把素質放在了末位。成了「權貴模仿」。

二是我腦內之「技能訓練」。

例中事實同上。

但每每問其目的,媽媽卻總是回答「技多不壓身」「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話。

相比前者,它只注重某一項技能的訓練,而不涉足更深層。如果說應試教育培養出的是「書獃子」,那麼它培養出的也只是「琴獃子」,「棋獃子」罷了。

真正的素質,私以為是很殘酷的事實,它從父母,父母的父母,甚至前四代長輩就已經有定論了。

這跟生活條件和錢毫無關係。

孩子不能總拴著,總有撒出去的一天。

當孩子撒出去之後,其飽受囚禁的喜好和厭惡就會一併撒出去。就會面對真我。「權貴模仿」和「技能訓練」的維持就會結束。鋼琴十級可能會去踢足球,圍棋七段可能會去打麻將。那麼當表層全部去除,兩者留給受教育者——孩子的東西是什麼?還存在嗎?這就因家庭而異了。

「高富帥」和「DS」都是生活的態度,不是看你爸爸月入百萬還是蹬三輪車。如果世界上只有這兩種態度,那麼選擇哪種,終究是自己的事情。對於兩種態度沒有好壞的標準。只有個人的判斷。那麼,使受教育者在兩者之間做出教育者希望的選擇,就是我腦內的「素質教育」。

一言蔽之,素質教育來自教育者的素質。父母是第一任教育者。如對自身素質不滿意,那大可以選擇認為滿意的第二任教育者——可能是老師或者別的什麼——來協助其教育。

「龍生龍,鳳生鳳」的道理對於人類並不普適,因為動物終究沒有老師。

那麼,私以為,是「素質教育」還是「權貴教育」,結果上要看教育這一行為留下的影響有多深刻。原因上要看第一任教育者,和第一任教育者對第二任教育者的選擇。


所有對於素質教育的質疑都可以用「那種素質教育對綜合素質得考察不夠徹底」來反駁,就像所有對於市場經濟的質疑都可以用「那種市場經濟的競爭不夠充分」來反駁一樣。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你以為素質教育真的是培養素質的?


會。父母高知,家境優渥,個人努力,憑什麼不比寒門學子眼界更高更優秀?資本主義社會下,階級固化會日益加重,階級流動會日益緩慢


並不會

第一,「高考是普通人甚至底層人改變命運的途徑」已經不成立,大學擴招,全民高考,現在年輕人基本都有文憑,普通人上普通大學出來了也就是普通的上班族居多吧?考上北大清華的真正寒門學子多嗎?應試教育背景下,沒錢請家教上輔導班等等,只死學考得上嗎?個別考上的寒門學子能代表多數人嗎?馬雲能白手起家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白手起家,時代、人脈、天賦等等影響因素太多了!

第二,就算高考可以改變命運,對底層人來講當然是好的,可是長遠看對一個國家有利嗎?很顯然沒有!看似短期選拔了更多人才,經濟發展了,其實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又因為應試教育忽視品德培養,湧現出很多有才無德之輩,腐敗奢靡暴發戶之風愈演愈烈,投機倒把越來越多。致使國家的發展沒有根基,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質文明。

和姑娘們不嫁鳳凰男一個道理。

第三,別說北京四中湖北黃岡,就說最多的公立學校里,普通學校里,那些在校學生,真心實意想要這個「公平捷徑」的有多少?我並不知道…建議去各學校貼吧看看,學生們罵制度的罵老師的…況且,應試教育扼殺的人才遠遠比創造的人才多,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考試!

在我看來,應試教育倒是給了那些沒有天賦沒有家境沒有創造力沒有主見的平庸之輩一個希望罷了。

因為除了學習啥都不會的人,當然要好好學習,不然餓死?

第四,素質教育不是那種,吹拉彈唱下圍棋……素質教育包含的太廣了,最基本的是為人處事三觀正!試問,一個人三觀不正,他再有才華又有何用?帶領我們搞種族滅絕嗎?

素質教育本就應該是一個正常國家教育的根基,不合格的人根本沒資格接受更高一層的教育。而大學是精英教育,不該是所有人都享受的好不好?

中學小學這種才是普及型的義務教育,而義務教育的義務是教給你基本生活生存技能,讓你成為真正的「人」,如果你有資質,才有資格成為「人才」。


試答:樓上很多人說素質教育是權貴們的權力 沒錯 的確如此 高考公平嗎? 相對來說確實是公平 但是 有沒有人想到錢學森之問 從短期講 先行高考制度有利於『』人才『』的選拔 但是從長遠考慮 應試教育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高考扼殺人的天性 現在社會上只會考試的大學生有多少? 應試教育符合趙家人的利益而不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 中國現在在經濟低迷就嘗到了應試教育帶的苦果 國家創新力不夠啊! 發展經濟只能處於加工製造利益的最底端和粗放型開發 什麼集約經濟啊 萬眾創新啊 如果沒有人才的創新那就是夢啊 不過補充一句 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發達地區又是自主命題的地方才做到一定的素質教育 那就是那裡高考簡單的一部分原因了


推薦閱讀:

幼兒園的痛點是什麼?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會取代傳統教育嗎?
為何大量日本學生選擇在中國留學?
在北師大珠海附中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對一門課,一個領域,進行自學?如何記憶一本書的框架,掌握一本書的要領?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