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

根據現有的史料和當事人觀點,主要有如下幾個:

1.拖延時間太長,先機喪失;

2.虎式、豹式坦克的故障率太高;

3.德軍一線士官與士兵的素質下降太大。

第一項雖然有理,但是德軍在1941-1942年也不是次次都能出其不意,很多時候就算打到蘇軍嚴密設防的地段,也能一鼓作氣地殲滅之。

第二項也有理,但是以當時虎式、豹式的性能優勢,即便只有三分之一發揮了實際效用,也是有希望打贏戰役的。

第三項往往被人忽視,但是從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的笨拙表現看,一線軍人素質的下降可能才是決定性的。

不知道大家認為如何?


題主這個問題,實在太大。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場攻守易勢的關鍵一戰。在庫爾斯克之前,德軍儘管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慘敗,但是重兵集團從未在突破蘇軍防線之前被遏制,在庫爾斯克,德軍卻榨乾了自己在東線的裝甲力量。很多人把這次失利歸結到曼施坦因頭上,我覺得曼施坦因雖然沒有超常發揮,但絕對打了一場不失水準的仗。原因下面詳細講。

給曼施坦因平反過程中再說說我認為德軍這場戰役失敗的原因:兵力不平衡戰機貽誤情報泄露。重要性依次遞減。

--------------------------------------------------------------------------------------------------------------------------------------------

知乎上談論二戰問題似乎有一個政治正確的口徑,遇到有積極評價德軍將領的答案,總是有人在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乾貨的情況下,上來就說答主是德吹。

比如說如何評價曼施坦因元帥? - 軍事這個問題。曼施坦因論戰果、論才華在德軍將領中排第一我個人認為異議不大。該問題總共只有四個回答、人氣寒磣的一塌糊塗不提,其中還有三個回答大意是「曼施坦因打仗怎麼樣我不說,反正我就知道他回憶錄里喜歡甩鍋吹牛。」好吧,評價一個元帥,現在標準是回憶錄水平了。

我看了他們涉及庫爾斯克戰役中曼施坦因表現的主要論點,不外乎以下幾條:

1. 戰前誤判:庫爾斯克會戰是曼施坦因建議希特勒打的一場仗,這場仗誰先動手誰輸,因此最後果不其然的輸了,曼施坦因要負責。

2. 戰中平庸:德軍的南北鉗型攻擊,曼施坦因負責的南方集團軍群彙集了德軍最精銳的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其中第2黨衛裝甲軍有聲名顯赫的「希特勒」、「帝國」和「骷髏」師,裝備著新鮮出爐的Panther、Tiger和Ferdinand。這麼好的配置,理應拿出大腿級的表現,結果攻勢緩慢,曼施坦因應該負責。

3. 戰後甩鍋:又回到回憶錄問題。希特勒迫於西西里戰事抽走的軍隊只是曼施坦因部隊的極小部分,曼施坦因卻多次把戰爭沒有拿下來的鍋甩到希特勒在普羅霍洛夫卡之後掣他的肘。畢竟給你整個第4裝甲集團軍你都沒拿下只知道無腦堆T-34海的瓦圖京,區區撤你一個黨衛裝甲第2軍有什麼關係,曼施坦因要負責任。

先說結論:除了第3點,曼施坦因確實低估了蘇軍戰略預備力量之外,其他兩點都站不住腳。第1點,曼施坦因建議3月對庫爾斯克動手,可是希特勒要等自己的高級坦克裝備,一直到了7月,而曼施坦因在5月就開始反對這次行動。第2點,曼施坦因兵力確實比莫德爾強,但是所面臨的蘇軍裝甲部隊也要強得多,相比於莫德爾的攻勢只持續5天,曼施坦因楔入了蘇軍陣地、並沒有敗勢,交換比非常好看,發揮起碼可以稱得上中規中矩。

下面開始詳細說。

--------------------------------------------------------------------------------------------------------------------------------------------

1. 曼施坦因確實建議希特勒拿下「庫爾斯克突出部」,但不是在7月5日,而是在3月10日。且主動進攻庫爾斯克是曼施坦因在建議希特勒採取戰略防禦被拒絕之後,才提出的備選方案。

有必要給大家理順整個事情的時間線。

1943.1,斯大林格勒打斷了德國在東線的脊樑,造成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是在B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之間形成了一個160-300公里的缺口。這個缺口如果被紅軍長驅直入,那麼包括頓河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此時在高加索地區)在內的南線德軍,將全面崩盤。同時,紅軍的布良斯克方面軍、西方方面軍以及新組建的中央方面軍準備發動進攻包圍在布良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之間的德中央集團軍群。

