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在學齡前兒童成長過程中有什麼作用?

如:美術,音樂教育。


在藝術中,我們好像一直很迷信於一條:「童子功」好像只有打小練起才會根正苗紅。

但事實上,大家都將這個問題只看了一個表面。其實,正是因為很多根正苗紅的孩子的家庭本身,父母都有這樣的潛質或者本身就是在藝術上很有造詣的人,才會讓孩子從小開始學,但真正能夠讓這些孩子爬上巔峰的,不是童子功,而是家裡時時刻刻存在的氣氛。

所以,童子功對於未來成為藝術家或者有藝術細胞的作用沒有那麼大。這一點我也可以舉兩個反例,我們絕大多數人從小學語文吧,但能夠正真成為懂得欣賞文學的人並沒有那麼多。原因也是如此。

那好,話再說回來,學齡前學藝術的意義是什麼?

1、是感受的練習。

和孩子需要做的眾多成長中的鍛煉一樣,感受感知的能力的強弱也是要訓練的,這個年齡段表達的能力還是有限,絕大多數情況下還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輸出(所謂的創意美術這種,我就呵呵了,給孩子有個手指的練習是不錯,但說孩子真的那種亂塗亂畫,很難說是表達,往往還是和老師的模仿,特別是當作業交上來看著都差不多 的時候),但是好的藝術學習是幫助孩子更好的輸入。作為藝術家對於很多東西的感觸是非常敏銳的,而這種敏銳的感覺是從小慢慢的培養和訓練出來的(到高中大學開始也不晚)。而且這樣的訓練也的確對於孩子日常生活也是有所助益的。同樣日常生活的練習也倒過來會促進這種感知能力。(這也是很多人為什麼可以半路出道的緣故,其實雖然沒有直接在藝術上發展,但這樣的人在其他方面的生活工作也同樣提高了感知和感受力。)

2、另一種語言的把握。

這一點才是兒童學藝術的價值所在,其實藝術和語言一樣,需要輸入(觀察,感知),理解(思考,分類),整合(分析,再創造)和輸出(技法),而這一過程和語言一樣,是需要高度複雜的思維和行為整合的。而在這方面的練習能夠更多維度的促進孩子的感知,思維和表達。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我們語言中,去描述一個大象,是怎樣的?那如果拿一個聲音來描述一個大象呢?那如果之用線條來描述大象呢?那如果用一個顏色來描述大象呢?如果拿一個材料來描述大象呢?如果拿一種味道來描述大象呢?

當我們用越來越複雜的方式來回答這組問題的時候,就是我們的藝術語言的能力就發展了。而比起文字的語言來說,孩子對於這種多元化的表達會更會激發其「人生技能樹」的多元化發展。

3、情感的輸出和獲得。

這一點挺有意思,孩子可能不能夠具體的將自己的輸入準確的傳遞給他人,但她們的確可以做到將自己的情緒給輸出,同時,當我們作為父母看到她的發展的愉悅的時候,我們的積極情緒和鼓勵認可也可以讓孩子二次感受到愉悅,這也是有了一些藝術本身的一個作者和觀眾的互動的雛形。


很多愛畫畫的孩紙,

家長都以為他們將來可以成為畢加索,

在低幼藝術培訓行業,老師總是告訴父母們娃兒很有天賦,

其實真相是,假如你的孩子有些天賦,在這個專業足夠努力,奮鬥二十年,

還是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淘寶店美工的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追求「無用之用」

約翰?列儂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就不算是浪費時間。

但中國的家長們的口頭禪是——這有什麼用?現在中國人太專註於做有用的事,只要做的事跟陞官、發財、成名沒有關係便沒用了。

中國人最講實用,其實實用主義實際上是最不實用的,促進人類發展的,都是那些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各種各樣的發明創造和生活方式,都是在吃飽了沒事幹以後,突發奇想的稀奇古怪念頭。

如果我們只願意做「有用」的事,最後生活中樂趣就越來越少。

藝術必須是「無用」,讓人做一點無用的事,就是藝術教育最大的作用。


我是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藝術是一門重要的語言,同一般語言一樣,它是人了解周遭環境的工具,也是人表達表現的一個途徑。

