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衝鋒槍被發明出來後沒有順理成章發明出來突擊步槍?
突擊和衝鋒有什麼區別?——扯一波?——
無論是衝鋒槍還是突擊步槍都不是它們的本名,這都是翻譯們的惡趣味。
衝鋒槍本名叫亞機關槍、機關手槍;突擊步槍身份證上的名字叫機關手槍,設計者給他起的名字叫機關卡賓槍,元首賜名暴雨梨花槍(這完全是翻譯的惡趣味,Sturm的軍語意思是猛攻、衝擊、衝鋒。所以,如果你願意,把它叫做「衝鋒槍」也是完全可以的)。其實,衝鋒槍被發明出來也並不是為了衝鋒的。它長這樣。怎麼用呢?嗯,給偵察機做自衛武器。當然,樂觀的義大利人覺得給偵察機這麼個小水管,還不如拆了。呃,應該是長這樣
你看,這貨現在有點衝鋒槍的樣子了吧。沒錯,幾年後,它的後代長成了這樣。嗯,這就是衝鋒槍的故事。有個問題,這貨使用的Glisenti彈和派彈有什麼關係呢?
剛才說到Stg44的設計者給它取名叫機關卡賓槍來著,其實這個詞曾經很流行,流行的始祖就來源於它。看著不像?你這麼看就差不多了吧。下面改的就挺有樣子的了吧。這貨還是個半自動武器,但是使用的「卡賓彈」還是很接近中間威力彈的。雖然是半自動,不過法國佬定了一批覺得不錯,又加購了一批全自動改型。
應該說,這時候一個全新的槍械種類就誕生了。其實,法國人對輕武器的貢獻絕不止於此。這種東西,它也叫衝鋒槍啊。當然,某些知友會堅持「用手槍彈的都是衝鋒槍」這種理論;但同時又堅持Stg44所用的子彈叫手槍彈那是為了忽悠元首,人家那應該叫「中間威力彈」才是。根本不存在什麼「順理成章」,突擊步槍的出現和普及,是伴隨著戰場形態的變化出現的,而不是因為自動連發技術的出現。
先來看衝鋒槍。衝鋒槍從來就不是主戰兵器,二戰美英德的標準步兵班,都是1衝鋒槍+1機槍+步槍。蘇軍多點,兩支衝鋒槍。衝鋒槍通常是由班長掌握。
可以看出,這是針對衝鋒槍優缺點的最佳配備。衝鋒槍火力密度大,但射程不足。二戰步兵經常在200-500米左右就展開對射,衝鋒槍根本夠不著。
衝鋒槍的出現依賴自動射擊技術的進步,這沒毛病。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自動連發本身是有缺陷的。衝鋒槍對於步兵而言,是一種有益的搭配,而不是全面的進步。
簡單的說,就是衝鋒槍出現的時候,自動武器的優點尚不足以彌補在射程、精度上作出的犧牲。
再來看突擊步槍。二戰中後期,裝甲力量成為地面戰場的核心,同時空中力量得到極大的發展。帶來的變化就是:步兵的戰鬥形態發生根本的變化,從塹壕對射,逐步發展成機動野戰,步兵從戰場主力徹底淪為裝甲單位的附庸。
在這種條件下,步兵對於射程和精度的需求逐步降低,對於火力密度的需求則直線上升。突擊步槍的全面普及就順理成章了。
主要是後坐力問題,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都是一戰時期發展起來的
當時的半自動步槍(包括美國的勃朗寧自動步槍)使用全威力彈,結構複雜,一直推廣不開。半自動射擊射手都無法長久承擔或者掌握後坐力,別說全自動射擊了(不要把遊戲中的後坐力當作現實)。
衝鋒槍容易掌握後坐力是因為衝鋒槍用的是手槍彈。
二戰德軍FG42使用的也是7.92X57全威力彈,效果並不好,生產複雜造假貴。
直到MKb-42(H),也就是STG44的前身發明和使用了7.92X33短彈後,改變了後坐力難以控制的難題,讓步兵武器邁入了新時代。
其實衝鋒槍比自動步槍發明的晚。1900年的cei rigotti也可以自動發射,6.5x52也算後坐力勉強能控制。1907年的溫徹斯特m1907,動能2000j,類似於中間威力彈,雖然是圓頭彈,一戰時有連發版本。還有1916年的費德洛夫。這些都是比衝鋒槍早的。還有和mp18同時代的利貝羅勒自動步槍,也符合中間威力彈的設計。自動步槍很早就出現了,只是發展到實用性很晚。
1.自動原理的差異
衝鋒槍自動原理一般為自由槍機式(有沒有別的方式暫時不知情)。火藥燃氣直接作用於彈殼,進而推動包著彈殼底緣的槍機后座。所以說衝鋒槍簡單可靠不是蓋的。
自動步槍自動原理分導氣式和氣吹式(有沒有別的方式暫時不知情)。共同點在於都需要在槍管中分出一股火藥燃氣來推動槍機的后座。在此之前,槍機都是與槍膛緊密閉鎖。
可以看出,工藝難度,設計難度導氣式和氣吹式都非自由槍機式所比擬。