1943.2.8,庫爾斯克被紅軍解放,此時德國國防軍在蘇德戰場上面臨全面潰退的危險。

1943.2.18,曼施坦因接管了新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21日立刻向剛剛解放了哈爾科夫的紅軍側翼發動了幾次進攻,這次進攻想像力非常豐富,是曼施坦因的代表作,後來被稱為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這裡細節不表,但是如此逆境下,分別擊潰和重創蘇軍三個軍,重新拿下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是非常震撼的戰果。

1943.3.18,別爾哥羅德重新落入德軍之手,泥濘期的到來讓蘇德雙方暫停交戰。該題中極其重要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形成了。圍繞著庫爾斯克的一片蘇占區,楔入了德佔區。突出部是戰爭中非常有意思的地形,對於突出部佔領者蘇軍來說,拉長了德軍本就應付不過來的戰線,並且突出部的屯兵可以隨時威脅德重兵集團的側翼。而對於德國來說,雖然如鯁在喉,但是突出部也相當於一個口袋,容易對內部的蘇軍形成合圍。

1943.3.10,曼施坦因提出了立即向庫爾斯克突出部發動進攻的方案。地形對於德軍是相對有利的,突出部的根部是別爾哥羅德和奧廖爾,都在德控制中,容易屯兵、鉗擊蘇軍。

1943.3.13,希特勒簽署Operational Order
No.5,批准了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計劃。可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克魯格元帥表示,力量不足以立刻進攻紅軍中央方面軍。因此,五號作戰方案被擱置。

1943.4.15,希特勒簽署蔡茨勒起草的Operational
Order No.6,命令在5.3左右發動代號為「堡壘」(「Citadel」)的進攻計劃。計劃要求:莫德爾的第9軍作為「北鉗」,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作為「南鉗」,合圍蘇軍。

1943.4.23,莫德爾同希特勒會面,向他彙報了偵查的結果顯示,蘇軍正在集結重兵,並且正在調回面臨合圍危險的庫爾斯克以西部隊。也就是「堡壘」計劃賴以成功的出其不意已經不存在。莫德爾建議完全放棄這個方案。

1943.5,曼施坦因反對「堡壘」計劃。曼施坦因認為現在應當採取守勢、伺機反擊。為了保護南方集團軍群的左翼,曼施坦因建議暫時放棄右翼的部分土地,等到反擊打成再重新佔領,「惜地如命」的希特勒拒絕了。

1943.5.10,希特勒、莫德爾、曼施坦因,庫爾斯克的三個主角,在慕尼黑開會。莫德爾清楚地表明蘇軍已經做好準備。要麼立刻進攻、要麼就再不進攻。曼施坦因支持莫德爾的觀點。古德里安則直接表示這個行動毫無意義。希特勒百般猶豫,又思考了三天,決定保留「堡壘」,但是等到6.12。希特勒認為,很快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就會成規模,質量優勢將會碾壓蘇軍裝甲兵。但因為擔心盟軍登陸義大利,不久就延期到6.20。

1943.6.17,因為參謀部的反對,希特勒又延期至7.3。這個時候,連「堡壘」的起草者蔡茨勒都反對一再延期後的進攻計划了。但是希特勒並沒有聽取意見。

1943.7.1,希特勒終於決定,7.5日將是「堡壘」的發動日。

曼施坦因3月底提出利用哈爾科夫戰役的餘威抹平庫爾斯克突出部,希特勒一直到了7.5才真正實施該方案,且頂著幾乎整個將軍團的反對。三個月的平靜期,戰機蕩然無存。當然,懷疑者認為曼施坦因要求3月發動進攻,克魯格不同意,那可是一位戰功卓著的元帥,一定是認為根本人員、裝備根本打不了才拒絕,所以曼施坦因3月進攻也將失敗。這種可能性我完全承認,但是有一點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堡壘計劃」,或者至少是7.5開戰版本的「堡壘」計劃,不是曼施坦因的主意,這個鍋他不應該背。

2. 看到題主說蘇軍的防守不應該成為德軍進攻不力的借口,畢竟之前的每一次進攻,德軍都面臨防守。但是,前後都叫防守,不代表防守的強度一樣啊。進攻法國的時候,你能說英法聯軍沒防守嗎?巴巴羅薩的時候,你能說紅軍是束手就擒嗎?可是你開戰一天、超過一半飛機被炸毀在機場,被德軍突上百公里,算什麼水平的防守?

