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面放開人口的自由流動,超大城市(北上廣深)的人口趨勢將會怎樣?

因為特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巨大,所以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限制人口流入。姑且不論這些措施是否適當或者有用。假如特大城市(假設北京)完全放開人口限制,會發生什麼情況?人口會增加?增加多少?會有5000萬甚至一億人口的超超大城市(類似超超新星)出現嗎?人口將會是一直緩慢增加還是會出現一個峰值之後下降?這個問題有沒有人研究過?不知道可不可以數學建模…

這個假設有兩個前提條件:

1.中國總人口保持不變,年齡結構也不變。假定為14億。

2.全國人口無限制自由流動,所有地區政策完全相同。

我邀請的15位都是知乎大神,希望能對我的問題感興趣,不吝賜教!


還是開門見山的擺結論。雖然我國人民很嚮往北上廣,但人民並不是傻子。所以無論是遷徙還是工作性質的臨時改變居住地都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的。

如果完全放開人口流動,考慮到具體的城市管理問題,那麼可以理解為戶口制度改為長久居住既落戶的模式。

那麼首先的影響是對現有常住人口城市居民地位的肯定。所以,北上廣的戶籍人口會增長到常住人口的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國人的內心預期肯定是猜測北上廣房價高漲,從而減低了遷徙慾望。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將會急速吸收縣城、鄉鎮人口,這個幅度將遠遠快於北上廣吸納人口,當然是指比例上。

縣作為一個管理區域的「面狀」行政區未來很可能變成一個「點狀」的概念,因為大部分人口將快速流失,比起北上廣,相聚一百公里以內的地級市市區也有很大吸引力。

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將成為兩個抽水機,開始抽取全國的人口儲備。長久來看,上海人口峰值會達到五千萬,這是一個有利於城市發展的人口數值。由於嚴重的超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一個城市要想不衰落只能玩命吸引人口。未來這些現實必然撬動戶口制度。


結果顯而易見,印度的幾個大城市,巴西的幾個大城市都是我們的樣板


如果有一個行業,全國有一半人在做,你覺得會賺錢嗎?如果有九成的人在做同一個行業,這個行業有利潤嗎?

沒錯,這個行業就是農業。

我們的日常理解,農民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身份,終身不變的職業。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人為的行業隔離。為什麼農民那麼窮?因為那麼多人擠在一個行業里,僧多肉少啊。

馬克思說隨著科技的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會提高,用人話說就是一個行業內,科技越進步用的人越少。

人口流動實際上正在扭轉這種情況,直到農業人口降到一個普通行業所需要的那麼多人為止。隨著農村人口降低,收入增加,直到城鄉差異消失為止。比如韓國一共5000萬人口,其中首爾就有1000萬,然而韓國不止一座城市。

所以一旦開放流動必然是農民更加容易的轉化為市民。

其實就流動而言,中國已經做到了,只不過流動人口無法落戶。無法享受本地的待遇,特別是教育資源。


首先,先說你提到的假設「全面放開人口的自由流動」,這個假設需要界定。因為如果是短期的人口流動,目前在中國基本上是自由的,比如你喜歡旅遊的話,你可以去中國任何一個地方沒有限制,除了港澳台和一些邊境或軍事敏感地區。如果你界定的人口流動是永久或長期的移民或人口流動,那確實目前在中國有限制,因為目前就業和公共服務是和戶籍掛鉤,一線城市還有更多的限制政策。戶籍制在全國主要的大城市基本是相同的,將就業和公共服務與戶口所在地聯繫起來。所以目前中國要實現真正的人口自由流動必須取消戶籍制。取消戶籍制帶來的最大影響有兩方面:就業和子女教育。因為一線城市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教育資源,取消戶籍制確實會吸引不少人口流入。但考慮到目前北上廣深城市提供的就業機會和教育資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不增加公共服務投入和經濟產業沒有出現爆炸性增長的前提下,事實上北上廣深最終能夠吸納的人口數也是有限的,另外人口的流動還要考慮經濟成本問題(房租、房價等),而北上廣深的就業層次、就業競爭也最高。目前北上廣深人口的有序增長除了有以戶籍製為基礎的社會管理機制有關,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中國製造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流動人口分散在了長三角、珠三角一帶的二線、三線城市,以及各省市的大城市,而不是像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找不到工作的年青人大量湧入大城市。只要中國的產業經濟能夠保持合理持續的增長,人口流動就不會完全集中到一線城市。這樣即使全面放開人口的自由流動影響也十分有限,一線城市主要吸納的還是數量相對較少的高技能人才,自然條件較好的上海、廣州有可能在未來20年達到4000-5000萬規模,北京、深圳有可能達到3000-4000萬規模。PS:目前北京、上海的人口規劃就是一個笑話。


