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理財是什麼
如題,一起來簡短地談論一下理財規劃
我不懂理財,甚至很多年間對於金融都很排斥,覺得太複雜,後來才意識到很多事情我們不一定要理解得很深,但一定要明白其基本的原理。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前的金融業其實是一個極度信息不對稱的行業,很多時候你所認為的收益、風險和行業內的觀點完全指的是兩件事。因此在我看來,理財不光是搞明白自己對風險的認知和收益的預期,最好是搞明白金融業的花花腸子,免得被「理財師」蒙蔽(被股評師蒙蔽不是信息不對稱,屬於另一個話題)。
也因此,我對於互聯網金融報以較大期望,因為至少有人開始願意把運作的機制透明出來,而不是利用其來佔便宜。
說個再小不過的細節,我們都知道基金管理費,比如每年1.5%,就是說基金每年收取總資產的1.5%做為管理費,這已經算少的了。但你去買水果,攤販決不會說」我要收你流動資產的0.01%做為買水果的費用」。你也決不會接受這種收費。為什麼我的資產要讓你收一個百分比?我要水果,我就是付出一些費用買這些東西。
同樣的,投資人買基金是為了」獲利」。所以比較正確一點的看法是,你花了多少錢買到這些獲利。如果基金某年的獲利是5%,你付出1.5%的費用得到這樣的獲利。事實上,你將獲利的1.5/5做為成本支出。事實上是高達30%的費用支出。
而更正確的觀點應該是,由於投資人可以花費很低的成本取得市場回報,比如費率很低的指數基金,就可以讓你獲得股市的整體回報率。所以我們花錢請主動投資的基金經理做什麼?並不是有回報就好,按照市場來獲得回報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就可以了。
假如這個經理可以交出2%勝過市場的回報,你為了這個超額回報交出了1.5%的費用,你的費用比實際上是高達1.5/2,等於是75%。這個經理的2%超額回報在扣除掉1.5%的費用後,會只勝過市場0.5%。
這還是比較好的情況,由於大多主動投資的經理會落後市場,所以大多主動經理人替投資人拿到落後市場的成績,然後還跟你收費。
這叫什麼?這叫花錢拿不到貨。在電商購物這叫欺騙,在實體店鋪這叫黑店。然而在資產管理行業,這叫常規。
為什麼會成為」常規」,正是因為一開始說的信息不對稱,投資人只會用總資產百分比看費用,以為費用很低。他完全不知道要和指數對比的概念。
專業的資產管理從業者也不會教投資人這些基本知識,他們也絕不會告訴你前面這種,完全合理且正確的計算方法。他們只會把重點放在表面看起來很重要的國家大勢,或是列出各種排行和獎項,甚至花大錢做廣告告訴你「輕鬆理財」。
金融行業並不是完全以投資人的福利為考慮,而是以從業者的獲利為標杆,並且它的成功之處在於,身處其中的投資人還點頭稱是,完全不知道自己面臨的剝削。
所以在我看來,從來就沒有「輕鬆理財」,貪念越強,越是他人的囊中物。放下幻想,儘可能去了解更多,才能真正控制;或者乾脆尋求一個最為清晰理解但也不容易發橫財的方式。理財,就是打理錢財。
理財的目的,是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保值」就是指能對抗通貨膨脹帶來的貶值影響。增值就是指能夠享受經濟增長的紅利,讓自己的財富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以免讓自己的相對位置下滑。理財的期限,一般指至少5年以上。因為金融市場是隨時波動的,時間越短,越沒有規律性,時間越長,越能夠回歸到每個類別金融產品的規律值。例如,股票市場雖然經常會大起大落,但如果以10年作為期限,股票指數的複合年化收益率一般在8%左右。中國經濟處在快速上升期,收益率更高點,能到10%左右。如果想通過短期的操作,來賺到大幅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那就叫做投資。理財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市場是不可戰勝的,所以不追求擇時擇券,不追求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短期的操作,只有一種情況,能被稱作理財,那就是選擇短期波動小的品種,例如:貨幣基金。如果你有一筆會閑置1年的資金想理財,那買貨幣基金就行了。如果這筆資金會閑置3年,那就可以適當的配置一些債券型基金。所以,理財的完整定義應該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資產在長期實現保值增值。
