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這種說法是否成立?

印度文化為什麼中斷了?儘管存在雅利安入侵、伊斯蘭教入侵、英國殖民,但是,雅利安入侵的結果是雅利安與達羅毗荼文化的融合,而非雅利安摧毀達羅毗荼(這從宗教、語言中可以看出:婆羅門教的濕婆神形象早已存在於哈拉巴文明的印章中,而濕婆神的生殖性則是哈拉巴生殖崇拜的延續;同時達羅毗荼的語言一直延續下來,從未根除)。伊斯蘭入侵、英國入侵都沒有摧毀印度古老的文化。古印度的文明難道不也延續下來了嗎?真的只有中國才是唯一延續下來的嗎?


有人因為「認識的日本和台灣同事沒有聽說過這個說法」,而斷定「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延續下來」是大陸人自己的yy,而且「世界史學界沒有這個說法」,未免過於武斷。

本回答是對這種妄自菲薄的論斷的駁斥。

不多說,直接上圖:

A.《中國的遺產》Paul S. Ropp主編,加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引言部分第十頁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斷的文明,有最悠久的記史傳統...."

B. 樓上提到的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吳象嬰等譯,北大出版社第七版

第十九章

」它從數千年前中國文明的早期階段起就有了,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實際上,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斷的文明。「

作者接著從人口、書面文字、科舉考試等幾個方面論證了中國文明持續性的原因。

C. 《什麼是文化》Jervis, N. 紐約州立大學中國研究所,2006

http://emsc32.nysed.gov/ciai/socst/grade3/anthropology.pdf

「偉大的文明如埃及文明、莫卧兒文明和中國殷商文明,其中最後者(即殷商文明)常常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悠久的未曾中斷的文明。埃及文明更古老,但它消失了。當今的埃及社會並不是其文明的延續。但這種說法也不絕對...」

D. 古代歷史百科全書中國詞條

China --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第一句:

」中國是一個東亞國家。其文化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仍然存在的文化。「

---------------------分割線

以下回答題主的問題。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確亡了,因為其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字亡了。古印度人的文字至今無人能懂。沒有文字,且不說傳承,談何了解其文化?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確實是最久遠的,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原生文明之一。但它是一個消失的、中斷的,沒有得到傳承的文明。這是一個公論,參考此鏈接:10 Civilizations That Disappeared Under Mysterious Circumstances 十大神秘消失的文明中,古印度文明和瑪雅文明赫然在列。至於它為何消失仍是一個迷。由於其象形文字至今沒有被破譯(與之對比,埃及文字已經被破譯了),學術界對它消失原因的研究很受限制。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哈拉帕文明的消失與印歐遊牧民族——來自高加索的雅利安人南下在時間上高度吻合。因此雅利安人蠻族入侵有時被認為導致了哈拉帕文明的滅亡,正如樓上幾位答主所說。但這也並不是印度河流域文明衰亡唯一理論。其他更為主流的觀點有印度河流域乾涸說和洪水說。

現翻譯轉述古代歷史百科全書印度河谷文明詞條的描述: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公元前1800年,印度河文明開始衰退:書面文字記載開始消失,用於貿易和稅收的標準化度量衡逐漸失用,與近東地區的聯繫被阻斷,城市逐漸被遺棄。印度河文明衰退的原因仍不確切,但從公元前1900年就開始乾涸的沙羅室伐底河被認為是主要原因,另有一些專家認為主因是印度河流域的大洪水。不管是哪一個事件(乾涸還是洪水),都會對農業活動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令經濟難以為繼,摧毀城市的文明秩序。

公元前1500年,游牧蠻族——雅利安人,穿越庫什山脈從中亞遷徙到了該地區,與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接觸。這次大規模的移民被視作一次侵略,也被視為是印度河文明滅亡的原因,但是這一假說並沒有被普遍接受。

至此,印度河流域文明終結了(come to an end)。在之後的數世紀中,雅利安人逐漸定居並從事農業活動。雅利安人帶來的外來語言取代了當地語言,把印歐語系表音語言(譯者註:英語德語法語拉丁語等就是此語系的語言)帶到了南亞次大陸。今日南亞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皆可追溯至雅利安人。現代印度社會的其他特徵,如宗教和種姓制度,也可追溯至雅利安移民。

但是,許多前雅利安時代的習俗仍被保留了下來。支持此觀點的論據有:印度許多地區仍然保留了前雅利安時代的傳統習俗。還有一種可能性,即印度教眾神的中的幾位大神有可能追溯至前雅利安時代,這些神靈在印度河流域原住民的信奉下「活」到了如今。


印度的最大弱點是信史太短。。大概要從13世紀的德里蘇丹國開始,之前就是各種模糊不清的記載。

不像中國和希羅,印度沒有記載歷史的傳統。雖然梵文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文學作品和各種宗教經典。因此在19世紀英國人發掘遺迹之前,對於阿育王這個第一次統一印度次大陸,堪比秦始皇之於中國的人物,竟然完全被印度人遺忘了。並且中古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要靠法顯玄奘這些中國僧人的記錄重現。