這裡我來具體說一下這平靜的三個月,蘇軍究竟做了怎麼樣的防守。

我一直認為蘇軍的情報部門是庫爾斯克的功臣。在瑞士的Lucy Spy Ring準確地探知了德軍將在庫爾斯克進攻的消息。隨後,他們在英國布萊切利公園的間諜John Cairncross將英國方面破解的德軍密碼報告了蘇軍。早在1943.3.27,斯大林就意識到可能在庫爾斯克方向的進攻。朱可夫建議靜候德軍動手,挫敗攻勢後再反攻。四月初,蘇軍已經緊鑼密鼓的策劃防禦了。

瓦圖京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在南面防禦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在北面防禦莫德爾的第9軍。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擔任戰略預備隊。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各方面軍。

蘇軍兵力充足,中央方面軍有711575名人員(戰鬥部隊有510983人),沃羅涅日方面軍有625591名人員(戰鬥部隊有446236人)。草原方面軍有573195名人員(戰鬥部隊有449133人)。所以蘇軍總參戰人數是1910361人,其中有超過142萬戰鬥部隊。

與他們對位的曼施坦因和莫德爾兵力明顯不如蘇軍。且技術兵器數量也被碾壓。

維基百科的數據是:

兵力的不對等、加上情報的提前獲取,讓戰爭從剛一開始就已經不平衡。但是很多知友說得對,除了蘇德戰爭剛開始德軍能在局部對蘇軍保持人數優勢,其他很多勝利都是在人數劣勢下打出來的。在我看來,這是蘇軍的準備和戰術思路被碾壓導致的。巴巴羅薩時期,蘇聯被閃電戰打得鼻青臉腫,主要原因就是備戰水平太低,也沒有應對德國坦克集團的戰術。要不是可怕的戰略縱深,恐怕已經投降。

但是仗打到1943年,蘇聯的坦克產量已經超越德國,也有了自己的T-34海,防閃電突擊的戰術一再錘鍊。再加上這關鍵的三個月。

我沒有實際考證過,但我估計這次防守從縱深和密度,應當是蘇德戰場之最,起碼是最強防守之一。

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各自修建三條主要防線,三條主要防線之後又修建三條供可能出現的撤退用的防線。除了軍隊,蘇軍徵用了30萬平民修建這些步兵戰壕、地雷陣、反坦克工事交織的防線,六條防線縱深達到了130-150公里。如果德軍有幸突破了這6條防線,他們將會碰到草原方面軍在後方修建的更多防線,總防守深度300公里。就是讓時速45公里的虎式坦克在完全無防守的情況下、全速開過這片陣地、也要7個小時。

僅在第一條防線,紅軍就埋下了94萬枚地雷,其中50萬枚是反坦克地雷。庫爾斯克的地雷陣,正面防守密度達到了每公里3200枚地雷,大致是莫斯科會戰時的四倍。但是防守莫斯科的名聲大概是庫爾斯克的四倍。

防守坦克的策略也有加強。德軍防守坦克的戰術被蘇軍偷師,蘇軍學會了將反坦克火力集中使用的戰術,一般一個反坦克陣地有6-7挺機槍、10-15門反坦克炮,集中炮火攻擊虎式或者指揮坦克。為了克服士兵對坦克集團衝鋒的恐懼,蘇軍指揮部命令士兵蹲在戰壕,然後命令自己的坦克部隊反覆碾過去直到士兵沒有恐懼的反應。步兵的策略是在戰壕中放過前面駛過的坦克,然後出戰壕攻擊後面的步兵和自行反坦克火炮。最典型的獵物是斐迪南坦克殲擊車,斐迪南起初並沒有加裝機槍,遠程打坦克一打一個準,但是被步兵近身之後,就變成各種諸如「莫洛托夫雞尾酒」這種蘇軍黑科技的靶子。

成功的軍事偽裝也是這次防守的特色。蘇軍建造了大量假機場,根據蘇軍自己的數據,在德軍攻擊中,35個德國航空兵主要空襲目標中,29個是蘇軍偽造的假機場。相反,大量德國飛機反而在機場被擊毀。