對於學齡前幼兒來說,藝術這門語言的學習尤為重要。這些年的工作中,我總是能從孩子的動作,聲音以及繪畫作品中看到很多平時忽視的細節。譬如一個很內向的孩子,我無法從他的語言中得到一些信息,卻能從他的畫裡面看到他的想法。純粹的語言表達需要人具備一定抽象歸納的能力,對於具象思維的學齡前孩子來講是不容易很快掌握的。而藝術來得比較直接,聲音能表達情緒,繪畫能表達所見所想,動作能表達態度,這些都是孩子比較擅長也比較喜歡的。當孩子熟悉一些藝術符號之後,能反過來使用它們來認識世界。譬如在一次故事活動中,小朋友對畫面里小鳥翅膀周圍的小弧線很感興趣,於是我們就討論了這個符號,最終大家都認為在這裡這個符號代表翅膀在動。在後來孩子們又在其他書裡面看到了類似的符號,他們馬上就能意識到所表達的意思(結合具體情境的動)。這個例子就很直觀的反應,藝術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對提高孩子理解能力和感受性很有幫助,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完全沒有藝術感受力的孩子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

藝術感受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得到練習,確認與提升。我相信人天生對美醜就有自己的判斷,但嬰幼兒時期是不成熟且易擺動的。因此,這一階段的藝術感受與學習能夠讓人接觸到藝術的"語法",讓孩子在欣賞創作中反覆確認自己的感受,最終形成自己對藝術的態度。

藝術是語言,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有時候,會多一份快樂,怎麼能拒絕?


學齡前的藝術教育重在啟發,我從不說教他們怎麼畫,而是帶他們玩畫畫、玩手工。

幼兒處于思維不受限階段,還沒有條條框框限制,若再提供各種材料,孩子會做出不少有意思的小作品。那些看上去很粗糙、很拙劣的手工和畫作,蘊藏著藝術的萌芽,雖然我不能肯定哪個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藝術家,但至少在年幼的時候,他們曾經接近了美。

大部分家長也是抱著讓孩子初步接觸藝術的心態,當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時,他們都會給予正面的鼓勵。如果孩子從幼兒起就愛上色彩,或者對用材料建構東西產生了興趣,那麼在興趣驅動下,他很可能去主動尋找相關的信息。我們一直提倡主動學習,可缺少內在驅動何來主動?

除興趣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動手操作材料並完成的過程。

先設一個目標,然後想辦法實現目標,進行到一半發現矛盾,再想辦法解決矛盾,重複以上過程直到完成。期間我只在一旁觀看,不參與,除非他們想過辦法還是做不來才指出錯誤。這時你會感到孩子們變得很聰明,一點就透,實際上並不是因為智商突增,而是因為他們正處於積極思考之中,所以接受得非常快。我不會對家長說孩子聰明,卻會詳細講孩子解決了哪些具體問題,這才是對家長有價值的教育反饋。

從真正對孩子成長有用的角度出發,學齡前的藝術教育一來能激發興趣,也許會發展成主動學習的驅力;二來能幫助孩子習得通過思考實現目標的經驗,這種經驗會在以後的學習中遷移到其他功課上。

抱著功利心看,早期的藝術教育除了提高幼升小的錄取機會外,對孩子的成長可有可無,那些為一紙證書逼孩子學的過去有,將來還有。不過我認為這種做法看似打算長遠,其實不然,只送進學校那不叫長遠,一生才是。


從4歲開始學習舞蹈,一直到13歲。現在24歲。

舞蹈給了我很多的舞台經歷,讓我具有較好的模仿能力,很好的樂感,動作協調好和自信。

這些在我的工作中雖然沒有直接聯繫,但是給我很大很大的幫助!


藝術教育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對於孩子當時的生活還是之後的人生。

站在青少年時期尾巴上的我閱歷實在有限,因此用自己來舉例是唯一有底氣的了,不過可能有點跑題,講的有些受到的藝術教育都是從學齡前開始但主要接受時間是在小學,主要原因是我也不太記得學齡前學這些的事了……大晚上睡不著,來長篇大論的扯淡,不要介意=w=

先說我小時候接觸的藝術教育:從5歲開始學中國舞和鋼琴,7歲靴素描,8歲學揚琴,12歲左右學架子鼓和吉他,小學時候最喜歡聽的是古典音樂,會主動要求父母帶我去劇院聽交響樂,看的都是中外名著,最喜歡在飯局上和大人梳理紅樓夢裡各個角色的關係。舞蹈10級鋼琴8級高級樂理爵士鼓吉他也有個三五級什麼的,這些都是小學畢業之前就考出來了,騙騙小姑娘彈個小曲子之類絕對沒問題。

我記得當時我家並不是非常富裕,我父母身邊朋友基本都忙於賺錢對孩子放養,只有我雙休日從周六上午直到周日晚上,全都是那種課外班,什麼鋼琴揚琴舞蹈畫畫作文都上從上午上到晚上,鋼琴還有陪練老師,也就是說除了周末完全沒有休息時間以外,上學的5天里也有2或者3天晚上需要補習,大人們都喜歡用鐵人三項形容我的生活……可能這也是很多父母對從很小開始讓孩子接受各種藝術教育——在中國現在的環境下來說就是課後額外培訓的教育——這件事時常有的擔心:會不會讓孩子從小就太忙太累,沒有愉快的童年?

