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初學者的建議,如何發慈悲心,精進心?如何滅五毒心?

求具體方法,比如誦經,念佛號等。

感謝您


有聽過一乘道(直通車,可直達到目的地,也可隨時暫時下車休息)嗎?

雜阿含607經:

"有一乘道,凈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學習四念處的初期,輕鬆放鬆的練習覺觀五蘊,如:

經行時,自己腳底皮膚接觸鞋子時,將自己的注意力輕鬆的放在腳底皮膚的觸覺上。

靜坐時,呼吸時,空氣會經由鼻孔進出,鼻孔附近的皮膚會有感覺,將自己的注意力輕鬆的放在鼻孔附近皮膚的觸覺上。

平時沒在練習經行或靜坐時,練習時時處在覺的狀態,覺知這身在趕路、跑步、看電視、講電話、洗刷、聊天、忙公務等,覺知這受在展現,覺知這心(念頭)正在由腦中釋放。

這是用趣向如實的方式,而漸得如實法,如末學在這篇補充中所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39831/answer/158437440

"

以」趣向如實」的方式,而得如實法,是最直接的,這種漸進方式,會讓您在漸如實的過程中,體驗及享受趣向如實的實際意義,所以,若是有看過約三年前末學在台灣與網友的互動,就可看到,末學一再的提醒:」別加油添醋」,禪修時就只是如實的去練習覺知觀察,禪修後的思維修時,再加入方式該如何及其他思維的體會。

能有如實知如實見的能力,是修習苦集滅道的關鍵,也就是修習出世間法的關鍵。

所以,末學在知乎,也一再的強調由一開始就練習趣向如實的方式來覺觀五蘊(所以,別小看常在公園散步時,將所緣放在覺知自己腳底皮膚觸覺的累績)。

"

及在該篇回答的評論中說的:

"

還沒覺觀能力的人,就可以從身念處開始練習,任何身體的觸覺都可當作身念處的覺知練習所緣,跟人對答時或處理公務時,由於自己能力還不夠,最好的方式,將當時該做的事做好就好,練習專註的能力。

若做自己相當熟練又沒安全顧慮的事件時,不妨以身觸作所緣來練習,如若要書寫,手握筆時手會有觸覺,就可以此觸覺為所緣。

由電腦輸入資料時,手指碰觸鍵盤會有觸覺,也可以此觸覺為所緣。

辦公室間投遞文件工作時,走路時,腳底皮膚碰觸鞋子會有觸覺,也可以此觸覺為所緣。

別小看這些小練習,這就在漸開發您的覺知敏感度,讓您的覺知能力越來越清晰,覺知能力強(熟練)後,自然就會將覺知到的現象當作觀察的所緣而開始練習觀的能力。

進度非常慢,是練習覺觀的現象,別被自己的期望或期待牽著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身念處練習熟練,就是開始練習受念處的基礎,覺觀的能力一旦熟練,只要持續地運用它,它會跟著您一輩子,它會幫助您一輩子。

"

學習四念處的好處,這直達車,可直接通往練習趣向出世間法的方向,如這篇回答所說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96153/answer/151672056

雜阿含785經:

"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熟練覺觀五蘊之後,就可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而練習趣向出世間法。

如何滅五毒心?

1. 練習四念處的初期,由於念住所緣,會將自己原來會在五毒心上的時間,轉移到禪修念住所緣的時間,而暫時的離五毒,若能保持念住所緣相當時間而達到心一境性,還可能達到禪境(這叫做與樂,慈,知道如何達到欲界色界或無色界的禪境的樂,自己知道如何讓自己達到,就可教導別人也達到,自利利人)。

2. 熟練覺觀,熟練後,就可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更熟練後見可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而可開始漸行於中道,究竟的滅苦。這叫做拔苦,悲,自己知道如何拔苦,就可教導別人也能拔苦,自利利人。

與樂,慈,拔苦,悲,慈悲心的能力,是練習覺觀來的,能徹底的拔苦之後,就五毒之心就自然滅了,由於您是行於中道,許多不相關的就自然染不到您,不是經由有為的"滅"或"破"等作為,而是自然的漸達到。

多練習覺觀,就是達到精進最好的方法:

1. 練習覺觀,已生的惡,被暫時轉移。

2. 未生的惡,由於您在練習念住於所緣,也暫時不生。

3. 未生的善(佛稱七覺支為善),因為練習覺觀,若能達到禪境(與樂),就類似七覺支的展現,就是原來未生的善生了。

4. 持續的念住所緣,會讓自己覺觀能力更強,及趣向出世間法,讓已升的善增長。

更具體些來說,末學在知乎的回答,都在討論覺觀,先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從現在就開始練習無分別心,花個幾天,慢慢的消化這個"在家人"的心得報告,若有問題可由私信或評論區討論,若發覺自己有不耐煩或急(貪)於快讀完等心態,都是練習當下覺觀,知道就好的好時機。