因此印度的政治傳承,或者說,法統,完全是斷裂的。這樣就造成印度人對前代文明完全沒有認同感,雖然他們信奉同樣的宗教,使用同樣的語言。


我知道,寫多了沒人看,寫少了是扯淡,所以我盡量精簡。

1、 關於四大文明古國 這個說法 是否合適 是否科學 中外各有爭執 我們在zhihu也討論過 請自己查閱

我覺得,這個提法本身,對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毫無意義。

2、談文化的生命力 不得不說到四點:文化的根本特性;文化本身的延續;對異質文化的包容;隨著時代要求而變革。個人以為,四者缺一而敢自稱客觀公正者,皆屬妄言。

3、中國。她的根本,比較單一。我們常常提到的「中華民族」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個政治概念,姑且棄之不論。從文化屬性看,這個根本還是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可追溯至龍山、仰韶。這是一個重視社會倫理和等級秩序的農業文明,從華夏二字就可看出。她的初步成型在周朝,即公元前1000年代。

隨著居於黃河流域的這個部族的壯大,她與周邊各部族不斷發生衝突,並最終結合到一起,以至於我們今天分不出誰是華夏部落的後人、誰是東夷部落的後人。一套井井有條尊卑有序的禮儀制度,和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結合,滲透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也許從來沒有一個民族這樣,道德與政治相互滲透,幾乎可以覆蓋一切。隨後的秦朝,進行了諸多具有歷史決定意義的改革。使得國家整合程度更高,政治權力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文化上的向心力也提高了。漢朝繼承了這些改革,並深化它,達到了一個初步的成熟。這也是為何今人以其種名來紀念漢帝國。

漢末到隋朝的大變局,是中國文化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章,也是決定其生死的一個關鍵。由於政治力量角逐的結果,傳統的文化重心遷移到長江流域;思想領域儒家固有地位受到本土道教和外來佛教的挑戰,百花齊放;胡族與漢人長期的鬥爭與結合,部分地改變了人種血統、語言要素、生活方式。經過400年由合到分又合,最終還是統一在隋朝,仍然繼承著禮儀為本的特性。唐朝和宋朝,在這些新老特性的共同滋養之下,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思想文化這三主要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政治上皇權更穩固,經濟上非常發達,思想文化領域異彩紛呈。

11-14世紀,中國文化出現第二次轉折。先是政治上出現三個政權,中原的宋,西北的西夏,東北的遼。之所以說三者皆是一個文明的範疇,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本質是日趨一致的。後來金取代遼,又滅北宋,也逐漸傾向於華夏風俗。最後三者皆被蒙古國所征服。政治力量上的一個漢族地主王朝被消滅了,文化的中國卻並未(也無法)被消滅——否則我們就看不到,蒙古族以元朝的面目在中原統治區區不到100年。起於阡陌之間的明朝,儘力地恢復了舊時的禮法制度,以宋時最具代表性的程朱理學作為立國之本。

明末時候,開始接觸西方近代文明。這是一種與她完全相異的文明,他以商業準則為立足之本,不講禮法而講契約,不擅墨守而重開拓。明朝對他是懷有戒心的,但並不完全拒絕他所帶來的好處。明以腐敗墮落而亡於內亂。東北的滿洲人乘勢崛起,不斷吸收周邊各個發達文明的營養——尤以中國為主。清朝入主中原,以繼承者自居,在政治上更加專制,在文化上更加保守。面對西方文明的崛起,選擇了最消極的視而不見。卻在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打擊下,被拖拽著一步步掘開自己的根基。當專制國家被虧空和外債壓榨到虛弱無力、自然經濟因商品輸出被擠壓到瀕於崩潰的時候,傳統的禮法制度實在難以為繼了。此即李鴻章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即中國文化之第三劫,到今天也沒完。

中國根本,在禮法制度;其延續,是從周禮到理學的一段變遷;其包容,吸納了外來的宗教和語言;其變革,從家天下,到專制大一統,到如今側身與西方文明之牆下,仍在影響中國人的生活。

至於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正是談文化,還是等這倆都蓋棺,再作為一段歷史來評說吧。

困死了 睡覺去... 印度文明的根本特質、歷史沿革、包容性和時代變遷,你打死我,我也不敢亂說。

我只是提供一個思路罷了。


舉個例子:春秋時期的孔子,其後人歷代族譜一直延續到今天,除了中國外還有第二個例子么?