理財的方法可繁可簡,最簡單的操作就是:將閑置資金平分成50:50的兩份,一份買股票指數基金,一份買債券指數基金,然後每年末調整根據各自的漲跌,再賣出或買入,將比例調回50:50。這樣簡單的操作,就能讓你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並且在長期打敗絕大多數用各種複雜方法投資的專業人士。
50:50隻是一個中間值,如果你想承受更高風險以獲取更高收益,那可以提高股票指數基金的比例,如果你想承受更低點的風險,那可以提高債券指數基金的比例。當然,別忘了前提:長期。如果是短期理財的話,買貨幣基金就行了。接下來,給感興趣的理財者說一下進階版的理財原理和方法。
理財的方法,其實就是對收益、風險和流動性的管理方法。
1、管理收益對收益的管理,包括兩個維度:1)收益是否能夠對抗通貨膨脹,2)收益是否跟上了經濟增長的速度。第一個維度,對抗通貨膨脹。主要通過配置抗通脹較好的資產品種來實現。抗通脹較好的資產品種是指價格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上漲的資產品種,具體包括股票、不動產、黃金。這裡不得不專門說一下不動產,中國最近十幾年房價上漲得特別厲害,買房能夠獲得遠超過通貨膨脹的收益,那是因為處在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中,對房子的需求量快速增大,造成市場供不應求,所以房價才會上漲那麼快。但在較為成熟的經濟體中,供求總體上處在動態平衡的狀態,房地產的上漲幅度基本和通貨膨脹一致,低於股票市場的總體收益。黃金的表現也和房地產類似。第二個維度,跟上經濟增長的速度。
主要是通過配置股票、PE等權益類品種。權益類品種的收益表現會非常好地體現出經濟增長的紅利。在中國,很多人談股色變,因為被坑得實在太慘了。但說實話,這不能怪股票市場,只能怪自己的心態和方法不對。我們公司統計過從2006年初到2015年底10年間上證指數的表現,結果發現,雖然股市在這10年中經過了2007年和2015年兩次大的牛熊交替,上證指數卻實現了12%的複合年收益率。其他研究人員也分析過其他時間段以及中國股市開市以來大盤指數的表現情況,發現通過股票市場實現10%的收益的概率非常之高。為什麼大多數人反倒還虧錢了呢,下文「管理風險」部分會分析。2、管理風險
對風險的管理,也包括兩個維度:1)避免選錯品種,2)避免選錯時間。第一個維度,避免選錯品種。
理財的做法是:不選擇具體的單個證券,例如哪支股票,而是選擇資產類別,例如股票還是債券,然後配置能夠代表這個類別的指數基金,例如配置滬深300指數基金來作為對股票類資產的持有。因為指數包含多個具體的單個證券,所以能起到分散投資的作用,從而使得該部分配置的收益和風險與該資產類別一致,避免了選錯單個證券所帶來的額外風險。分散投資不僅指同一個資產類別內的分散,也包括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之間分散。因為不同的資產類別風險特點也是不一樣的,通過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之間分散,可以降低某一種資產類別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而且不同的資產類別之間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性,例如股票牛市的時候,債券在很大可能性上就會處在熊市,所以科學的分散投資還能夠利用不同資產類別之間的負相關性來平滑整個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大家都明白「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的道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道理都是適用的,但也有例外。例如,股票的風險高於債券,當你在股票和債券之間配置時,隨著股票的配置比例升高,投資組合的總體風險會增加,當然,收益也會增加。但是,國外有人做過研究,在股票的比例從0%增加到15%的過程中,投資組合的收益確實在增加,但風險卻在減小,從而出現更低風險、更高收益這一「違背」金融市場規律的現象。這就是因為股票和債券之間的負相關性的影響。所以,結論建議便是:再保守的理財者,也要配置少量的股票類資產。第二個維度,避免選錯時間。
