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譯和意譯哪種更好?
問得太寬泛,況且這個問題本身也談不上什麼原則,得有具體案例才能討論的起來。
我就隨便說點眼前想到的吧。從我的經驗來看,一些中文的專門用語(terms)在英譯時常出現困擾。 比如「京劇」叫 Peking Opera 到底好不好?一舉這個例子你就會發現這不是個翻譯問題,而是究竟打算怎樣輸出自己的文化。我記得劉偉強的《中華英雄》里有這麼一段,礦場包工頭為了討好洋老闆,要組織礦工唱京戲給老闆看,並告訴老闆說,這是「北京 Opera」,然後用美聲的聲腔唱了幾下。在這個語境下,Peking Opera 顯得非常合理。但如今再用顯然就說不過去了,別的不說,那些打算來看 Opera 的老外在戲園子里就會非常迷茫。 那該怎麼辦呢?當然是音譯。劇就是Ju,不必擔心洋人看不懂,看不懂該去學習,著急的不是我們。那麼京劇就是Jing Ju(保持兩個音節,也有意義),嫌不好看的話可以再想想別的方法,但「劇」的獨一性不能埋沒,尤其不能到西方的語言里去找對應詞。這條路會很難,畢竟「怕外國人不明白」的心態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克服的。但我們都有責任去做,至少從不說 Peking Opera 開始。Weibo 都在那邊存活了,Jing Ju 沒理由不行。
反過來,有人強調中國的「話劇」不能譯成 Theatre,要說 Hua Ju。這個我覺得就非常多餘。因為我實在看不出中國話劇做了什麼不得了的變性手術,這麼多年下來始終是在西洋戲劇的圈子裡轉悠,沒理由給它這個名分。 所以說沒原則,也不該有原則,應該逐個地權衡,有些地方必須放棄,有些地方必須堅持。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在乎這個事。當你去劇院看《琵琶記》,發現開場前字幕屏上面赫然打著劇名的英譯——A WOMAN LOOKING FOR HER HUSBAND WITH A PIPA——的時候 [1],應該好好問候一下干出這種事情的人。 [1]:沒記錯的話應該是 2005 年北方崑劇院在長安大戲院的演出。劇中的搞笑翻譯自然更多,因為太多,記憶體嚴重溢出,差不多都忘了,只剩下這個標題深深刻在腦子裡。我覺得去做音譯 / 意譯這樣的區分很不好,會把語感割裂掉的。
我也不知道什麼是信達雅,什麼是「忠於原文」。強調文化隔閡感就要音譯,強調親切感就要意譯。
舉例:DOTA2的不朽飾品Yulsaria"s Glacier
國服是雪女冰川,台灣就是音譯尤薩利亞冰川。其實原來國服我原來提交的也是尤薩利亞冰川,後來考慮國服的翻譯風格被李壞砍了。
要麼就是當成薩利亞的植入廣告了?在源語境中沒有準確的對應的表達的時候,音譯是個不錯的選擇,例如某些中國特有的菜名、國外的某些名山。而意譯是相對於直譯來說的。意譯的優點是比較活,但是容易和譯文產生一定的偏離。直譯比較死,但好處是更容易忠於原文。如中國古詩翻譯成英文時,就會有很多大師採用意譯的方式。因為一些中文的「意象」的內涵是不同於外語的。如「西風」,在中文和英文語境中的含義就不同,中文的西風多指寒冷的風,英文中反而指海上吹來的溫暖的風。--所以,音譯和意譯沒有誰更好的說法,只能本著「信、達、雅」的原則,看在特定情境下哪個最適合。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用O(∩_∩)O~
題目外延太大一時難以說清,所以縮小範圍具體談談漢語中外來詞的音譯和意譯的比較吧。
首先,不管音譯還是意譯,一般都採用漢字書寫。從歷史上看,漢語吸收其他語言中的詞語,音譯詞起過很大作用,但隨歷史發展,意譯詞逐佔優勢,除專有名詞或具有特殊意義的詞以外,音譯詞往往在使用一段時間後便被後來產生的意譯新詞所取代。例如:
德律風——電話盤尼西林——青黴素麥克風——擴音器(二者現在都挺常用的,不過後者更為好理解些)分析原因,可歸為語言內部和外部兩個部分。
首先,漢語辭彙的音節比較短,大部分是單音節或雙音節,多音節詞語較少,而音譯詞往往是多音節的,念起來不順口,不符合漢語的習慣(比如《國際歌》里的國際共產主義好像曾經就是譯成「英特納雄耐爾」吧?)。其次,漢語是聲調語言,每個漢字有固定的聲調,這也不利於音譯外來詞。