從人員和技術兵器看來,在這片不算大的突出部,蘇聯已經布下了自己四分之一的力量。到後來反擊時,蘇軍投入的兵力更加恐怖。蘇德兵力對比更加失衡。

(蘇軍坦克總量比戰鬥部隊少的原因是未包括增援的坦克部隊)

但是蘇軍的偽裝做的如此成功,以至於德軍高層估計突出部內只有1500輛蘇軍坦克。直到最後,曼施坦因也不知道草原方面軍還有多少坦克能趕來增援。

在這種以一打三的戰鬥中,很多人的觀點是德軍在戰術層面上並沒有輸掉,就是因為德軍面對這樣的防守,仍然打出了漂亮的交換比。

曼施坦因的質疑者認為曼施坦因掌握了幾乎所有的新式裝備和德國裝甲部隊的拳頭第4裝甲集團軍,但是戰果並不顯著。實際上,我認為曼施坦因雖沒有超神發揮,但是絕對打了一場還不錯的戰鬥。

德國工業在四月到六月期間生產了2816輛坦克,其中484輛Panther,156輛Tiger。一半黑豹、幾乎所有虎式還有90輛斐迪南被運到了庫爾斯克。大部分裝備了曼施坦因。曼施坦因和莫德爾的坦克比是1377:988,人員比是幾乎是1:1,都差不多是330000。

可是不能只看誰帶的兵強誰就應該更出色,還得看對手實力如何。戰役期間,絕大部分的蘇軍坦克都開往了曼施坦因負責的南線,因為莫德爾的攻勢只維持了五天。不得不說,後來的防禦大師,這場仗打得太水了,雖說裝甲力量不足,可是莫德爾完全沒有在北面牽制紅軍足夠長的時間,曼施坦因部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曼施坦因仍然穿透了蘇軍的防線。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曼施坦因的坦克和羅特米斯特羅夫的坦克開到了普羅霍洛夫卡,雖然雙方損失數據到現在還有爭議,但是上千輛坦克相互衝鋒的景象可以想像。

普羅霍洛夫卡戰役的意義這裡暫且不討論,但是說蘇聯是「慘勝」是不為過的。蘇軍的損失數倍於德軍,但是1943年的蘇聯補充這些損失綽綽有餘,德軍坦克卻很難得到補充了。

單看交換比,德軍其實打了一場漂亮仗,沒有非常精確的統計,但是一般的數據都顯示德軍的損失沒有超過20萬人,而蘇聯的損失超過了65萬人,1:3的交換比以及甚至更好看的坦克交換比。這表明,曼施坦因和莫德爾至少沒有打一場非常有失水準的仗。

3. 就在普羅霍洛夫卡大戰之後的7.13,希特勒叫停了庫爾斯克進攻,調走了曼施坦因的坦克部隊前往西西里救急。且不論調去西西里的黨衛第2裝甲軍是曼施坦因最強的部隊,很多人都忽視的是,這並非是他唯一被調走的部隊,XLVIII裝甲軍也被調走協助第1裝甲集團軍。這也是曼施坦因的要擴大戰果的主要預備隊力量。

確實,以現在的上帝視角看,曼施坦因低估了草原方面軍的實力,即使他的兩支部隊沒有被調走,紙面上看,曼施坦因不可能完全消滅整個庫爾斯克的蘇軍,但是倉皇的撤退確實讓德軍在被動的形勢下被蘇軍反擊。曼施坦因手上無兵,在七月中旬之後確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推薦看一下這個文章《蘇軍在庫爾斯克的防禦》蘇軍在庫爾斯克的防禦戰術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蘇聯人找到了破解閃電戰的辦法,而德國人還不知道這件事。德軍失去了基本的作戰工具。退一步說,即使庫爾斯克戰役德軍修正了大家所說的一切缺點,比如坦克數量,兵力,士兵素質,補給,這一仗打贏了,下一仗也一定會輸。

在庫爾斯克前,德軍的攻勢可能被終結,戰役可能失敗,但是閃電戰本身(戰役初期的突擊)是100%成功的。過去,蘇軍戰術層面有根本錯誤,在戰役前期投入的兵力幾乎與損失成正比,與武器、兵力對比和具體指揮已經無關了。庫爾斯克本身也是蘇聯的一個實驗,包含了蘇聯2年來的作戰經驗,有些經驗是一個月前才提出來的。當時中央事先表示可以接受戰役失敗的結果。

對德軍來說,城堡作戰戰略上有可以探討的地方,但是突擊這個戰術行為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但這個鐵則被打破了。

有人說希特勒亂指揮,有人說曼施坦因昏頭了,這些都不是原因,就好像一個士兵,他的成績當然取決於他的技術和運氣,但是如果他拿的槍打不響或是根本沒有槍,談論人的因素有什麼意義?