2.槍彈種類不同
槍的後坐力人能不能受得了是個大問題。衝鋒槍剛出世的時代,人們都用全威力彈,彈頭能飛兩公里殺人不是問題。不是還有傳說在阿富汗有個老農拿恩菲爾德打下阿帕奇嗎?這樣的子彈一旦裝在自動步槍上估計怎麼用雙手控制住都是大問題。這也是美軍為何把M14做成半自動原因之一。而這個矛盾終於在工程師將全威力彈進行縮減設計後得到了解決,沒記錯的話它應該是M1943彈吧???AK47的適配彈種。在此之前想要設計一款能手持連發的槍械,估計只能在威力不大的手槍彈上下功夫了吧???3.歷史環境
第一支衝鋒槍誕生於1914年。據說當年由於新式栓式步槍的應用使得槍彈消耗量快速上升,對後勤造成嚴重負擔,竟然產生在槍上設計限制裝彈速度的裝置限制士兵射速的做法。綜合來看自動武器是不太適合當時的戰場的,衝鋒槍已足夠,再設計一款能大量消耗彈藥的槍支顯然得不償失。運用導氣式和氣吹式兩種原理的自動步槍能不能用手槍彈呢???不太確定。不過手槍彈較小的裝藥量和較高的火藥燃速註定其威力較小且不能裝備在長槍管的槍支上。所以綜合來看當時無法研發出自動步槍幾乎是必然的。題主肯定不知道這貨,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俄國槍用的日本6.5毫米口徑,25發彈匣供彈,全重4.4公斤,注意,人家一戰就出來了,雖然只造了3000多,但是你可別忽視了,人家和mp18,湯姆遜是一個時代的。另外,用時期美國佬的勃朗寧m1918最開始設計是作為自動步槍,人手一把的,只不過太沉就當輕機槍用了。也就是說自動步槍或突擊步槍和衝鋒槍根本不是誰引導誰產生,武器設計師的理想永遠是更大的威力,更高的射速,全威力步槍彈要能在單兵武器上實現連發那是最好不過,可惜造出來的武器太沉,后座力太大,或者過於超前,彈藥不流行。別說衝鋒槍剛誕生的一戰了,看看50年後m14在越戰如何被攆下台就知道這路有多難走。於是武器設計師退而求其次,搞全自動發射手槍蛋的單兵武器,這下成了,衝鋒槍就出來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動步槍引導衝鋒槍更可信,步槍彈搞不成搞手槍彈嘛!後來德國人總算轉過了這個彎,老子步槍都能全自動了,還要啥全威力彈藥,截斷了吧!mp43出來了,而且能用了,蘇聯按照這個思路再改改工作方式,ak47出來了。不能光看武器出來的年代,還得看當時人的思維想法。
先看名字咯
衝鋒槍:英美:SMG sub-machinegun日本:短機関銃這2家定義是次機槍德國:MP Maschinenpistole毛子:PP Pistolet-Pulemyot法國:PM Pistolet-mitrailleur這3家的意思直譯是機關手槍海洋系的視角是這玩意首先是個自動武器,大陸系的視角是這玩意是個特殊的手槍(能連發的那種)
所以說中文的衝鋒槍(取意,衝鋒陷陣之槍)完全是出於國情的信達雅翻譯,實際上俗名「花機關」更符合原意。至於突擊步槍,真的你們別不信這是人家本名直譯
在用中間威力彈的AR出現前還有全威力彈的AR只是這個A不是Assault(突擊)而是Automatic,只是設計的時候是作為一種自動武器替換士兵手中的步槍,而實際情況因為造價和重量大多數時候是作為班用支援武器。我大BAR德三給傘兵配的FG-42(憋住,別吐槽大拐角握把)用有坂彈看下來效果最好但是,你個毛子怎麼就投敵了的菲德洛夫1916然後這幾把槍裡面,菲德洛夫連發手感最好(有坂彈裝葯少),但是有個通病,因為設計初衷是自動的步槍,所以沒有輕機槍的快換槍管設計,以至於即干不好輕機槍的支援活,當步槍帶又太重。既然重量(便攜性)和威力不可兼得,那就各降一點,全威力降成中間威力,這樣全槍重量也能控制在步槍的重量範圍。突擊步槍一開始的設計思想很明確,中間威力彈,200-300米輕機槍和衝鋒槍的火力空白區,可選射擊模式(semi-auto,auto),美國一直是全威力彈神教的,直到M14這吃老本小碧池不好用AR-15小三上位(在越南真TM好用,卡彈梗是因為亂換裝葯導致的,M855可是吃火炮裝葯的高檔貨)才修正過來。