中國和印度都沒斷。

印度文明中斷一說,可能真的是出於一場沒解釋清楚的誤會。

如果20世紀沒有發現那些莫名其妙的遺址,就絕對不會有這個誤會。

如果那條印度河換個名字,或者換一種翻譯,比如「辛頭河」,那可能也不會有這個誤會。

先打個外星人研究地球的比方。外星人研究美國的歷史,把現在美國的地域內發生的一切都視為美國史。最後外星人得出了一個結論,美國文明已經滅亡了,是被白人滅亡的。原來,外星人把白人到來前的印第安文明算成了美國文明,印第安文明被白人滅亡就意味著美國文明中斷了。

這個結論顯然是滑稽的,因為我們說的美國指的恰恰不是印第安,而是白人到來後有了《獨立宣言》、葛底斯堡演講、NBA、好萊塢等等的那個美國。

一、

回到主題。

認為印度文明中斷/沒有延續,在網路上幾乎成了主流。但要具體去問印度文明是被誰滅亡的,那答案就豐富了。可見這口徑也沒統一。有說是被雅利安人中斷的,有說是被綠綠中斷的,有說是被英國殖民者中斷的。當然,第一種說法最多,即把印度河谷文明(摩亨佐達羅、哈拉帕)視為古印度,雅利安人視為入侵者,這樣印度瞬間變為了「亡國近四千年」。

後兩種觀點不值一駁,10億印度教徒還在喝恆河水呢。本文主要針對第一說。

其實,印度文明中斷本來就不是專業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我幾乎每次看到都是在網路的討論中,而且感覺「中斷論」跟王玄策網路知名度的上升是同步的)。要看就去看國別史和專門史。列舉國內出版過的若干印度史作品。

中國學者

上海社科院出版的《印度通史》,林太著,是現在比較通行的印度通史作品之一。

「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斷裂,而中國和印度的文明自古以來前後相繼,從未間斷。」(p.11)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印度文化史》,尚會鵬著

「這裡產生的獨特文化——印度文化——不僅是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之一,而且在四大古代文化中,只有它與中國文化未曾中斷,延續至今。」

「世界文明大系」的《印度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都出過

「印度文明既曾繁榮昌盛,亦嘗衰微低迷,但歷經劫難,踣而復起,四千餘年,綿延不絕。」(p.1)

培倫主編:《印度通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印度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吠陀時代奠基的吠陀文化,即婆羅門教—印度教文化,從古代和中世紀一直延續到近現代,雖經MSL和英國殖民者的征服,但始終未曾中斷和衰落。(p.19)

薛克翹:《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崑崙出版社

……致使一些人以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化傳統沒有中斷。其實,這也是一個常識性的誤解。印度的文化傳統一樣保持著連續性……(p.4-5)

【可見學術界和民間的割裂有多嚴重。】

西方學者

(英)A. L. 巴沙姆《印度文化史》,商務印書館

「沒有一個國家像印度那樣,有如此漫長而綿延不絕的文化。雖然世界史還有更加古老的文明(以埃及和伊拉克地區的最為著名),但這些文明實際上已被那裡的居民遺忘,並且被新侵入的文化所掩蓋……在文化傳統延續的時間長短方面,中國次於印度,而希臘僅位列於第三。」(p.2-3)

這個吹的有點厲害了。

(美)斯坦利·沃爾波特 《印度史》,東方出版中心

「這個獨特文明在南亞產生、發展並綿延不絕達4000年,與西方、中國文明鼎足而立,同為世界上最燦爛的文化體系。」(p.1)

附送一本巴基斯坦史

Iftikhar H. Malik的《巴基斯坦史》

「巴基斯坦雖然是個新成立的國家,但實際上是印度河文明的繼承者,是世界上持續至今的古文明之一。」(p.2)

滅亡的古印度河谷文明現在在巴基斯坦境內,巴基斯坦現在信了YSL都敢說自己沒中斷,那麼三哥就更有資格了。

為了客觀,三哥自己的學者我就不找了。

二、

印度文明中斷之說,古印度河谷文明難辭其咎,就是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為代表的文明,偏偏它們在古代印度文化的範圍內,你不能無視它們。

它們要是沒被發現多好。

本來,我們說的古印度,就是指那個有四大吠陀、奧義書、六派哲學的古印度,有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沙恭達羅的古印度,有婆羅門教、耆那教、佛教的古印度,有濕婆、梵天、毗濕奴的古印度,有列國十六、孔雀帝國、戒日王朝的那個古印度,有梵語、天城文、悉曇文的那個古印度,也就是玄奘、義凈等中國古人曾經訪問的那個古印度。在192x年發現印度河文明的遺址前,人們知道的古印度就是前面這些文化符號所代表的那個印度。

梁啟超寫《二十世紀太平洋歌》的時候世界上沒一個人知道哈拉帕文明。

雅利安印度文明滅亡了嗎?活得好好的。四大吠陀沒有失傳,吠陀宗教—婆羅門教—印度教一脈相承,10億多人信仰印度教,作為印度官方語言的印地語發展自梵語,《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這些古老史詩傳唱不絕並深受民眾喜愛。還有種姓制度這個大黑點也長期殘留(如果印度文明中斷了,那麼種姓制度這個人人皆知的惡劣傳統是從哪冒出來的?)。中古之後,德里蘇丹國、莫卧兒王朝等伊斯蘭王朝的長期統治也沒有讓印度完全伊斯蘭化。

結果,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被發現了。然後,這些文明恰恰滅亡了,渣渣幾乎都不剩,文字也沒能破譯。印度河谷文明中斷了嗎?可以說是中斷了(一些印度學者極力論證印度河文明和雅利安印度的聯繫,這個我們姑且不論)。印度河谷文明之後,就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雅利安人入侵。而人們津津樂道的古印度文化,其實就是雅利安入主印度後的成果。印度河谷文明的水平能跟雅利安印度比嗎?

