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頭有尾的改編動畫幾乎沒有了?動畫改編兩季後都難以盈利嗎?
雖然動畫改編大多是為了宣傳原作,但動畫改編的盈利是不能像原創動畫靠動畫本身的實力嗎?盈利大多靠原作銷量嗎?太多的改編最後一集只是告一段落,沒有結束了的感覺,有結尾的動畫多數是原創,並且好作品通常都有個結尾
請先閱讀:輕改動畫,漫改動畫,原創動畫都有何優勢及劣勢?今天的日本動漫界哪種競爭優勢最大?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題主的問題補充中明顯地缺乏主語,我們標識出來看看:
雖然______(做)動畫改編大多是為了宣傳原作,但______(在)動畫改編(中)的盈利是不能像原創動畫靠動畫本身的實力嗎?______盈利大多靠原作銷量嗎?
我們可以在空格中填上什麼樣的答案呢?比如我們用 KADOKAWA 試試。
雖然 KADOKAWA (做)動畫改編大多是為了宣傳原作,但 KADOKAWA (在)動畫改編(中)的盈利是不能像原創動畫靠動畫本身的實力嗎? KADOKAWA 盈利大多靠原作銷量嗎?
我們又換成 Aniplex 來試試。
雖然 Aniplex (做)動畫改編大多是為了宣傳原作,但 Aniplex (在)動畫改編(中)的盈利是不能像原創動畫靠動畫本身的實力嗎? Aniplex 盈利大多靠原作銷量嗎?
我們再換 TBS 來試試。
雖然 TBS (做)動畫改編大多是為了宣傳原作,但 TBS (在)動畫改編(中)的盈利是不能像原創動畫靠動畫本身的實力嗎? TBS 盈利大多靠原作銷量嗎?
很多朋友喜歡京都動畫,我最後換成京都動畫來試試。
雖然 京都動畫 (做)動畫改編大多是為了宣傳原作,但 京都動畫 (在)動畫改編(中)的盈利是不能像原創動畫靠動畫本身的實力嗎? 京都動畫 盈利大多靠原作銷量嗎?
看出問題了嗎?對於不同的主體,這個「雖然但是」在事實上是不成立的,KADOKAWA 投資做動畫可能確實是要宣傳原作,但是 Aniplex 、TBS 和京都動畫卻顯然不是。Aniplex 最火的《物語》系列、TBS 的《 K-ON! 》《甘城》動畫官方網站根本就沒有原作的信息。京都動畫的《聲之形》動畫官網照樣沒有原作的信息,《上低音號》第二季和電影版也都沒有,但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就是《冰菓》這部作品。
《冰菓》是角川和京都動畫的合作項目,而動畫有兩個官方網站,分別是:
電視動畫《冰菓》官方網站(TVアニメ「氷菓」オフィシャルサイト)?
電視動畫《冰菓》京阿尼網站(TVアニメ「氷菓」京アニサイト | 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
角川做的官方網站有相當顯眼的原作介紹入口,而京都動畫的網站卻完全沒有原作的內容。
這幾個例子雖然少,卻相當典型。動畫的官方網站是相當重要的宣傳口,能夠很清晰地看到整個項目的宣傳重點在哪裡。說做這部動畫是「為了宣傳原作」,動畫網站對原作卻隻字不提的,是無法服人的。從公司的動機來看,Aniplex 、TBS 、京都動畫(除非是自家的 KA 文庫),都不是那些原作的著作權所有人,根本無法從原作銷量中獲益,他們又為什麼要「為了宣傳原作」而花一大筆錢製作一部動畫呢?