庫爾斯克會戰從一開始的制定就已經失敗了,如果不希望從宏觀戰略上來看待庫爾斯克戰役的話。

第一點,題主可以查一下,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部隊全部來自東線,也就是說德軍東線集團沒有得到來自本土和西線的支持,這個就很成問題了,依靠自己本來就不多的兵力,何況這些軍隊表面上建制龐大,實際上減員十分嚴重,如果把東方營都算進去的話,也只達到了實際編製的3/4,這其中還需要剪去非戰鬥人員,再看看數字基本上就呵呵了。

第二點,德軍的堡壘攻勢計劃由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發起夾擊,兩方的進攻產生合力從而殲滅包圍圈內的蘇軍,問題是,蘇軍部署了四個方面均的兵力,兵力遠遠超過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莫德爾元帥的方向上有幾乎兩倍於德軍的蘇軍,火炮上蘇軍從來都是佔據優勢的,坦克的話,德軍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虎式豹式坦克數量也並不夠,再加上莫德爾拍腦袋做出來的決定,步兵掩護坦克......而蘇軍在坦克是劣勢,但是蘇軍是防禦作戰,所以這個致命缺點還沒有暴露出來,直到烏克蘭戰役為止。

第三點,將軍們的決策相當重要,而當時將軍們都分為兩派,一派是執行該計劃,代表人物是除了希特勒和曼施坦因,還有一派是該計劃太冒險,不應該執行,代表人物是莫德爾以及除前面一派那兩位的所有人,你就明白會在戰場上發生什麼了,沒錯,莫德爾負責的由北向南的進攻失敗,蘇聯草原方面軍和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一起反攻,莫德爾就開始了他的防禦表演秀。曼施坦因直到徹底失敗才停止進攻,此後導致南方集團軍群太傷了,1944年被蘇聯干出一個大洞,還坑的中央集團軍群一起拜拜。


1 無制空權 坦克打不過飛機,飛機偵查導致普通人打殘疾人

2 閃電戰就相當於我軍大膽穿插,留下來硬碰硬沒什麼便宜可以占

少量先進坦克對戰局無意義


樓上都沒說到制空權啊,你坦克再厲害,面對漫天的伊爾2也就是被開罐頭的命


德國人並沒有準確預料到俄國人的戰略意圖。陸軍總部態度曖昧,中央集團軍群的目的則只是守住目前的陣地,對進攻興趣不大。南方集團軍群則認為俄國人會從別爾哥羅德以北的陣地出發,向哈爾科夫方向突擊,一路沖向黑海,圍殲南方集團軍群主力。

希特勒和帝國高層的看法是應該通過一次主動進攻的戰役給予俄國人重創然後再確立下一步的目標。

在哈爾科夫反擊戰結束的3月下旬,曼施坦因認為,德軍應等待泥濘季節結束之後圍殲庫爾斯克突出部的俄軍。但是最遲也必須在5月初發動進攻。

對此,中央集團軍群和古德里安(當時的裝甲兵總監)大力反對,因為他們認為一線兵力嚴重不足(當時的第4裝甲集團軍也不過20萬人,步兵嚴重不足)。莫德爾也向希特勒直接彙報自己的實力不足,並且拿出德國空軍拍攝的俄軍陣地照片給希特勒過目。(克盧格和莫德爾其實早就做好了放棄奧廖爾突出部的準備,偷偷的在奧廖爾後方構築防禦陣地)

希特勒的態度則是十分猶豫的。他希望贏得一場戰役但是又十分懼怕失敗。加上一線兵力卻是不夠。所以德軍就在東線按兵不動了數月。

對此曼施坦因和蔡茨勒對此大為不滿,認為德軍已經失去了最佳的戰機。

事實遠非如此。

領袖先生1943年的南線戰略是等待德國人在庫爾斯克發動進攻,並以龐大的兵力遏制德國人的攻勢。而後集中龐大兵力突破德第2集團軍陣地,徹底撕裂德軍東線兩大集團軍群的聯繫,直撲基輔。德軍第2集團軍當時只有10萬餘人,卻防守著庫爾斯克突出部東部的漫長陣地。領袖還採取了雙保險的辦法,在庫爾斯克以西組建了草原軍區作為預備隊,其兵力在7月份高達70萬人。