可是,印度河谷文明比雅利安印度早了一千多年,於是,印度河谷文明因為更早,所以更有資格叫「古印度」。古印度的名號就這樣送給了印度河谷文明,而印度河谷文明中斷了,於是古印度就中斷了。

但是,雅利安印度從前1500年算起也有幾千年,這時間不算短了,也是上古。不僅雅利安人成了印度人,而且還成了真·印度人。傳統上講的古印度,恰恰就是雅利安印度。
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是跟雅利安後的印度打交道,怎麼現在不認這個印度了呢?

說雅利安人使印度文化中斷,就像說WASP(滅了印第安人)使美國文化中斷,日耳曼人(滅了古普魯士人)使德國文化中斷一樣滑稽。

然而,印度河谷文明對印度/巴基斯坦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得以把自己的文明史前推1000年,畢竟沒有哪個國家不願意自己的歷史更悠久一點。同時,有利有弊,印度河文明和雅利安之間存在的明顯斷層,以及由此引起的誤會,印度/巴基斯坦就需要去承擔了。總不能讓印度/巴基斯坦在國際上廣而告之:「什麼狗屁摩亨佐達羅,垃圾哈拉帕,不是我們的歷史,只是碰巧出現在我們的範圍內而已,我自己都不知道它們怎麼出現的,我跟它們劃清界限」吧。

其實,只要不承認印度河谷文明(哈拉帕文明)是印度文明,那麼印度文明中斷還是延續的問題會容易解釋得多。但印/巴都希望讓自己的歷史更加古老,所以認了哈拉帕這個親戚,並且走上了通過論證哈拉帕與吠陀文化間的聯繫而證明其文化連續性的路子。

當然,三哥/巴鐵這麼做都沒有錯,錯的是史盲。

三、

其他一些問題。一些網友認為古印度文化滅亡,除了對印度河谷文明的理解出了偏差外,還有其他理由:

比如佛教。因為佛教在印度幾乎銷聲匿跡了。其實印度簡直是個宗教的博物館,佛教從誕生之日起也只是其中一家而已(而中國人對佛教最了解)。佛教在印度混的不如意不能代表整個印度文化。就像墨家的銷聲匿跡不能代表整個中國文化消失。

比如英語。有些人以為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推出印度本土語言就沒人用了,再推出印度本民族的語言已經滅亡了。其實印度還有一個官方語言是印地語,是本土語言。此外印度民族複雜,印地語之外還有一大堆民族的本土語言,比如泰米爾語等等。

比如歷史記載。印度古代記載少,還需要從中國、希臘、羅馬的史書中去考證(對了,中國以外的涉及印度的史料也經常被國內網民無視)。這個洗不了,阿三在歷史記錄方面真被中國完爆。但史學≠文化,阿三的天賦點在了宗教和哲學上,而這方面的資料卷帙浩繁。

至於說恆河文明已經滅亡的,您可是為自己的論證開了地獄級難度。

這是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滾一邊去

雅利安印度 恆河文明 這才是傳統上說的古印度

孔雀帝國

我的觀點是:古印度河谷文明中斷了,而數千年的雅利安印度文明(真·印度文明)從未中斷。你覺得整個印度文明連不連續斷不斷層,取決於你怎麼定性印度河谷文明。雖然話有點繞,但就是如此。

另外,說印度文明沒有中斷不代表貶低中國文明。沒有誰規定人類文明的總量是固定的,A多就必然B少。


刪了重寫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

孔學的核心是什麼:仁、禮。那麼仁禮來自哪裡?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還記得那個宋襄公嗎?就是那個不肯半渡而擊的國君。宋襄公就主張仁。後來他參加峰會被扣壓,他的哥哥代理了宋國國君,宋襄公被回來後,他的哥哥又讓他當了國君。你說這哥倆是不是很"仁"呢?

孔子的仁就是繼承宋國的,宋國是商朝的後代。就是紂王那個殷商,由於後代一直對其污名化,大家都誤會了!

再說禮,主要來自周禮,當然也借鑒了夏商的一些禮。

所以呢,孔子的仁和禮主要繼承了商、周。到孔子時代已有一千多年。

但是,孔子的仁禮是有問題的,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相信你的,我說做醜惡能使人成功呢?

