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共享醫院」?

https://m.baidu.com/sf?pd=realtime_articleopenapi=1dispName=iphonefrom_sf=1resource_id=4584word=%E5%85%B1%E4%BA%AB%E5%8C%BB%E9%99%A2title=%E5%87%A4%E5%87%B0%E7%A7%91%E6%8A%80keysign=http%3A%2F%2Ftech.ifeng.com%2Fa%2F20170917%2F44687132_0.shtmlsource=realtime_alid=11164608720885931797ms=1frsrcid=19frorder=1


瀉藥。

共享醫院本身是個超級贊的idea,一次性解決了醫生脫離體制自由執業的幾個難點,包括場地、辦證、輔助科室、配套藥房等等,可以大大降低非口腔科醫生創業的成本。畢竟像張強集團、冬雷集團這種能成功從體制內走向體制外的創業醫生不多。

但仔細觀察medical mall的這一張入駐科室表,不難發現基本上都是些原本就已經脫離體制內的醫療團隊,最後再拉了個邵逸夫醫院壓壓場。簡單來說,medical mall等於一個私立門診部(或者門診手術部)的大集合,並非我理想中真正的「共享醫院」。當然,第一個吃螃蟹的共享醫院不可能把步子邁的太大,生怕扯著蛋,這也無可厚非。

我理想中的共享醫院,應該是允許每一個符合條件的醫生自由申請「拎包入住」,這樣才能吸引大量體質內的好醫生走出來實現自身該有的價值。否則搞得和現在一樣,不過就是給幾家私立診室提供個場地罷了。期待有更好的模式出現吧。


邊逛商場邊看病

和共享單車「先生長、後監管」的發展路徑不同,「共享醫院」從一開始,便離不開監管的支持——病看得不好,可是要命的!

拿到了監管層的批文,今年6月,國內首家「共享醫院」Medical Mall亮相杭州。

據媒體報道,該醫院地處商圈,1-5層為購物區,6-22層為醫療區,讓你逛著街就把病看了。

在專業性上,「共享醫院」看起來也非常靠譜,從檢驗、藥房到手術室,所有醫療設備一應俱全。

目前,已有思俊外科診所、唯兒諾兒科診所以及口腔、醫美等診所入駐Medical Mall,幾乎囊括了所有醫療科目,你可以從體檢開始,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再量身定製醫療方案。

聽起來一切都很美好,但懶先生最關心的問題是,貴么?

醫生能「拎包入住」

藥房有了,設備也有了,共享醫院要想成功,還得找到專業靠譜的執業醫生。

好在,由於監管的放開,醫生現在不必守著一家醫院執業了,而是可以多點執業。

如果你是醫生,你既可以在原有的醫院治病救人,下班後,你還可以在共享醫院繼續救死扶傷。

更重要的是,你完全可以「拎包入住」,只掏一個房租錢,便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醫療機構,打造自己的醫療品牌!

想像一下,打開共享醫院的手機App,每一個醫生的醫術、口碑、服務、費用都一目了然,必將使好醫生脫穎而出,獲得患者的追捧。

在共享醫院這個平台,藉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和日漸完善的信用體系,「先治病、再交錢」也將變得可行,一旦你拒不付費,一切共享醫院(甚至一切醫院)的大門都將對你關閉。

事實上,馬雲已經開始了類似嘗試,只要你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在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看病,便能免除所有排隊付費環節——錢的事兒,回家再說。

懶先生覺得,在內容創業風起雲湧之際,下一個創業風口,必將是醫療創業!

有錢景也有問題

說起醫療創業,其實各方大佬都在躍躍欲試,馬雲剛才說過了,馬化騰也搞了一個「企鵝醫生」,用一家家診所,進攻家庭醫生市場。

為什麼大家都看好醫療市場?一個最簡單的理由是,人口老齡化來了,醫療消費必將大大增加。

同時,由於收入水平的提升,大家也會更關注自己的健康問題,更捨得在醫療保健上砸錢,防患於未然。

要知道,據業內人士估算,單醫療分享這一個細分市場,2016年的交易額便高達155億元,同比增長121%。按當前增速計算,預計到2020年,這個市場的容量將高達600+億元。

面對如此龐大而誘人的市場,試問哪一個商業大佬會甘心落於人後?

