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跟合資車的差距體現在哪裡?
雖然我國汽車起步晚點,但我覺得近兩年國產車的整體素質都明顯上升很多,性價比都提高了,但是為什麼支持國產車的人這麼少,還是都去買合資車?
寫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是長春人,有高中同學在一汽的工廠工作,一次喝酒他談起工作時說到:他媽的大眾車的零件生產差一點都不合格,你看看李XX他們廠,奔騰車的零件咋生產都能合格,我賺錢少啊,我得換工廠!」補充一下:他們是計件工人
再補充一下:不是一汽自己的工廠,是相關零部件供應商的工廠
寶馬和賓士都代表著當今汽車工業的最高水準。國產車為什麼達不到進口車的水準,除了用料不足以外,沒有使用高精度的設備也有關係。我是汽車緊固設備的供應商,很多國產車標準件擰緊的時候,都是擰緊就可以了。而BB在最關鍵的發動機上用的是螺絲擰緊機,這樣一台設備的價格是1X萬。就為了發動機上的螺絲每個扭矩都是在極小誤差範圍內,而且等扭矩。後橋,懸掛這些主要設備用的是普通定扭設備價格都是在五位數的氣槍。完了之後還要用測試扭力扳手再次檢測。
慢著,國產廠商要是以為稍微投資幾百萬就能把這一塊工藝提升的話,太simple了。這些設備的調試都是用USB線連到電腦上改數據的。企業的氣壓,空氣純度要求也比較高。要提升這個工藝就要在工廠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從管道阻力開始規劃,同時提高工人素質才能有效率的提升工藝,車架工藝,標準件的要求也是極高的。這些對採購,驗收,供應鏈的要求都是要上一個台階的事情。都是很難做到的。
試問,路邊BB專修快修店,你們店裡能找出一把扭矩扳手嗎?哪怕是國產100多塊錢的能找出來嗎?沒這些東西,更換了後橋等大件,怎麼能保證客戶的質量?差距嗎?我們做事主要靠感覺,感覺很不錯了就很不錯了,老外做事主要靠數據,就這點差距。
跟中餐裡面的「鹽少許」有異曲同工之妙,沒有幾十年這習慣估計改不過來。.
以價位8~15萬的國產車A、德系合資車B、日系合資車C為例(三款均為熱銷車型,互為競爭對手)1、新車異味
(1)國產車A:車主使用半年後,如果車裡放菠蘿或柚子,氣味可接受;若不放菠蘿或柚子等,過幾天氣味又變得無法忍受。(2)合資車B、C:新車僅有輕微的異味,不做處理也能接受。2、NVH
大油門的時候,發動機賣力幹活,此時的發動機雜訊(1)國產車A:雜訊極不舒服,雙耳刺痛;(2)合資車B、C:雖然雜訊也很大,但是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按龐劍的理論,NVH技術第一階段為降低雜訊;第二階段為改善聲品質。國產車A目前還處在調低雜訊的階段;而合資車在外方支持下已經能改善聲品質了。3、發動機節油技術
余卓平說發動機技術中國比國外差了100年,我覺得「100年」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但發動機技術中國遠落後於國外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1)國產車A:發動機用的是豐田淘汰了的技術,車托之家車主反饋百公里真實油耗在7~8之間。(2)合資車B:車主反饋真實油耗在6L左右;合資車C:i-vtec發動機,車主反饋真實油耗在5.7L左右。4、配置
估計國產車A也清楚TA在前面幾項趕不上競品合資車型,所以國產車A在其它地方做了努力,與競品合資車型相比加了一些配置(1)國產車A:中配、高配均有倒車影像;中配、高配均有電動天窗;高配駕駛座椅電動調節;(2)合資車B、C:僅最高配有倒車影像;僅高配有電動天窗;無座椅電動調節功能。綜上,可見國產車、合資車各有各的優點,而且國產車中長安、長城、吉利進步非常快,到底選國產車還是選合資車應該根據預算、需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成本和規模成反比,你覺得年產百萬輛和年產數萬輛那個規模成本更低,國產車有性價比根本就是營銷的噱頭,何況國產的品控太不給力