但我自己其實感覺還不錯(。

首先就是,如果從很小的時候起孩子就是這樣的生活的話,一般來說ta就會比較習慣了(。)比如說我從小學開始就雙休日永遠在上課,所以到了初中補學校的課也感覺沒什麼,高中也一直周末無休,節假日總是要回爸媽老家或者和父母一起折騰個什麼或者最有可能的是,繼續補課,等於過了11年基本每天都要上課沒有什麼節假日的日子。結果是過著過著我就沒什麼感覺也沒有過什麼意見呢……而且還養成了萌萌的安靜沉得下心來的女孩子的性格呢!以及有一點其實人長大了之後常常會忽略掉但是的確存在的就是:大多數孩子是很會從各種莫名其妙的地方找樂子出來的,都是自娛自樂的一把好手。

狗都嫌年紀的小男孩可能的確會坐不住,但是對他們來說,進行藝術學習就會代表著被束縛被壓抑特別難受了嗎?也不一定。因為當一個小孩子會了一些才藝之後,一般來講他是會有相當多的機會去表現展示給別人的,這點對孩子通常都能是很大的鼓舞。我記得我小學時候每年六一都不能參加學校的集體出去放風箏而是參與市裡匯演,年年跟市長握手獻花啥的,平時也基本每個月都能有起碼一天出去演出,班裡的同學都很羨慕我請假不用上課。第一次去北京都是因為什麼六一央視匯演,前後請了半個月的假,要知道一般對我等小學生來說能這麼長時間不去上學的除了寒暑假以外只有一輩子一次的那個生水痘,飛來橫假簡直賺到啊有沒有!而且小朋友還會經常被大人表揚同齡人羨慕,很爽的啊有沒有!

到初中開始我系統接受這些藝術教育的時間就大幅度減少了,因為像所有我朝中學生一樣,第一要務變成了學習。當然我是並不會停下自己不務正業的腳步的。遺憾而並不意外地,從初中開始我的品位就直線下降一發不可收拾,迷上了打遊戲和追歐美日韓明星,正經書雖然也還會看,但是閱讀里一半已然變成了耽美小說,各種網路文學和花式遊戲攻略。看上去和我的同學們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仔細來看還是有的,比如我有為數不少的同學,90%的課餘時間是花在打遊戲看這類小說上,而我還是會有點良心地抽出50%的時間,拿去研究遊戲里這些羅馬時期建築的風格,背景所在時代的風土人情,小攻和小受所在朝代還有哪些美男子(。)等等勉強算是我之前接受的藝術教育給我留下的影響。真正讓我覺得「以前覺得小時候學那麼多東西除了考了一堆pe級小升初讓我特招有了幾個好中學尖子班名額以外毛用沒有但是現在看來還真要謝謝我爸媽」是從高中開始。

首先第一點是關於文學。也許對知乎上的很多人來說遣詞造句精準恰當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是作為一個生活在1.5線城市小康偏上一丁丁這個社會階級的青少年,我接觸的同齡人來看,使用中文只能做到日常交流用詞相當匱乏的人還是有很多。於是在這些奇怪的小朋友的反襯下,我竟然莫名其妙成了一個「很會講話」的小同學。常被人誇獎說話有邏輯用詞很清晰語文很好的樣子,讓從初中畢業後就沒上過語文課的我不勝惶恐。但的確我在寫微博和朋友圈的時候會如同本能一樣的特別注重對仗和因果銜接前後對應,而這是我在部分講話全是「天啦擼我也是醉了你媽炸了我真是日了夠了」的同齡人里見不到的。而我覺得我這些近乎本能的對自己寫下的文字的潤色過程都是來源於從小積累的閱讀體驗,那些體驗讓我哪怕可以允許自己寫不出好東西但起碼不能容忍自己語序顛倒錯字連篇。