我們在練習的是當下無貪無嗔無癡的習性,自然的漸無排斥、對抗等心態,當自己覺觀到自己目前的程度時,都是知道就好,不是被牽著走,而想要有所作為。

由這篇,末學最近的回答,慢慢的消化,慢慢的往下看,後面會看到練習的次第及方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913311/answer/160063583

感恩!

祝福!


爾時世尊復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集大悲有十六事。何等十六。

一者 菩薩摩訶薩 見諸眾生 貪著我見以我見故 增長諸見常為生死之所系縛

是故菩薩為此眾生修大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法化。為壞眾生如是妄見。

二者 見諸眾生 心懷顛倒常見無常 無常見常苦見於樂 樂見於苦凈見不凈 不凈見凈我見無我 無我見我

是故菩薩為此眾生修集悲心 悲因緣故 宣說法要。為壞眾生如是四倒。

三者 見諸眾生 心懷憍慢實無有物 而生物想實無有事 而生事想以是因緣起七種慢。以是慢故 增長惡法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法要。破壞眾生如是憍慢。

四者 見諸眾生 五蓋所覆以覆蓋故。心多生疑 不解深義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法要。為壞眾生如是五蓋。

五者 見諸眾生 沈六入海眼取色相。耳取聲相。鼻取香相。舌取味相。身取觸相。意取法相。是名為沈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拔眾生如是沉沒。

六者 見諸眾生 有七種慢一者 慢。二者 大慢。三者 慢慢。四者 我慢。五者 增上慢。六者 下慢。七者 邪慢

菩薩摩訶薩。

於下慢者。自言勝汝。

於慢慢者。自言最勝 我色勝乃至識勝。

於增上慢者。菩薩語言。汝實非聖。不應便起聖人之想。

為邪慢者。宣說正見。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憍慢。

七者 見諸眾生 離於聖道。樂行世道惡道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斷眾生世道惡道。

八者 見諸眾生 造惡道行屬無明愛 妻息所系 不得自在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系縛。出離惡道。

九者 見諸眾生 親近惡友 遠離善友。其心甘樂造作惡業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惡業。遠離惡友 親近善友。

十者 見諸眾生 造作慳貪。於無明愛 心無厭足

為施智慧。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慳貪無明及愛。施與智慧。

十一者 見諸眾生 我見斷見

為施眾生十二因緣 真智慧故。菩薩於此而生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斷眾生我見斷見。施與十二因緣智故。

十二者 見諸眾生 行無明闇我見 眾生見 命見 士夫見。別異見 邪見 著見

菩薩為施智光明故。於此眾生而生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所見。

十三者 見諸眾生 樂於生死。於五聚陰 而生親想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三有。

十四者 見諸眾生 為魔所縛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壞眾生如是魔網。

十五者 見諸眾生 甘樂快樂。而不能知真實樂因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示諸眾生真實樂因。

十六者 見諸眾生 求涅槃門不能知處

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 宣說正法。為此眾生開涅槃門。

善男子。菩薩修悲。悉因如是十六因緣。


初發心學佛的同修開始還是消業障為主。雖然發心學佛了,但要走的路還很長。仔細觀察自己的念頭,會發現,內心會生出很多不如法的念頭,一些惡念,嫉妒、仇恨、虛偽、淫慾等等,在碰到一些人或者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控制不住的出現,雖然學佛了,知道了對錯,但這些念頭還是控制不住的會從內心深處湧出來,會影響我們的正念,影響我們的行為,阻礙我們的修行。所以要清除這些業障,最好還是給自己定一個定課,比如每天誦大悲咒、或者心經,或者自己喜歡的或發願要每天讀誦的佛經。根據自己情況定一個每天都能堅持且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修行日課。平常做完日課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看看其他佛經或者聽聽善知識的講記。時間長了,業障會慢慢消除,心性上的光明和力量會越來越強,明顯的念頭會變的很清靜,心的定力也會越來越強,不容易被外境影響。平等心和慈悲心也會慢慢的自然生起。做定課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方法。寺廟裡的出家師父不管修什麼法門,每天的早晚課是不能少的,而且早晚課的內容千百年來都一樣,從出家那天就必須做早晚課,可見做定課的重要。


沒有既定之法,要說有也是局部範圍,大多是了解一下佛說的名詞名相然後一門深入,找比較有名的經書去看,能契入者則可以深入其中。最最關鍵的就是信,不信,任你通讀三藏十二部也不過是空中樓閣,一旦有信萬事畢矣!


