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跨學科的全才人物越來越少?

在 18、19 世紀湧現出很多同時精通很多領域全才人物,比如本傑明·富蘭克林是政治、科學、新聞出版、商業等領域全才,達芬奇在數學、哲學、醫學、繪畫、生物、發明等領域都有很高建樹。這樣的人物,為什麼現代越來越少了?除了專業分工之外還有哪些原因? 未來還有可能再次復興這種全才時代嗎?


受邀……先說提問中提到的這兩位:

達芬奇的年代,數學家和哲學家都不成為職業,職業數學家的出現是很晚的事情。這都是有錢有閑的人乾的事情。我認為他首先是個畫家,所以有需要對醫學和生物學有了解。

富蘭克林也是,他首先是個政商界的人。科學家還不是職業的時候,他有錢有閑,科學只能靠這些人去研究。

當時與現在的不同(科學方面)主要在於:

知識積累:在那個年代,通向他們所達到的科學成就,所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訓練非常少。當時的人有膽量說自己掌握了所有的物理學,現在誰敢這麼說。現在如果要專業從事科學研究,沒有十年寒窗根本入不了門,更別提在藝術或商業領域同時達到很高的層次了。

精英選拔:當時掌握了這僅有的一些科學知識的人更少,大多數人還都在迷信狀態,並且沒錢也沒閑,研究和思考是貴族的專利。而現在科學比較普及,科學研究方面的精英從更大的人群中選拔,由社會資助他們從事研究,大大增加了科研的深度和入門的難度。

功利心理:同樣是由於科學普及了,聽眾多了,造成現在很多人學習的目標是炫耀,而不是求知。比如很多語言學家會號稱自己「會」百種語言,實際上是說藉助字典可以閱讀;比如方舟子什麼都懂;再比如人們期待「全才」。事實上這樣的「全才」,只是在很多方面比大眾多知道一些,以這些「才」完全沒有辦法在已經非常深入的各領域做出任何貢獻。

最後,話說回來,今天的跨學科雖然難,但是是可能的

交叉學科一直都是研究的熱點,但是不一定研究者對所交叉的學科都精通;

相互關聯的學科,比如理論物理和數學,是容易同時精通的;

剛剛起步的學科,知識積累尚未開始,是可以涉足的;

容易忽悠的學科,比如現在的經濟學,成功學什麼的,是容易讓人相信你精通。

跨學科的人也是存在的,我能想到的有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Feynman)、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數學家厄爾多斯(Paul Erd?s)、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全才並沒有減少,只是學科多了好多啊!


我覺得:

  1. 學科本身越來越專業,壁壘越來越高。

  2. 與此同時,人類的能力沒有大的變化。

未來有可能再次復興這種全才時代,如果復興,兩個因素會對此起關鍵作用:

  1. 各種技術(尤其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教育的革命,每個人可以非常方便的接觸近乎無限的優質教育資源。
  2. 生物學的進步,直接提升人類的各種能力(無論智能還是體能)。


因為信息的爆炸增長,拿物理學來說,現在大多數研究人員也就是能夠較為熟練的掌握他所在的範圍的東西,但是物理學的分支現在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瑣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在物理的範圍掌握各個不同方向的知識已經是非常困難了,更別說還要跨專業,那就幾乎不可能了


如何用保險保障自己的一生?

或者看原版的

http://matt.might.net/articles/phd-school-in-pictures/

題外話:如果你看到德語版的,還能再挖點故事出來。


宇宙無限,而人腦有限。


哲學是起源,因為要思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為什麼來,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於是出現了科學。科學越發展,到最後,必然需要又往回去看,當只在一個學科內看的時候,只能從一個角度去解釋一切自然現象。說白了,現在的科學,可不還是對自然產物的應用嗎?只不過是應用的深度與廣度的問題罷了。就像研究原子彈一樣,本身就出於戰爭的需要,這樣的科學不要也罷。一切放在時間跨度之內去看,沒有推動整個人類對世界認知的科學不認為是什麼科學。