正是由於這個,孔子學說一開始就面臨著危機和挑戰。

這就是墨子。墨子認為階級要不得,要人人平等(兼愛),還要拒絕一切戰爭(非攻)。墨子比孔子更激進。墨子據說也是宋國人,就是上面那個宋襄公的哥哥的後代。

但墨子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

所以孔子、墨子死後,兩派都分裂了。儒學竟然分成了九派。

後來還出現一個叫楊朱,他提出人只有自私(為我)才能成功。一時間粉絲無數。

直到孟子出現,已經一百多年啦。孟子終於解決為什麼的問題。他深入探討人性,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性善。既然性善,所以我們要"仁"。

儒家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墨家繼續沉淪。

隨後,荀子再接再厲,提出性惡,解決了"禮"的理論基礎。

漢武時,儒家成為國教。此後綿延至今。當然,還有老子,那是另一個故事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下面是印度。

印度文化就是印度教。

與孔子同時代,釋迦牟尼先生也對印度教發起挑戰,他提出人人平等(眾生平等),是不是像墨子?太激進了。結果也是無法擊敗印度教,只好流亡和被改造。

此後一千多年,無數思想傳入南亞,都落得英雄無力的下場。

直到伊斯蘭教入侵,伊斯蘭教也主張人人平等,而且與印度教不相容,幾百年的時間,奪得了大量地盤和人口。

現在的巴基斯坦,有人稱之為怕做印度人的印度人組成的國家。當然,怕的是印度教。

後來又有甘地,也提倡人人平等,宣稱賤民為神之子。

現在,仍有印度毛派在活動,也是打著人人平等的旗號。

所以說嘛,印度的文化其實也不算滅絕了,只是印度的文化其實就是印度教,其他在別人看來重要的朝代人物在人家眼裡根本不重要。

我的結論是,印度的文化並未滅絕,只是它太貧瘠,我們寧願相信佛教是一種文化,也不相信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是一種文化。


對於此前不夠嚴肅的回復,我表示很慚愧,作為一個曾對拯救傳統文化,恢復固有文化認同的青年,此前的回答毫無實在內容,也無助於理解有關中國文化延續性和強烈張力。事實上,早在20世紀一些中外學者(湯因比、辜鴻銘、池田大作),就開始推崇中國文化,預言其可能為人類文明未來走向帶來希望。然而一種文化的傳播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支撐,中國一直以來都在戰爭動蕩、革命運動中,加之新中國成立後對馬列思想的推崇對傳統文化的打擊,使得這種傳播在條件上便不足。

然而就我的了解,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中國,學習漢語想了解中國文化者也隨之增加。在一個英文電子數據中,我看到英文版孫子兵法在所有圖書中排名第七,此外巴黎2013年的哲學節,也講老子孔子的名言印在地鐵車廂兩端,長達近半年之久。這些細碎的現象加之未來中國國家地位的提升,中國文化作為一種可供參考的思想價值倫理的參考資源,一定會越加受到重視。

研究梁漱溟先生學術的美國漢學家艾凱這樣描述他與中國文化的結緣過程。

「我大學時期就讀的小型學院根本沒有任何有關東方的課程,所有課本內容也僅限於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內容。在大學三年級時,我就決定畢業後將就讀歷史研究所,但當時並未決定將來可能就讀的具體專業。真是無巧不成書,當時我的美國史教授建議我「向東看」。因此,在申請就讀之前的那個夏天,我竭盡全力找到了關於中國、日本、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所有歷史讀物,全部通讀了一遍。雖然這些讀物都比較有趣,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卻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對她產生了格外的興趣。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中顯現得與眾不同,她的獨特之處在於:中華文明歷史最悠久,延續了五千年;中華文明聚合的力量超越世界上任何前現代的文明;中華文明也涵蓋了最大的疆域,面積比世界上任何前現代的文明都要廣闊;也許更重要的是她的連續性――當其他文明遭到外族入侵或陷入混亂的時候,常常就崩潰滅亡,不能重新建立,只有中華文明才能承受住這些考驗,繼續用同一套基本原則重新建立自身的文明體系。同樣讓我感觸極深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這個在世界史意義上的獨特製度培養並創造了優異階級,該階級在世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社會,包括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都是由一個世襲的武士階級所統治,並常常由傳教士或神職階級輔助。但中國則非常不同,他們是非世襲,依靠學識,而非軍事和武力獲取權力的群體。我最初對中國歷史研究感興趣,就是想找出中華文明能夠如此獨特的原因。」

梁漱溟先生是在激進西化大潮下,擔大任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新儒家開創者,如果要了解中國文化的脈絡以及與西方文化哲學上的異同,可讀他的&<中國文化要義&>《中西文化及其哲學》,也可讀錢穆先生《晚學盲言》。

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梁漱溟概括了十四條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其中第三條如下:歷史長久(自孔子以前三千年,自秦漢一下兩千來,歷史一脈相承,從未中斷)

這一點可證明的途徑有多種,但最直接的證據乃是漢字,漢字作為一種書寫系統形體變化雖多,卻是一脈相承。但若說根本原因,在我看來是一種以道義為社會價值最高標準的文化向心力。不同於此前回答此問題的朋友,我認為以儒家為首的三教千百年來給中華民族以強大地同化力,以至於為人所外族所侵佔,亦能以文化之力化之。作為一種理性的不帶有人格神的信仰,早於西方啟蒙運動兩千多年,且貫穿中國歷史,東漢更是確立了其中心位置,這為中國文化定下基調以至千年不絕。現政體甚至也開始把儒家的許多概念運用在新的國家認同建構上,這又表明了一種進步和前景。

