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將中文名用漢語拼音轉寫為拉丁字母時要去掉聲調?

日常生活中去掉,似乎很正常。但是在嚴肅的地方貌似也是不加的,這是為什麼呢?外交部對此有什麼規定嗎?

對比(以下 path 是在 https://en.wikipedia.org 上的):

/wiki/Jerzy_?o?

/wiki/Pál_Turán

/wiki/Paul_Erd?s

/wiki/Endre_Szemerédi

/wiki/Jean-Louis_Colliot-Thélène

/wiki/George_Pólya

/wiki/Yitang_Zhang

/wiki/Wang_Jianlin


嚴格來說,「將中文名用漢語拼音轉寫為拉丁字母」時並不去掉聲調符號,因為漢語拼音的標準形式是帶聲調符號的而轉寫到漢語拼音就已經是拉丁字母了——不帶聲調符號拼寫的是從漢語拼音標準形式進一步為具體用途而簡化的結果。

比如在英語環境里大家都不寫聲調符號,這應該主要是因為漢語沒有正式的拉丁字母書寫系統。

漢語拼音只是個將漢字按普通話讀音轉寫為通用拉丁字母表述的中介,不是起點(語言自身的正式書寫系統)也不是終點(英語日常讀寫允許的拉丁字母)。

語言對外來特殊字母的容忍是有限的。

最寬容的情況往往在於外來人名原本就用這套文字,比如冰島語的人名在英語語境里常常能看到連 Tt 和 De 都保留。但越南語那樣基本也就放棄了……

而保留漢語拼音的聲調符號對英語使用者就沒什麼意思了,費這麼大勁依舊寫的不是原版人名而且也讀不出來聲調。日語人名的一些精確轉寫中一樣會有變音符號,但在英語環境里也是不寫了。

你會發現越臨時的轉寫越容易帶有精確的變音符號和特殊字母,但常見的人名往往就會傾向於簡化了。這樣標準不一的拼寫也帶來麻煩。

人名的拉丁化是為了方便用拉丁字母的人啊,否則就直接寫原文好了。


簡單地說,因為老外看不懂,聲調對他們來說就是異次元空間產物,而且一般來說不用漢字的情況都是一些國際場合,就更沒有必要了……

當然樓上的回答都很好。


根據《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6.5.4:「在某些場合,專有名詞的拼寫,也可不標聲調。」

漢語拼音字母中附加的調號表示的是不同的聲調。而其他語言中的附加符號的字母通常代表的是不同的發音。二者所表示的內容不一樣,並且聲調在其他大部分語言中沒有像漢語那麼高的地位,在外文里使用漢語拼音音譯詞語時,自然就不需要刻意標調了。

=====擴展=====

不過,漢語拼音字母的附加符號不只有聲調符號:ü 和 ê 的符號在拼寫中是不應省略的。這兩個字母表示的發音與 u 和 e 不一樣。

ê 極其罕見,此次不表,更多的問題在 ü 上。

雖然《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規定可以用 yu 來替代 ü,但這只是極端條件下的權宜之計,能別用就別用,因為它與漢語拼音的隔音規則有衝突。

(另外,用 v 來代替 ü 是絕對錯誤的。)

參考: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http://www.moe.gov.cn/s78/A19/yxs_left/moe_810/s230/201001/t20100115_75607.html


英文世界太霸道,人家根本不認聲調符號,在外國網站上填寫加上聲調符號的漢語拼音,結果就是亂碼


轉寫的精確度需求不同而已,別的語言也有這樣的情況。

比如波蘭語,英格蘭的波蘭裔後衛Jagielka名字里那個l實際上是L一杠,但是放在英語使用環境下就沒人管了。

比如日語,不嚴謹的情況下ゆう會直接寫作Yu,但是正常來說應該是yuu或者yū。

足球經理里中國球員的名字有的有音調有的沒有,這個可能是他們把覺得和英語音調不同的都標出來了。


用拉丁字寫漢語…其實是有附加符號的


你不去掉,放到英文環境中也會被去掉,英文中有附加符號的外國名字,一般也是英文中本來就有的,或歷史上存在的附加符號,即使這樣很多情況下也還是會被去掉,變成標準拉丁字母,例子就是越南語人名在英文中的轉寫,法語名字有時候也會去掉附加符號。而漢語拼音這一套符號完全是重新定義的東西,只針對漢語,加進去只會增加誤解,而且很難輸入,如果拼音的應用場合是針對外國人的,而不是注音,那麼就應該用最方便的方式,而不是人為製造麻煩。無論如何,拼音也只是漢語的拉丁化方案而不是標準書寫系統,名字的漢語原文永遠是漢字。


聲調是中國特有


推薦閱讀:

你們思考時腦海里的「聲音」說的什麼語言?
有哪些老一輩的俗語至今已經不適用了?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拼音 | 漢語 | 漢字標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