理財的做法是:不選擇具體的建倉/加倉時間,而是在一段時間內,逐步買入,通過時間上的分散來降低不恰當時機的負面影響,這種做法也叫做「梯度建倉」。大家所知道的「基金定投」,其實就是一種「梯度建倉」的做法。中國之所以很多人都在股市裡賠了錢,主要原因就是選錯了時間。其實,建倉的時間最好是在熊市期間,而牛市期間建倉的風險則非常高,牛市越往後持續,風險就越高。但是,熊市的時候往往是沒人買股票,牛市來了看到別人賺錢了,才有很多人跳進去,牛市越往後持續,一些本來在觀望狀態的人也跳進去了。然而,諺語說:「樹長不到天上去」,有漲必然有跌,牛市總有結束的那一天,接下來肯定會有一波大的下跌。越在後面進入的,建倉成本越高,下跌時的損失也就越大。雖然每次牛市時,很多評論家都會說這次的牛市和以前不一樣,並舉出了各種證據,發明了各種解釋這次牛市的新概念,例如「改革牛」,但結果來看,這次的牛市和以前就是一樣的,牛市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所以對於長期理財的人來說,牛市反倒是應該迴避的,因為你又不是短期要賣出,就算短期內漲到了很高的點,對你來說也沒有意義。萬一你運氣不好,剛好在最高點進入,那麼就算持有10年,收益也會為負。例如在2007年6000點進入股市的那批人,現在10年過去了,也沒漲回到6000點。3、管理流動性
流動性的管理也可以分為兩個維度:1)資產變現的難易,2)資產價格的波動。第一個維度,資產變現的難易。
這一點很多理財者都會注意到。股票、債券等交易活躍的產品是比較容易變現的,而PE、VC等沒有公開交易場所或雖然有公開交易場所,但交易不活躍的資產品種(例如新三板股權)是比較難變現的。第二個維度,資產價格的波動。這是很多理財者在考慮流動性時會忽略的。在理財中,流動性好的產品一般是用來滿足現金管理的需求,所以不僅僅指變現的難易程度,還指資產價格的波動幅度較小。以股票為例,雖然很容易賣出,但很少有人會用股票用來滿足現金需求。因為股票的價格波動幅度會很大,可能你需要用現金的時候,剛好處在價格低點,10萬塊買入的股票只能變現8萬,就不合算了。所以,理財時一般用貨幣基金來滿足流動性需求,因為貨幣基金的價格波動性很小,出現虧損的現象微乎其微。活期存款也是一種選擇,但收益太低。對於部分特殊人群,例如退休人群,可能會通過配置債券來滿足流動性需求,因為債券有固定的付息時間,退休人群可以將利息作為日常開支所需,能夠不受債券本身價格波動的影響。講完了管理收益、管理風險和管理流動性的原理,接下來講方法。
理財的方法核心只有一點:合理配置不同資產類別的比例。1991年,加里·布林森、論道夫·胡德和吉爾伯特·比鮑爾通過研究發現,從長遠來看,一個投資組合90%以上的收益都是由其資產配置的類別比例決定的,具體單個證券和買賣時機的選擇對投資組合最終受益的影響不足10%。中國情況有一定特殊性,資產類別的影響可能達不到90%,但特殊性的影響也沒那麼大,「資產類別配置比例決定理財結果」這一結論仍然可以當作理財的準則。如何合理的配置不同資產類別的比例呢?
首先,最主要的兩種資產類別就是:1)股票類,2)債券類。股票類包括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債券類包括債券和債券型基金。以中間值50:50作為參考值,然後根據個人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適當調整。有一個簡單的調整方法,叫做「100-N」,N代表你現在的年齡,用100減去你的年齡,就是你應該配置的股票的比例。例如,如果你現在30歲,那麼就應該配置「100-30=70」,即70%的股票。這也叫「生命周期投資法」。但這也只是一個參考值,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如果你現在30歲,但兩年後要換房,那麼配置70%的股票顯然是不合適的。
然後,根據你的流動性需求、資產數量和特殊偏好,加入其他的資產類別。例如你可以加入10%的現金類資產(貨幣基金)、20%的另類資產(PE、VC、不動產等)。那你的資產配置類別可能就會變成10:35:35:20了。選定了資產配置比例後,再選擇能夠代表該類資產的指數基金或代表性資產進行持有。在發達國家,房地產也有相應的指數基金,但中國目前還沒有。以前,全國房地產一片普漲的情況下,不管買哪裡的房地產都能享受增值,現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分化。買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可能沒有上漲空間,買一線城市的房子,上漲空間大,但也可能泡沫太嚴重有破裂的風險。所以,我們的建議是:不要看以前炒房的人賺大錢了,所以自己也把大部分資產都配置到房地產上。在持有投資組合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市場行情調整呢?
