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一起抬起一根鋼管(左右中間各站一人),三個人受到的荷載是否相同?

如果鋼管換成鋼筋,中間兩側會下垂,三個人受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與另一位答主有不同的想法,希望能交流一下~

如果把人和鋼管都看成剛體,那麼這就是一個超靜定問題,也就是說,未知數有三個(三個人的載荷),但方程只有兩個(鋼管豎直方向受力平衡,鋼管所受力矩平衡),無法解出唯一解。此外,三個人中,只有前後兩個人的地位是等同的,中間的人的地位和其他兩人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三個人所受載荷相等。總的來說,三個人所受載荷分別為三分之一的管重,這固然是一種可能的情況,但其他情況(比如,前後兩人受到的載荷分別是四分之一的管重,中間的人受到的載荷是二分之一的管重)也是有可能的,不能簡單排除。

當然,有一種可能的想法是,如果把這根鋼管從中間劈開,那麼就可以嚴格地算出三個人所受載荷了(算出來的結果是前後兩人分別承受四分之一的管重,中間的人承受二分之一的管重)。但是,這種想法是把一個超靜定問題偷換成了一個靜定問題,一根連續的鋼管和兩根斷開的鋼管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所以這種想法是不行的。(另一位答主說的「鋼筋考慮變形,大致當成兩段,中間載荷是兩端的兩倍」應該就是源於這種想法,但其實是不能「當成兩段」的……)

既然超靜定問題在理論力學的框架下沒有唯一解,那麼就需要運用材料力學或是結構力學的知識來解出真實解。為了便於討論,我們假定鋼管是均質的,長為 l ,單位長度的重量為 q ;三個人的高度相等,並且都不偷懶,都視為剛體。設三個人所受的載荷分別為 R_A,R,R_B 。在線彈性、小變形情況下,鋼管和鋼筋沒有本質區別,只是鋼管的慣性矩 I_z 比鋼筋大不少,所以彎曲程度會比鋼筋小很多。我們統一考慮鋼管和鋼筋的情形,不作區分。

根據靜力平衡條件,可以列出兩個方程 {^{R_A+R+R_B=ql}_{R_A=R_B} 。第三個方程是鋼管/鋼筋彎曲變形的幾何條件:撓度 v(x) 滿足方程 frac{d^2v}{dx^2}=frac{M}{EI_z} 以及邊界條件 v(0)=v(l/2)=v(l)=0 。根據以上條件,可以唯一地解出三個人所受載荷: R_A=R_B=frac{3}{16}ql, R=frac{5}{8}ql

也就是說,實際情況是,兩邊的人各承擔 frac{3}{16} 的重量,中間的人承擔 frac{5}{8} 的重量。(鋼管和鋼筋都是這個結果。和直觀感覺可能不太一樣。)

當然,上面這一結果是在三個人都不偷懶的情況下算出來的。超靜定問題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解很容易受邊界條件的影響。如果是兩個人抬一根鋼管,那麼這是一個靜定問題,兩個人永遠都分別承擔一半的管重,所以沒法偷懶;但三個人抬一根鋼管,這是一個超靜定問題,就有偷懶的空間(把身體降低一點就能偷懶)。中間的人偷懶到極致時(此時 v(0)=v(l)=0, v(l/2)
eq0 ),ta可以完全不承擔任何載荷,左右兩人各承擔一半管重;右邊的人偷懶到極致時(此時 v(0)=v(l/2)=0, v(l)
eq0 ),左右兩人都不承擔任何載荷,中間的人承擔全部載荷;左邊的人偷懶到極致時,同理。

(以上為原答案)

-----------------------------------------(粗糙的分割線)

(以下為8.4更新)

沒想到獲得了這麼多(作為一隻沒見過世面的知乎小白)的贊,還有幸被收藏了幾次,非常感謝大家。看了其他幾個回答,以及大家在我原答案下的評論,感覺我還有幾點需要說明的地方:

1、在這個問題里,要偷懶非常非常容易。

以中間的人為例,ta只需要把身體降低 frac{5ql^4}{384EI_z} 就能完全不受載荷。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假設鋼管和鋼筋的截面都是圓形或者圓環,外徑是 D ,內徑是 d ,鋼的比重為 w (相當於 
ho g ),那麼 frac{5ql^4}{384EI_z}=frac{5wfrac{pi}{4}(D^2-d^2)l^4}{384Efrac{pi}{64}(D^4-d^4)}=frac{5wl^4}{24E(D^2+d^2)}leq frac{5wl^4}{24ED^2}