懶先生看好醫療創業的錢景,但也必須和你提示一些相關風險。比如說網友是這麼吐槽共享醫院的:

再來看看懶先生的嚴肅分析,關於共享醫院的風險,主要有三點:

一是醫生數量嚴重不足。

數據顯示,中國醫療衛生市場過去十年間達到了17.2%的年均複合增長,但同一時期,醫療人員數量僅增加了1.5倍、醫療機構僅增長了1.9倍。

沒辦法,人命關天,醫生的培養周期本身便比較慢。

二是「假醫生」可能損害共享醫院的信譽。

由於醫生不足,共享醫院勢必會吸引各式江湖醫生,藥商藥廠的關係醫生,甚至是一些坑蒙拐騙的「假醫生」。

在患者被治癒的情況下,醫生是否擁有執業資格,可能並不那麼重要,但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假醫生」這個隱憂,便將浮出水面。

三是共享醫院究竟如何定價。

現在媒體一邊倒認為,共享醫院的出現,將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可問題是,一個醫院,地處繁華商圈,環境優雅,服務專業,醫生體貼,如果它的收費竟然比公立醫院還要低,你覺得合理么?

共享醫院不是做慈善,它是要盈利的!

文章最後,懶先生想說,如果說教育是拓展了生命的深度,那麼醫療便是接續了生命的長度,一旦這兩件商品走向市場,它們的價格從來不會低廉。

孔子為什麼偉大?因為他教書收徒不分貴賤。孫思邈為什麼不朽?因為他給窮人治病分文不取!


正在做了關於共享醫院的研究,所以不邀自來。

技術革新、觀念進化、需求升級是市場經濟下,商業變革的重要動力。很明顯,醫療行業早已具備變革的背景,而政策就是這場變革的開關。

供需失衡、資源不均,是醫療行業的核心痛點。從某種層度上來說,醫療行業是個違反市場規律的行業,以醫院為例,你會驚奇的發現世界上竟然有員工、消費者、領導層、社會多方滿意度都非常低,還蓬勃發展的行業。

以下為醫療行業痛點(整理之中不完全,歡迎補充):

醫療行業的變革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都要早,變革的方向也不僅僅是針對醫院,醫療行業正在發生著全面的變革,為了更好的囊括這一切看似緩慢但影響深遠的變革,我們將這一系列變化定義為新醫療。新醫療:是對現有國內醫療模式的重塑,以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為基礎,建立高效、即時、均衡、優質的服務導向型醫療範式,即新醫療。

以下列舉了新醫療的商業方向(整理之中不完全,歡迎補充):


什麼是醫療行業的象徵?醫院、醫生。

前文說到了變革的背景,我們知道政策是醫療行業變革的閥門。

而近幾年,針對醫院、醫生的政策竟然開始鬆口。

醫生多點執業、民營醫療機構的放開是這些政策的核心,簡單來說就是資源活了。共享醫院產生的背景就是基於上述兩項。共享場地與設備,吸引醫生入駐。本身作為醫療機構,也擁有政策上的放寬。

在醫生多點執業被提出之初,政策效果並不明顯

第一點:醫生無法承擔這之中的風險與門檻

第二點:醫院形式主義的執行政策,因為醫生是醫院的稀缺資源

很明顯。共享醫院通過固定設備與場地的共享有效的降低了第一點的門檻,但是第二點依舊存在,我們可以以醫生的視角推導一下會發生什麼。

1、低門檻意味著醫生有更多的機會嘗試在體制之外工作

2、通過偶然的嘗試發現可以在更好的環境、賺更多的錢、還能與患者更和諧、壓力也更低,我想大多數醫生會選擇離職。之前所說的第二點自然會迎刃而解,而醫院不得不因為醫生的離職,主動迎接改變

3、通過偶然的嘗試發現可以一種掙外快的途徑,通過與醫院的談判,醫生可以選擇更靈活的工作方式,而醫院也會因為醫生資源的短缺而主動迎接改變

4、通過偶然的嘗試否定了共享醫院的模式,繼續醫院上班,但以後有什麼體制外的醫療工作,也會更想去嘗試

所以在我看來,共享醫院的產生對醫療行業的影響是是:一個讓醫生流動起來的契機,低門檻使得醫生更容易接受體制外的工作,而這種醫生工作觀念的改變就是未來醫療行業改革的關鍵推動力。從這點來說,共享醫院能否成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共享醫院可能成功嗎?

從個人來說,我覺得認為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依舊需要很長時間對政策與需求的打磨,因為醫療行業的水太深。而且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政策並不是影響該模式成功的核心原因,醫生資源的匱乏才是決定共享醫院什麼開始走、以及能走多遠的核心。

一旦共享醫院成功,該行業將會是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共享行業的巨無霸。

未來誰將推動共享醫院前進?