德國人的實力本來就不足,對俄國人的戰略也評估錯誤。所謂的最佳戰機根本就不存在。

曼施坦因後期更加傾向於將裝甲兵力部署在哈爾科夫以西,等待俄國人進攻,意圖通過裝甲反擊再度重創俄軍。可惜,俄國人的目標是第聶伯河。

俄國人的確付出了極大的損失,但是俄國人用人命和物資堆出來的壓路機壓垮了曼施坦因自以為精巧的城堡。


其實這三點可以綜合起來看:

裝甲集群突擊的威力在於其強大的火力密度和戰場通過能力(機動性)。

毫無疑問此時裝備Panther和Tiger的德軍是擁有巨大的裝甲技術優勢的。但要注意PantherD(感謝@李鴻蒙 知友指正)剛剛定型生產就被拉上前線,新武器系統可靠性差的缺點會被無限放大,加上裝備她的都是新重組的單位,兵員都是菜鳥(這裡要吐槽下德軍的裝備補充制度),步坦協同做得也不好,Panther的戰鬥效能發揮出幾成可想而知。

Tiger嘛,她的數量從來就沒達到過堪用的地步,那幾個獨立重裝甲營只能起尖刀或救火隊的作用(孤獨的遊俠)。

而蘇軍成功判斷了德軍主攻方向,針對德軍的優勢的防禦布置很有效地阻滯了德軍的進攻。裝甲集群的威力根本無從發揮(馬上縱橫馳騁的騎士卻被迫下馬肉搏)。

另外要注意制空權的易手。

綜上,我馬後炮地說,戰局從"城堡"作戰開始就不利於德軍,進攻受挫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割線-----------------

其實德軍基本接近達到了戰役目的(好拗口),但巨大的損失是無可彌補的(效費比太低),庫爾斯克就像凡爾登一樣成為了一個鋼鐵與血肉的大磨盤,榨乾了德軍最後一點富餘力量,加速了德軍東線最終的崩盤。我想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吧!


78萬想吃190萬..即使莫德爾拿著可憐的4裝和505啃下了中央方面軍和曼帥合圍成功,後面還有一整個草原方面軍...

根本原因還是小鬍子胃口太大,即便南線曼帥手裡除了SS2裝,48裝,3裝幾個補充就沒了,這層紙在啃強戰役被消耗掉就歇菜了.


1) 蘇軍已經在2年的苦戰中總結出了對付德軍「鉗型攻勢」的防禦方法,並且蘇軍的人員,裝備數量要高於德軍 , 130多萬 VS 90多萬, 蘇軍的裝甲部隊也不再是1941年的狀態,當然還沒達到1944年後的「爐火純青」

2)德國的「虎」式坦克等新武器的威力不足以在這種規模的戰役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數量太少,救火隊而已


庫爾斯克會戰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德軍幾乎贏得了絕大多數戰術勝利,南線最為出彩的黨衛軍第二裝甲軍幾乎使用與蘇軍大縱深作戰相同的戰術,步兵在虎式的掩護下撕開突破口,然後裝甲群從突破口突然插上縱深發展,而且德軍展示出色的指揮協同能力,像7月8日黨衛軍轉向西面的進攻,其任務變更在一夜之間調整完畢,先進的戰鬥群概念,確實相當超前,雖然他們也有一些失誤,比如大大德意志師使用以裝甲矛頭為先導的作戰,導致真箇裝甲群損失慘重,戰鬥工兵的失誤以及不進行戰鬥偵查導致整個肯普夫戰鬥群的進攻停滯,但是在最高潮的7月12日打垮了蘇軍最重要的戰略預備隊近衛坦克第五集團軍,而自己仍然擁有有生進攻力量,2天後他們第2裝甲軍與肯普夫戰鬥群甚至完成匯合,而且重要的戰略預備隊第24裝甲軍還未投入戰場,但是為什麼如此精彩的表現,最終確失敗了,原因只有一個:犯了兵家大忌,投入進攻的兵力應該要多於對方防守兵力,而德軍正是犯了這個錯誤,在一次又一次贏得戰術勝利後,其進攻矛頭不斷的被磨鈍,最終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戰役從一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這問題可以寫一本五百頁的磚頭。。。。。。。