"所謂中國,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文化的。中國以中正公義的精神為理想,以不可分裂的字主義思想認識世界。不論你碧眼高鼻,還是黃膚烏瞳,或游牧狩獵,或農耕商賈,只要你書方正之字,信天道人心,就是中國人。"


文化這玩意兒本身很難定義。不同地區人的互相學習與交流,互相征服與被征服服,本地區人自發的拋棄過去的傳統,習慣, 習俗還有推進現代化什麼的都會使得舊的東西消失與改變。這些變化其實就會造成某一種文化沒有被傳承的局面。

由於文化這個概念定義比較模糊,所以我國文明的延續問題也別想太多。簡單點,把我們所用的文字看成一種答案好了。一般只有原生文明才會用象形文字。我才疏學淺,真不知道除中國外哪裡的人還在用象形文字。日文里的漢字和其語言發音規律對應不起來,也沒啥好討論的。

另外,當年也懷疑過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是不是我們自己yy,特意問過教英語的米國外教,答曰:we are the same about this.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這種說法是否成立?為什麼說印度文化中斷了?

看見某些同學矢口否認四大文明古國這種提法,他們認為這是大陸人的自娛自樂。日本NHK就有一個紀錄片叫做「四大古文明系列」(中國、埃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有興趣可以去搜來看看。【列出來吧,資源是小木蟲上看到的,免得有人說我造謠:NHK四大古文明系列全集(中國埃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地道英語)381.7 MB下載地址:http://bt.manfen.net/upload/a3981739884bad7015eea8c1a48412cc.torrent

對這些觀點,更多的辯駁可以看我之前回過的問題:中國算不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

答案是肯定的,按照梁啟超的分類,這四個文明古國中確實只有華夏文明是真正延續至今的。理由很簡單,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基石,對文明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這四大文明古國都孕育了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統,埃及有象形文字,蘇美爾有楔形文字,哈拉巴同樣有印章文字,這些都和華夏的漢字(甲骨文)一樣,是象形文字。

很可惜,蘇美爾亡於閃米特系游牧民族的入侵,古埃及亡於中亞游牧民族(雅利安系波斯帝國)的入侵,古印度文明更是在公元前1500就神秘衰落,後又被來自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入侵後徹底消失在歷史的深處。或許這些文明的一些精華被這些游牧民族吸收了(美其名曰:融合),但文明最重要的基石:文字,消亡了……後人人將之遺忘了(哦,錯了,三大裡面只有印度還有後人……埃及和蘇美爾是連後人都沒了……)

回看地圖,蘇美爾人,埃及人的地盤現在都是閃米特人的,印度種姓制度名亡實存,印度的雅利安人高種姓還是國家的統治者。

這三大古文明(農耕文明)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化被這些游牧民族支離破碎的吸收掉,成為這些後來者文明成長的養料。在古文明的屍體身上成長出了阿卡德文明,成長出了印度文明,成長出了古巴比倫,成長出了猶太……

總的來看,古印度要比蘇美爾和古埃及好多了,雖然現在是低種姓,不也出了個總理么……雖然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他們祖先哈拉巴文化有多輝煌……

相關問題: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將希臘排除在外?

中國算不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這種說法是否成立?為什麼說印度文化中斷了?

為什麼世界各地的文明好像都是在同一時期出現?

是今天的東南亞人的祖先馴化了水稻嗎?


南方達羅毗圖語系跟印度-伊朗語系不是一個系統。但都屬於廣義的印歐語系。並不同於中國的漢語高度統一。

印度語言演變太過繁雜,就算是哈拉帕文明也不一定是一種語言。南方土著語系也演變出了很多種。至於文字,印度從古至今都是城邦社會,並沒有一種主宰的文字。包括雅利安印度文明曾經在宗教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梵文,現在也式微了。所以印度文字並不是文明的主要載體。

主要載體還是宗教。宗教從哈拉帕時代到雅利安文明初代,都是不成熟的。也就對歷史的承載作用較少,印度文明的主要承載者是婆羅門祭司,而他們又傾向於口口相傳,他們從來不用文字記載詳盡的具化的歷史,而是喜歡抽象化的納入神話故事中。以至於印度人別說哈拉帕文明就是恆河文明的完整歷史都講不清,記載歷史還是穆斯林帶來的,那還是差不多中國元朝時期。

印度人要知道以前的歷史還是藉助了中國人玄奘的遊記。所以印度人對玄奘評價很高。即便如此很多普通印度人還是連孔雀王朝阿育王都不知道。但是僅此就說印度文明斷代嗎?也是不成立的。印度的宗教幾千年都是延續發展的,他們的史詩幾千年流傳下來沒有丟失。

印度人的歷史就是神話史詩,對人間王朝並沒有多大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多的基於鄉土的。文字的作用不在於記史,而僅僅是宗教使用。而這些祭司寫的不是歷史,而是玄之又玄的東西。