中國一線城市的大小和中國的人口體量是極其不匹配的

根源就在於土地的非市場化、政府嚴控土地供給、極度壓縮生存空間的趕人策略

如下圖所示,全球各都市區的人口

1.2億人口的日本,近1/3人口生活在1.3萬km^的一都三縣

5000萬人口的韓國,近一半人生活在1.2萬km^2的首都圈

北京1.6萬km^2,人口還不如這倆鄰居,同樣的,也不如雅加達、德里、馬尼拉

ps:只算平原面積,北京和東京一都三縣類似,大於首爾

以中國的人口,應該是需要有3個至少東京大小的都市(單一連綿都市,不是不連綿的都市圈)

六七千萬人口的省份,省會人口應該普遍大於1500萬

三四千萬人口的省份,省會人口應該普遍大於800-1000萬

2003-4年前,沒有耕地紅線和土地招拍掛制度,一線城市幾乎是隨著市場需求野蠻生長,市區急速擴大,新房遍地(cctv2曾長期報道北京「鬼城」)

耕地紅線和招拍掛之後,一線城市的生存空間就被鎖死了,並且未來繼續鎖死

ps:

1、如果質疑佔用耕地:

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是農村居民點的30%不到,與其讓農民工在大城市賺了錢回老家建沒人住的鋼筋水泥大獨棟,不如就近居住,更集約用地。(中國的9億農村戶口居民可是大部分都是高佔地的大獨棟)

2、如果質疑水資源:

華北平原耕地用水佔80%,同面積的生活區比耕地節水。河北幾百萬人口的地級市,因為農田比北京多,耗水量不少是高於北京。北京在耕地紅線前,年用水量從40多億噸降低到35億噸,耕地紅先後一直橫盤到現在。

最後,推薦一篇我的文章:

生存空間零和競賽,一線居民苦難行軍


屆時,中國將分別在北、東、南形成三個超級城市(圈)。


首樓引用 @chenqin 的回答,雖然陳老師的答案我是必看的,但對這個回答我有保留

我國人口預計 15 年內是會逐漸分散在大中小城市,還是繼續向大城市集中?我們應留在大城市發展嗎?

1. 首先提到Zipf法則,且不說這種經驗式子(甚至連經驗公式都不算,只能說是一個觀察)能不能隨便拿來指導城市規劃,中國做出來的圖的確顯示大城市有偏離,但這不代表要一味地擴大北上廣深幾個城市,多把幾個二三線城市建成1.2000萬人口的大城市,照樣可以符合Zipf法則,這比被北上廣深建成5000萬以上的城市,方便多了

2. 他的答案提到了Au和Henderson的研究Are Chinese Cities Too Small?發現,中國的人均製造業增加值和城市規模間存在一條倒U型曲線,即每個城市按照其稟賦,存在一個「最優規模」。以每個城市的最優規模計算,中國有51%到62%的城市都規模過小,其結果是損失了平均產出的17%。有四分之一的城市損失了25%到70%的平均產出。

但該文章同樣指出,過小不好,過大照樣不好,對於中國,高度被青睞的城市,根據不同的演算法,有1%-6%的城市是人口規模顯著過大的,因此損失了人均產出的,那這1%-6%的城市,也就是2-12個是哪些,那還用說么,所以根據該文章,北上廣深很大可能是因為人口過多損失了人均產出的

3. 至於說大城市由於公交的緣故,更環保,這就是明顯扯淡。那個研究是針對國外的城市,而且是以人口密度計算的。具體到中國:

中國無論什麼城市,公交和人口密度區別很大嗎?以下可以看市轄區人口密度,北京不過是全國中流水平,比石家莊都差得遠,陽泉(就是大劉待的那個市)水平,有什麼資格說更環保?

不妨用人均擁有汽車量、以及平均使用時長來看哪個城市人均排放高,那就北京的擁車數和擁堵情況,顯然人均排放是比中小城市高的,談不上環保。就個人而言,深圳廣州還好,上海、特別是北京的居民,能說自己生活的空氣好?這不符合觀感吧

2014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地級市行政區域土地面積及人口密度_百度文庫

4. 我另外提一點,可能廣州上海還好一點,北京深圳真的有承載5000萬人的能力么?不說擁堵之類的問題,北京光現在加南水北調水都不夠用了,地下水都抽到沉降了,人口再翻個幾番,你開玩笑嗎?衛星城也不行,照樣也要用水啊。但現在年輕人還在不斷的要進來,綜上來看,人進來並不是北京人越多越有效率,生活越環保舒服,而是它壟斷了那麼多教育醫療央企資源,北京的稟賦不適合做超大城市,就應當分散它所佔有的資源,以使這些資源被更有效率的利用

至於深圳,主要是地不夠用,不過它做的比較好,已經有大量產業被疏散了

相關:在京王德彪,準備逃離帝都了,經濟類話題的愛好者,非專業人士,但我老婆讀的經濟類博士,寫論文數據處理很多是我做的,我是理工科博士,數據處理做的也不少,經濟類文章至少讀一讀大意還是能懂


數據帝 @chenqin 給出過很好的回答了:我國人口預計 15 年內是會逐漸分散在大中小城市,還是繼續向大城市集中?我們應留在大城市發展嗎?

