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在戰役上勝多負少,戰略上卻最終失敗的例子?
(前280年——前275年)皮洛士進攻羅馬。
(前218年——前201年)漢尼拔南下義大利。(1803年——1815年)拿破崙征服歐洲。(1937年——1945年)日本帝國全面侵華。(宇宙歷799年/帝國曆490年)楊威利與萊茵哈特發動的巴米利恩會戰。
歷史上的「皮洛士式勝利」比比皆是。
皮洛士憑藉戰象和馬其頓方陣在南義大利一次次擊敗羅馬,卻無法補充兵力,哀嘆「「再這樣勝一次,我就可能沒有軍隊」,最後撤回希臘。
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直插羅馬腹地,在特雷比亞河戰役、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和坎尼戰役中發揮無與倫比的軍事指揮才華,一次次擊敗羅馬。但是羅馬憑藉堅壁清野的戰術消耗其有生力量,分化瓦解聯合同盟者,進軍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防,並於扎馬戰役中被大西庇阿擊敗,羅馬也正式確立了西地中海的霸權。
拿破崙把大眾兵役制度、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全新的軍隊編製結合起來,使得舊時的王朝戰爭變成了新時代的民族戰爭,並藉此征服歐陸。但是拿破崙的一次次勝利,製造了一個個敵人,在英國的歐陸均勢和側翼俄國的打擊下,一場滑鐵盧的失敗便讓整個帝國土崩瓦解。
日本從1931年快速吞併東北,到1937年全面侵華。從瀋陽到上海,從南京到武漢,甚至在1944年中國都發生了豫湘桂大潰敗的軍事災難。但日本野心太大,既想征服大陸,又想統治海洋,佔領了如此廣闊的土地,卻又在每條戰線上處於劣勢。最後這個帝國也在1945年灰飛煙滅。
魔術師楊在戰場上差點擊斃萊因哈特,而同盟卻被帝國擊敗。偉大的將帥總是在設計戰略本身,而楊威利出於自身政治資源的限制,只能設計一場完美的戰役。
戰略是因為正確才會獲勝,而戰術是因為勝利,所以才顯得正確。
—— 《銀河英雄傳說·亂離篇》 第九章/八月的新政府
這些「皮洛士式勝利」一次次贏得戰役,最終失掉戰爭的原因很簡單:以弱擊強、以小搏大、以少戰多。
即使統帥將其將道發揮到極致,後勤匱乏、兵力不足、戰線過長、缺乏盟友仍是統兵將領或是其背後國家無法克服的缺陷。
當然打破「皮洛士困局」的將帥儘管罕見,但也並非無人。亞歷山大大帝以數萬之師,十年轉進萬里,征服波斯建立帝國。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獨自面對法奧俄三國的圍剿,先後贏得羅斯巴赫和魯騰兩場偉大的會戰,戰後普魯士成為歐洲列強。
但是,這樣的將帥少之又少,他們的成功需要庸常的對手、自身的天才、有強大生命力的國家、合適的國際環境,甚至很大程度上要靠捉摸不定的運氣。看到題目第一秒想起楚霸王
美國打越南戰爭:幾乎贏了每個戰役,但最後輸掉了整場戰爭更大尺度上,全球戰略也失敗了:國力消耗過大,蘇聯在70年代在冷戰中佔據了優勢,美國全球收縮;而且也沒得到傳統盟友英國法國的支持
法國很多戰爭都是如此,法國在路易十四時期常年對外作戰,勝多敗少,然而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丟掉了全部利益。拿破崙戰爭也是如此,勝多敗少,然而滑鐵盧一役就決定了法國失敗的命運。
前期把對方殺了N次,光殺人不拆塔,結果被對方把塔給偷完了,最後一波拆了水晶。
蘇聯 對 芬蘭的 冬季戰爭
馮子材鎮南關大捷中日徐州會戰抗美援朝抗美援越
事實上戰爭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兩國國力的比拼,弱者要戰勝強者,那麼必然需要戰略戰術都完勝才能做到,諸如tg建國史,可謂戰役勝多敗少,戰略對多錯少,才能步步驚心地完成建國大業。而戰略不好的如日本,從九一八到珍珠港基本控制了西太平洋,幾次敗仗諸如諾門罕也並沒有傷筋動骨,但是戰略錯誤和美國開戰直接打光了海空軍。其實細細想來也很簡單,弱者要打贏強者,必然需要冒更多的風險策劃更多周密的計劃,而強者只需一波頂住即可翻盤,這就是國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工業基礎好等優勢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德軍西線不管打的多麼好,英美仍然可以不講道理的暴兵推進,基輔不管俘虜多少人,蘇聯還是能與之一戰。勝多卻敗,大多數情況下本來就是在逆天改命,以一己之力(還多半是天才類似拿破崙)挑戰龐大的秩序,最後的失敗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沙漠之狐,隆美爾!戰術上屢屢得手,戰略上讓德國陷入三線作戰。一生充滿爭議。
基本上每個揍過毛子的最後都是這個結果
推薦閱讀:
※如果隋唐沒有傾國之力滅亡高句麗,高句麗有沒有可能提前成為後金?
※如何看待蒙古人民共和國與滿洲國,兩者性質有何異同?
※紅軍吃啥?農民自己都吃不飽,有能力且願意把多餘的糧食給紅軍嗎?如果願意為什麼不願意給政府軍?
※美洲大陸為什麼沒有誕生像中國和歐洲這樣精彩絕倫的歷史?
※如何評價西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