BAT、地產商


研究報告還未形成,不免存在不足之處,歡迎交流。

參考資料:梳理30家Medical Mall 在50多年來的發展脈絡,這會是國內地產商轉型醫療最簡單的方式嗎?


蟹邀。

先說結論,個人不太看好這種模式,也不認為這種模式能像共享單車一類的產品快速複製。

醫療行業存在的問題已經是眾所周知,私以為最突出的問題在於缺錢。政府,醫生,病人三方博弈中,至少醫生,病人都是非常不滿的。政府在民眾醫療中的投入,是非常不足的。沉重的負擔壓在醫患雙方,並導致醫患矛盾逐日惡化,形成雙輸的格局。這個問題並非共享醫院能夠解決的。

共享醫院的想法很美好,實際落地不容易。醫學與教育類似,一家好的醫院就像一所好的學校,需要時間的沉澱,傳承與積累,非一朝一夕能成。各個環節緊密結合,從入院,到檢查,化驗,拍片,診斷,治療,手術,監護,飲食,都需要相互配合,有條不紊。不同醫院,拍出來的片子都有差異。很難想像醫院能夠像汽車,自行車這類標準產品,可以即插即用,共享的結果也就很難令人滿意。

再者,目前在眾多醫院,已經出現了共享專家的形式。高水平醫生,帶領團隊到其它醫院做手術,坐診,是普遍的現象。但這建立在長期合作的前提下,彼此間逐漸建立起默契的配合。從這個角度講,共享醫院並非開天闢地的事物,結果也可以類比。

總之,私以為共享醫院解決不了目前醫療界的主要矛盾,商業模式上有創新,然而在廣泛非標化的醫學行業,落地難,推廣難,複製難度也大,難有大的作為。


換個方式解決看病問題:看病難問題 改成「看小病難」

與其叫做共享醫院,初期階段不如叫做共享診所。為什麼這麼說?

診所是看小病感冒發燒什麼的,醫院是看大病動手術生子。

小市民有個頭疼腦熱的是不想去醫院,而是希望找個小診所簡單治療下就好。去醫院挂號費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且還要排隊拿葯,真是不要太慢,生個小病小題大做成這樣,真是無奈。

如果你有大病了生孩子了,這樣共享醫院我就問你 敢去嗎?當然,如果共享醫院以後火起來了,規模起來了,也許我們會去吧。

要想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為何不分步走呢?

第一步把看小病難先解決了,有了好的開頭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吧。

個人見解,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望指正!輕噴謝謝!


醫療資源高端化,市場化,私有化的趨勢更加明顯。這會帶來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及醫生待遇和環境的改善,但醫療服務的基礎價格也會相應的提高,不過肯定比那些黑心的莆田醫院便宜多了,同時還不用擔憂假醫院亂治病的情況,市場會幫你解決。而且國家即將推出醫藥分離的政策,努力提高醫生待遇,降低藥品價格,杜絕靠葯掙錢的老模式,隨著診療費的提高,讓醫生靠自己的技術掙錢。

醫生朋友們,努力提升技術,抓住這個行業剛開始變革的好機會啊,誰說醫生不能發財了?

( ??ω?? )?總之,如果這種模式有良好的制度監管,我是非常看好的。


這不就是私人醫院把所有科室都託管出去了嗎?


扒開共享醫院的外衣,背後是傳統資本噱頭和入場

現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共享了,車,籃球,雨傘,床……如今「共享醫院」也來了。

據網上披露的一封浙江省的紅頭文件得知,「浙江省衛計委批複同意的Medical Mall位於杭州大廈501城市生活廣場,允許杭州全程健康醫療門診部為入駐全程國際Medical Mall的其他醫療機構提供檢驗、病理、超聲、醫學影像、醫技科室及藥房、手術室等共享服務」

商場1層-5層為購物區,6層-20層全為醫療商場。

消費者可以在「共享醫院」里感受消費購物與醫療服務的多維體驗,以此避免了單純去醫院的焦慮感,相比於傳統醫院,「共享醫院」提供的停車和無需排隊體驗,也將會使患者的就醫環境更加輕鬆自在。

共享醫院主要的共享方式即由商場提供醫技科室、藥房、手術室等醫療設施及服務,而入駐醫療機構相應科室設置不做硬性要求。

也就是說,醫療診所可以「拎包入駐」。檢驗、病理、超聲、醫學影像等醫技科室及藥房、手術室等統統可以採取共享模式,無需重金投入。

目前邵逸夫國際醫療中心、張強醫生集團思俊外科診所、唯兒諾兒科診所、杭州口腔醫院門診部、宋為民醫生集團下的顏術醫美診所已經相繼入駐了這個共享醫院,希望開啟新的醫療模式。

