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版權保護嗎?

具體形式都是怎樣的?


謝邀,不多說,上面答友說的我在一篇說古代版權保護的文章里也有看到過,貼幾張圖。

最近幾年政府和各家出版社都加大了打擊盜版的力度,再加上國人版權意識的提高,國內盜版書籍、影像製品的情況已經比過去幾年好很多了。

本人看的這篇文章是一家做傳統雕版的公司發的,寫的挺有意思,那家公司創始人家族的傳統手藝叫「俞氏木刻雕版」,聽說這手藝最近還上了一個節目,叫《講究》,是個紀錄片,記錄的都是傳統匠人的故事,這個俞氏木刻雕版這一代的傳承人就被節目製作方注意到了。

雕版的工藝傳承到現代,雖然還能見到它的身影,但其實已經沒有多少人關注了。沒有需求就沒有產出,雕版匠人的生存空間只能向紀念品、裝飾品等方向轉變,這也與木刻雕版傳承的初衷相違背了。俞萬奇的辦法就是,在緊守傳統雕版技藝的同時,為這麼傳統的手藝尋找現代的出路,使它不至於消失。


翻閱史料,不難發現,南宋大儒朱熹作品一紙風行,自印自售《論孟取義》一書,卻遭到浙江書商非法盜印。朱氏氣惱,忙向好友呂祖謙致信求助,希望身為地方官員的他出手相助,禁止翻印銷售,並不惜告狀打官司維權,以震懾小人囂張氣焰。  

朱熹版權意識如此高漲,與其外祖徽州鉅賈祝確有關。祝氏為宋代刻書大家,富甲一方,家產幾占歙縣縣城之半,故時稱「祝半州」。早年喪父、被寡母撫養成人的朱熹耳濡目染,對出版行業自不陌生。後人統計,朱熹一生出版收入不下兩百多萬貫,相當於七八十萬兩銀子,富比王侯。

  朱熹這位歷史上刻書最多的大學者,兒子女婿負責經營,門生弟子參與協助。後裔出版《朱子文集》八百年,獨家壟斷直到清代。其他書坊只有羨慕的份,絕不敢染指盜印。

  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保護版權的文件正是朱熹的表侄祝穆要求官府頒發的。祝穆開刻自撰的地理著作《新編四六必用方輿勝覽》共有71卷,雕印成本驚人,為防競爭對手嗜利盜版,他於南宋嘉頤二年(公元1238年)請求兩浙路轉運司與福建路轉運司頒發榜文:「窮年矻矻,接手自抄錄,寢食為廢,乞行約束,庶絕翻版之患。」

  祝穆特意在自序後附上榜文,警告盜版者:一旦發現,有權告發,追人毀版,嚴懲不貸。有了法律撐腰,他的作品銷售量自然水漲船高。元人方回的《灜奎律髓》記載:「蜀中人士來購,一次竟以千部計。」《新編四六必用方輿勝覽》後在國內絕版,清末楊守敬的《日本訪書志》載有榜文全文,彌足珍貴。


每個國家和文明都是從文化出現開始就有了保護著作權的各種措施,從簡單到複雜,從最初沒什麼效力到現代各種立法。古代嘛,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組織都有版權保護的各種措施,形式嘛,各種各樣,有最簡單的「翻版必究」的一行字,也有在政府(官府)備案之後貼公告的,也有直接在各類作品上印自己的章或者「出版社」的名字的……


古代最常見的是戳章,官方的版權保護弱一些,不然也不會有各種小道獨家,哪個哪個文豪新寫了一首詩新作了一幅畫都有人能第一時間翻版倒賣


謝邀。為什麼沒人想到文人的印章呢?每個人的作品上都蓋上自己的名字不就是最好的版權保護嗎?而且印章還能作為後世收藏的防偽標誌。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版權保護,連老時候吆喝聲里都在「宣揚主權」——王家的李子、趙家的梨、王麻子剪刀、李奶奶花生米,商品版權在古代還是很受重視的。


有的哦,只要有文字書籍、創作就會有版權保護,只是社會的重視程度會不同而已。

中國宋代的印刷行業相當興盛,各家都有各家的專屬二維碼,就是在書的目錄的最末尾加上一個長方形框,一般一句話,也是為了宣告書籍的製作「公司」。什麼「××書籍鋪」「××書塾」這些「××」一般寫的都是印刷社名稱、氏族。加這一行字也就是在宣布「主權」,翻版必究。

宋朝,盜版書籍叫做「翻版」,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用當時的雕版或活字翻印的版式。當時對版權比較重視的「出版社」還會直接在上面說的「坊號」裡面加上類似「版權所有」的信息。比如這一例:四川有一家叫「眉山程舍人」的印刷坊,他們直接在印刷的書籍上印「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大致意思就是,我們在官府申請版權保護了,不許翻版我家書否則等著吃官司。很硬氣,但是那時候的官府就能有版權保護的意識,不容易。


古代具體指什麼年代?哪個國家或地區?


瀉藥。

有,50年,過期了。

手動微笑.jpg


推薦閱讀:

為什麼都是抄襲的衍生品,眾人態度不同?
如何看待cctv6指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抄襲?
如何看待反抄襲下面某些人迴避並扯出其他抄襲作品、盜版的行為?另,出現這種情況怎樣應對為好?
如何評價余飛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桃花債》的鑒定結論?
《老友記》和《愛情公寓》有什麼不同?

TAG:抄襲 | 版權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