再次,漢語用的是表意文字(確實也有表音的地方,但非純表音的),所以人們習慣於漢字本身多少也表示一些意義,音譯詞不符合這個要求。此外,漢語的合成詞內部,詞素之間總有一定的結構類型,比如偏正,主謂,聯合等等。「卡車」「啤酒」」電話「等音譯附加意譯的詞能體現偏正結構,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所以易於接受。而純音譯詞是與之相悖的,故不利於接受。所以雖然翻譯要結合語境才能分析好壞,但相對來說在漢語的翻譯中意譯的優點是多於音譯的。
附:文中理論參考於北大出版社(98年)顧海根先生主編的《日本語概論》一書。《詞語抽象程度不匹配時,音譯比意譯好》
大家是否思考過一個翻譯上的問題:一個外文詞的意譯詞使用多年以後,如果原文的語義發生改變、語義擴大怎麼辦?比如shuttle,英文原意是「像梭子一樣往返移動之物」。因為我們不能譯成這麼一長串漢字,往往根據語境,翻譯成「送迎巴士、接駁巴士、區間巴士、班車、巡遊巴士、機場快線、專線巴士、小巴、校巴」等等。然而,無論哪種翻譯,在另一場合,往往又需要譯成另一個樣子,這就造成了翻譯難以統一,難以形成穩定譯詞的問題。
類似情況在英漢翻譯中不是特例。有時候,即使有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公認的意譯,在語境改變的時候,也可能變得很彆扭。比如,將case這個詞翻譯成「案例」,在法律領域的確是合理、甚至完美的。但是,一旦case這個詞發生活用,比如use case、test case等,「案例」這個翻譯就不能繼續使用了。可以想見,如果沿襲case即案例的譯法 ,把這些片語直接譯成「使用"案例"」、「測試"案例"」等,這個「案」字是多餘且令人費解的。目前,use case翻譯成了「用例」,去掉了「案」字,但如此一來,把case譯成單一的「例」字,在準確度、可辨認度上明顯打了折扣,還可能誤聽成無關的「用力」、「用例子」等常用詞。類似的,「test case」也不能沿襲「案例」的翻譯。借用「用例」的模式,譯成「測例」也不行,因為會和「測力」、「策勵「、「側力」同音詞混淆。目前翻譯是「測試用例」,無奈之下借用了「用例」這個詞,但又臨時拋棄了「用」字的意思。這些例子說明,意譯的狹義性會可能造成翻譯混亂,需要臨時修改現有譯詞,這是很不方便的。翻譯的目的是方便讀者理解,如果譯詞無規律,勢必對翻譯的可理解性、嚴謹性產生反作用。
相比較而言,比如音譯的「基因」在語義擴大時,可以自然適應新語境:如「貧窮基因」、「煮菜的基因」等。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可能可以歸結為,當外語和漢語語義抽象程度不匹配時,意譯會造成譯詞「過具體化」、狹義化,這時音譯更好。片面狹義的意譯詞在未知的新語境,可能失效,導致翻譯失敗。因此我認為在謹慎意譯的同時,應該促進音譯的發展。為了規範音譯中可能出現的書寫混亂的問題,可以嘗試創造音譯專用字進行音譯,而直接使用外文詞語,僅僅是迴避了這個問題,不是長久之計。新音譯專用字,可以借鑒拼音文字,以現有拼音為基礎,發展出合理的、簡單易學的拼音方塊字方案,如下文介紹的「表音方塊字」。
公平而論,假如出現了合理、穩定的意譯,可以用新的意譯取代音譯,把新的意譯詞作為本民族辭彙融入語言體系中。但如果沒有公認的意譯出現,繼續長期使用音譯也是合理的,正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音譯詞:葡萄、胭脂、沙發等。
所以,意譯可以用來翻譯已經出現若干年的穩定概念,音譯主要用來翻譯外國產生的新概念、新事物。兩者應用領域應該是不甚重疊的。然而, 因為我們沒有專用的音譯文字,因此以意譯為主。日韓經常譏諷中國沒有表音文字,造成大量發音不準確的意譯,不利於國際交流。但是,這種狀況並非中文環境的必然情況。我們在擁有漢字同時,仍可創製「純表音或拼音的方塊字」,助音譯一臂之力。