同理,哈拉帕與恆河文明的聯繫,不在於文字而在於宗教。濕婆神前身就是土著的神,被蔑稱之為獸主(首陀羅達利特的祖先)梵天,因陀羅代表的雅利安人成為最高神明。但隨著印度禮樂崩壞,不少低種姓也稱王稱霸,雖然也熱衷於改種姓,但同時也試圖要摧毀婆羅門權威。於是沙門思潮應運而生,佛教迎合剎帝利而登上舞台。

印度教吸收佛教優點,捲土重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梵天等雅利安神明被弱化,濕婆神和毗濕奴取而代之。濕婆神也就代表著土著地位的提高,毗濕奴則代表雅利安人退而求次追求平衡。

南印度崇拜的神明都帶有很強烈的土著特徵,黑臉凶目。所以雖然整個體系是雅利安人建立的,但也可以成立兩者是融合的。也類似於商朝和周朝,雖然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但整體是融合延續發展的。

把文字和語言作為衡量標準在印度是不適合的,因為印度人的腦迴路跟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是的,只有中國延續了下來,別的都滅亡了。這個是國外的史學家說的,大家可以看看《世界通史》這本書,裡面描述得非常清楚。至於古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後,文化就中斷了,他們被迫接受了入侵者的語言和文化,連人種都發生了變化。


文明是否中斷要看起點和斷點,而不是被翻譯問題繞進坑裡。自古就沒有「印度族」,印度這個概念完全應該與「東亞」平級,那麼東亞文化斷沒斷?封閉空間內,一個替代另一個就不算斷。但以族群/民族/單個文明為視角,起點至今有斷點就是中斷過。不論把哪個時期的印度定義為古印度,我們都可以發現不僅文化上斷點明顯,內部文化也從來沒有統一過。

雖然中華文明在元清兩代被奴役,但憑藉當時先進的生產力、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底層不斷的抗暴運動,保持了文明的延續。這在其他文明古國上是不存在的。


古印度文明有中斷根本是一個誤讀,原因在於分不清「古印度文明」與「古印度文明」之間的差別。史學家公認的古印度文明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與印度當地文化逐漸融合的產物,這一文明從未真正中斷過。業已滅亡的古印度河文明只是與其有一點傳承關係,但不全面,只有印度本土的印度教民族主義份子為了強調印度文明起源的「本土」性才會硬假造考古學證據和人類學證據把兩者說成一脈相承的東西,當然在國內為了強調「我國是唯一延續至今的古代文明」這一說法,故意將兩者混淆大有人在。


反對目前最高票回答。最高票回答不過是在玩弄文字遊戲,偷換概念罷了。

我的觀點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和定義,與今天那個「未曾斷絕的印度文明」是在根本上矛盾的。

如果要提「四大文明古國」,那個已經滅絕的了印度河文明就絕不可缺席如果要提今天的印度文明,那麼「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就沒有任何意義。

首先要搞清楚,我們今天所說的「四大文明古國」的意義何在。

要知道,在東亞以外的世界裡,並沒有「四大文明古國」這一種說法。在西方,與這種說法最接近的是「文明的搖籃」(Cradle of Civilization),這種說法通常包括舊世界的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注意不是印度文明)中華文明,以及新世界的中美洲文明安第斯山脈文明

這六大文明的重要性在於,它們都是所謂的「原生文明」,也就是「文明的搖籃」。有很多文明出現的時間甚至更早(例如愛琴文明印度恆河文明),但由於其獨創性受到質疑,因此重要性反不如此六大文明。

我們「四大文明」這種說法,如果要找個和西方概念能夠對譯的說法的話,我認為最準確的說法是「舊世界的四大原生文明」。這四大文明的根本重要性,不在於時間,而在於獨創性

我之所以說最高票偷換概念,正在於此。最高票答案說:

先打個外星人研究地球的比方。外星人研究美國的歷史,把現在美國的地域內發生的一切都視為美國史。最後外星人得出了一個結論,美國文明已經滅亡了,是被白人滅亡的。原來,外星人把白人到來前的印第安文明算成了美國文明,印第安文明被白人滅亡就意味著美國文明中斷了。

這個結論顯然是滑稽的,因為我們說的美國指的恰恰不是印第安,而是白人到來後有了《獨立宣言》、葛底斯堡演講、NBA、好萊塢等等的那個美國。

但這個比喻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在乎的恰恰就是那個已經滅亡的古印度,而非今天的印度。

如果你硬要提今天的「印度文明」,那它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呢?有一大堆文明在所謂的「印度文明」之前便已經存在,其中就包括希臘的前身愛琴文明,以及伊朗的前身埃蘭文明

在這種定義之下,「印度文明」是無論如何都擠不進「四大文明古國」裡頭的。

而如果「四大文明古國」的重要性,不在於時間先後,而在於獨創性的話,這恰恰是今天的印度文明的硬傷。沒有任何足夠堅實的證據能夠證明,印度文明不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第二代文明。

天可憐見,印度人連自己的文字,都不是自己發明的。

(詳見回答:為什麼其他國家大多用拼音文字? - 知乎)

最高票回答又提到了梁啟超。回答中說:「 梁啟超寫《二十世紀太平洋歌》的時候世界上沒一個人知道哈拉帕文明。 」

問題是,在這首《二十世紀太平洋歌》裡面,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可是中國、印度、埃及和小亞細亞呢。詩歌在注釋中還「貼心」地提到了「小亞細亞即漢之安息」。

小亞細亞跟安息,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偏偏就不提兩河流域,真是氣死吉爾伽美什了(金閃閃:WTF)。我們是不是還要源用梁啟超的說法?