主要原因是沒有20個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擲彈兵師


1、不存在準備時間太長延誤戰機的情況。德國人在42年冬遭到重創,要補充,要休整,要避開春季泥濘期,要為大規模進攻做準備,根本沒辦法提早發起攻勢。如果硬要提早進攻,那就是以未經完全準備的裝甲部隊進攻敵軍,同樣也是有失敗的借口。

2、新武器故障率高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這點正好和第一點相矛盾。你要是提早進攻,虎豹只會更不堪,你要是確保可靠,進攻就要延遲。所以這點也不是失敗的原因。

3、人員素質下降。這點更不是原因,43年德軍裝甲部隊綜合水平人員素質依然很高,整個庫爾斯克會戰進攻階段德軍的交換比都相當好看。尤其在南線,蘇軍所有的坦克集團的反擊均被擊敗。神話般的普羅霍府卡戰鬥更是德軍戰鬥素質的明證。所以所謂素質下降也不是失敗的原因。


德軍好不容易看上去打穿了蘇聯的防線,卻絕望的發現後面還有幾十萬毛熊大漢,幾百輛坦克的預備隊,草原方面軍

其實前面蘇聯只是和你玩玩而已。

你說能贏么?


黨衛軍第二裝甲軍肯普夫集群四八裝打完普羅霍洛夫卡就需要整補了,總體說來就是拿寶貴的裝甲部隊去衝擊大縱深多線反坦克陣地,沒開戰就先輸一半


此時德軍在質量上的優勢,包括人員和裝備,已經無法戰勝蘇軍在數量上的優勢了


原因很簡單,43年時蘇聯的人力資源和盟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徹底壓倒德國,這時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和蘇聯單獨停戰。真打的話怎麼打都輸。

具體到43年夏,在庫爾斯克攻堅又是所有選擇中最糟糕的一個。因為這一地域蘇軍是德軍3倍。從技術上講德軍突破蘇軍防線是可以做到的,但德軍沒有足夠兵力合圍蘇軍,也沒有足夠兵力防止蘇軍在其他地段的進攻。

蘇軍戰前苦心構築的工事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德軍南面7天就突破了蘇軍3道防線,北面不給力也突破了第一道防線。如果德軍想在庫爾斯克勝利,他們起碼要增加1.5倍的兵力和坦克,還有北面用隆美爾代替莫德爾指揮。

如果德軍在庫爾斯克勝利了,也是慘勝,不可能有餘力向其他地方繼續進攻。當然由於德軍在庫爾斯克可以俘虜一百萬蘇軍,擊毀一萬輛蘇軍坦克,所以蘇聯方面也不會有餘力在1943年繼續進攻。這樣雙方很可能在1943年最後6個月達成一項雙方都滿意的協議。

如果德國要做到這些,他們必須在43年初開始全面動員並撤回北非軍團。雖然德國在42年已經喪失了勝利的希望,但如果應對得當,像路易十四那樣爭取一個體面和平還是可能的。


庫爾斯克的蘇軍面對德軍,質量差距比諾門坎的日軍對蘇軍還差得多,基本就是兩個時代的坦克在對戰,理論上是一邊倒的,但是蘇軍是防禦狀態,而且數量優勢要高得多,加上不計代價的坦克拼刺刀,死亡衝鋒,工兵的自殺炸彈,德軍的虎1和黑豹數量太少,就這樣損失比還是764-6000,德軍損失的764輛還有送人頭的三號和四號,而費迪南這種,一輛擊毀20輛t34-76都沒問題。這大概是一邊倒的虐菜,最後自己即使損失一點也承受不了,蘇軍損失10倍都能補充回來。如果費迪南擊毀了1000輛t34-76,損失了40輛,仍然是德軍這邊壓力更大。


談不上失敗,主動撤退了


要我說啊,還是說說淮海戰役我們60萬打贏敵軍八十萬的事吧(滑稽)


推薦閱讀:

一些德國人(歐洲人)為什麼那麼傲慢,他們的傲慢來自於哪裡?
怎樣評價巴西世界盃德國和葡萄牙小組賽中裁判的表現?
在國外行人過馬路的情況怎麼樣?闖紅燈有什麼懲罰?
德國還有希望拿回東普魯士的領土么?
計劃大學畢業後去德國留學讀工業設計,需要做什麼準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TAG:歷史 | 軍事 | 德國 | 蘇聯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