其次是神態和身材,這個是由跳舞帶來的,舞蹈真的是可以從各種方面讓人變美的一樣東西。首先是體態,很多人不太喜歡部分理工宅的一點是他們中有不少都看上去畏畏縮縮弓背駝腰不敢與人對視,而學過舞蹈之後哪怕我也走上了打遊戲的不歸路,背總是能挺直的,肩總是能打開的,一直維持這樣一個挺拔的上半身對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影響有多大相信不用我多說。其次就是跳舞能讓人手長腳長,以及基本不會有跳舞的胖子這種東西出現,身材有保證。除去部分與生俱來就有舞台自信感的人,大多數剩下的人第一次站在聚光燈下總歸都會有些不自然,而小時候一直登台表演讓我高中參加活動根本不會有緊張。自信是非常重要的,相信這個也不用我多言。

畫畫這種東西,基本來說是個你練了多少經驗值就攢了多少觀察力就提升了多少,不是會輕易退步的事。所以到了高中身邊的朋友都開始從單純喜歡動漫喜歡明星轉化為想要為他們產出資源——此處特指畫同人等——的時候,我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比別人基礎真的好很多,不管是繼續畫素描還是轉而上手學油畫水彩都比較輕鬆,感覺就像是他們一身藍裝就去開荒挑戰副本而我包里一開始就一把紫色武器一樣。

至於音樂,說實話我至今對音樂的巔峰欣賞水平還是在小學的時候(。)現在也就聽聽電影原聲還有搖滾了,都是依靠影像衍生和旋律本身來欣賞音樂,可惜了我學了那麼好幾門樂器和好幾年樂理。實在慚愧,並沒有什麼可說,或許是至今還沒有開竅吧。

其實不管繪畫唱歌音樂文學舞蹈或者是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它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展現紀錄和保存人類文明中最美好的一些部分。把這些展示給涉世未深的兒童們,可以讓他們更加光明地面對這個世界,更加容易在成人後自己去探索和發現美。我認識和了解的每一個在童年時代受過較多藝術熏陶的人,都是樂觀而對世界心懷感恩的人。讓自己的孩子活得更快樂是為人父母的終極願望之一,讓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得以一窺藝術之美,長大後他們成為能自主探索美的,快樂的人的可能性會更大一點,這是我覺得早期藝術教育最大的意義。


說到孩子教育,不禁讓人想到,馬雲之前公開做的演講中所說的「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會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相比中國的應試教育,造成孩子缺乏想像力、鑒賞力,國外很多學校在幼兒園階段開始重視並保護孩子們的創造力,正如馬雲所說的那樣,藝術讓孩子真正的成為「人」!

藝術是人在生存環境當中

對世界的認識、認知、感知以及對於美的一種表達

經過藝術熏陶的孩子

他們看人看事看這個世界都是不一樣的

他們的眼裡充滿了色彩

他們將在藝術的世界裡照樣撐起一片天

他們的未來將擁有無限可能

3歲前寶寶已具有了一定的藝術能力,

如隨著節奏感強的音樂晃動手臂、一扭一扭;

或者對顏色特別敏感,

可以隨性塗抹出自己認為好看的圖案,

隨著年齡增大,

寶寶對顏色的認知與表現能力會越來越突出。

那麼如何培育寶寶的藝術能力呢?

1.為寶寶準備充足的藝術材料

為寶寶準備各種各樣的顏料或者小樂器,讓他自由地探索各種顏色帶來的快樂,自由地發現各種樂器敲打吹奏出的樂符,或許不久之後您就會發現,寶寶創作出了一幅「印象派」畫作亦或一首「激昂」的進行曲。

2.與寶寶一起創作詩歌

3歲前寶寶語言的發展非常迅速。您從來沒跟寶寶講過的話,他突然有一天自己會說了。如果您經常與寶寶一起唱兒歌、讀詩歌,潛移默化中,寶寶的語言能力就會得到很快的提高,寶寶的創作能力也會相應地有很大提高。

3.與寶寶一起做音樂遊戲

在寶寶最喜歡的活動方式——遊戲中,讓他體驗音樂的樂趣。音樂與遊戲的結合可以讓寶寶在遊戲中自由地進行創作和表演,更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的抑揚頓挫。

4.用身體動作來感受藝術

3歲前寶寶的思維特點是動作性思維佔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寶寶的藝術能力時,要注意讓寶寶用具體的身體活動來體驗和感受藝術。也可通過戲劇表演來重視孩子的藝術感與體驗。