最後,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唯一有意義的解釋是「四大原生文明」(事實上這也是最主流的解釋)。今天的印度文明不是「四大原生文明」之一。

因此,「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明一直延續這種說法成立。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如題主所說,印度教中的Shiva在Harappa文明中就有了,但這是二十世紀考古發現以後才知道的,這之前的印度知識精英並不知道這一點,他們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文書就是吠陀文獻而已。換句話說,這之前的2500年中,印度知識階層是看不到自己和前吠陀文明的關係的,他們的世界和前吠陀文明沒有任何聯繫——哪怕是想像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前吠陀文明和後來的印度文明,之間存在著一種斷裂。

進一步說,「一直延續」,其實說到底也就是一種認同。傳統意義上,中國的士人都覺得自己的家族是黃帝的後裔,自己服務的王朝繼承了堯舜禹湯以來的正朔。某種意義上是可以講:只有中國的文化精英認為自己的文明一直沒有斷絕——更為晚近的學者或許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但清代民國的士人並不這麼看,章太炎還覺得自己死了,「文」才亡了……這不是說中國的文明,相比其他,延續地多麼緊密,只是說在中國知識階層的世界觀中,延續性是首要的。可能和這種延續性相齟齬的事實,它們是被選擇性地忽略的。

當然,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是晚清以來說法。那時的意思就是,堯舜禹湯周公孔子之道,薪火傳承了四五千年,不容易啊,其他文明都斷了,只有我們還存著。所以要堅持啊,要中學為體啊。但後來國朝的公共宣傳中,這個說法的意味就變了。因為國朝的民族主義者認識到了四大文明中,中國的文明是非常後起的,商超人燒龜甲的時候,金字塔已經是一千年前的古迹了。所以,為了平衡自己內心的自卑感,於是就訴諸「中國文明延續不斷」這個說法。算是一個安慰獎。就好比說,你埃及人金字塔造得早有毛用啊,你亡了,亡了啊……

所以,結論是:

1) 「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這個說法,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成立。

2) 即使這個說法可以成立,也么的什麼可以驕傲自豪的——這背後更多的是人的心態。


按西方文明定義,印度文字斷了。

去掉文字要求。只看居民數量。中國聚落人口太多,恐怕太多西方古文明就不算文明了。


中國文明一直延續。

確實是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延續到現在的。

但是。中國文明本身比另外三個年輕一點。

隨便在網上google。一般都眾說紛紜。很多人說土耳其印度非洲什麼的估計都是各自國家的人。

中國人應當support自己的文明。非找一些很搞笑的理由證明自己的國家的文明斷絕了。

只能說是太自恨了。

非說什麼漢服崖山的。簡直無力吐槽。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七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鬬。

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

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

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


當然是延續的,如果現在提到「中國」這個詞,你理解它是特指49年以來的大陸,還是從大禹到始皇帝,從西王母到媽祖,從...到...的中華。

確實如有些知友提到,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西化了,但那也只是最近。在相對落後的農業區,或者是傳統保持較好的東南部鄉村社會,很多理念,行為方式,還是那麼「舊」與不變。

即使是城市居民,我們的思維模式中還是有一些傳統的痕迹(有好有壞)。另外,我們每個人的姓氏,一般都比較古老,有些漢族姓氏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

除了世俗生活,文化人(不是考古的)還可以閱讀古籍古詩,甚至是寫一些像模像樣的。重要的是,這些文化人不止是一般閱讀,甚至可以欣賞2000年前的詩經,並被感動感染。

雖然我不認為中國有多古老,或者文化對未來有多重要(曾經很輝煌),但是延續著一點來說,我認為是確實的。


中華文明一直留存的原因,是因為中華文明主導了泛東方文化圈,成為在西方啟蒙之後僅有的一個,完全不同於西方文化圈的獨立文化圈的存在。印度現在的文化已經是普世西方文化,而中國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所以說,不管中華文明多弱,它都會存在,除非真箇東方文化圈不存在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希臘神話里男女神平等?
中國古代在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是如何下達命令管理國家的?
古代普通人民是如何禦寒的?
中國古代沒有棉花之前用什麼保暖?
魏晉時期人們的基本行為禮儀是怎樣的?

TAG:中華文明 | 古代文明 | 印度文明 | 四大文明古國 | 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