因此,把抱有不同目標的主體混為一談,除了把自己繞暈,毫無意義。
接下來,我們再看「兩季後都難以盈利」的問題。
顯然我們在全日檔能找到很多反面例子,除了《海螺小姐》《哆啦 A 夢》《蠟筆小新》《名偵探柯南》《 One Piece 》這些國民級別的大長篇作品外,還有《銀魂》《妖精尾巴》《驅魔少年》《 Keroro 軍曹 》《火影忍者》《遊戲王》《美少女戰士》《龍珠》這些上百集的作品。
但另一方面,在深夜檔確實是以兩季度和一季度為的作品為主,而且不光兩季度的作品不斷在變少,一季度的作品長度也都在變短,15 分鐘、5 分鐘的作品都在變多。
究其原因,不同時段的動畫作品盈利方式是不一樣的,自然採取的策略也不同。
全日檔的作品核心是收視率,越高越穩定越好,這樣廣告時段的價值就會更高,贊助商願意花錢,電視台才會有收入。那些大長篇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電視台或者廣告代理商牽頭製作的作品。在作品的收視率穩定的時候,電視台和廣告代理商會希望作品集數越多越好,而不是讓作品完結了去換另一部完全不知道收視率有沒有保障的作品。
這就是為什麼大長篇作品不論會被不斷塞入原作沒有的內容,持續不斷地播出。因為電視台和廣告商都希望盡量地延長這個作品的壽命。這種情況下,作品不會完結,並不是不盈利,而是恰恰相反,作品是有利可圖的,所以才不會完結。
在深夜檔卻恰恰相反。由於節目的覆蓋率完全無法於全日檔相比,廣告價值也低很多。製片方以出版社、周邊制售商、映像出品商為主,他們都喜歡在時段價格便宜的電視台播出,TOKYO MX 、サンテレビ和 BS11 都是大家很熟悉的電視台了。而對於規模更大的核心台,雖然也有自己的深夜檔欄目,典型如富士電視台的 noitaminA ,但是相對於深夜檔動畫的數量來說比例並不高。
這種模式底下出品商主要把動畫作為一種宣傳手段,藉此推廣自己的商品。正因為最終的目標是「觀眾」到「顧客」的轉變,因此調動觀眾的消費意欲才是第一位的,當「觀眾」到「顧客」的轉變完成,繼續投資的收益比例就會越來越低,甚至可能虧損。
這就是為什麼以出版社為首的資本方在多數情況下不會做篇幅太長的深夜檔動畫。並不是說做了就一定會虧錢,而是比不上做新作賺錢。也是為什麼只有 15 分鐘甚至 5 分鐘的作品越來越多,除了短篇動畫的成本是更低外,短篇動畫也適合在網上播出,用戶通過手機抽點時間就能看完了,傳播和推廣效果遠比在電視台上播 30 分鐘要強。
會有例外的就只有映像出品商和在線視頻太平,他們的生意就是銷售「動畫」本身,經營模式反而是比較接近電視台的。所以他們為了能夠持續銷售映像製品(典型如 BD/DVD 、網路映像),會有動力一直製作同一個系列的作品,因為受歡迎的作品銷售量是更容易預期的。然而,也因為銷售面的狹窄,當作品的銷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利潤過低甚至會虧損,出品商就不會再做下去了。
當然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隨著網路的興起,映像出品商有了比電視台更廣泛的全國廣播渠道,加上銷售到海外的收益很可觀,重視映像本身的項目可能反而更有利。特別是有了像 Netflix 這樣的國際性資本介入,中國大陸也有廣泛的觀眾基礎,都是有利於同一著作權物的持續經營的。
對於極少數觀眾數量或者銷售穩定的作品,都是有一直在做的。《戰姬絕唱》是原創動畫就不說了,《夏目友人帳》都出到第 6 期了,雖然 5 、6 期的 BD/DVD 銷量差了不少,但畢竟這部作品的出品委員會是電視台、廣告商和映像出品商,播出範圍也廣,如果收視率好的話明後年可能還是有機會繼續出的。
擴展閱讀
映像出品相關:
日本動畫的製作版權主體是哪方?
日本動畫的各種「製作」究竟代表了怎樣不同的動畫製作體制?
為什麼很多優秀的日番兩季就被砍了?
為什麼有些動畫或者漫畫明明人氣高得可以出續集了,到最後都沒有出,或者是過了很長時間才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現在日本動畫都不做大長篇了?
盈利模式相關:
日本 ACG 產業早期的盈利模式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日本動畫分卷超高價賣藍光碟依舊是其主要盈利模式?
每賣出一捲動畫的BD/DVD,動畫製作委員會能分到多少錢?
為什麼神奇寶貝特別篇沒有動畫化?
規格變遷:
為什麼近幾年新番多是季番,而以前多是半年番?
關於@zecy的回答中說到了主要原因:「出品商主要把動畫作為一種宣傳手段,多次投資收益比變低。」但他並沒有詳細說為什麼收益會變低。
那就由我就來說一下吧,為什麼改編動畫續集的受益變低。
1:收視率
一般來說續集的收視率沒有前一季高,原因嘛,沒看過第一季的觀眾基本不願意從第二季開始看,這樣就很難產生新觀眾。而又不能保證前一季的觀眾都能會收看續集,所以收視率很難高過第一季。
2:熱度
許多動畫第二季的討論熱度都不及第一季,首先是因為缺乏新鮮感,第二是因為真正喜歡的人都已經看過原作。
3:原作銷量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出品商將動畫當成長篇廣告來宣傳自己的原作,而以宣傳的效果來說,肯定是第二季小於第一季。
比如一萬個人收看《偽戀》的第一季動畫,動畫能讓一萬個人知道有《偽戀》這部漫畫,然後能讓其中百分之十,也就是一千個人感興趣去買漫畫。
到《偽戀》第二季時,同樣一萬個人收看,但其中8000人是看過第一季,2000人是沒看過第一季的,那麼還有百分之十的人去買漫畫嗎?