簡而言之:

城市人口分布應該符合 Zipf 法則。

我國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符合這一法則,更大的城市則不符合,因為大城市的人口被人為壓低了。

如果自由放開,大城市人口會增長,直到符合 Zipf 法則。


領導總是喜歡把老百姓當蠢豬,

關鍵有一部分老百姓還認為自己真是蠢豬。

最可恨的是有些蠢豬認為自己不是蠢豬。別人才是。


1、中國目前的人口分布本質上是錯配的,不僅是人口,中國的土地、資本、公共資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錯配,而且這些錯配的影響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限制一線城市繼續增長的不僅僅是戶籍政策,還有高房價,北京深圳現在房子已經到了買不起的程度,沒房子你在北京能呆一輩子么,而一線城市高房價最關鍵的原因是土地的低供給和公共資源的過度集中。所以,即使放開戶籍制度的限制,一線城市的人口可能還是達不到最優,也不會滿足zipf法則。

2、從理論來看,一個城市的最優規模取決於聚集經濟的好處和擁擠的負外部性的壞處的trade-off,比如地鐵等軌道交通可以通過降低擁堵等提高城市的最優規模,而人們對於環境訴求的增加無疑降低了人們繼續留在北京等大城市的意願。所以,一個城市的最優規模不是一塵不變的。

3、從根本上來看,城市應該變得更大,從而發揮其聚集經濟的好處,大家說的5000w什麼能實現的話固然是好事,當然,能不能達到這個水平取決於是否能解決一系列負外部性問題。以及在中國,政府政策導向很重要,按目前的趨勢,難!北京的戶口一年比一年緊張,說明政府不希望讓北京更大,除了戶口外,很多政策都讓一線城市變得不友好。且不說政府想的對不對,一線城市的原住民(既得利益者)同不同意外地人進來都是問題,在中國,階層正在固化,說等不了幾年全面放開的同志們真是naive。


開放北上廣深的戶口再說農民不願落戶,你開放個四線城市比農村窮的小城市叫人落戶?


可以看一下陸銘的《大國大城》


可以參見韓國的首爾和其他城市的關係,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放開自由流動首先一點符合憲法,不放開才是違憲的。

但是這個放開的方法是有區別的。比如,放開落戶,但是京滬等城市的特權地位沒有被取消,那麼你就別想了,大家當然都想去,即使不在京滬呆著,也會在京滬掛個名享受特權。所以一方面不取消特權,一方面放開,那問題會比較大。

但如果在取消京滬特權的前提下放開自由流動,那麼就不會出現上述問題。因為當京滬戶籍附帶的特權不復存在,那麼數量龐大的盯著京滬的特權的人自然就不會來了,而且現在已經在京滬的相當一部分沖著這個特權來的人也會自動離開。當然,不會全部離開,因為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工作在北上廣深。在這個假設下,一線城市的人口即使出現波動也不會特別劇烈。

考慮到取消京滬特權會遭到巨大阻力,那麼在暫時不取消戶籍制度的情況下逐步削減特權(比如逐漸統一社保,逐步縮小高考特權幅度)是比較漸進的辦法,等到這個削減使得特權縮小為零,那時候再放開就會水到渠成。

--------------------但是-----------------

以上的假設在現實中完全不存在。因為從中國這些年的改革來看,小到計程車改革,大到教育改革,不但沒有做到壓縮特權、減少對立。反而是在從制度上加強不平等。這才是最要命的。一個人生了病不要緊,只要在慢慢好轉那就充滿希望。最糟糕的是他生了病在不斷惡化,而且一點看不到好轉的跡象,這才是最可怕的。


大禹治水 堵不如疏

各地區政策一樣,完全不符合實際

我國經濟很大程度是政策引導


如果政策資源傾向完全相同,人們就不會往大城市走,誰願意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離開親戚朋友!


按目前的趨勢看,等不了幾年就會全面放開。保持適度的人口增長是未來的大戰略


我就問問現在廣州深圳不是隨便落戶嗎?落戶深圳,政府還給你錢!給你錢!給你錢!


個人認為不會出現那種人全都集中到一線城市的現象。一線城市會增加,但不會出現印度,日本那種現象。

因為中國中國人骨子裡有那種鄉土鄉情意識,例如,春運不管多擁堵,都有絕大多數人會回家看看,對於絕大多數人,城市是一個臨時落腳點。

其次我們都講究"落葉歸根"。

再者只要我們國家基本的宅基地,耕地制度不變(不能自行交易),家鄉就是自己最好的歸宿。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思想文化,造成了我們有很多東西並不能直接拿來將外國的經驗套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題,中國特色了。


個人覺得西部的人口大多會前往成渝兩座城市


推薦閱讀:

同樣地處華南,同樣沿海,為何廣西和廣東發展如此不同?
揚州市以後的發展趨勢如何?
貴陽未來發展的潛力如何?
如何評價中國發布全球首列「無軌列車」可在公路上行駛?
北京成為唯一一個同時舉辦過冬夏奧運會的城市是不是側面反映中國城市化的唯一,或者是攤大餅的城市發展模式?

TAG:人口學 | 城市發展 | 城市化城鎮化 |