鋼的比重 w7.8	imes 10^4N/m^3 ,彈性模量 E=210GPa ,直徑 D10cm 好了,長度 l5m 好了,按照 frac{5wl^4}{24ED^2} 算,算得的結果是:中間的人只要下蹲4.84mm,就一定能完全不受力。實際情況下,要是再考慮到鋼管沒那麼長、鋼管還有內徑等因素的影響,中間的人下蹲所需高度還會更小,基本是在毫米這個數量級上。

所以我感覺,這種題目大概也就能在紙上算算。要是真做實驗去測的話,精度一定要足夠,否則萬一在高度上差個幾毫米或者幾百微米,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2、有評論說用力法位移法做。這當然可以,而且力法位移法的過程會比原答案的過程看起來簡單一些。那我就寫個力法的過程吧。如果有答主願意用位移法做,不如專門寫一個回答~

把中間人對鋼管/鋼筋提供的力 R 記為本題中唯一的未知量。

下面是可能會用到的三張彎矩圖:

根據圖乘法,

EIeta_{1Q}=2	imes(-frac{2}{3})	imesfrac{1}{8}ql^2	imesfrac{l}{2}	imesfrac{5}{8}	imesfrac{l}{4}=-frac{5ql^4}{384}

EIeta_{11}=2	imesfrac{1}{2}	imesfrac{l}{2}	imesfrac{l}{4}	imesfrac{2}{3}	imesfrac{l}{4}=frac{l^3}{48}

代入方程 eta_{11}R+eta_{1Q}=0 ,得到 R=frac{5}{8}ql 。進而可以算出左右兩人的負荷。

至於力法的原理和「圖乘法」的公式(不同的教材可能有不同的記號),為了便於閱讀就不贅述了,還是去結構力學或者材料力學書里找吧。

3、有評論說希望把撓度的二階導數講得更細一點。其實這段內容算是材料力學課程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估計三言兩語也很難講清楚。那就按照「倒敘」的方法稍微捋一捋 frac{d^2v}{dx^2}=frac{M}{EI_z} 這個方程是怎麼來的吧。

其實,線彈性情況下(無論大變形還是小變形),嚴格的公式應該是 frac{frac{d^2v}{dx^2}}{(1+(frac{dv}{dx})^2)^frac{3}{2}}=frac{M}{EI_z} ,只是在小變形條件下,等式左側的分母幾乎為1,所以才能簡化成一個線性方程 frac{d^2v}{dx^2}=frac{M}{EI_z} (其實我個人更傾向於用撓度來做題,而不是用力法位移法來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雖然這兩個方法在小變形情況下是等價的,但在大變形情況下,力法位移法失效(因為彎曲應變能的表達式變掉了,所以,至少書上經典的力法、位移法都不嚴格了),只能用撓度的非線性微分方程來做)。

如果對高數或者數分或者微分幾何還有印象的話,就能發現等式左邊就是曲率 kappa ,也就是曲率半徑的倒數 frac1R 的表達式。於是方程變為 frac1R=frac{M}{EI_z}

那麼怎麼推出上面這個方程呢?這裡需要用到一個「平截面假定」,也就是說梁在彎曲前的截面在彎曲後依然是個平面。這說明樑上的任意一個截面的應變 varepsilon 隨高度 y 呈線性分布。再根據本構方程 sigma=Evarepsilon ,就能推導出上面這個方程了,不難推。具體論述可以參考任意一本材料力學教材里關於彎曲變形的那一章~


人手是無法絕對剛性連接的,手自身身可以承擔彎矩。個人認為應該按兩跨連續梁考慮。先佔坑,回學校有教材後細補。


呃………用三個拉力機,分別掛住木棒類的東西的兩頭和中間,最後讀數即可…

鋼筋那個,就用彈簧棒或者其他軟的東西類比


如果答主補充鋼管以及手臂的剛度參數,這才是一個題,想想斜拉橋,幾百個人提一根梁,還是可以算的清清楚楚。


把人當做剛體,不考慮偷懶。鋼管看做剛體,不變形,載荷一樣。鋼筋考慮變形,大致當成兩段,中間載荷是兩端的兩倍。

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中間的可以完全不使勁都可以。


推薦閱讀:

請問比較好的《結構力學》教材都有哪些?
CAE模擬分析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性?
為什麼變形形式越複雜,固有頻率越高?
流體粘性的微觀物理意義是什麼?
在振動中,系統的模態究竟是什麼?

TAG:力學 | 結構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