做不到的對吧,8000人其中感興趣的第一季時就已經買了漫畫,剩下沒買的就很少人能成為漫畫的「顧客」了。
越出續集,這種宣傳所達到的受益效果就越低,還不如去做新作。
1.改編完結作品的效益不如未完結作品,因為未完結作品還可以借動畫效應提升新內容的銷量。因此改編作絕大多數原作未完結,自然不可能直接走原作結局
2.齣動畫續集的效益一般不如改編新作品,這包括原作和相關周邊。而原作數量遠遠多於動畫數量,所以相較於出續作,同樣的資源資方大多選擇改編新作。而且隨著動畫長度的增加,單位收益也會逐級遞減,所以即使個別商業效益好的作品能出第二季,也很難繼續出續集直到把故事講完。
因為小說/漫畫就沒有結局
謝邀。
第一:
改編動畫是有穩定收入的工作,而原創動畫是具有高風險的創作。
原創動畫是盈虧自負的,收入都在動畫製作者手裡。
改編動畫是收工拿錢的,收入基本上都在版權方手中,分成近乎沒有
這個製作模式,到現在為止,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偶爾有一些合作,給予動畫製作方更高的分成,但大部分利潤依舊被版權方收走。大多數所謂的日本動畫製作公司,更多的情況下都像是小作坊,改編動畫的工作是他們的基礎業務,原創動畫更像是為了「手藝」的口碑而做出來的產品。就好像從前的小鐵匠鋪,主營業務是打造菜刀和農具,但為了顯示手藝都會造個寶刀寶劍之類的掛在牆上。
所以說改編動畫能否完整講述原作內容,全在於版權方,動畫公司的意願並不重要,這也並不是盈利上的問題,而是製作模式的原因。為了讓改編動畫看起來比較完整,動畫製作組通常會選取故事節點,或者索性原創結局。
進入新世紀之後,原創動畫越來越少,是因為經濟不夠景氣,沒有動畫公司願意承擔高額風險,製作原創動畫。
京都animation(俗稱「京阿尼」)作為與眾不同的動畫公司,採取了全新的模式,他們選擇成立動畫公司專屬的文庫,用來作為IP的「生產車間」,從而收取更多的利潤。京阿尼近幾年出產的動畫,大部分都來自自家文庫改編,成效還可以。但是有一個問題:京阿尼往往不顧原作者本意,為了更好的動畫效果,對劇情和人物設定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導致京阿尼文庫的作者小說銷量難堪,甚至反過來被質問「為什麼亂改動畫劇情」——比如《中二病也要談戀愛》。
第二:
列舉一些2002~2017年的,在我的印象中,知名的、有頭有尾的、較為完整地闡述原著內容,而沒有原創結局的改編動畫:
BONES製作的《鋼之鍊金術士FA》《絕園的暴風雨》《GOSICK》《未來都市NO.6》
JC.STAFF製作的《灼眼的夏娜》系列動畫,《零之使魔》系列動畫,《龍與虎》
Studio Pierrot製作的《火影忍者》
WHITE FOX製作的《軍火女王》和《刀語》
京都animation製作的《聲之形》劇場版動畫
asread製作的《未來日記》
SHAFT製作的《悠久之翼》系列動畫
A-1 Pictures製作的《四月是你的謊言》《自新世界》
MADHOUSE製作的《MONSTER》《Hellsing》OVA系列動畫
ufotable製作的《空之境界》系列劇場版動畫
以及輾轉多家製作公司完成的《頭文字D》系列動畫
可見,如果能夠創作出這樣的改編作品,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滿足很多條件:
1.原作本身質量過硬。必須是版權方看重的IP項目,擁有忠實的粉絲群。大人氣的作品自不必說,擁有特定死忠粉的作品也是有機會的。
2.原作篇幅能夠被動畫製作方與投資方接受。原作者要根據作品大綱與連載情況確定篇幅,並在連載期間保持人氣;動畫製作方根據作品篇幅確定改編動畫的篇幅;版權方要看動畫製作組的報價確定是否投資製作。
3.動畫製作組的實力必須有保證。要麼是像爆死骨、瘋房子這種秉持「老子做的可是藝術品」理念的大師級製作組,要麼是節操社、A1P這種「錢給夠了就好好乾活偶爾開個小差」的良心工匠,要麼是飛碟桌、白狐狸、沙發套、京阿尼這種「長江後浪推前浪」銳意進取的年輕鬥士。