共享醫院是否真的是如今共享經濟下的產物,能夠帶來醫療行業變革,從本質上解決看病難這個問題呢?小爆認為這裡面有太多需要探討的問題:

叫共享可能只是蹭熱點

其實這個鍋應該狠狠甩在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身上。因為無論是摩拜、ofo、小藍、小鳴而言,都是非常明顯的B2C分時租賃的業務模式,早已偏離了共享經濟的本質,卻巧借了「共享」之名。目的無非是給市場畫一個更大的餅,索要更高的估值。

共享經濟最起碼應該是去盤活閑置資源,有償與他人分享,從而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反觀共享單車和充電寶卻都是在人為製造新的資產和新的需求。

其收取押金和使用費的方式,與我們去景點遊園時,租個電動車逛逛本質上並無區別。

另一方面,共享經濟需要一個鏈接兩端,為雙方提供撮合、交易服務的平台。正像滴滴鏈接了私家車主和乘客,Airbnb鏈接了個人房東和有住宿需求的旅行者。平台賺取的是服務費、中介費,以及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

得益於平台鏈接起了兩端的用戶群體,共享經濟的業務流程一定是C2C的,由用戶對用戶,這才符合共享的精神;而租賃業務大多是B2C模式,直接由商家提供服務或出讓物品的使用權給用戶。這是由公司主導參與,應歸類於商業行為,談不上共享。

所以還是互聯網人有文化,偷換概念玩的溜得不行,混淆了很多人對共享和租賃的認識。

而「共享醫院」很明顯要歸屬到B2B模式,商場提供繁重的醫療資產,醫療機構入駐,顧客有需要就上門,這是一個典型的商業行為,跟駐紮在商場的各色飯店並沒有什麼兩樣,因此「共享醫院」這個名頭,實在名不符實,只是一個明擺著蹭熱點的行為。Medical Mall才是它的本來屬性。

這種模式國外早已存在

這種商場形式的醫療診所在國外其實已經存在了非常久。尤其在美國,在過去的二十年多里,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各大購物中心之間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加上購物中心由於經營不善、消費增長乏力以及電商衝擊等因素的衝擊,面臨倒閉關門的窘境。

為了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各大商場開發商開始尋求現有空間的新用途,如新增教育、醫療、辦公等。而醫生們認為這些閑置的商場空間,他們正好可以為患者提供差異化醫療服務,更貼近患者。

所以,這些醫生去租賃商場的空鋪位,一方面為商場的開發商帶來了利潤,另一方面也讓醫療走進了零售商場,誕生了一種新經濟的產物。即「一站式就醫」的Medical Mall,這和傳統的醫療保健服務形式完全不一樣。

該Medical Mall模式為患者和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了許多益處。比如讓用戶在逛街的同時,也解決了醫療健康方面的問題,同時又停車也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患者「看病難」的問題。

此外,醫療商場的醫院或醫生也可以從擴大的臨床和辦公空間中受益。他們為所在區域的居民服務,這種集中式、抱團式的服務模式,也更能吸引患者前來就醫。

在低收入地區,醫療商場的設計既可以增加醫療機會,也可以作為社區振興經濟的引擎。

一個成功的Medical Mall,不僅人聲鼎沸,且患者總是很滿意,因為他享受了最便捷的醫療服務。在這裡既有停車場、餐廳、零售店、休息區等配套設施,又有醫療配套。

其實,這些醫療配套均是過精心安排的。比如,治療骨科疾病的門診或許就與運動醫學或物理治療中心安排在一個區域;質子治療設備可能就安排在腫瘤中心的旁邊;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門診或醫院內部,完全有可能同時配備了心臟科醫師、心血管外科醫師和介入醫師。

這樣的臨床配套,對患者和各醫療機構均有優勢。患者看病更方便,不用跑很遠就能同時獲取多種醫療服務。而入駐商城的各機構可以通過共享空間、員工、儀器和技術,減少醫療成本,並獲得固定的用戶資源。

因此,杭州的這家「共享醫院」也不過是商場對國外Medical Mall模仿。但由於中國的醫療環境和國外相比情況大大不同,因此Medical Mall勢必要在國內遭遇更多的困境。