為此,本人創製了一套簡單易學的拼音方塊文字,稱「表音方塊字」,簡稱「表音字」:「表音字」基本的思路是:1)把拼音字母用基本漢字筆畫(橫豎撇捺折等)改寫成漢字組件。2)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把各字母組合成方塊字。3)為了簡潔起見,韻尾-n和-ng用新符號代替,並簡化處理zh, ch, sh等雙字母寫法。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表音文字在中文裡使用的問題。通常我們用漢字表音,比如「普京」、「烏克蘭「,而不用拼音和注音符號。因為這些詞的存在,說明我們並不排斥音譯,只是排斥用「拼音」和「注音符號」音譯。為什麼呢?估計有幾個原因,1)拼音用的是拉丁字母,它的筆畫、部件、走向、字型等,無一和漢字一致。因此拼音不可能和漢字一起成為正式文字。2)注音符號,雖然筆畫和漢字一致,但它的線性書寫方式、筆畫密度、閱讀節奏等和漢字仍非常不同。另外一個音節分成若干個注音字母和聲調,破壞了漢語的節奏感,而且效率很低。視乎情況而定了。不過一般音譯不都是在翻譯專有名詞么,它們很難被意譯,只不過可以用更漂亮的中文字寫下來吧。不是說有很多人到了巴黎之後紛紛表示被「香榭麗舍」的翻譯給坑了么?
大丈夫!萌大奶!形譯+音譯……我是來打醬油的……LZ的問題太寬泛了,連個補充說明都木有……坑爹……
題主所指應該是那些模稜兩可的英文翻譯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在丁丁歷險記中,丁丁的狗在大陸被翻成了「白雪」,在台灣被翻成了「米盧」。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更喜歡「白雪」這個翻譯。這麼翻譯出現的差池會比較小,你翻成「米盧」,我翻成」咪羅、米路「,說了半天也不知道是翻的同一條狗。就好像「丁丁歷險記」的另一個翻譯版本為「天天曆險記」一樣。但其實這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打算各有情懷。我們現在來翻這個句子:You share rose, get fun. 直譯: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更準確的說這應該是意譯),音譯:魚香肉絲,蓋飯名字還說得過去吧如果音譯的話……
名字一律音譯,其餘一律意譯。關鍵是外國人、外國地點要有隔離感,其他的應該有接受感。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能說音譯和意譯一定哪個好對於直譯和意譯,我們很難說孰優孰劣。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必要的。
有時,可以使用直譯,有時可以採用意譯,有時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使用。
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必須肯定,在翻譯中既有直譯存在的可能性也有意譯存在的必要性。使用直譯還是意譯,取決於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規則。該直譯的要直譯,這樣才能忠實傳達原語的思想,反映原語的表達方式甚至作品的風格,做到形神兼備,否則譯品就會失去原作的精髓;相反,如果該使用意譯而採用直譯的話,這就是所謂的「硬譯」或「死譯」,譯文必定會佶屈聱牙,文理不通,讀者不知所云。事實上,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直譯或意譯。直譯常常被用來翻譯一些術語和成語,有時局限於一些簡單句和科技術語翻譯。直譯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風格和民族特色。但直譯必須具有可讀性,也就是說,譯品不會引起讀者的誤解,並且也不違反表達方式。直譯還適用於含有修辭的句子。在某種程度上,直譯不僅能保持原作的特點,而且還可使讀者逐步接受原作的文學風格。例如:angel「天使」,dark horse「黑馬」,software「軟體」,cold war「冷戰」,等等。事實上,許多英語辭彙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漢語中了。同樣,許多漢語辭彙也被翻譯成英語。例如:鐵飯碗「the iron rice - bowl」,丟臉「to lose one』s face」,大鍋飯「big pot system」,等等。作為一種語言的社會功能,翻譯是兩種語言轉化和文化移植的過程。例如:英語:All the world is a stage.譯為:整個世界是個大舞台。