達成這些條件,非常困難。
PS:希望SHAFT完成「西尾維新影像化」計劃,希望《銀魂》得到完整的動畫化。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你想想你所說的「沒有結束」的動畫有多少,如果這些動畫全都做到原作的結局的話日本動畫的產量要翻多少倍,再想想日本的動畫產業現在人員有多緊張。
瀉藥,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不過我覺得我沒那麼高水平分析到位,只能就自己的理解簡單說說。
0,因為未完結的作品還有後續,可以在動畫的過程中進一步的帶動銷量,然後達成雙贏,已完結的相對就沒有這個優勢了。1,類似海賊柯南妖尾火影這種的長篇漫畫改編長篇動畫越來越少,這是個趨勢,原因我不太清楚,一個可能是因為這種方式對作品的要求很高,更可能的原因,是需要大量人力,因為周更的話分鏡,配音,劇本每周都得出,還需要配合原著的速度,出一些原創。所以即使近些年漫畫卷均銷量最強的幾部作品:七大罪,巨人,暗殺,一拳超人,也都沒採用這種方式。也許這種方式有一定的時代性吧。2,動畫有個二期線,大概5000左右吧,以前相對比較容易,現在網路應該衝擊了些bd銷量吧,因為對我個人來說,網上可以反覆看,為啥要買藍光呢。一般這些作品現在火以後不一定還會這樣火,所以需要將損失控制在一定程度內,所以只出一部分觀望一下,如果好就繼續出,如果不好或者沒達到預期,就跑路了,比如魔笛。3,似乎漫改和輕改動畫的銷量盈利最後分成和原創的分成很不一樣,可能比較火也並分不到太多,這應該是京都搞文庫的原因之一。所以雖然日常動畫賣的相對一般,但漫畫那個時候賣的很好。(這點存疑,不太清楚)4,但是完整的作品還是有一些的,比如一些挺火的作品,如暗殺,物語系列。或者一些老作品,比如18年應該要來的銀英,還有一些其他不知道原因的,比如無頭和迷糊餐廳。還有一些劇本本身很短的,比如聲之形,比如中二病(沒看原作,似乎是完整的吧……)。路人女主估計也會最後完整做完。就這樣。謝邀,首先請考慮一下現在的動畫改編素材是什麼?主流為輕小說,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便於閱讀,很多輕小說是設計成隨手拿一本書即使沒有看過前卷也能跟上的,書中有對人物的補充說明而這一本書的劇情又相對獨立整一出小事件推一個女角成為後續書的規律人物,這樣就算讀者看完一本不喜歡了不往下看也不影響閱讀體驗。有沒有劇情比較緊密連貫性較好的作品?有,一些作者有這個能力以幾卷書為框架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篇章故事,這類作品如果按篇章完整動畫化肯定好評。然而實際做到的作品非常少。
下面來說動畫,一些改編動畫看似有頭無尾用原創(腰斬式)收尾,或者用我的形容就是12集下來主線浮雲客觀原因是作品的素材量限制,有些作品策划動畫化太早了原作劇情都沒有展開到一個階段劇情高潮就動畫只能做前三四卷(收後宮)內容,缺乏一個貫穿整體的主線目標,所以看起來就虎頭蛇尾不好看。另一個重要指標是銷量,有些動畫雖然素質、評價不錯,但圓盤銷量慘淡了不會有進一步的投入。至於有能力做到二期的作品為什麼很久不繼續出三期那就是市場可替換了,畢竟可以用於改編的原作數量眾多,作為企劃的投資方總是希望嘗試新的作品的可能性同時又不肯承擔過大的風險,於是我們看到年產量兩百多部TV動畫中大半都是1季的試水品,成功就續投失敗了到此為止。要麼錢賺的不夠,要麼原作進度不夠
其實吧,最近十年動畫化的原作里,有結尾的漫畫小說也不多,還在連載也好腰斬也好爛尾也好打麻將也好,能得善終的原作本來就不多動畫沒必要特意去接一個爛尾的盤
因為開新坑比做續作賺錢……
推薦閱讀:
※有哪些動畫的場景切換讓人印象深刻?
※如何評價g社飛躍巔峰和飛躍巔峰2?
※【遊戲王】的動畫或漫畫結局了么?
※因為畫風讓人錯失的優秀動畫和漫畫作品有哪些?
※動畫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