戲劇表演

國外很多學校為學生開設了戲劇表演課程,例如在英國的課堂內。

  • 小學戲劇表演課孩子們用戲劇遊戲來鍛煉肢體控制和語言的表達;
  • 初中後,英國的孩子開始接觸講故事、即興表演和劇本表演,演出的劇本可能是童話或是經過改編的莎士比亞作品。他們會加入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態度;
  • 在高中繼續參與戲劇活動的,通常是真正的戲劇愛好者,他們像校隊的運動員一樣全情投入,會拿出相當的課餘時間和周末排演話劇和音樂劇

孩子在童年時代接受藝術熏陶,

甚至登上舞台一展身手,

對孩子的天性的釋放,

甚至未來藝術發展空間的開拓,

都是大有裨益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一直覺得審美教育應該是一個普及化,基礎性的項目,就像我覺得心理學應該納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必修一樣。

審美教育的功能現在有大量的專項的,深入的各種研究,我認為不應該把「美術」「音樂」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特長」。而是一個每個人都有所涉獵的技能。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沉迷於各種數碼產品,我覺得適當的藝術教育,可以讓他們從數碼產品、遊戲中掙脫出來,靜下心來,不說什麼從小就有一技之長,也不至於耗費時光。另外,有些人會說我想我的孩子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我讓他盡情的玩,該學習的時候就會學習。然而,我想說,孩子的學習性是從小培養的,如果他已經自由自在的玩了5 6 年,你想他一下子就收心好好學習,我覺得有難度。 而藝術培養,恰恰是培養的孩子靜心的能力。 當然,這裡的藝術培養可以是美術、舞蹈、樂器等等。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現在網上留言,,都感覺好危險。


這個問題很大,我就先從藝術教育對創造力的影響上談起吧。可以說,每一次藝術活動都是完整的創造力訓練。

我們之前理解的創造力就是一個人的思維特別活躍,敢於突破限制,創造更多可能。但是,完整的創造性過程包括了4個方面:

第一步:準備/頭腦風暴(獲取信息)

在藝術創作之前,藝術家總會對一些主題或者是一系列事件有所感觸,從而產生一些主題。並且在創作前,還要考慮到呈現方式和創作材料。這種思維過程也同樣適用於兒童的藝術創作。

第二步:沉思(內部信息加工)

心裡開始構想和思考這一問題/通常通過想像和聯想。

這個步驟其實就是連接生活經驗的過程。我們總是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在孩子們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有很大一部分適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做連接。在既定選題中,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靈感。

第三步:啟迪/啟發靈感(得出解決辦法)

思考者選擇一些觀點並拒絕其他觀點,這是一個評估階段。

說通俗一點呢,這個過程就是構圖。如何安排自己已經提煉出的這些元素,選擇什麼樣的材料去呈現這些元素,這是兒童在藝術創作時思考的第三步。

第四步:驗證交流

這是兒童在進行藝術創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但卻又是經常會被人忽視的一環。藝術是一種語言系統,但有時,我們需要這個語言的發明者來講述他的靈感和發明過程。因此,讓兒童用語言或者其他的什麼方式去表達自己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同時,來自老師和父母的反饋也許也能激發或者啟迪孩子為下一次的創作做準備。

藝術是無用之物,但這個無用也只是我們說的不能在短期內收穫到明顯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把目光放的長遠一些,在孩子整個的人格培育和道德發展的過程中,我相信,藝術無論是在審美還是在動手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能夠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

好了,先說這麼多,大家消化一下,之後會不斷地回來補充這個話題。

最後,打一個小廣告。我們2017年的線上繪本主題親子材料創作課——帶著繪本環遊世界玩轉各國藝術的線上微課馬上就要和大家見面了。

一年12個國家,中國、美國、日本、西班牙、法國······帶你和孩子從繪本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周一至周四每晚7點一個繪本精品朗讀語音,每周五晚7-8點,1個小時的親子材料創作,帶你了解各國特

色的民族藝術。

現在正在推出12月的體驗課,不要998,不要198,只要68,你就能把16個精品繪本朗讀語音和4節的親子線上創作課帶回來。感興趣的媽媽們可以私信我,或者添加我的微信(Mr_kiddo007).