分工。

全能型人才越來越少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哲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哲學,有些已經超出你的理解力了,確實已經不像過去了,對於普通人來說,過去的經典就已經夠消化了。

至於數學,這個就更可怕了,當代的數學,你知道是什麼狀況嗎?數學的抽象程度和難度,已經不是一個業餘的人可以隨便YY的了。

其它很多領域也是類似情況,信息量都已經非常龐大了,一個人很難再精通多個不同的領域。如果是相關的,那或許還有機會。而像數學這樣的領域,一個人終其一生,也許也只能在其中的一個子領域馳騁。

當然,教育體系也是有關係的。但是,就算是美國的教育環境,也確實很難出一個全才了。

不過就教育體系來說,還是可以說幾句的^^

一個人在各個領域的廣度,取決於大概20歲以前(不同的人年齡會不一樣)。如果在年少的時候,沒有培養起來這種廣度,基本上就很難了。之後才是深度,深度是決定一個人成就的東西^^


現在的知識太多了,爆炸了,研究一個領域都不行,多個領域怎麼可能啊


現在的各學科所擁有所包含的信息量遠不是那個時代所能比的,人的腦袋的進化遠沒有趕上知識爆炸式增長的速度.....


我看主要是人類的知識越來越多,遠快於人類的壽命的延長,所以人就更難在有生之年完成更多的學習並將學習的內容用於實踐。另一方面,有不可知論者認為,知識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掌握,也許,你說的這個現象正是人類大腦漸漸飽和的一個實例?

但是,我更傾向於認為,一方面,是普遍的來說,是培養全才的時間被拉長,使得似乎培養的效率更低。第二方面,人類現在似乎並不處於一二次工業革命那樣全面的科技爆炸式發展的時代(儘管也是很快,相對來說吧),所以當然也就沒有產生像當年那麼耀眼的「全才」啦。

但是,我也相信,隨著人類教育科學的發展(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者的發展)、壽命的延長,全才應該是不會隨人類只是增多而消失的。


因為科學是進步的,要想成為「家」的難度越來越大,所以成為跨學科也就難上加難。另:個人覺得和現在的學術氛圍以及教育體系也有很大關係。


恐怕跟經濟利益干係很大,起碼中國絕對是,太看重學習的回報率,就業率,實用率,難免就會專於一門。


因為任何事物在剛開始時都有千千萬萬種的可能性,越到後面就越難。就像現在互聯網的產品,想要有所創新,真難!


知識一直在加速增長,但知識卻不能被繼承,每個人都要從頭學起。


精細化分工的問題。


今天剛看了 Nature 九月刊的跨學科專題。Wh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atters : Nature News Comment

人類面對的問題如此複雜,很多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遠不是某個學科的事。從 Beckman 研究中心之先河到今天跨學科中心遍地開花已有25年。然而做跨學科的研究前提是在已經有你的學科。就好比不會武功,會華山入門劍法,會獨孤九劍,和忘卻招式凝氣所至草木皆可為劍,是四個境界。真到巔峰,何必是劍,氣成刀槍甚至龜派氣功都是可以的嘛。引用劉亞洲的一句:「解放思想的前提是要有思想,不然解放的都是慾望。」

現在學科 內容深度遠超18、19世紀,這 華山劍法尚且不暇, 他顧 必然倉皇。所以現在往往是集團軍的協同作戰,而非大師的跨學科人才。如今大學的跨學科的課程設置能夠解決的是通識,還是以專業教育為主。如同當今社會難見全方位技能的鐵匠,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在知識界也是看不見的手。


推薦閱讀:

有哪些優秀的天才人物傳記劇情片?
和天才生活在一起是什麼感覺?
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天才?
《嫌疑人X的獻身》中石神的這種愛在現在的中國這種環境下會有嗎?
雨人的世界是怎樣的?

TAG:人物 | 天才 | 科學 | 全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