漢語: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必須堅持和風細雨的方法,堅持「團結一批評一團結」的方法。
譯為:It is essential to persist in using methods as mild as a drizzle and as Gentle as a breeze, and to adhereto the formula of 「unity- criticism- unity」 in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直譯有助於我們了解西方文化,同時,也有助於傳播我們的民族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國。通過直譯,讀者更容易了解原作的思想和風格。在翻譯過程中,相當多的句子不能採用直譯來翻譯,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意譯,特別是文學著作。因為語言基礎發生變化,所以大部分文學著作都要求採用意譯。例如:
英語:He was seized with the despairing sense of his helplessness.
譯為:他忽然產生了束手無策的絕望感覺。
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有一些修辭不能採用直譯,我們必須求助於意譯。
例如漢語:她怕碰一鼻子灰,話到了嘴邊,她又把它吞了下去。
譯為: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 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me to her tips.
如果我們用直譯翻譯「碰一鼻子灰」,外國人肯定不能理解它的意思。當我們採用直譯來保持原作的想像時,我們也可採用意譯做適當的補充,這就使譯文能清楚地、準確地傳達原作的意思。
例如:漢語:「她一個單身人,無親無故。」
譯為:This girl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在任何翻譯中,幾乎都要用到直譯和意譯。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其中任何一種翻譯方法的譯品會是什麼樣的。因此我們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把直譯與意譯相結合。音譯毋寧說是翻譯的失敗,至多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民國時期的很多音譯都被無情淘汰了。
音譯就是音譯,意議不同於音譯。我們音譯KING為金,但是意義為國王,我們總是不能天天叫一個姓KING的為國王吧,因他不是國王!他還上著班呢!
根據唐玄宗翻譯佛經的原則,凡是我們這裡找不到好的詞對應的東西,就需要用音譯了
嚴復所論:信、達、雅。郁達夫所倡:學、思、德。都強調了譯者個人文學修養的重要性,不是你懂門外語就能翻譯的,意譯直譯不是譯文的關鍵,沒有必要爭論孰好孰壞。
我認為參照之前回答,主要要看是外來文化對於本土文化,還是本土文化輸出到外來文化,以及實際語境。
但是我個人認為總的原則是:在翻譯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時,顯然意譯是首要的,例如將"白日依山盡"翻譯成英文,如果選擇直譯:the white sun setting by the mountain ...顯然就失去了太多的意境。
但是如果翻譯專有名詞和術語的時候原則上採用直譯,以求一一對應關係和避免產生歧意,例如吉普車、摩托車、安培定則、普朗克常數以及很多生物和醫藥領域等術語。
不知我回答明了否。推薦閱讀:
※有哪些音譯和意譯的完美結合?
※翻譯是如何分類的?
※隨著Skype Translator這樣的產品推廣,翻譯行業的前景是怎樣的?
※Dungeons & Dragons 為什麼被翻譯成 龍與地下城 而不是 地下城與龍?
TAG: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