藝術對學齡前的兒童來講是一種本能,就像我們每個人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都會游泳,出生後沒有運用這個本能的話,能力就會漸漸喪失。幼兒都喜歡塗鴉就是藝術本能的最初體現,幼兒對於外界實物的好奇心是激發藝術潛能的動力。

像很多人對於學習美術就理解成學習畫畫一樣,其實不只於畫畫、手工等等。我們學習的是視覺藝術,不只是掌握畫畫、手工的技能,而是人文藝術的熏陶。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很多藝術的歷史、藝術的故事等等,會讓兒童熟悉藝術本身以及周邊發生的事情,而兒童對於自己熟悉的事情,總會有更多的關注,會發展出更多的喜好。從而促進多方面的發展。


我兒子學齡前藝術教育或者所有的教育就是「玩」,跟他的小夥伴們在小區瘋玩去。現在一年級,基本的任務還是「玩」,每晚看到他們一幫小屁孩在小區瘋跑我都會想起我小時候。


會讓孩子有一顆更容易感受到愛和美的心吧。

藝術教育應該不等同於藝術訓練吧,它是穿插在生活中的。

和兩歲半的兒子一起看繪本出門逛公園聽兒歌,我覺得都是藝術教育,雖然我本人沒什麼特別的藝術學習背景,但我覺得體會人生中的各種美是我們普通人都能做的藝術教育。


親身經歷,希望能幫助你

我是一名醫生,工作不提,而我的愛好就是畫畫,當然兩者之內沒太大聯繫,但我覺得還是非常有用的。

小學的時候我就開始畫畫,學過畫畫的人都知道,靜下心全心投入畫畫是很難的事,因為一幅畫要用幾千幾萬筆才能完成,而那時小小的我總是坐不住,畫到一半就畫不下去了,後來我就不去畫室了,喜歡自己畫著玩,但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我的想像力要比同齡孩子要高出一點點,相比在畫室畫著靜止不動的物體,自由畫畫可以充分發揮大腦的潛力,當然這是我的主觀想法,而最大的好處是即便我現在已經成年,但這個習慣還在保持,沒事畫一畫,保持注意力。

另一個好處就是提高審美了,這點真的非常重要,一個人的審美成年後很難改變,如果會畫畫的話,無論在學校還是工作,肯定會用上,可能有人有疑問,你一個醫生還用畫畫么?當然,我接觸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我都會通過和她畫畫互動去溝通,在一些患有語言功能障礙的人中,有一些畫畫竟然也很好。

說了這麼多,畫畫是一個人一生非常值得擁有的一項小技能,一支筆一張紙就是一個世界。


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沒用的.不是說從開始學孩子就一定會成為畫家或者舞蹈家.

也不是每個畫家和舞蹈家都是從小開始學

我覺得重要的意義是讓孩子在小時候嘗試更多的東西.找到自己喜歡的.早點定下目標.也就是俗話說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或者能讓你從小就討厭某些藝術好讓自己以後別在重要選擇上發生錯誤.

但是其實還是有幫助的 拿美術舉例.

正確.恰當的少兒美術教育(請注意是少兒美術教育.不是你的素描靜物)

能夠發散少兒的思維. 鍛煉安靜的品行.鍛煉對事物仔細的觀察和感受.

總的來說.應該把從小接觸藝術列入名單之內.畢竟總沒壞處.


說真的……這種事情很糾結呀,我媽在我高三之前一直在培養我美術,說是為了陶冶情操什麼的。但是!就是不同意我參加藝考以後當個美術生。

我也一直喜歡美術,現在來個經濟類院校讀的超級不開心。

平時畫點插畫賺點稿費。以後想去日本重新考美術大學。

我媽又不同意了,反正她就是覺得讀藝術的都是梵高那種,活著的時候窮困潦倒,死後才成名。不如學經濟以後穩穩噹噹的她也安心。

………………

但是,要是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藝術,硬逼著就沒勁了。

這種事情……看你對孩子的控制欲大到什麼程度。

隨他去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一生都保持童真的心,對藝術的敏感和熱情我覺得是需要貫穿一生的

從童年開始就更好


最近正好在學 藝術的創造過程 (creative process) 教授多次提到人類創造藝術的條件分為很多種。有的是在為了生存的條件下發現了美,然後創造了藝術,有的是在已經物質滿足了的情況下才創作的。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完全不缺乏對藝術的理解,與創作。我認為兒童不必去能力培養,可以進行引導,例如欣賞音樂,欣賞油畫。等成年了,對世界有了認識,自己也會對藝術有了理解。


推薦閱讀:

和聲小調為什麼叫做「和聲小調」?
產品設計有意出國讀研,需要準備什麼?
如何評價2016年的上海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
藝術和非藝術要怎麼區分?
申請美國、英國、或愛爾蘭的藝術管理專業碩士分別要具備哪些條件?難度大嗎?

TAG:藝術 | 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