困局

在國內經濟和醫療環境都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Medical Mall能起到的作用可能很小,更為專業的醫院或將是人們的首要選擇。而在欠發達的中西部,完善的Medical Mall在一座普通城市中可能根本無法發展起來,即便硬生生把醫療機構集中起來,可能對原本就只依靠一家的片區居民是更為不利的損害。

再者,發生醫療事故和糾紛也難以追責,有的是醫生問題,有的是藥物問題,有的是醫療設備問題,怎麼辦?即便找到醫生了,如果這位醫生是具有醫師資格的自由職業者,醫療機構承擔責任?還是保險公司?即便是保險公司擔著,保險產品能跟上日新月異的診療、醫藥發展嗎?

而醫生多點執業政策落地困難;

醫保體系尚未打通,大部分醫療分享活動尚未納入社會基本醫療保險體系;

政策法規亟待完善,現有的管理規定大多按照傳統醫療機構的要求設置,在執業類型、資質審批、醫療規範和技術要求等方面的一些規定不適用於共享醫療新業態,這些統統都將是共享醫院所要面臨的問題。

共享醫院僅僅是一次資本的嘗試

國務院於2013年9月發布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

馬雲曾公開說,未來的首富一定出在醫療大健康行業。如今從醫療健康行業的市場規模,誕生首富很可能會真的實現。

而實際上各家巨頭也早已在醫療健康市場布局。阿里巴巴的天貓醫藥館、阿里健康APP,騰訊的企鵝醫生線下店、百度自身開發的百度醫療大腦、百度醫生、拇指醫生、百度健康、百度醫學、Dulife、百度直達號八個醫療板塊……這些都預兆著在互聯網醫療領域,正悄然醞釀著一場大戰。

「共享醫院」的擁有者全程國際,其實是由杭州解百集團、浙江迪安診斷、百大集團三家上市公司在2015年聯手分別出資4500萬元、3500萬元、2000萬元成立的合資公司,目的是一起進軍健康產業。

Medical Mall更像是這些傳統企業對未來醫療領域布局的一次直觀試探。

但一切才剛開始,這種模式是否適合中國用戶還有待論證,而且我們也並不排除後續會出現更新的Mall模式。

不管怎樣,以患者為中心的想法,變被動醫療為主動醫療的趨勢是不可逆的。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IT爆料匯,ID:baoliaohui,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互聯網科技圈的文章。


醫療糾紛的界定和責任歸屬?

醫生的資質和監管是否透明?

用藥和醫療器械的安全與否?

能否切實解決現有就醫問題?

共享醫院如果有實習和科研人員是否有國家的認可資質?

共享醫院的就診信息公立醫院會認可嗎?

共享醫院在未來會增加急診和急救嗎?

如果有急診和急救是否需要徵求患者意見?

患者及家屬是否有權決定就診的醫療機構?

共享醫療會對傳統醫療機構的體制影響多少?

暫時就這些問題了


我覺得共享醫療要成功有三個必要條件,大流量,低成本,高協同。一批優質醫療團隊、診所聚在一起,必然將產生一定的聚集效應,就像餐館扎堆一樣,提高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未來共享醫療漸漸整合了所有互聯網醫療的切入點

1.線上問診,線下治療,提高效率。

2.提供上門的護理、醫療、康復服務。

3.可以一邊逛街一邊進行醫療服務消費

4.共享兼職醫生而不是全職醫生來提升服務效率,緩解醫生資源稀缺問題

5.優質診所和醫生創業者可以「拎包入駐」,自助化的檢驗

6.通過信用,先診斷後付費,解決窗口排隊問題

在傳統行業無法改變和突破的情況下,希望科技能為用戶創造該有的福利。

另外,費用,保障,效率,才是患者最擔心的。

所有有可能會促進副產業的生長

第三方評估機制——職能功能

①醫生臨床技術評估。

②疾病治療評估:需要治療時間,治癒康復時間,最大限度的康復程度,緩減時間,需要多少醫療費,階段性治療費,總的治療費用。

③細緻的醫療糾紛合同


坐等大師回答。

如果是我的話會有幾個問題:

1,醫保能用嗎

2,用戶隱私數據怎麼處理

3,靠譜嗎?如果出現醫患糾紛,要怎麼解決。

想不到其他了,如果是想整整容,養養生什麼的我可能會去吧


推薦閱讀:

在這股消費升級浪潮中哪些公司是典型代表?
如何看待共享寶馬?
如何評價「共享床鋪」的這種共享模式?

TAG:醫療 | 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