StG-44的前身Mkb 42(H),意為Maschinenkarabiner,機關卡賓,然後元首那個中二病,看完演示感覺這是一種新槍型而且真TM好用,用老名太廢然後賜名Sturmgewehr 由德語的Sturm 和 gewehr(步槍)組成,然後Sturm是個雙關語,既有暴風雨之意又有突擊之意,想想風暴突擊兵(Sturmtruppen)吧,所以叫暴風雨步槍也沒毛病,恩信達雅一下——暴雨梨花槍。其實二戰美國也有機關卡賓哦(認真臉)
二戰美國的機關卡賓是那把M1卡賓坐,M2短桿型,30髮長彈匣,全自動射擊。配發軍官,坦克兵和其他非戰鬥人員。是卡賓槍中的豪傑。別被遊戲騙了,突擊步槍大多數時候是單發點射和3發點射,開全自動對抽只有貼臉的時候。摸著良心講是順理成章啊,機槍-&>衝鋒槍-&>自動步槍-&>突擊步槍-&>埋頭彈步槍-&>無殼彈步槍-&>金屬風暴-&>電磁步槍-&>定向能武器啊能量塊既是正義,要什麼火藥武器全自動步槍的設計和製造比衝鋒槍複雜多了,衝鋒槍那是什麼玩意,最簡單的自由槍機式,全靠槍機後坐力完成退殼裝填和擊發,傻子都能想到。
你要用在步槍上,那裝藥量還不得炸膛?臉都崩沒了。自動步槍的槍機必須有個鎖定和解鎖過程,保證子彈在離開槍口前,氣體不會從後面噴出來糊一臉。所以,衝鋒槍發明後,大家還是要繼續摸索步槍的自動原理,不能直接套用。至於突擊步槍,那就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槍可以快速改進迭代,制式子彈卻不能隨意換,有人說一戰時就出現各種短彈了,你看它們哪個大規模裝備了?德國從1934年就開始搞中間威力彈了,搞到仗都打完了才能部分裝備,換成是研製新槍用得了這麼久?美軍從bar到m14,德軍的fg42,都是寧可在槍上改來改去以接近突擊步槍的使用效果,也不想新搞一種子彈。衝鋒槍用的是早就有的手槍彈。
等同於現在「突擊步槍」/「自動步槍」/「風暴步槍」總之隨你怎麼叫步槍的定位的武器,要等尺寸和後坐力都小於當時列裝的全尺寸/全威力步槍彈的「中間尺寸/中間威力」彈比較靠譜了才算是靠譜,你弄個7.6254R或者30-06打全自動是要瘋啊……另外蹲戰壕里隔著幾百米鐵絲網對著biubiubiu的時候突擊/自動/風暴總之隨你怎麼叫步槍的意義相比半自動來說也沒那麼大……舉個典型例子,9毫米派彈為什麼這麼多年一直不換?很簡單,槍好換,子彈那麼多的儲備量不是說換就換的,你新式的AR(自動步槍)出來,子彈沒有怎麼辦?
其次,二戰之後,裝甲兵、飛機成為戰場上主要火力輸出單位,步兵更多的是配合裝甲部隊作戰、作戰距離早就不是一戰時期壕塹戰的距離了,這時候火力的重要性就高出射擊距離了,不過與之相伴的就是各種sharp shooter(非sniper)的出現,伴隨著普通的步兵班承擔一種中距火力輸出的角色(類似於迷你炮兵)
因為中間型彈藥沒有產生。中間型彈藥最早在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之母上使用。減少了步槍子彈的裝藥量,使全自動射擊產生的後坐力可以承受,以及全槍重量大幅減少,且能保證衝鋒槍達不到的200到600的射程和精度(這就是為什麼衝鋒槍用手槍子彈,當然因此射程,殺傷都無法保證。此外美國勃朗寧輕機槍本作為全自動步槍研製,但仍使用步槍子彈,出於以上原因最後加上腳架成為輕機槍,最後軍方降低要求促成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誕生)
等等,我是不是進了一個沒有突擊步槍的假世界
槍的發展看子彈啊,全威力彈勁太大了。
在那個時候大家都還在用全威力彈 栓動或半自動
用屁股想問題的"大佬們"覺著這個就足夠了哪怕衝鋒槍也是掙扎了很久才大批量列裝直到某個點 被打疼了戰損上去了 才會開始想辦法開始找有辦法的戰爭的整個歷史和軍事思想也沒到那個位置當然沒有 革命性的玩意兒 哪有那麼簡單說有就有的 都是被逼的萬一一步邁大了呢再補兩句一 這兩個東西 沒有順理成章之說 二 看歷史的時候不要用上帝視角謝謝推薦閱讀:
※法國在軍事科技上有哪些首創,或者重大發明?
※海灣戰爭時伊拉克的共和國衛隊跟當時解放軍比怎麼樣(主要裝備方面)。。跟現在解放軍陸軍比怎麼樣?
※戰鬥機格鬥時為什麼發射導彈都是向前發射,能不能設計成向後方發射?
※戰鬥機被格鬥彈鎖定了怎麼辦?是一定擺脫不了嗎?
※既然我國的殲20瞄準F22去的,為何從外觀上看如此的傻大笨粗,是什麼技術和理念制約了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