美林公司曾經提出過一個「美林投資時鐘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時期,會有某類資產具有明顯的超額收益,如果能夠根據經濟周期的變化來調整資產類別的比例,那麼就能明顯提高投資組合的收益。不過,對於這個方法,我們不推薦。原因並不是說不存在具有超額收益的資產類別,而是根本無法準確地判斷經濟周期變化的具體時間,如果聯經濟周期變化的具體時間無法準確預測,那麼如何來準確地根據經濟周期變化來調整資產類別的比例呢?在這裡,我們推薦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固定資產比例法。這種方法其實在前面也提到過。假設只有股票和債券兩種資產類別,一開始的比例50:50,一年後,股票漲了、債券跌了,於是兩種資產類別的比例變成了60:40,那就賣掉部分股票、買入債券,讓比例重回50:50。這種方法其實是一種被動的低買高賣的做法,從長期來說,風險收益的綜合結果(夏普比率)比不做調整要高。原理和方法都講了,怎麼執行?國內並沒有很好的提供純正的理財服務的理財機構。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財服務都帶有較大的偏向性,因為他們不僅提供理財服務,自己還提供金融產品,所以難以保證客觀。在目前的情況下,理財用戶的執行主要還是靠自己,簡單的按照下面的三步法來執行:
1)確定資產類別配置比例;2)選定代表資產類別的指數或代表性資產;3)根據固定資產比例法來調整。1、理財不等於投資
2、投資才願意承擔風險,理財天然厭惡風險
3、理財是跑贏通貨膨脹焦慮症
4、通貨膨脹是政府和主流經濟學家主觀造成的
5、政府教育人民理財又剪一次羊毛(為什麼我說了「又」)
理財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合理管理自身財務資源的一個過程。這是對自己現金流的一個管理,使得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能實現穩步和持續的增值,最終的目的是實現財務自由。
實現財務自由就是能夠應對人生不同時期的生活需求:
1、 應對家庭緊急支出的需求。任何人和家庭都有意外的支出,例如突然生病了或者暫時性的失業造成的收入中斷等。所以建立家庭的應急基金是有必要的。
2、 應對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需要。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這方面的負擔。
3、 應對養老、子女教育、子女結婚、贍養父母的需要。
4、 應對財產傳承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後會生活得很好,希望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後能夠給子女留下一定數量的資產,讓他們的生活更富足。但因為遺產稅的緣故,所以這個財產數量會有所減少,所以很多人通過人壽保險來規避。
家庭理財其實就是在合理消費的基礎上,科學地分配家庭儲存下來的財產,通過綜合運用儲蓄、債券、基金、股票、保險、房地產、黃金等理財工具,實現家庭資產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其中,保險在理財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保障型保險可以提供風險保障(保險事故賠償),儲蓄型保險可以提供生存保障(養老金、子女教育金和子女婚嫁金、財產傳承、資產保全),投資性保險(投資基金)可以帶來資產的增值。
一輩子的收支平衡,實現人生各個階段的財務目標。
理財就是合理分配資源,最終目的是提早實現財富自由。理財:日常生活開銷,孩子教育金,房貸車貸等留下來的錢再去做投資。理財是沒有風險的,安全的,保本的理財的一個中心,三個基點:1、以管錢為中心:管好你現在和未來的現金流2、以攢錢為起點 一定要強迫儲蓄3、以生錢為重點 應急的錢,保命的錢,閑錢投資 不等於理財,理財包含投資。投資講究的是項目的選擇。
「好習慣是人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的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這句話也形象的說明理財習慣的重要性,好的理財習慣會讓一個人、一個家庭受益終身。短期看,幫助我們優化消費,避免浪費,積攢本金,長期看,協助我們戰勝通貨膨脹,讓資產保值升值,最終實現財富自由。理財就是如何管理你的資產,來讓你和子女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然後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盲目理財,別人買股票我也買,別人買黃金我也買,一股腦的跟風式。所以樓主拿出來的理財金字塔很重要,有規劃有邏輯性地理財,你的財才會越理約好。
一個人的成長,是將自己的能力變現為收入,進而固化為資產的過程。
總的來看,打磨自己的技能,才是源頭活水,人自身的能力積累與應用,才是不竭的金礦。
理財,後端的將收入的現金形式,轉變為其他多樣形式的過程。這一轉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抵禦通脹,也為了找尋那些錢能自己生錢的生息資產。
具體地,對於轉變之後的財富的形式,也即每一個拗口的概念,要有自己的琢磨與理解。比如,股票是什麼?保險,又是什麼?理財其實就是一種習慣,將你的金錢進行資源配置,優化,量化,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可持續發展
先有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