初學佛法,第一要事是斷惡,不斷惡,所修善法都是有漏的,如竹籃打水。先斷五毒,在修行上當受五戒,並嚴謹持戒。

其實要想正規的修行佛法,必須到寺廟請出家師指導你修學,不可以自學,更不能到處打聽,這都是不如法的,一旦出了問題,沒人來負責。建議你到寺廟去請教學佛方法。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末學也是初學者,所以也為這個問題困擾了很久。

什麼是慈悲?什麼是心?把概念先搞清楚,然後才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慈,與樂,不給別人添煩惱,能給予別人快樂。

悲,拔苦,幫助別人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

心,念頭,就是我們現在的思想。

因此,慈悲心就是,樹立不給別人找麻煩並給予快樂、幫助別人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思想。

初學者能做到嗎?一次兩次可以,時時刻刻不能。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身有煩惱而不快樂、自身有問題而沒解決。

所以,對他人慈悲的前提條件是——對自己慈悲。

他長得好難看吶!

他做得不對。

他占我便宜。

這些就是我們的煩惱,來自我們的分別,來自我們的見解,來自我們的利益。

分別、我見、我所,這就是我們的根本問題,想辦法解決它。

解決了我們就快樂了,解決了自身的問題,才有能力和精力去幫助別人。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六祖慧能大師一句話就把我們問題的根源找到了。

我們的分別和見解來源就是,我們總是在看別人的過失,而不是看自己的過失。

看到了就說了,說了就辯論了,辯論了就吵了,吵了就罵了,罵了就打了。無論進行到哪一步,都是我們『看到別人過失』惹的禍。

不看別人的過失,這一切就都不會發生。不看別人的過失,才可能有時間來看自己的過失。修行啊,修誰的行?自己的嘛!不看別人的,才有時間看自己的。

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這就是幫助我們自身遠離辯論、爭吵、結怨仇等等一切和分別、見解有關的煩惱。

不看別人的過失,就是對自己的慈悲。

物質利益上的衝突怎樣解決呢?布施給予。

佛說捨得,舍掉了利益,自然就不會有利益上的煩惱。

好難啊!我可捨不得給別人,都給了別人我還怎麼活?

沒關係,佛知道我們捨不得。所以說了個方便法——分享。既然捨不得給別人,那和別人共享資源總可以吧?

不幹!我的就是我的!這是我辛辛苦苦賺來的,別人想用自己出力賺去。

好好好,佛說既然不肯與人分享,就再說一個方便法——不佔便宜。不肯與人分享,總不能要分享別人的吧?

如果不佔便宜也做不到,慈悲給予就不是空話的問題了,而是謊言!

物質利益上的修行底線——從不佔別人便宜開始,從不起占別人便宜的念頭開始。

見解上不見別人的過失,物質上不佔別人的便宜。這就是初學者的慈悲,對自己的慈悲。

知道自身煩惱問題的所在,從哪裡開始入手呢?——父母家人。

父母家人對我們有恩、有情、天天接觸,沒有比他們更好的修學對象了。

不見父母家人的過失,不想占父母家人的便宜。這個就是每個初學者的第一慈悲考場,第一張慈悲答卷,第一慈悲試煉所。

度眾生先從度自己開始,度眾生先從度父母家人開始。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父母家人,難道不是眾生嗎?不該度嗎?

至於題主的其他問題,都是第一個問題的擴展,都包涵在慈悲救度自己之中。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對於初學者沒什麼建議,下面是給你的建議。

六祖壇經: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 分割 ————————————

金剛經: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分割 ——————————————

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異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作是說:『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汝如是說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所應,宜速斷除;受、想、行、識非我所應,宜速斷除;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世尊,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者非汝所應,宜速斷除。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宜速斷除。斷除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找出家師傅請教。沒信心的話就熟讀楞嚴經,讀到後文解前文。楞嚴經是修行寶典。


推薦閱讀:

阿難多聞第一,辯才無礙,為何不能成就?
南傳弟子在知乎上放的佛經,為什麼更像心靈雞湯?
關於釋迦牟尼在涅槃前聽了魔王的話而流淚的典故出自何處?是否是後人杜撰而成?
知乎上的佛教徒相比基督徒而言,是否氣量狹小心胸狹窄?
佩戴楞嚴咒和念誦楞嚴咒的區別在哪?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