匿了吧 就我的了解,差距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從人才方面,合資廠對於員工的篩選更為嚴格並且大多遵循了一套比較有跡可循的標準。並且因為合資廠市場好公司有錢能發員工的錢也有競爭力,所以好的員工天然的會傾向於留在好的合資廠工作。 其次,從質量方面,當然我不認為所有合資廠的車輛質量都好。只能就我了解到的德系品牌說,他們的生產把控確實很嚴格,非常重視車輛的質量問題。做事十分嚴謹。再其次,從市場方面講,雖然我沒有對此做過特別的研究。但是感覺至少合資廠對於自己生產車輛廣告的投放比較有針對性,而且自己的PR團隊實力也比較強大。更能夠在出現不利於自己的新聞公之於眾之前做媒體的工作。然後從營銷體系講,我不太了解國產車目前在國內的發展戰略經銷商方面的政策。 只能說國內做的比較好的合資廠已經在很精細的做每一個小區域的銷售,對於經銷商的培訓,售前售後方面的理念方面都領先於國內廠商。具體的不說了。這些因素是合資廠相比於國產車的比較優勢。 寫了這些覺得不妥。其實國產汽車雖然有這些競爭上的劣勢,但是趕超合資品牌絕非痴人說夢。但是如果就傳統汽車而言,基本很難了。國產車的機會,我認為在於新能源電動汽車上。在這個領域大家起步基本相當,想要實現趕超並非絕對沒有機會。
這是十幾年前的奇瑞的第一款車:風雲
這是風雲的原型車:西亞特這個也不能算抄襲吧,奇瑞買下了西亞特這款車的整個生產線,而這款西亞特跟中國的神車——老捷達,又是同一款車,比比老捷達就知道了,其實奇瑞風雲的口碑還算不錯的,起碼鈑金很不錯,油漆很不錯,比吉利起步時不知道牛逼多少倍,
大車企的自主品牌基本就是把合資車給國產化,車身改個形,內臟幾個大件沒法換可能還是那幾件,但其他的就換低成本的了,加上工藝控制不嚴,部分實驗不是很嚴格得做完,經常看到自主車出現小問題什麼雜訊大之類。其他小的國產車品牌其實就是抄來抄去,現在出來的車子還是外國四年前的水平,自身有實力但是不會去沉下來還好開發一款車,成本過大,一旦失敗那就是幾十億打水漂,搞不起。 國產車受國人觀念影響貶值太快,也都不願意買。
其實都是一條線一批人一樣供應商生產的真心不知道差別能多打
某汽某眾的銷售員:要個什麼價位的?打算花二十萬?坐公交來的,天冷了是該買個車了。
自從我發現青年汽車在21世紀初曾經還打算引進過一款伊朗品牌(那個又是基於70年代的某款標緻),然後被深沉震驚到了……一種飢不擇食的感覺啊(幸好最後還是變成靠譜點的馬來西亞proton)。
至於眾泰的各種似曾相識的菲亞特,上汽榮威長得最好看也是從02年的英國羅孚長軸版賣到現在的榮威750,以及吐槽吐到全世界的雙環小貴族……還是不如直接買進口或者合資吧。
零件部分英美法俄德意奧日背後都在默默撈錢……(其實我抄的八國聯軍==不過似乎除了俄真的每個都有在中國玩的大大的零件公司)
不過這些國產翻版車似乎出口也是挺受歡迎,而且還有被外國企業生產的,比如朝鮮平和自動車的黃海越野車……國產精細程度和細節方面真的是比較坑爹,比如車門從齒輪變拉杆,排氣管從厚的變成薄的,車體部件之間縫隙變大,細部咬合不好。等等等等。。。
首先面子問題 然後確實是國產車有不足的地方
做工精細程度還是有差距的!技術方面也略差一些
推薦閱讀:
※銳界or漢蘭達?
※為什麼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只有福特在金融危機中倖存?
※汽車行業中外觀設計總監一般是學什麼專業出身?是工科的車輛工程還是偏文科的設計專業?
※汽車質量與汽車品質哪個更重要?
※未來十年汽車行業發展趨向?
TAG:汽車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